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与动物的相关性

2016-03-13 11:41武宇嫦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关键词:宝物动物日本

武宇嫦(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论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与动物的相关性

武宇嫦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在亚洲,民间宝物故事是很常见的一类故事。在这类故事中,宝物的获取与动物密切相关: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动物充当帮助者,使主人公得到宝物;动物本身就是宝物(宝动物)。在对宝物的获取与动物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这些宝物幻想方式中所体现的民众心理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这可以揭示民间宝物故事对我们的更深层的精神启悟,并使我们得以反观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

宝物故事;宝物获取;动物;相关性

在古今中外的民间故事中,涉及宝物或以宝物为主题的宝物故事占有相当比重。就本文而言,在我所搜集到的一千五百多篇亚洲民间故事之中,在总量上宝物故事约占到24.2%;在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中所占比重又各有不同:在中国,这类故事在其所有的民间故事中约占29.6%,在日本,约占24.9%,在东南亚各国,平均约占23.5%,在印度,约占13.7%,在阿拉伯,约占28.6%。可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这类故事占比接近总量平均比重,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这类故事数量偏多些,印度的这类故事数量则显得较少。

从宝物的获取方面来看,各种动物在民间宝物故事中往往充当相当必不可少的角色。概括而言,可以说是宝物的获取或者宝物本身和动物(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紧密关联;具体来说,它包括三种具体情形: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动物在帮助人类获取宝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物本身就是宝物(宝动物)。这些关于宝物的幻想体现人和动物的关系[1],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一例。

一、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

在亚洲各国的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的获取和动物相关的第一种具体情形就是: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且多是动物直接送宝物给人类。就人对宝物的获取而言,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人类具有对自己的想象进行合理化解释的普遍心理,这样,在动物为何送宝物给人的合理化解释中,亚洲许多国家存在着的“报恩”观念,似乎就成为最便当的选择。因此,动物报恩的故事就成为这类宝物故事中最典型的故事形态。

先说日本的这类故事:日本的动物报恩的故事很具代表性,形态又相当丰富,且多和禁忌相连。这应从日本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解释。日本人习惯于将自己看作是“负恩者”,不仅对过去也包括对当下,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于这种报恩感。日本人将“恩”看作是债务,是必须无条件偿还的,一旦欠下别人的恩情,今生就有无尽的义务去偿还;相应地也将为报恩而积极献身看作是懿行。日本的民间故事《文福茶釜》,讲一位老爷爷救了一只狐狸,它变化三次来报恩,最后竟然累死。这篇故事可以与上述观念相印证,其中的动物可以为报恩而死,这是意味深长的。

在日本的民间宝物故事中,大概是因为人们格外重视“报恩”这一因素,并反复以它作为表现重心,从而使得动物报恩的方式也很多样:动物直接送宝物报恩,动物化作女人来报恩或者以毁损自身的方式来报恩。

首先,动物直接送宝物给施恩者,这种单纯报恩的故事很常见。其大致情节是某个人和某种动物发生关联(多是施恩于它),动物送给他宝物以感谢,某人得以过上好的生活。同时一般还会伴有坏人仿效的情节,因而具有很浓的教化色彩。如:《断舌雀》《烧蔓菁吃的甚四郎》《狐妻》《老鼠的极乐世界》《黄莺的法华经》《通天竹》《女孩、泥鳅和猴子》《老鼠相扑》《扭了腰的麻雀》等,都是这类故事。其中《扭了腰的麻雀》讲一个热心的老奶奶,治好了一只扭伤腰的麻雀,并将它养在笼子里,十分疼爱它。一天,麻雀飞出去,给老奶奶衔来一地葫芦籽(中国朝鲜族的这类故事中,有的干脆直接称之为“报恩籽”)。老奶奶将它们种下,收获了许多大葫芦,她把它们吊在屋檐前的向阳处,几天后,她发现里面装满了白米,于是老奶奶成了一个大富翁。隔壁的一个贪心的老太婆,特地捉到一只麻雀,拧伤它的腰仿效,结果自然是恶行没好报。这个故事的情节较符合前面的说明。

