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用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3-12 10:57刘锦鑫
电子测试 2016年19期
关键词:快餐用语文化背景

刘锦鑫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

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用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刘锦鑫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文化的飞速进步,顺应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快餐文化的出现和风靡存在必然,它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正面作用,也潜移默化的带来了学生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用语作为具有新时代标志性的产物,其对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十分复杂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用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指出了其相关的对策,希望能为大学生建设更加健康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快餐文化;互联网用语;大学生;影响;对策

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在快餐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突破了地域、国界、空间的种种局限,以网络为媒介,传递着人类的种种信息,它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互通,更发展了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性与共同性。快餐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以分享式信息传递模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学生群体是对新生事物接受最快的人群之一,这种“时尚”渗透入他们的生活,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因此,在快餐文化背景下,研究互联网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采取具针对性的对策,不仅能帮助当前文化向前更好更快的发展,更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1 互联网用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互联网用语的出现,反映了具有地域差异、群体差异、甚至时间差异等情况下,公众所共同关注的事件,如:“蒜你狠”、“豆你玩”。互联网用语是伴随着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这一社会现象而出现的,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是普通网民们心照不宣的表达手段。从网络融入人们的生活开始,互联网用语便迅速风靡,如:“GG”即“哥哥”,“88”即“再见”,“青蛙”则用来形容外形不佳的男性等,这些看似诙谐或产生于谐音的词语虽然被大家广泛运用,但并无多少实际的社会内涵,而只是作为网络上随着个人喜好而使用的变体符号,将繁琐的语言进行简练,并达到戏谑的效果。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越,使互联网技术更加人性化,这也壮大了大学生网民队伍,提升了公众的上网热情。互联网用语常常会伴随着热门事件或新闻现象而产生,并随着新闻事实报道的网络化被越来越熟知、使用、传播,这种传递已经超越了普遍意义的文字传输,而延伸了文字的多重语义。互联网用语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表达,而变成了网民对整个社会上一些现象的情感反馈和期待的表达,它变成人们表达内需的主要渠道,通过互联网用语润色过的社会实践也会如蝴蝶效应一般产生不可估量的衍生效应。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用语的出现代表了人们自我话语权的实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则成为他们表达意识的主要渠道。

同时,网络不断侵占着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变成了大学生群体表达意愿、参与社会现实的主要平台。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大学生群体不仅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更因对事件本质真相的探索局限于被动,转而通过互联网用语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质疑,通过这种方式来参与到公众事件之中,这种方式能帮助大学生群体寻求到在社会上的自我认同,并通过表达来获得话语权,得到认可。同时,这种表达也将互联网用语间接地进行了推广,使人民群众能够有更加自由的社会生活空间,更达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但这种传播的随意性、滥用性,也带来了粗俗、模糊边界的语言滥用现象。

1.1正面影响

互联网是现阶段正在迅猛发展的新型媒体,而大学生群体就是使用这种新媒体的重要生力军,他们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来表达自我意识,通过互联网用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代替了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介,成为更加便于大学生使用的平台和工具。大学生群体通过这一平台将自我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延伸,并通过吸收外界的信息来强化自我与社会的链接,进而发展出更加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语言,形成跨越了地域的又一“方言”,这种新式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地域间跨空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而带动了汉语和文化的空前发展。例如,“喜大普奔”是这一语言的典型代表,它来自于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意在表达人们喜悦愉快的心情。按照传统汉语语法习惯,这一词语固然不符合语法,但细细回味也别有一份“创新”之意,这种将词语拆装重组的方式不仅言简意赅,更增添了许多的诙谐性,令人耳目一新。互联网用语具有新奇、特殊、富有创造力等特征,为人们的日常语言带来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例如,“XX后”,即以出生年代来指代特定的年代群体,一经提出便被普遍运用,出现在各大媒体之中,甚至出现了名为《80后》的电影。由于网络语言十分简洁,这种节省时间的语言形式更加符合当前快餐文化时代下的语言学经济原则,使互联网上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便捷。

