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县草原奖补机制生态效益评估

2016-03-11 19:13李雪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草原评估

李雪锋

摘 要:通过对玛纳斯县奖补机制实施前后草地生态指标的地面监测,结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全县天然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平均高度比实施前分别增加了7.9个百分点和45%,鲜草总产量比实施前增加了8.87%,草地载畜能力比实施奖补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草原奖补政策生态效果显著。

关键词:草原;奖补机制;生态效益;评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01-02

在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之际,国家从2011年起全面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草原保护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重大政策[1]。本文选择玛纳斯县作为研究对象,初步对调查县政策实施前后草原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载畜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草原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玛纳斯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昌吉州最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总面积11 067.6km2,是自治区的农业大县。2012年全县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22个民族。其中:牧区乡村有清水河乡、塔西河乡、旱卡子滩乡和乐土驿镇、包家店镇的牧业村,牧民总户数5 616户,人口14 834人。已定居牧民1 719户7 420人,未定居或半定居牧民3 879户7 414人。全县总耕地面积11.49万hm2,拥有天然草场58.04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53.37万hm2,占草场面积的92.1%(据1986年资源调查报告,不含兵团草场)。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北部沙漠区和平原农区。全县共有8个草地大类、20个亚类和92个草地型。

2 研究方法

通过对奖补机制实施前后连续几年的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生产力地面监测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气象等相关数据资料,通过“3S”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全县共布设固定监测样地30个,样方234个,从2010年始每年于7月中旬牧草生长高峰期进行地面监测。

3 草原奖补机制生态效益分析

3.1 草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3.1.1 天然草地植被变化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县天然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比2010年增加了7.9个百分点,草群平均高度比实施前增加了45%;其中,禁牧区天然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植被高度较禁牧前分别提高10%~15%和15%~20%,植被物种的多样性日趋丰富(表1)。

3.1.2 天然草地生物量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2013年玛纳斯县天然草原牧草高峰期各大类草地平均鲜草产量较实施前增加了19%;其中,禁牧区鲜草平均产量

2 085.19kg/hm2,较禁牧前提高33.8%,草畜平衡区鲜草平均产量增加了13.1%。且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禁牧效果极显著,分别提高了85.78%、89.19%;其次是温性荒漠草原效果明显,增幅在30%以上。2010-2013年玛纳斯县各类型草原鲜草产量对比,见表2。玛纳斯县2013年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52.171万t,比补奖机制实施前2010年鲜草产量47.92万t增加了8.87%,比2012年鲜草产量19.98万t增产1.6倍(2012年属严重干旱年份)。

3.2 天然草原草原载畜能力变化 据动态监测数据估算,奖补机制政策实施后,玛纳斯县草地生产力提高,各类草地载畜能力增大,草地载畜能力比实施奖补前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温性草甸草原、草原类草地载畜能力比奖补实施前提高了50.55%和70.99%。2010-2013年玛纳斯县各类型草原载畜能力见表3。从整体来看,玛纳斯县暖季放牧场基本达到草畜平衡;冷季放牧场在充分利用各类秸秆、饲草料进行补饲的条件下,也基本达到草畜平衡。

4 结论与展望

随着全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全面落实,玛纳斯县严格禁牧、草畜平衡区管护等措施,草原奖补政策效果显著,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地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草原科学合理利用水平得以提高,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牧草植被长势偏好,昔日荒芜的草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草原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参考文献

[1]张炜.新疆退牧还草补偿机制绩效分析——以阿勒泰地区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草原评估
讲解《草原图》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可可托海的草原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