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批判与重构

2016-03-11 12:23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维度课文生命

徐俊

当前的语文教学正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广大语文工作者虽然一直在努力,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其中,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有教材体系的问题,也有教学实践的问题。在当前的政策和体制范围内,一线的语文教师、研究者、评论家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语文教学发生改变的,应该是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

2001年至今,语文新课程改革已走过15个年头。2011年修订版课标的理论构架非常新颖,理念非常先进,对语文的课程定位非常准确,在其指导下的教材做出了非常大的改变,语文教学专家、名师和一线教师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客观地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有“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船票,登上旧客船”之虞。

为什么把语文教学比作“客船”?因为我们往往站在教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的问题,很少有教师、团队和组织能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因为我们刚从内容和主旨分析的误区出来,又自己挖了个语言文字训练的陷阱跳进去;因为我们片面关注了语言文字学习的效果,而忽视了带有持续发展的温度的学习生命、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站在“生命语文”的角度看问题,纵观十多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我们看到很多怪现象:

首先便是“伪生本课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的教师挂着“生本课堂”的“羊头”,把自己装成“导盲犬”,把学生当成“盲人”,一步一步往自己挖好的坑里带。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其次,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完整和完美,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课间时间。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产生了致命的障碍。更有甚者,在大型教学活动中高呼“我的课堂我做主”,公然地“反

客为主”,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

主权。

有些教师不仅采用文学批判领域的“文本细读”策略来解读教材,也采用“文本细读”的思维教语文,生生地把“教语文”变成了“教教材”。还有些教师,只要有人听他上课,便尽力使出声、光、电、演的手段,甚至激情澎湃,精神高亢,拿腔拿调,都不会正常“说人话”了。他们的心中没教学目标,特别是没有学生学的目标。没有目标,很多问题就搞不清楚了,备课、上课就没有方向了。

在一波一波的教改浪潮中,还出现了“数典忘祖”的怪现象。有些教师一味求新求创,忘记了老祖先和前辈大师们的优良传统,甚至在专业杂志上公然抨击老一辈语文教学大师用毕生心血摸索、积累的教学经验。面对各种流派风格,面对各种示范课、观摩课,有些教师“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直至迷失了语文本性,迷失了自我,最后无所适从,在课堂上不知该“何去何从”。

凡此种种怪象,归根结底是我们忘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语文能力和生命属性是需要学生自我实践、习得的,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是满场深刻的分析和体会!

语文教学需要突破藩篱而重构,重构必先要反思。

我们还是要透过老一辈语文大师的经典课例,正确认识“让学生学语文”的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要坚守“教学道德”,“不计虚名,一心全在蒙童”“不以己彰,不为师显”。

课有四种境界,曰不似课,曰似课,曰乃课,曰非课。我想我们最起码应该追求第三境,为了学生而上课,做到心无旁骛,不要太多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

牵绊。

在语文教学特点上,要把握住“工具性就是人文性”,这是2008年我给贾志敏老师的《卖鱼的人》一课作的课评。有两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记者问姚明:“你准备什么时候回美国啊?”姚明说:“不是回美国,是去美国!”还有夏衍一生中的最后一句话:“不是叫医生,是请医生!”这些看似是工具性的问题,但谁能说不是更加关乎人文性呢?

至于语文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素养,优秀的个人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不可因为优秀的基本功而迷失了自我。像贾老师他们这些老一辈的教学大师,通过他们的教学,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对语文的敏感力、学科操守、学科功力、教学智慧、治学态度等方面有所追求!

在新课改教材的变迁中,我们或许都应记住:不管课程和教材怎么改变,语文都是有形的,时而放浪形骸,啸傲山林,时而文质彬彬,形神兼美;语文都是有神的,可感,可叹,可歌,可泣,可以兴观群怨;语文都是有根的,关注人文,承载审美,关怀生命。如此,便可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教师的教学状态,应该借鉴蔡邕《笔论》中“欲书先散怀抱”的境界,上课也应放下功利的包袱。而这一切的思考,归根结底都应该指向语文教学的原点——“让学生学语文”。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得牢记陶行知的主张:先生之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构理想的语文教学。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到行思不错位——语文课不是内容学习,而是语言学习;做到思维不错位——课文理解不是先有结果再有过程,而是在语言学习和阅读时间的过程中,得出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结果;做到教学形式不错位——再巧妙的设计,那也是教师在教,我们应该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还要做到主体不错位——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干什么?窃以为,语文课不是学内容,内容不用学;不是学内容,内容很单薄;不是学内容,内容没啥用。小学六年,就那么三百多篇课文,何况不是篇篇经典,背得再熟,学得再透,挖得再深,有多少价值?语文课要怎么上?把课文当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课文当例子,需要谨记:例题需要尝试、操练;例题有典型性,要把握语言范例;例题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学的。我们要把教学变成学,让学生成为主人。把目标转向学生,让“会不会学”取代“学会了没”。

关于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我的博士论文《生命与语文》中提出了语文指向学生的“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后来增加了“学习生命”。

语文的各种课型也不能走样,阅读课不是文学课;习作课不是写作课;口语交际课不是听说训练课;综合性学习,形式上是

综合的,但应该围绕“语文”这个

主题!

语文教学还应该建立起几种意识:“学语文”的课程意识——要突出语言因素,跟内容分析说再见;“学生学”的生本意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教师挖坑,学生折腾;“求效果”的目标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目标倒逼

机制”。

在备课的几大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课堂操练是最关键的。除了动笔,还有听、说、读的实践操练,阅读策略的实践操练,这些,都要依托课文这个载体充分展开。

还有教学评价的建构,不是单一的“课上得好不好”,可以有这么一些评价维度:学生学的维度,教师教的维度,教学要素的维度,特定教学活动的维度,以及专题视角的维度,等等。

从教学策略层面看,归结起来无非三个方面:立足工具性、回归生活性、走向综合性。

而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两大核心气质:一是像老一辈一样的“平和与深沉”;二是“内质美与外现美”,也就是所谓的“秀外慧中”,心灵美,语言美,写得好字,撰得好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维度课文生命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