1.1.1使情感表达更加便捷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意识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伴随着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人们将社会资源进行着分配,这种环境下的个体经济意识不断提升,这为互联网用语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互联网用语能够在表达同样语义的情况下更加简洁,更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不论在传播效率和传播成本上都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从而成为时代发展下语言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人们在表达自我思维的同时,不仅希望所用的语言尽量简洁,更希望语言的接受者获得最大化的信息量,通过词语和表达的对应,使信息的接收者用最短的时间将表达含义最大化的理解。互联网用语正符合这种表达期望,通过人们的创造和改造,使互联网用语技能巧妙的表达,又不失幽默与简短。例如,RP代表人品,OMG代表“哦,我的天啊”,LOL代表大声笑等。这些语言十分简洁、诙谐幽默、表达直接、形象生动,十分符合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特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1.2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群体,互联网用语直接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紧密相连。不管是社会热点事件,还是时政要闻,大学生群体所扮演色重要角色都是不能被忽视的,这一人群的特点之一就是思维处于非稳定的时期,对周遭环境中发生的现象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很难接受自己无法被理解的事实,也不能及时根据判断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这种不成熟的心态意识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对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往往在社会参与中体现出来,而互联网用语的出现就是这种表现之一。这些互联网用语来源于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涵义,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深入思考。例如,《中国好声音》节目不仅满足了大众对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诉求,为平凡人实现梦想提供了平台,更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构建了正面的价值观成长环境。同时,在网络上立刻流行起“中国XXX”体:中国好家长、中国好男友、中国好司机等。

1.1.3使语言的表达更具有幽默性

快餐文化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公众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约束,突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与说教,人们可以在精神世界里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想法与创意充分结合而创造出新的词汇,这在以往的社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法做到。但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用语就真正做到了,人们将词语打破重组,发挥创造性将其变得丰富有趣、内涵深刻、幽默诙谐。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通过语言中的谐音来完成语义的诠释和表达,这种表达更加幽默简洁,例如:“小鸟为什么喜欢在电线上排排坐?答案是:因为在线才能聊天。”,“今天我去QQ捞漂流瓶。结果崩溃了,上面写:再来一瓶!”。更有通过符号的排列组合来模拟人们生活中的面部表情,从而更加直观的表达人们当时想法,例如:“O(∩_∩)O”(表示微笑),“TOT”(表示痛哭),“=_=!”(表示流汗、尴尬)等,这些表达都使人们虽然不能见面,但如面部表情一样直观且清晰的表达了人们当时的感受,促进了网络交流中幽默性的发挥。

1.2负面影响

1.2.1互联网用语难免存在过度粗俗的语言

在快餐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时代中,信息交流迅速多元,庞大的信息量常常让人们难以取舍,网络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发展更让信息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原本封闭神秘的文化变得随手可获,人们对文化的严肃感与使命感正在逐渐抽离甚至淡化而变异成为以调侃戏谑为主的社会心态。文化是人们普遍内需的主观体现,是社会心理普遍审美观的外在表现,当文化的盛行变得粗俗,并经过网络的洗礼迅速传播,成为一种泛滥的文化现象,无可避免,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6]。例如:“SB”表达了对人的鄙视与不敬,“BT”是“变态”的缩写,意在表达发言者的不满,“TMD、TNND”更是汉语口语中脏话的首字母缩写。这些互联网用语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不仅让人觉得毫无涵养可言,甚至直接表现出粗俗的民风,一旦将这种用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更有伤风败俗的巨大威胁,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礼仪,在社会上引发负面影响。另一个有力证明便是“有钱人终成眷属”,这是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用语,不难发现,其中的负面情绪溢于言表,使人们有严重落差感,虽然这种互联网用语讽刺了贫富差距,但若公众的个体思维受这种思想的侵蚀和误导,将可能引发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并被社会化,也将引发十分可怕的后果。这种自我否定式的态度伴随着个体成长,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人生态度转变得消极懈怠,引发在生活、交往、工作、婚恋等方面的种种危机,使个体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此外,互联网的隐藏性特点,让公众在发表自我、体验网络生活的同时避免暴露于人前,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更多的自由,这种更加无顾忌的角色转换容易带来“平等”的错觉,于是人们对网络乐此不疲。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平台更像是表现自我的良机,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展示的部分和活力充分在网络上发挥和展现,以自我为中心表达当下的价值观,用自我价值标准来衡量并肆意评论他人,甚至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他人,却对言行造成的恶劣影响毫无察觉,无意间影响了人们沟通间最基本的友善,让网络语言环境变得犀利。若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缺乏监管,将引发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种种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诚信的构建,更严重影响着学生本身自我道德的构建。可见,这种粗俗、毫无底线可言的网络语言直接形成的“网络语言暴力”,是快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虚拟武器。