其次,动物化作女人来报恩的故事也很多,这些故事中自然也多次出现人与异类通婚的情节,往往也伴有动物毁损自身的状况。

日本这类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慈母的眼珠》。故事哀婉悲怆:一个商人救了一条蛇,蛇化作女人来报恩,为商人生了一个儿子。商人无意中偷看了蛇夫人的真身,她不得不离去。临别时,蛇夫人留下了一块美玉。在没有母亲照顾的情况下,孩子舔着这块玉,也可以很好地成长。不料,玉被一个贵族老爷看中抢去,孩子哭闹不已。商人只好去找蛇夫人,她从山洞里出来,眼睛已瞎了一只。她告诉商人玉本来是自己的一颗眼珠。蛇夫人又给了他一块玉,那是她婶母的眼珠,并让他带着孩子赶紧离开。过了几天,那个贵族老爷就让石头给砸死了。这个故事不但以报恩为重心,也体现了和禁忌(不许偷看)相关联的特点,还同时反映了动物报恩的几种不同方式,所以这篇故事的形态较为复杂,它将一条蛇的慈母心肠刻画得异常动人,使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故事,从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

从动物的种类也有助于说明宝物幻想的特征。动物单纯报恩的故事中的动物有:麻雀、鹰、狗、老鼠、乌龟、泥鳅、猴子、黄莺等等,与之相比,化作女人来报恩的动物如蛇、仙鹤等不很普遍和常见,可能因为它们和人的关系相对疏远,有一定的神秘性,因而人类对它们也更能生发出离奇的想象。这是符合人们的普遍心理特点和想象方式的。在这类宝物幻想中,日本故事中的水族动物明显居多,这是由其自然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再看看中国的这类动物报恩故事:中国的这类故事和日本的有些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日本的多以表现“报恩”观念为重心,而在中国,虽然也将“报恩”当作一种美德,也讲求“知恩图报”“有恩不报非君子”,但并不像日本人那样将“报恩”看作是无条件的,中国人讲的“报恩”是以“仁义”为前提的,“施恩”正是得宝人“仁义”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中国的这类故事中,“报恩”一般只作为主人公获得宝物的合理性解释,相应地在中国,动物报恩的不同方式就不能引起人们更多注意,故事的形态就相对少一些。中国汉族的故事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蒙古族的一些特点略有不同,所以此处和下文有些地方会分开来论述。

其中,汉族的一则《船眼睛的故事》较有代表性,它讲一个船主的小长工,救了一条黄神鱼,用拭过黄神鱼眼泪的手擦眼睛,就可以看清海底的鱼群。小长工因此被抢到渔霸的家里。为了大伙的利益,他没有办法,就让母亲将自己的眼睛挖下来,捣碎,用它画船眼睛,这样就可以帮助广大渔民。很显然,这里报恩的观念比日本的故事淡化得多,围绕宝物而展开的现实生存斗争才是故事表现的重心。在印度的宝物故事中,有一些也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朝鲜族的这类故事和日本的特点最为接近,其报恩的观念比汉族的故事要浓重,但也并不以“报恩”为重心,而是更强调得宝人的良好品质,其中特别突出“孝”的品质观念。因此,在朝鲜族的许多故事中,很多得宝人是孝子,还有的是孝女(这点在下文相关处也时被提及)。

朝鲜族的故事《姑娘和癞蛤蟆》中就是癞蛤蟆向孝女报恩,曲折动人。这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文化观念。“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因此中国有所谓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之说。“孝”是基于宗法意识的敬祖先与重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产生的,它是中国家国一体制度的伦理政治的基础,有的学者甚至断言“孝”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大本[2]。另外,据考察,古时朝鲜族民间就有尊老的习俗[3],有老人节并且十分隆重,它使老人们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聚在一起,历数、质问不孝顺的儿女子孙。由此可推断,这类故事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印度的动物报恩故事显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如《忘恩负义的王子》中,一个和尚救了一条蛇和一只老鼠,蛇和老鼠前世都是有钱人,因为吝啬,死后才变作动物,守着他们前生埋下的钱财,他们成为动物后开始疏财。这个故事模式在其他民族中也较常见,比较之下,笔者发现印度的这个故事中增加了蛇和老鼠前世经历的情节,所以与其说这个故事在表现报恩的观念,还不如说是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宗教观念在起作用。这也符合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

