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戛纳的她们

2016-03-14 02:41张珠容
女性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玛拉张曼玉影后

张珠容

人们通常把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中荣获过“最佳女主角”的演员尊称为“影后”,比如奥斯卡影后、戛纳影后、金像影后、金马影后等等。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是“金棕榈奖”。对许多优秀女演员来说,能获得“戛纳影后”的殊荣,是她们毕生的愿望。

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影后:米歇尔·摩根

戛纳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但那一次只是尝试性的。1946年的戛纳电影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法国著名影视剧演员米歇尔·摩根,凭借在影片《田园交响乐》中的出色表演,成为第一位“戛纳影后”。

摩根1940年之后流亡美国,后嫁给美国导演威廉·马歇尔,并育有一子。她曾在好莱坞拍摄了五部电影,但反响并不满意。1946年9月下旬,26岁的摩根前往法国戛纳,参加由法国代表团选送、自己主演的影片《田园交响乐》的首映。在影片中,她扮演着一个年轻女子,盲目地爱上了听她忏悔的牧师。因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电影节,摩根满心喜悦。她惊讶地发现,尽管自己离开法国6年,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她。

从摩根来到戛纳的第一天起,人们就预言她肯定会得奖。摩根大笑,因为她不信。电影节举办期间,她无忧无虑地在沙滩上打发时光,偶尔有摄影师对她举起相机,或当地的两三个记者会注意她。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姑娘,最终在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封后。尽管当时的戛纳电影节没有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第一位“戛纳影后”对摩根来说意义非凡。

第四届戛纳电影节影后:贝蒂·戴维斯

贝蒂·戴维斯是美国电影、舞台剧女演员,1950年的第四届戛纳电影节,贝蒂·戴维斯凭电影《彗星美人》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戴维斯是第一位得到10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AFI终生成就奖的女演员。她的演艺生涯几经起伏。从影60年,戴维斯演绎了超过100部电影,塑造了100多种类型的角色。她一生结婚四次,其中守寡一次,离婚三次,并以单身母亲的身份独立抚养孩子。她在晚年患上乳腺癌,疾病缠身。

戴维斯表演的特点是:忍人所不能忍,演人所不能演—从青春少女到老态龙钟,她永远懂得适当拿捏“坏”的脾气,以自信、不屑与豪气交织的情感,演绎出一个个性格鲜明,却又可怜可悯的角色。在《彗星美人》里,她着一袭黑绒露肩曳地长礼服,头发披向一边,一手叉着腰,一手支着长烟嘴,双目斜睨,下巴仰起,不急不徐吐出烟圈,堕落摇曳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1989年10月6日,戴维斯因患乳腺癌于英国纳伊病逝,享年81岁。1999年,戴维斯她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银幕传奇女星”,位列第2名。

第四十七届戛纳电影节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

1994年,法国著名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主演了当时法国影坛耗资最巨的一部影片《玛戈皇后》,原本在影坛一度消失的她,却一举获得当年第四十七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伊莎贝尔·阿佳妮生来就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纯净湛蓝的眼睛、娇艳的红唇,以及一头乌黑飘逸的秀发。除了这些,她还才华横溢,曾三次摘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捧走戛纳和柏林电影节女主角奖,并两次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阿佳妮许多部电影曾被译成德语、英语、意大利语,并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她被认为是法国影坛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员。

阿佳妮从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也造就了她桀傲不驯的个性。阿佳妮在拍戏时总是投入巨大的激情,因此她刚开始在电视上崭露头角,电影导演们就立即注意到她。

阿佳妮从影期间演绎过很多悲剧角色,而她的现实生活也颇具戏剧色彩。她与英国男演员丹尼尔坠入爱河。然而,经过了数年的分分合合,才华横溢却用情不专的丹尼尔最终令她心碎离去。经历了生活与感情的起起伏伏之后,阿佳妮选择远避尘嚣,与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电影对于她而言,已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她面对生活的态度,正如《马尔戈王后》结尾中马尔戈怀抱着情人的头颅离去时说的那样:“只要脸上还有微笑。”

第五十七届戛纳电影节影后:张曼玉

2004年的第五十七届戛纳电影节中,张曼玉凭在法国片《清洁》中饰演女主角封后戛纳,成为首位荣获戛纳电影节影后的华人女星。

《清洁》是张曼玉与自己的前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合作的影片,在片中,她扮演了一个原本生活放荡不羁的寡妇。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想戒掉毒品以达到“清洁”目的,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母亲。张曼玉在影片中完全是本色演出,连妆都没上,而且片中角色的服装都是张曼玉本人的,足见其表演功底之扎实全面。

张曼玉常年辗转居住于香港、伦敦、巴黎和北京四座城市,因此她说,影片《清洁》中的爱米莉和她有一点很接近,就是“飘”,总是从这个地方“飘”到那个地方,居无定所的感觉。张曼玉通晓中、英、法三国语言,属于文化混合型的人,虽然骨子里流着中国人的血,但思想上混合了很多文化。

张曼玉对于电影的热忱,并非来自于一箩筐各式各样的大奖。她不愿把奖项变成自己的束缚,在她看来,自在惬意的生活才是核心。自2004年荣获戛纳影后,大制作接踵而至,张曼玉却都一一婉拒。

四十岁过后,张曼玉突然多了许多人生思考。她说,人生不应该只有拍戏,自己是时候应该停一停,去真正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见识和兴趣。因此,她在事业巅峰期选择了息影,玩起了自己一直喜爱的摇滚。

第六十八届戛纳电影节影后:鲁妮·玛拉

在2015年的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中,“最佳女演员”奖是“双黄蛋”,分别是法国的艾曼纽埃尔·贝尔科和美国的鲁妮·玛拉。这一届电影节中,鲁妮·玛拉以同性恋角色获得戛纳影后。她在影片《卡罗尔》中饰演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一位售货员,与一名中年主妇相遇后,开始了一段同性恋情。

鲁妮·玛拉自小就是学霸,而且她压根不想投身演艺行业,她也不认为表演是一种荣誉,甚至非常害怕表演.因为她害怕表演失败让自己丢脸、让家人丢脸。幸亏她的好姐姐、同是美国著名影视演员的凯特·玛拉,一直鼓励并帮助她。

在演戏的道路上,鲁妮没吃过什么苦,不是因为她不刻苦,而是她也同张曼玉一样,觉得演戏不是生活的全部。其实,鲁妮·玛拉尚未正式进入电影圈时,就已经是个小小慈善家。当时她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肯尼亚,在那里创立了一个慈善组织,专门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此后,鲁妮·玛拉的组织和另一个慈善基金会合并,至今,她仍担任该组织的董事会主席。

正因为不把演戏当成生活的全部,鲁妮在演戏时很“挑剔”。一般女演员,为了成名,无所不作,成名之后什么片都接,鲁妮却只选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她说,只有这样,自己才有更多时间做其他有意义的事。

猜你喜欢
玛拉张曼玉影后
请坐在我旁边
《岛屿之城》
张曼玉
嘉玛拉
“任性”女神周璇:请一定不要叫我“影后”
2008年最值得期待的10部电影
张曼玉:要与内地出版社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