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体会

2016-03-11 15:26韩冬杰
考试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初高中变式导图

韩冬杰

1.搞好入学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主要应做好四项工作:(1)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2)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3)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法,指出注意事项;(4)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3.立足于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难度较大。因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4.根据学习的难易度调整教学内容

学习的难易度,对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而言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直观性较强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抽象性概念和公式较难以理解往往死记硬背,难以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先直观后抽象,先分析性认识后综合性认识,先化繁为简、再由简到繁,依此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进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5.采用互动启研教学法

高中数学中的“互动启研教学法”以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着眼点,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沟通、互动、启发、研究为特点,旨在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所以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启研互动教学法对教师有如下要求:一是树立新型师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相互信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新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二是真正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未知、未能和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学习动机及兴趣爱好等,才能进行有效“启发”。三是善抓“启发”时机,能够于教学的关键点、疑难点、衔接点、含蓄点处启发,于思维受局限时、疑惑不解时、有新发现时、跃跃欲试时启发。四是恰用“启发”方法,适时“进退散敛”。华罗庚说过,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诀窍。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想一步,养成“进”一步思考问题的习惯和不断探究的精神。“散”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培养创造性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敛”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从纷繁的思路中发现共性,培养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或集束思维),训练学生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能力。

6.利用思维导图

高中学生为了应付数学,必须对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加以自如应用,而应用的前提就是要把所有学过的公理定理推论概念记住,而且是理解式的记忆。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学习和接受,如何使复杂的思维变简单,让思维充分地发散、有效地收敛,特别是数学领域中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灵活应用?思维导图虽然有用,但是会画导图了,不一定能出成绩,后续动作更重要。学习数学必须经历“学习理解—做题巩固—总结归纳”三个阶段。导图在“学习理解”“总结归纳”中比较容易操作。这两个阶段导图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梳理记忆脉络。而要提高解题能力,必须学会对题型进行总结,前提是在做过大量题目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做一些有关题型的思维导图引导学习。

7.高三教学要注重知识拓展和迁移能力的生成

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认识的生成过程。其程序是:人们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储存,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吸纳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在头脑中产生交叉、切合,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形成新的联系,促使原有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由此获得新知。可见,拓展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是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拓展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温故知新”,开拓思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把握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从“已知”向“未知”扩展,从“过去”向“未来”迁移,从模仿替代向创新求异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将已有的知识点建构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展和迁移。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拓展和迁移知识及能力的有效方式。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化,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差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独到功效是从数学的“基本型、基本法”入手,着眼培养学生基础“双基”和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多数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典型例题、习题,通过“变数、变式、变图、变法”,构造一系列变式,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应变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其效果远胜于“沙里淘金”打疲劳战的“题海战术”。

猜你喜欢
初高中变式导图
烃思维导图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