东南亚的动物报恩的这类故事①文中此处和后文所提到的东南亚的民间宝物故事主要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 亚洲民间故事[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姜继. 东南亚民间故事[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祁连休,栾文华,张志荣. 东南亚民间故事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亚洲民间故事选[M]. 邵焱,译.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存在着与东亚、印度故事相异的特质,反映出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其特点主要从人和动物的关系上体现出来,故事中经常出现人从动物那里夺取宝物的情节。如:缅甸的《神锣》中,有个种田的穷人,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大猴子的银锣的秘密,伺机将猴子打翻,抢走了神锣,实现了很多愿望。可是由于他的贪婪,最后他又恢复成一无所有。在伊朗②文中此处和后文所提到的伊朗的民间宝物故事主要依据:元文琪. 三王子和大鹏鸟[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的故事《种蚕豆的农夫和乌鸦》中,农夫抓住一只乌鸦,逼迫它给与宝物,虽然因为屡次犯禁失去宝物,但最终仍过上了好生活。与上面的《神锣》相比,它的结尾明朗。另外,《杜安历险记》(印度尼西亚)和《伐木人和老鼠》(柬埔寨)这些故事中,得宝人的态度也明显积极主动。东亚的故事中则普遍是动物自觉报恩、主人公无意得宝的情形,人和动物的关系较为自然和温和。可见,在人和动物的施受关系上,东南亚、东亚和西亚三者间又存在着差异。

二、动物充当帮助者,使主人公得到宝物

在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获取和动物相关的第二种情形是动物充当帮助者,使主人公得到宝物。这类情形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主人公得宝的过程中,动物给予关键性的指点,使主人公顺利获取宝物。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得宝人和动物的这种关系通常和第一种情形交织出现,因为动物往往是帮助得宝人从另一动物处直接得到宝物;亚洲诸国的情况大抵都是如此。

中国和日本的此类故事都具有上述特点。日本的《神耳》和《魔巾》这两篇故事内容大致相似(很可能是同一母题的变体故事):都是一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在海边救了一条鲷鱼(都是龙王的女儿),男子在鲷鱼的指点下,从龙王处得到宝物(都是可以听懂生物语言的宝物),结局都是在宝物的作用下又得到了另外的财宝,还娶到富家小姐,获得了人生幸福。可见,这两则故事都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和上一节中的第一种情形相复合而构成。

不过,中国和日本的这类故事中的动物帮助者多以使者的形象出现,且使者多是以乌龟为主的水族动物,这是有意思的现象。这也使得两国的这类故事在亚洲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例如中国朝鲜族的《善良的拔卫》和日本的《浦岛太郎》中都是乌龟充当使者。

除了上面的共同特点以外,中国的这类故事还有自己的特色:动物似乎更喜欢化作女人来帮助主人公。其中得宝人的良好品质成为获得动物帮助的合理化解释和前提,这符合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它与日本故事中的动物化作女人以报恩的动因明显有别。这里,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中国朝鲜族的《金蟾公主》和《蛇姑娘》,其中金蟾和蛇都充当帮助者的角色,化作女人嫁给穷小子(孝子)是便于更好地帮助他。这些动物化作女人是出于钦佩和怜悯,而不是报恩。另外,在中国的这类故事中,动物给予帮助的具体情况相对复杂。这和日本宝物故事中动物报恩方式多样的原因相类似。例如《牛郎织女》中,老牛不但出言指点,它死后,牛皮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雀蛋》(壮族)中的孔雀给了老爹一支羽毛,再由羽毛引领着他的两个儿子去寻宝。这些帮助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具体的动物也多种多样。(前面说的使者动物多是乌龟,这里说的充当帮助者的动物种类是多样的,请注意上下文语境的不同。)