1.2.2过于注重标新立异而使语义表达模糊

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互联网用语的创造关注的是简洁、明了,因此从用字的斟酌,到创造词语的用心良苦,到连成句子的别具匠心,都具有叛逆、异化的特点,这同时也反应了广大网民、大学生群体的独特个性和张扬文化的意图。例如,“脱光”一词原表示人的动作与程度,但在快餐文化下的互联网中,意为摆脱单身的状态,“涨姿势”则是“长知识”的谐音演变而来,表达增长见识、拓宽眼界的意思,这种互联网用语通过谐音来取代原本的语言文字,表达的语义难免模糊,甚至有些语言游戏的意味。当然,这种方式也是文化的又一传播方式,这种方式逃离了语言规范的束缚,在传播中由于满足了标新立异、通俗易懂的传播心理而深受广大大学生群体的喜爱。这种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被看做是个性的彰显,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校园环境中,语言的表达习惯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行为、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甚至可以表现出个体为人处世的种种习惯,而这种模糊语意的表述,若接受信息者并不明白互联网用语的含义,则极易造成误解,产生人际交流中的隔阂,随着时间和不良语言习惯的发展污染原本纯净的沟通语境。互联网用语的构成十分有趣,创造者将汉字、外语、数字、文本符号进行拆分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怪字别字,甚至有语病错误,但由于其十分新颖,仍受到网民朋友的喜爱,大学生群体处于寻求认可的心里阶段,只要能够体现思维的独特性、标新立异,便顾不上是否合乎礼法,使用并博得关注才是重点。

1.2.3互联网用语极易引起沟通中的代沟

就像网络不知不觉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用语也在潜移默化的侵占着生活用语的生存空间,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用语特殊含义的人们,就像在精神和语言世界被直接孤立一样,这种孤立感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十分不利于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关系亲密人之间的交流,因彼此了解,常常会忽略语义的解析表达,将生活中的语言以互联网用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能会造成情感上沟通的障碍。这些词语往往属于新生事物,并在网络环境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依照使用的语境往往可以转化成不同的语义。这种词汇更需要进行学习,但网络词汇并没有专门的教程,只单纯依靠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传播与使用,因此成为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特别是不常接触或根本不使用互联网的人,没有学习这种词汇的渠道,必然对新生词汇的语义难以理解。当语言被以互联网用语的形态运用于实际生活,信息接收者原有认知范围与其发生冲突,就会使沟通中存在代沟。

1.2.4互联网用语对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在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用语被飞速的传播和运用,其影响力也颇为广泛,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不可忽视。面对日益扩大的信息量和飞速发展的种种互联网科技,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极快,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媒体和种种软件的出现肆意侵占着大学生的时间,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出现,让人们的交流由面对面转移到了线上交流,而线上流行文化的新奇特点被运用于线上文化产品上,并以“爆炸”式的推送无孔不入的侵占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花费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来接收信息。同时,互联网用语的不断更新和创造,让这种交流方式发展得如鱼得水,这些交流方式日益人性化,在大学生群益中得到认可并迅速传播,成为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集合平台。一般来讲,互联网用语的新鲜体现在阅读、线上交际,甚至是合作、课业等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不知不觉的侵占了原本的生活模式,这种新鲜感能够引发大学生群体浓厚的参与兴趣,使他们依赖互联网用语来表达。快餐文化背景下,“微”时代的来临将人们的时间“碎片”化,这些“微”平台的传播更加迎合碎片化时间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的空间不断挤占,吸引人们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对主流文化的获取兴趣,进而直接影响了阅读思维和学习方法的优化。碎片式阅读不但无法提供正常的阅读质量,更降低了文化完整程度,影响阅读效果,对经典文化与教育十分不利。这种停留在表面化的浅阅读形式,将原本经典或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企图被人们“速食”消化掉,却停留在信息表层上,过度关注其中的“卖点”而忽略事物本身的内涵,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同时,互联网用语由于其时常带有负面情绪,一旦被大众媒体运用,将直接影响公众意识的走向,将消极化的舆论宣扬出去,大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无法公正的对社会现象做出判断,进而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2 互联网用语负面影响的相应对策

