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3-15 07:27吴丽芬
关键词:老子教育者德育

吴丽芬

(厦门理工学院宣传部,福建厦门361024)

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吴丽芬

(厦门理工学院宣传部,福建厦门361024)

道家是我国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而老子作为它的创始人来说更是一位举国轻重的教学者和学者。老子所推崇的道德教育是我国当前德育思想的最初始状态,即使是历经了千百年的时间沉淀,道家思想仍然对我们的当代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现主要对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

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老子是中国历史中首屈一指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他生平时所写下的著作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以《道德经》最为传世,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好的传承给了后人。在《道德经》中,道德与品德这两个概念是最为主要的,即使是在科技异常发达的今天,“尊道而贵德”仍然是品德教育体系当中的“最高标准”。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德育思想带来了很好的启发作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充分的对的德育思想进行解读,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学好马克思主义课程,并且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老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的中心思想就是终归为自然。“道”的含义即为自然,而“无为”的含义并非是从字面上看到的毫无作为,其所指的其实是一切按照顺其自然的方式来进行,对于那些人为性质的恶意破坏和阻拦进行积极的抗争。在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当中,他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希言自然”,那些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及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学会顺着自然的朝向而开展自己的教学内容,继而从真正意义上领悟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层含义。

(二)知足知止

相信所有拜读过老子《道德经》的朋友都能够知道,老子经常喜欢用的字眼就是“知足”、“知止”,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希望世人都能够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生活,尽量不要将善恶美丑的概念太过于清晰化,这种脱俗的心灵境界一旦达到,那将会带给我们一个更加幸福和美好的人生。老子曾说过这样两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想要告诉世人,过分追求名利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审视,并且对于社会来说也应该多多的宣扬一些正面积极的思想,对那些贪图腐败的现象要深恶痛绝。然而,这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态度和思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并且稍有理解上的偏差就会将自己逼近一个保守的死胡同当中。为此,我们不妨换种思考方式,一个品德高尚且具有成熟思想的人,是应该懂得怎样面对身外的名和利的,真正自由是思想上的,独立的人格势必会早就不一样的人生,这种崭新的思想方式对当时的士大夫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三)诚信不欺

“上善若水”是很多当代人的座右铭,老子在写下这样的词句时想必也是心生坎坷的。的确,诚信二字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发人深省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做人一定要诚实,并且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诚信危机”。老子说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那么就意味着即使他说真话也没有人再会相信他;老子又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让别人信任与你,并且看重你所说过的话,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说真话,而不是说好听的假话。这种充满了诚信的道德思想,让后人对老子的崇拜之感变得更为深厚。

(四)知胜强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所说过的这句话的含义是:能够看透别人,了解别人的顶多称其为聪明,而能够看透自己,了解自己的才能够称其为高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对方击倒,我们顶多称其为有力气,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征服自己,我们才能够称其为刚强;懂得什么是知足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懂得坚持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志气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可以把握自己的,我们称之为长久,而能够流芳百世被人们铭记于心的,我们则称之为永恒。在老子的思想中,“知人”与“胜人”虽然是人类生存的法宝,但是“自知”与“自胜”才是人类更加需要达成的人生准则。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其实就是上文的高度总结,那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并且可以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的人,才能够永远活下去,真正的做到“寿与天齐”。

二、老子思想中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行不言之教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言之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概念,当然,这句话的含义自然不是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叫教学,它的真正意思是教育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悄无声息的进行开展。老子的教育思想在当前看来可以用“开放”二字来形容,他对那种规范式的教学方法深恶痛绝,并且更加反对有些教育者将自己的想法强行的灌输给学生。老子所希望的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从自身出发,将自己打造成一部最好的教科书,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向学生提供即为正面的榜样,继而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

(二)修“无为”之德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认为:“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这两句话的含义为:普天之下即使是最最困难的事情也需要按照由易而难的顺序来进行;而即使是最大规模的事业也需要从点滴的小事而开始。老子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大意如下:所有参天的大树都是从不到一尺的小树苗长成的;所有高楼大厦都是由砖瓦一块块堆砌起来的;所有千里远行都是由一步一脚印汇聚成的。我们如果想要强行的打破这一自然规律而妄想捷径,那么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真正高尚而脱俗的人是不会被执拗所牵绊和固执所牵绊的,所以也就不会有失败和损失的出现。

(三)因材施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上文中的介绍我们能够了解到,老子的教育思想当中的核心之处就是一个“道”字。老子教会了我们后人什么样的事情是该做的,什么样的话是该说的。在老子的心中所能够称之为优秀的教育者是需要懂得尊重“自然”的,在这里自然所指的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而形成的规律。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应有的生存法则,而作为当代的教育者来说,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也需要以他们每个人的成长规律为前提,继而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能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讲述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老子德育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所在

(一)有利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加尊重和培育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虽然得到了更为丰富的物质享受,但是同时却也丧失了很多精神境界中的追求。老子所提出的德育思想正好能够解决我国当前的思想教育匮乏现状,继而达到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最终目的。在我们以往的传统教育体系之中,教师的地位可谓是“高不可攀”,学生在这种充满着压抑之感的学习环境中根本无法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此外,由于国家对于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也在某种重读上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为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改变以往的守旧思想,在建立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基础之上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多引用一些老子的名言警句,通过这些经过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思想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倡教师去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今,我国很多学校中的思想教育课程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并且大多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式的讲课方式。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同时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者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向学生提供一个正面的学习榜样,继而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样的品质才是好的,什么样的思想才是正确的。为此,在今后,教师只有不断的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才能够以一个“贤者”的身份来面对自己的学生,继而帮助他们也能够成为未来的“贤者”。

(三)有利于情境的创建,继而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和谐且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我国引进吸收后,形成了情景——陶冶的教学模式。正确且高校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且愉快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的方式来体会思想教育的概念。老子曾说过:“悠兮其贵言也”,其主要想表达的是,这种新颖的情境式教学方法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太多的成效,但是如果让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道德氛围的熏陶当中,就会收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老子的这一理论竟然与洛扎诺夫所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不谋而合,教育者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来激发出学生潜意识里对于知识的渴望,继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基于此,我国当前已经有效的结合了两者的教育思想,继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陶冶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倡教育者身体力行,严格杜绝形式主义

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在现代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若德育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进行说教,只注重形式,而对内容的具体深度与广度不加注意,长此以往下去会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很多,不允许他们上网或者干其他一些事情,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加了解,遇到问题只是一味地责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实施。我国思想家与教育学家老子曾讲道教育者在教育的同时应做到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谨记老师的教诲。若教育者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而在课后却对道德抛之脑后,则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不能真正将知识领悟。此外,老子也鼓励教育者应放开手,让受教育在学习中能自主进行探究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使受教育的思维更加开阔,思想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虽然是距离当代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留下的教育思想却流传至今,继而让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中后人也能够受益匪浅。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言之教”正是我国当代教育所一直推崇但却一直所欠缺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育者的形象被过分的夸大,继而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为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解读我国老一辈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从中提炼出人生和智慧的精华来对我们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鞭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德育思想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继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如同老子一般可以“死而不亡者寿”的圣人。

[1]陈芳.老子德育思想在髙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审视[D].合肥工业大学,2009.12.

[2]冯文全,冯碧瑛.论孔子对老子德育思想的借鉴——基于《论语》与《道德经》的解读[J].教育研究,2010,(12):94-97.

[3]李英华.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丛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6-17.

猜你喜欢
老子教育者德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智者老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