动物给予人类帮助这方面的特点,印度和西亚的同类故事呈现出较多相似性,并且主要从动物对人类帮助的具体方式和结果中表现出来,二者同时体现多方面的人生愿望,其中甚至有权力方面的愿望,这在东亚的故事中不常见。例如:印度的故事《富人和鳖》,富人在鳖和蛇的帮助下,不但躲过了灾难,获得了财富,还被封了大官。印度其他的故事中,还有在动物的直接帮助下主人公当上国王的结局。这种帮助结果在东南亚的故事中也不常见。

上面的特点在西亚故事中有着更为鲜明的呈现。相应地,得宝人也常常需要得到多种宝物,同一个故事中出现的宝物也就更为多样化,丰富的宝物种类寄寓着人生多方面的梦想,如美食、财富、武力、权力等。与此对照,在东亚的单篇宝物故事中,宝物的种类相对单一,侧重于寄托个人生活和家庭幸福方面的愿望,故事的结局也很少指向尘世生活的最高点。

三、动物本身就是宝物(宝动物)

在亚洲宝物故事中,宝物与动物的关系还有一种情形是动物本身就是宝物,即动物是宝动物。这种情况展现人类对动物最集中、直接的想象,同时也最能反映人对动物的认识和态度,我们也可以从中反观人和动物的关系。这种对宝物的幻想具体表现为:首先,动物本身有神奇的本领或者功效,对人类有辅助作用。这是最常见的情形。其次,动物本身可以制造财富。与其他情况相比,这类宝物幻想基于现实生存需要的倾向更明显,也更着眼于解决现实的生活困难,直接体现人类的“利己”目的。

动物本身有神奇的本领或者功效,这类宝物幻想在亚洲各国的宝物故事中广泛存在,但具体情况有别。

中国这类故事很多,其中神奇的动物通常由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种类充当。例如:《云青马》(蒙古族)和《金达莱》(朝鲜族)中超凡的马,《宝箩筐》(侗族)中具有神奇的魔力的宝牛,以及《姑娘和癞蛤蟆》(朝鲜族)中的癞蛤蟆。《姑娘和癞蛤蟆》这个故事讲一个孝女无意中救了一个癞蛤蟆,她为了使父亲过上好日子,自愿去邻村喂蝎子精,没想到癞蛤蟆居然有神奇的本领,舍命救了姑娘。中国故事中的这些宝动物对主人公的命运一般有决定性的帮助作用,且围绕着宝动物通常会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人公不是历尽艰险地去寻找,就是为保护它们而付出努力和代价,还有的是宝动物为主人公付出或牺牲,蒙古族的《云青马》和《金马驹》中均有这样的情节。得宝人与宝动物的具体关系多样。

以中国这类故事的上述特点为参照,日本的这类故事的情节冲突则相对温和,有着自己独有的风貌:宝动物可以连环出宝,能连续为主人公带来财富。因此,日本的这类故事中常出现三段式的结构。如:《会说话的乌龟》中的乌龟起初以自己会说话的本领给主人挣钱;它被害死后,坟上又长出有奇异功能的植物,继续为主人带来财富;奇异的植物被砍掉,烧成灰,继续具有奇异的功能:可以使枯树变活等。《让鲜花盛开的老爷爷》《捉雁的老爷爷》等都是此类三段式结构的故事,类似情节结构在这些故事中重复出现。另外,日本还有的故事是复合型的,如《撒灰的儿童》中既有充当帮助者角色的动物,也有动物本身就是宝物的小狗,还有三段式的结构,形态相对复杂。

与东亚的故事相比,在印度、东南亚、西亚的故事中,宝动物神奇功能的实现,几乎都是以毁灭动物为前提的。这类故事中的宝动物多是各种鸟类。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在上面刚分析过的日本的“连环出宝”的故事中,虽然也涉及到动物的被毁灭,但都是得宝人以外的敌对力量所为,而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故事中,得宝人同时也是毁灭者,他们在获取支配处理宝动物的过程中绝对积极主动,显现了人对动物的绝对征服姿态,这和东亚的情况很不同。