2.1加强规范引导,构建规范的网络语言环境

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以青年为主,而大学生群体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空间。在互联网出现并得到普及之前,大学生往往通过学校、家庭进行主观性教育,进而产生并塑造价值观。而在互联网普及迅速的今天,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多,网络信息大爆炸带来了庞大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冲击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特别是互联网用语的新奇特,将直接影响网络信息含义的传达,这既是当前社会难以根治的难题,也是传统教育受新科技发展的重大挑战。因此当前首要的教育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独立判断、辨别信息能力的不断锻炼和培养,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并进行正确的分析与选择。同时,由于互联网用语对学生的影响力难以估量,在培养和锻炼的过程中,适当的监管和规范十分必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论是行为还是态度上,对规范都十分关注,而避异趋同心理在我国十分普遍,这一心理的外化便是凑热闹。传统思维中将循规蹈矩作为赞赏的主要目标,而标新立异往往遭到轻视。在互联网上,人们更容易获得人人平等的无束缚感,这种几近完全自由的心里感觉能促进人们创造、优化词语,其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的行动力都是值得弘扬与肯定的,但值得注意的就是互联网用语具有反规范、反传统、迅速传播等特点,且不受规则的束缚,因此加强网络规范引导,构建规范的网络语言环境大有裨益。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们的互联网聊天变得更加普及和方便,也为互联网用语的成长提供了文创,在不知不觉中,互联网用语成为人们语言习惯中的一种,泛滥成灾。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用语的频繁使用,在写作过程中直接外化成口语化严重的文章,大大降低了写作水平,这也成为当前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对不良互联网用语的限制和管制势在必行,互联网用语不能产生于异化民族语言的出发点,对互联网用语进行规范化使用,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更是当前社会的共同使命。同时,网络工作者、网站创建者和监管工作者必须从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上进行严格的把控,引导文明健康的互联网用语,进而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让充满正能量的网站来引导学生的网络参与活动,构建健康的社会氛围,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以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来引导学生思维意识的茁壮成长。这并不代表着应该完全抵制互联网用语的创新,而是应该认同互联网用语在语言发展史上产生的必然性,但同时去其糟粕。

2.2以高校为主要阵地,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当前与互联网相关的思想教育水平及其构建远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的社会需求,不论是师资力量和素质的严重欠缺、师资年龄结构的失衡,还是相应的教学投入不足等,都在影响着互联网环境的构建。当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时代席卷而来,高校思政工作要想获得卓著的成效,师资力量的保障是关键因素。因此,构建具有现代化网络信息能力、知识储备完善、优秀的思政教育队伍十分必要。

2.2.1提升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的敏感性

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着对信息的搜寻、分析、判断和提炼,这种自觉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锻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搜索信息的广度与敏感程度,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影响学生的素质构成。

2.2.2强化教育工作者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能力等能力的统称。在互联网平台中,信息的获取能力即对信息的搜索整合能力,这不仅要基于对互联网环境本身的了解,更应在数据库的构建和搜寻帮助下,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最终形成有用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网络中断的操作能力,对信息进行下载、提炼、存储、浏览的能力。传递能力则是教育工作者将既得知识向外传播的过程,即教育实践能力。

2.2.3提升教育工作者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直接表现给学生看,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构成,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在相关规则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教育工作,坚决抵制迷信、反动、淫秽等不良信息的侵害,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等。因此,思政工作者不仅应致力于构建更加适合大学生兴趣口味的专门网站以供浏览,更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构建纯净的高校网络文化,通过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网络及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强大健康的精神壁垒,帮助学生对互联网空间中的信息进行鉴别,自觉对负面信息进行筛选摒弃,使互联网用语在高校环境中更加健康向上发展。

