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效能角度剖析青年毛泽东的人格

2016-03-15 04:56邓明智
关键词:班杜拉人格效能

邓明智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从自我效能角度剖析青年毛泽东的人格

邓明智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即将拯救天下视为毕生事业,是一位立志救国的有为青年。对于毛泽东的人格特质,学术界多从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视角进行阐释,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尚不多。本文以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青年毛泽东人格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启示,也为分析近代历史人物行为动因提供一种思路。

毛泽东;自我效能;青年;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1]包括性格与气质两个部分。它整合了动机、兴趣、情绪、态度、价值观、品格等因素,是个体在与社会交往时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青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稳定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形成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时期。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其开阔思想与高远志向、实践意识与务实作风、不畏强权与自强品质、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等内涵丰富、特性鲜明的人格特质。

有关毛泽东的人格,学术界多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视角进行阐释,而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尚不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人的描述和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用这一理论剖析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人格特质,对培育当代青年的人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启示,也为分析近代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思路。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的含义

自我效能即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之前完成同类任务的行为结果,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对本身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预期。班杜拉认识到,即使个体对某种行为有着清醒认识或清楚预期,但也不一定去实践这种行为或采取某种行动,而是首先对自身实力进行估量以及是否坚信自己具有能力实施这一行为。事实证明,这种权衡和估量的过程,体现的就是自我效能。对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进行区分界定,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并对其作了定义。从定义范畴看,结果期望属于传统期望,是人们对自身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的估量;效能期望是个体主观上预判自己采取某种行为的能力,即预计、估量自身的行为能力。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六种方式,它们分别是:亲身获得的成就、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以及自我效能信息的整合。

二、自我效能理论在分析青年毛泽东人格中的应用

(一)亲身获得的成就

亲身获得的成就即亲身体验到的成功经验,它在效能信息来源的影响中居于首位。当事者的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多次成功的经验而得到提高,强化其相应的行为,而且成功的经验一经习得,就会被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即使当事者遭遇一时的挫败,效能感也不会降低;而多次地挫败,特别是在同一件事上反复失败,会使当事者的效能感明显下降。毛泽东曾与好友萧瑜身无分文地徒步游历湖南五个县,靠“打秋风”和写对联送人的方法来解决食宿,沿途考察民众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员交往,初步触碰到了社会最现实的一面,增长了见识,填补了书本上的一些空白。这段游学经历树立了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这一观念正是毛泽东人格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开端,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条。“后果是由行动引起的。一个人如何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结果的体验。”[2]毛泽东人格中不畏强权和反抗压迫的一面,正是在斗争中、在行动中不断地形成发展的。“驱张运动”,毛泽东为民请命,使用各种合法手段揭露军阀张敬尧的恶行,最终使得张敬尧声名狼藉,从湖南败走。这场运动是青年毛泽东领导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政治活动,使得毛泽东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人格特质得到升华,青年毛泽东的人格正是通过这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加强而来。班杜拉同时指出,人们所期盼的后果几乎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在某些情境下做出怎样的判断。[3]五四运动中的青年毛泽东成功领导和策划实施了湖南各界人士抵制日货等爱国运动,再一次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与发展中的进步意义,明白了世界上最强的力量是民众团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力量。青年毛泽东正是在这场爱国运动中对人民群众及其潜力做出了一个正确的估计与判断,认识到人民群众巨大的力量,也使得他在之后的人生中积极依靠群众,组织动员群众,时刻以人民为本。

(二)替代性经验

人们从不把亲身的体验经历作为他们学习、提升能力与知识的单一的、唯一的渠道,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能够通过从替代性经验(读书、观察他人行为及所取得的成就等)中获得很多有关效能的信息。间接经验(即替代性经验、他人经验)对人们的自我效能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事主体在对比与自己水平、实力相似的成功人士时,这使得主体提高了自我效能的知觉。以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为典范,仿效他们的言行,暗示自己,激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的人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在学生时代曾明确表示,在近代的杰出人物中只佩服曾国藩一个人。毛泽东早年对同是湖南人的曾国藩特别推崇,主要是因为曾国藩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典范。他在学生时代曾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著作,并以曾国藩的言行作为自己治学与修身的依据。毛泽东曾在课堂笔记中摘录了曾国藩大量的修身、做学问、管理军队、从政为官[4]等论述,诸如慎言笃行、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为人处世之类的格言,并熟读成诵,可见曾国藩的实干精神、务实作风对毛泽东的人格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言语说服