由上可见,在第三种情形的这类宝物故事中,东亚人的想象集中于解决现实的生存困难,印度、东南亚、西亚的故事则集中于征服、利用宝动物神奇的功效,实现多方面的人生愿望,体现出更“利己”的倾向。

另外,在这类情形的故事中,最有趣的想象是动物可以直接生产出金银钱财的情形,这是人类财富心理的直接寄托和呈现:日本的故事《龙宫的猫》中有可以屙金的猫,中国朝鲜族的故事《银驹子》中,银驹子可以直接给人带来财富;中国朝鲜族的另一故事《金粉和玉粉》中的老虎走一步可以出一个银币;蒙古族的《金马驹》中的金马驹可以吐出金子;缅甸的《金鹿》中的金鹿也是脚印里可以出金币。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一点:中国和日本虽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但体现宝物和动物这类宝物幻想的故事不但数量繁多,而且形态丰富。可能因为相反的原因,印度的这类宝物故事却较少,且缺乏趣味。类似地,大概因为伊斯兰教教义精神的作用和影响,伊朗和阿拉伯体现这类宝物幻想的故事也很少。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伊斯兰国家和民族的民间故事中这类宝物故事也相应很少,而故事中出现人和动物(异类)通婚的现象更少见。所以,西亚的这类故事数量很少,在这里就不展开具体的相关比较论述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总体上来说,宝物与动物密切相关的这类民间宝物故事在儒家文化笼罩下的国家里最为常见,中国和日本的这类故事较多,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则很少见。它能体现东方的自然哲学,反映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当然,同时也带有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观念和原始动物图腾崇拜的痕迹。这类故事是人对动物进行拟己想象的结果,其中动物的拟人化特征,特别能显现出想象的趣味,也使故事具有相当的生活气息。这些想象与各个民族的现实生存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由于现实生存环境的差异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制约,各地宝物故事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体现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此外,在这类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的来源和获取都与动物紧密相关,人对动物的态度主要是利用和期望其毫无保留地为人类牺牲奉献的倾向,虽然同时也有与其建立亲密关系的浪漫想象(如人与异类动物通婚的故事),但这类情节常常和禁忌相关,结局往往美梦落空,这体现了人类对这种努力和尝试的自我否定。

在人类的民间故事中,通过考察对于动物的这种种想象方式,其实也可见人类和大自然的整体关系:因为动物是自然界的一员,从这些故事中就可以明显看出民众对大自然(包括对动物本身)毫无保留的利用心态,这应该与人们的谋生方式有关;由此也折射出人类对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上这些普遍化的心理和态度,在亚洲诸国的民间宝物故事中很常见,而面对今天危机四伏的生态环境,人类是时候反思和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1] 程蔷. 骊龙之珠的诱惑[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7-82.

[2] 章玉钧. 孝慈推己及人·爱心构建和谐[C]//中共德阳市委、市政府,四川省民俗学会. 孝道文化新探. 成都:巴蜀书社,2010:25-49.

[3] 曹保明. 乌拉手记:东北民俗田野考察[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2.

(编辑:朱青海)

Study on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reasures and Animals in Asian Treasure Folktales

WU Yuch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China 325035)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easure folktales which are very popular in Asian folk literature. The treasures acquis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nimals in such folktales as the treasures are acquired directly from animals; the treasures are acquired with the help of the animals; the animals themselves are treasures (treasure animals).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sure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nimals,the populace psychology embodied in the way of fantasy to discover the treasures and the attitudes to the nature from humans. This phenomennon discloses a deep-seated mental enlightenment adapted from treasure folktales and makes us reflect the orientation of human beings in the world of nature.

Treasure Folktales; Treasure Acquisition; Animals; Relevance

K890

A

1674-3555(2016)01-0046-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1.00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4-12-30

武宇嫦(1977- ),女,山东鄄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民俗学

猜你喜欢
宝物动物日本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日本元旦是新年
墨水瓶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冠军诞生记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那些穿越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