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2016-03-12 10:57
电子测试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思想

李 娟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李 娟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及时把握机会,冷静地面对存在的挑战,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确保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继续保持其引导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当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触及学生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研究重点。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 “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1教育平台得到扩展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诸多平台。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通过手机APP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在线教育,可以将教师编辑的核心观点以及重要内容通过线上教育形式传递给学生。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确保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线教育系统构建,需要遵循系统学习与零散学习、视频与互动、学习与检验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可以方便师生交流和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平台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更能确保其在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教学评价升级

“互联网+”的提出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升级。首先,教学评价不再被局限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进行网络评价,其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都得到了升级。其次,通过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可以构建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评价的数据平台,构建这一数据平台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对教师的线上线下综合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情况、最终成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登录智能手机上的数据平台,及时的获取评价信息。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1教育主体弱化风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知识和价值观念的熏陶。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并饱受质疑,但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导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日渐增多,另一方面教学平台得到拓展,教师可以充分使用QQ群、微信平台等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在知识和信息层面上的交互增强,甚至在一定情形下受教育者能够对舆论的走向进行引导,这样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教育主体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2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面临巨大冲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但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中,伴随着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互联网+”平台的构建,现代人在网络环境中并不单纯的是各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制造者。针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人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政府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很容易使人们受到外来价值观念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受到网络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可能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这表明,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选择

3.1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始终保持其意识形态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指南,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的素质存在很大差距,在网络中不理性的思想和言论比比皆是。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创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价值多元化的倾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高校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各种专题活动或者话题栏目等形式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地引导,从而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3.2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保持课堂充分性。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解决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但是却不能代替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入手。在进行教学创新中必须认识到进行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这一目标引导下,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当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升级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交流信息。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平台,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延伸,而不能让“互联网+”反客为主。

3.3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继续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教师在认识到“互联网+”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在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学的过程总主动发挥主导作用,承担授人以渔的责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传授思想为主。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各种网络思想,学会反思,并且能够进行价值选择,而不是在网络环境中随波逐流。

4 结语

在现代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导致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不断削弱,而学生的怀疑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带来了严峻挑战。加之网络中多元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流价值观念的传输,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使用“互联网+”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1] 张树辉.思政课改革须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1-28.

[2] 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

李娟,女,1987.10,内蒙古,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innovation

Li Juan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300387)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in the Internet+ age.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it must hold this opportunity and face kinds of challenge calmly in time.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keep positive research with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on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innovated to ensure its leading function.

Internet+;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opportunity;challenge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