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的探析
——以湖南工学院为例

2016-03-12 08:16刘易华
运动 2016年23期
关键词:工学院师资湖南

刘易华

(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 衡阳 421002)

实验与调查

普通高校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的探析
——以湖南工学院为例

刘易华

(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 衡阳 42100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已存问题,试图探索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路径。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湖南工学院;困境;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民体质的持续性下降,国家陆续颁布大量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尝试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企图从本质上扭转局面。在此大背景下,普通高校历经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兴教学模式的转变,整个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男女分班上课模式,大一基础课、大二选项课模式等不同教学模式的转变,这些模式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然而,伴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发生巨大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地点接受规定的内容,阻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深受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现象的侵袭而无法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然而,近年来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花,经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论证,俱乐部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固定范式。因此,本研究以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已存问题,试图探索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革。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以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为词条,查阅相关文献并整理,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体育教学、体育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夯实理论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 以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层、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访谈和考察对象,就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运行机制、师资力量构成、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认可度进行实地考察,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丰富的实践经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解析

2.1.1 组织运行基本顺畅 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体育教学俱乐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从管理层的决策到实践层的执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规范化的制度给予保障。湖南工学院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较晚,制度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教学中推广俱乐部教学仍停留在课内阶段,课外体育俱乐部依然深处探索阶段,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湖南工学院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纵观目前已建立的组织运行机制,从选课机制到课程安排协调都已形成初步运行模型,基本能保障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按时完成课程选择,管理层基本能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师上课,整个运行过程基本顺畅。

2.1.2 项目设置较为丰富,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课堂锻炼需求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以终身体育意识为其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为其根本理念,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试图通过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培训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安排方面选择周一~周五三四节和七八节,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相应的项目、时间和教师;管理层根据学校场地和师资情况共安排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健身气功、体育舞蹈、瑜伽、健美操、有氧健身课、定向越野和体育保健等课程,从对学生的现场调查情况得知,学生基本满意现阶段的项目设置;教学师资层面来看,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层能够根据湖南工学院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现有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资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基本实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的需求。

2.2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所面临的困境解析

2.2.1 场地器材资源匮乏 体育教学俱乐部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可以根据其他课程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资源作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运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其充裕程度将直接影响该模式的整体运行顺畅度。从湖南工学院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现状来看,传统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场地资源较为丰富;新兴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瑜伽、体育舞蹈等课程多数仍在室外进行,场地资源仍处于短缺局面。器材资源方面,首先是数量层面,从现阶段的课程安排情况来看,基本能够满足已开课程的需要,但是从质量层面来看,湖南工学院多数体育器材,如乒乓球球桌及球拍、羽毛球球拍等器材质量还不能保证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需求,从而导致大量的学生反馈学校器材质量不足以支撑其运动技能学习的需要。

2.2.2 选课系统应用缺乏科学性 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核心是选课制,根据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要求,即实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组织运行的关键一环就是选课,选课系统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正常运行。从现阶段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选课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湖南工学院采用的选课系统硬实力即选课软件的选用较科学现代化,但是由于学校的些许实际情况,如下午五六节课不能安排体育课,导致体育课程安排受限,从而影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还只能在有限的选项内进行自主选择,且由于管理层考虑到本校师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总体课程安排,从而更加限制了课程安排的自主性。因此,从现阶段来看,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选课模式应用仍缺乏科学性,还未能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从而使选课自主性最大化,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2.2.3 师资结构与教学需求失衡 体育教学俱乐部推行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时间和教师的“三自主”模式,但是由于高校规模日益扩大,已有的师资结构项目多集中于传统项目,多数教师的专项都是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基础传统项目,且由于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教师专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师多数为老教师,其专项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属于正常现象。因此,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推行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原有的师资结构的供求关系已经成为影响该模式进一步推进的绊脚石。

2.2.4 “三自主”理念仍未全面贯彻 体育教学俱乐部中所谓的“三自主”是自主选择教学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根据对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中“三自主”教学理念的贯彻程度的了解得知,湖南工学院由于师资力量、选课系统、排课体系等硬件的欠缺导致部分新兴项目目前只能在部分院系施行有限的选择权力。学生还未能从根本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日常课程安排以及身体状况自行选择适宜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目前仍只能在体育教学部提供的有限选择中进行有限的选取,“三自主”教学理念由于条件限制仍需要继续进一步推进。

2.3 普通高校深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探索

2.3.1 拓宽资金渠道,调整硬件设施满足学生需求 由于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要求项目多样化,从而对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资源提出更多需求。现阶段,高校由于办校资金受限,办校规模日渐扩大,已有的场地器材资源无论从质和量上都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推广的绊脚石。那么,在学校办校资金受限的前提条件下,试图推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朝着良性模式运转,那么拓宽资金渠道是唯一解决路径。拓宽资金渠道主要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引入社会资金,如通过将闲暇时间的体育场馆资源租借社会锻炼人群,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资金,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已有场馆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助推学校场地器材资源的维修与购置,从而有利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进入良性循环模式;另一方面,增加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模式主要包括3种模式,即课内俱乐部、课外俱乐部及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而现阶段湖南工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仅仅停留在课内阶段。而目前多数学校通过建立课外俱乐部,一方面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硬件需求。

2.3.2 全方位深化教师理念,助推软环境升级 师资是体育教学俱乐部顺利开展的另一基本保障条件。湖南工学院现阶段师资结构仍存在与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发展不匹配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专项多样性缺失、教师专项技能与学生需求失衡等问题。从对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师的访谈得知,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师在学校推进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初步阶段的确存在不适应的盲区,并且都希望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从自身出发解决不适应。那么,根据湖南工学院的实际情况认为,师资力量的调整首先要从教师理念转化出发,鼓励在岗教师通过各种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实力,从而应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的需求。此外,湖南工学院由于办校规模日渐扩大,体育师资结构仍在完善之中,因此可以鼓励管理层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壮大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引进新兴项目的教师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

2.3.3 调整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全面应用 管理是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它涉及组织运行、监督管理、评价调整等多个维度。湖南工学院现阶段在学校领导管理层的决策之下成立了体育俱乐部教研室,专门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进行全盘统筹。由于湖南工学院推进该模式仍属于初步阶段,各项制度仍在建立之中,俱乐部模式目前仍仅仅在课堂内进行尝试。因此,在后期的俱乐部模式深化改革中,要继续加大俱乐部模式的应用程度,将俱乐部教学模式推广到课外学生锻炼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 结 论

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运行基本顺畅,项目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但是仍存在场地器材资源匮乏、选课系统应用缺乏科学性、师资结构与教学需求失衡及“三自主”教学理念仍未全面贯彻等问题。据此提出以下解决路径:拓宽资金渠道,调整硬件设施满足学生需求;全方位深化教师理念,助推软环境升级;调整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全面应用。

[ 1 ]王少博,王朝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化改革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4):32-35.

[ 2 ]周云飞.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92-94.

[ 3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 4 ]陶晓斌.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G807.4

A

1674-151X(2016)12-05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3.027

投稿日期:2016-10-20

刘易华(1978—),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工学院师资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A Report on Obser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