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分析

2016-03-14 07:00黄娅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利巴韦林不良反应

黄娅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选择利巴韦林治疗后表现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针对所有肝炎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不良反应等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例,所占百分比为8.70%;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4种,其中以变态反应最为主要,出现变态反应的患者4例(50.00%),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患者2例(25.00%),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1例(12.50%)以及出现其他轻微症状的患者1例(12.50%)。结论:对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采用利巴韦林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疾病情况,未表现出显著的药物不良反应,体现出较高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关键词】:利巴韦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06-02

在所有肝脏疾病中,丙型肝炎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会对患者自身产生严重的危害。此种疾病在任何季节都会出现,不但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影响,而且会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造成一定的生活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导致患者临床死亡。针对患者选择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用药后患者仍然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1】。为了进一步探讨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临床采用利巴韦林加以治疗,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77岁,平均年龄为(45.9±2.5)岁;患者的病程范围为6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2±0.6)年;将患者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排除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排除合并乙型肝炎以及丁型肝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1.2 方法

针对所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选择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进行治疗。选择剂量为300-500万单位的α-1b干扰素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2】。选择剂量为1000毫克的利巴韦林患者口服,1次/天,将24周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3】。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变态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其他轻微不良反应,临床对四种不良反应的出现例数进行统计。

2、结果

在所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例,所占百分比为8.70%;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4种,其中以变态反应最为主要,出现变态反应的患者4例(50.00%),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患者2例(25.00%),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1例(12.50%)以及出现其他轻微症状的患者1例(12.50%)。

3、讨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丙肝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丙肝的病理改变主要体现为肝细胞坏死以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肝硬化。对于此种疾病的传播途径较多,主要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以及血液传播,已经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前针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主要选择药物治疗的方法,并且药物类型主要为抗病毒药物以及免疫力提高药物,采用对应药物进行干预后,均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针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的方法是治疗慢性丙肝的金标准。其中利巴韦林主要通过黄嘌呤核苷以及鸟嘌呤核苷进行干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显著的意义。上述两种物质针对患者体外抗病毒活性可以进行有效逆转,对此,利巴韦林作为丙肝抗病毒药物于临床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利巴韦林药物,其可以进入到患者的红细胞,并且体现出较大的蓄积量,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现象。对于此种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为变态反应以及贫血等症状【5】。其中以食欲减退症状、恶心呕吐症状以及乏力症状较为罕见,对此总体而言,选择利巴韦林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针对利巴韦林具有的药物动力学以及药物代谢学进行分析发现,临床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的方法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为变态反应,但是患者出现此种症状较为轻微。对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所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例,所占百分比为8.70%;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4种,其中以变态反应最为主要,出现变态反应的患者4例(50.00%),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患者2例(25.00%),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1例(12.50%)以及出现其他轻微症状的患者1例(12.50%)。从而证明临床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以将患者的疾病治愈率显著提高,体现出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针对患者在选择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时,需要医护人员针对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认知度显著增加,针对药物导致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做到早期发现。患者一经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现象,需要对其实施有效治疗,患者通常可以有效恢复,不良反应最终成功消除。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表现出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变态反应。对此要求医护人员针对药物不良反应需要有一明确认识,将患者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自我监测意识显著提高,用药过程中做好监护工作,一经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需要立即停止用药治疗,选择有效方法加以干预,将不良反应症状加以有效缓解,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将用药安全性显著提高,进而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确保在实施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经济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对此临床采用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表现出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 郭力红,张岁,刘静等.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08-2410.

[2] 张艳,沈轶群.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11):1096-1098.

[3] 袁银会,陈思颖,宁博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6):418-419.

[4] 齐明华,周斌,苏梅蕾等.艾司西酞普兰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引发的精神症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7):1012-1016.

[5] 汤泗玲.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5(12):142-143.

猜你喜欢
利巴韦林不良反应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喜炎平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与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