言语说服是他人通过语言来使人们的态度与价值观发生转变,进而促使人们自我效能的转变。他的老师——杨昌济,对改造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的人格起着重要的影响。杨昌济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在学校教授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不论是上课还是课后,他总是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光明磊落的、有道德的、对社会有益的人,自己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班杜拉认为,由于言语的说服,主体能把自我效能增强到一定的程度,进而激励主体为取得成功而付出艰辛的努力,推动人们自身态度、行为、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向前发展。杨昌济极为重视个人人格的修养,时常勉励毛泽东,让他以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为榜样,杨昌济认为要塑造良好人格首先必须磨炼意志,只有拥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实现崇高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纯正的品格习性,毛泽东不仅信服,还将此作为行动的信条。这些言语激励着青年毛泽东,促使着他的人格向善的方面发展。

(四)生理状态

主体对能力进行自我评估,一部分以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为根据而得出。毛泽东喜好运动,加强身心锻炼,赞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认为身体是一个人品德操守与聪明才智的物质载体,进行体格锻炼能拥有强健的体魄,进行意志锻炼能锤炼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将体育摆在德、智、体三者的第一位,由此可看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已经非常重视生理状态对个人意志、信心、品格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老师的影响,杨昌济在生活上主张并实践着不吃早餐,进行深呼吸,沉思静坐,一年四季坚持洗冷水浴等。青年毛泽东不仅模仿杨昌济,而且还扩大了沐浴的范围,大太阳下的日光浴,大风里的风浴,大雨下的雨浴,光着身子让太阳晒,让风吹,让雨淋,时常与伙伴畅游湘江,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身体。不仅如此,他为了练嗓子,和同学在山中对着树木大声讲话,朗诵唐诗;在城墙上对着风大声叫喊。经常组织同学去长沙郊游;晚上在外面空旷处露宿。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伟大人格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拥有一副强健的身体,使得毛泽东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曾在日记本里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5]

(五)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

它不论是通过亲身体验的、间接的、言语式的还是通过生理状态等途径进行影响,只要对个体能力有关的信息进行评价,其本身都不具有指导性。只有通过认知评价才变得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在开始深入接触西方学说时,用功最深的书籍就是德国泡尔生所著、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了一万两千字左右的批注,批注的内容形式多样,但绝大部分的批注是阐发自己如何看待人生起伏、伦理道德、历史变迁和宇宙运转的。这不仅体现着青年毛泽东的开放思维与远大志向,也体现了追求真理、立志通过变革伦理道德去改造人性与社会的非凡抱负与精神,而且这对他人格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明确指出:“盖我即宇宙也。各除去我,即无宇宙。······我以外无可服从,有之亦由我推之。”[6]该句论述了宇宙的核心是人,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人的存在聚集就没有宇宙的存在,集体存在以个体存在为前提。这是一种强烈的、自由的、自信的、绝不向权威屈服的自主意识的表达,而这种强烈自主意识的表达,是伟人品格必有的心理特质。毛泽东以一种舍我其谁、傲视天地万物的气概,表现出伟人品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这也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人格改造的重要性,意识到要为实现其远大志向和个人自主意识的理想与抱负,而自觉改造自己的人格。

(六)自我效能信息的整合

人们自身的效能判断在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处理由某一通道传输的多种多样的相关效能信息结构,还要对多项信息源的效能信息进行对比、扬弃和整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将拯救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立志于救国救民,曾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他一心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改造社会的道路,学生时期的毛泽东与好友订立了“三不谈”(即不谈钱、不谈生活琐事、不谈男女朋友)的规矩,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读书看报,思索人生、社会和宇宙,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各种问题,努力从思想、身体、学识到能力上改造自己,力求每天都有进步。他博览群书,尤其对文史哲感兴趣,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都很熟悉;性格坚韧,不屈不挠,决不服输;意志坚定,一往无前,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不畏权贵,鄙夷豪强,敢做超乎俗世的奇行异举,因此,当时的同学送他一个外号叫“毛奇”。善于独立思考,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多谋善断,并且常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前景。这些都为他伟大的人格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根基。

三、结语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三千年未有的变局之下,风云变幻,跌宕起伏,能人志士辈出,或探索,或抗争,一代一代地接力,最终用110年时间赢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在变局之中站稳了脚跟。而在此进程中,有两个人物居功至伟,其中一位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的出现既是历史的选择,也得益于他个人的才智与奋斗。他能从亿万人中脱颖而出,掌舵中国这艘巨轮,不仅仅是时代的契机,更与他青年时期的经历、行为有关系。因此,本文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入手,探讨和分析了青年毛泽东的人格,不仅能了解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轨迹,揭示青年毛泽东的人格发展过程,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到毛泽东之所以为毛泽东,其成就不是偶然的,早在青年时期就已初具气候。通过研究他的人格特质,让人们认识到毛泽东是如何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而于青年时代打下基础的。

英雄一去不复返,人物风流看今朝!毛泽东不可复制,但其人格可以为后世学习,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当前正值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大学生更应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本文系2014—2016年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US14049Y)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

[2]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

[3]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

[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0-21.

[5]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7-2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230-231.

猜你喜欢
班杜拉人格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交互决定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儿童读者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