2.3以优化网络教育平台优化网络环境

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能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用语,而健康的网络环境要依靠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来实现。管理者可以以辅导员老师或思政老师作为突破点,将网络使用规范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学生,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改良,从而引导学生提升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和优化能力,正确使用互联网用语[9]。同时,也可通过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力量,尽量发布与学习、就业等相关的信息和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大学生群体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了解最新资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新时代网络思想素质。在校园网站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一要重视高校网络的育人作用,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构建健康积极的网络,提升网络的知识内涵,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二是以高校自身特点进行网站的构建,校园网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沟通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应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信息资源,真正达到吸引学生关注、喜爱的重要媒体平台。三是应结合各院系与专业特点进行具有针对化的专业网站。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在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共同配合下,才能获得成效。这不仅是需要将网络的固有属性融入到当前的思政教育之中,更应结合当前团体组织和党政机关的力量,对网络构建进行必要的资源优化和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应适当予以监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网络环境中明确网络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中保护大学生群体甚至是人民群众的自由和权利。

2.4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教育,在快餐文化背景下,网络行为习惯的形成就更需要适当的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对新型科技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规范和控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失范行为产生之前进行抑制或控制,例如,以监控软件为基础,屏蔽有害软件或不良网站的侵害。这种手段并非万能,虽然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但是是现阶段行而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虽然这些外在的防御、抵制和制约手段不可或缺,但自发的观念选择与行为控制仍是治本的手段。当前网络的健康运行和和谐发展,内在的道德约束型和行为操守是整个网络环境发展的必需品,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尽量帮助大学生明确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以强大的自律能力来调节规范实际网络行为。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须从现有的网络行为规范出发,形成更加适宜健康的网络行为规范,并在高校范围内结合现实社会性规范进行不断的构建,正确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互联网价值观,尤其是在监管缺位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以自律来保护自己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保持高尚的人文操守,使自我网络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净化网络行为。可见,网络失范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有甚者将直接引导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网络行为的规范化,优质资源的准确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升自我。而上网时间的合理安排,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对不良信息的自觉抵触,才能保证大学生的道德安全。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主要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培养:一是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以网络为平台提升自我;二是对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对上网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科学、健康、有节制的上网,避免沉迷网络;三是规范自我,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公共秩序,在获取、分析和传播网络信息的同时,抵制不良网站的侵害。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诚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不仅为人们开拓了视野、促进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渠道,更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压力,但同时,互联网上又不乏不良、迷信、低俗等信息,侵蚀着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当代高校中,大学生必须加强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正确认识当前的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清楚认识网瘾的危害,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网习惯,坚决抵制不良网站和信息的诱惑。树立严格的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掌握科学上网的技能,正确利用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来丰富自我,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快餐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的高速性被充分挖掘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这种便利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便于不良信息的传播,当前我国的网络环境仍需加强监管,只有养成了严以律己的网络行为习惯,才能真正保护自己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6]

3 结束语

快餐文化的产生和普及,源自于公众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水平,当前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自我成长。大学生群体具有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目的性不强等特点,在快餐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互联网用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表现,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强化管理,就更应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结合互联网用语的产生及特点进行相应的干预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积极的网络成长环境,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1]李莺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13.

[2] 包月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3]夏婷.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新疆:新疆大学,2013.

[4] 杜艳梅.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5.

[5]时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5.

[6]刘锦鑫.新媒体视阈下,网络舆情应对技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0:283-284

刘锦鑫,女(1983.6—),吉林四平人汉族,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usage o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fast food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u Jinxin
(Shunde Polytechnic,Shunde,Guangdong,528300)

The era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brings the rapid progress of culture,conform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rack,fast food culture came into being.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ty of fast food culture is inevitable,it not onl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life,but also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life style and values.Under such a cultural background,Internet language as a product of the new era,it has a very complex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through the study of fast food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language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points out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hop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more healthy network spac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o as to construct China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fast food culture;Internet terms;college students;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快餐文化背景下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14YJC710025)和2013 年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资助项目“新媒体触角下,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方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SZJGXM46)成果。

猜你喜欢
快餐用语文化背景
一只鸡的IPO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智慧快餐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