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环保社团建设路径探究

2016-03-15 10:04
关键词:路径探究生态文明

纪 元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
环保社团建设路径探究

纪元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校环保社团作为高校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行者,还存在断层现象呈现、活动形式固定、硬件条件受限等问题,应该通过规范管理机制、搭建新媒体平台,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品牌化活动,加强校地合作、进行项目化运作等措施加强高校环保社团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保社团;路径探究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而高校环保社团则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以清洁校园、倡导绿色、宣讲环保、培养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类社团,是一支践行环保的生力军。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环保社团,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但在高校的众多社团中,环保社团发展遭遇众多的瓶颈与困惑,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环保社团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生态文明视阈下加强高校环保社团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深切关心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命运的人们感到欢欣鼓舞。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环保组织,高校环保社团在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提升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

在高校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环保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组织自发性、目标趋同性、管理自主性等特点。高校环保社团通过开展环保宣教、环境治理等活动,营造环保氛围,构建环保价值体系,现已成为学校显性课程之外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和体现STS理念的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搭建了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新平台

志愿服务意识是个人对志愿服务以及由志愿服务所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态度。高校环保社团的大学生们自发的、无私的为了改善环境状况建设美丽中国而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社团开展的环境教育、生态修复、污染控制、再生利用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环保社团发掘了大学生的环保创意,增强其主动性,为广大环保志愿者提供实践的舞台,引导他们将环保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志愿服务能力的好机会。

(三)拓宽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载体

科学素养除了包括公民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外,还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它不仅包含常见的认知领域,还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伦理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环保社团在进行环保宣讲、污染治理等工作时经常接触到专家学者,通过听讲座、讨论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当前高校环保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环保社团立足于大学生群体,以提升大学生环保素养,唤醒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是促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高校对外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社团。但同时高校环保社团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发展困境,如不及时应对,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环保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和育人功效的提升。

(一)断层现象呈现,稳定性有待加强

高校环保社团的指导教师多为高校团委老师或者环保方面专业教师,指导老师岗位调动、继续深造等都会影响社团的发展。高校环保社团的成员遍布高校的各个专业,具有一定的年级跨度。学生大一需要熟悉环境、大三开始准备考研、大四面临就业压力,呈现出“大一进、大二活、大三走”的局面。高校环保社团管理人员每年都换届。而社团会长引领整个社团前进的方向,这个职位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巧妙的策划能力。一个会长工作经验得到一定积累时,就快到了该卸任的时候。同时环保社团的成员也需要具备一些环保宣传基础知识,为了确保社团成员具备一定专业性和深度的环保知识,社团需要长期加强指导与培训,以此来提升成员素质与能力,这也就要求社团成员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二)活动形式固定,创新性有待提高

高校环保社团的活动一般都是为了迎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等节日以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开展环保服饰秀、举办行为艺术展、进行水质检测等方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请进来”则是邀请相关单位的业内专家给学生做讲座,建有科普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的高校则邀请周边的中小学生进校进行环保教育都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活动。“走出去”则是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设环保讲堂,通过课堂授课、游戏互动等方式传输环保理念。活动大多都是以宣传为主,真正能长期坚持开展的环保实践活动不多,科技含量高的环保活动就更少。

(三)硬件条件受限,资金配备有待完善

高校环保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挂靠单位的支持、会员缴纳的会费以及社会赞助。学校挂靠单位所拨付的数额十分有限,而会费则是在新生入会时一次性收取的,收取的金额根据当年的招收新会员数目而定,不是长久的收入来源。社会上的企业赞助现在也难获得。高校环保社团开展的项目很多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因此面临着紧张的财政问题。此外,除了资金的问题,环保社团进行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活动需要的实验室条件与配备、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等硬件条件与高校的学科实力息息相关。总之,经费不足、缺乏物质保障已经成为了限制高校环保社团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提升高校社团建设的路径探析

高校环保社团建设应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加强学生社团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增强环保社团发展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创新性。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专业指导教师能够在保证环保社团活动的方向性的同时,确保环保社团活动高质量、高层次和高水平的开展。社团指导教师不仅是社团开展活动的指导者,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评价者。学校应给予指导教师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鼓励政策。同时,还需重点建设一支出色的大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管理的核心力量,在学生社团开展创新活动中扮演者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一名学生社团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该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学生社团干部流动性强、交替快,重视社团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工作。此外,在新形势下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新管理机制,搭建新媒体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日益增多,社团成员遍布高校的各个专业社团,使得社团活动开展呈现灵活性即活动方式多样性,活动时间随机性,活动内容广泛性。常年以来,由于缺乏一个统一交流、活动的平台,社团会员之间联系较少,人员流失较多。在新形势下就需要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完善环保社团管理制度,同时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环保社团搭建交流平台。

江苏省建立的”Pocket University——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网络平台”(简称“PU”)、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微信“青年益家人”等平台,使得各个高校学生社团都纷纷活跃起来。CYCAN发起的高校节能项目自2007年开始成功影响数十万中国青年人在校园开展节能宣传倡导、调研和碳核算工作,开展了系列内容丰富的减排行动。2014年,有来自16个省市、共计36所大学的高校环保社团参加。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支持高校环保社团发展,让大学环保社团之间牵起了线,大学环保社团和社会牵起了线。

(二)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品牌性活动

高校环保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的地方就是它需要丰富的专业背景,不能只开展拉横幅、发传单、喊口号这种形式的活动,应通过专业建设突出高校环保社团的优势,促进社团的内涵发展。大学生大多“有环保热情,没环保知识”,高校环保社团应聘请专家教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环保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环保知识和相关环境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从而打造社团的品牌活动,加强环保社团的自身建设。

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逐步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主办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IYSECC),开展海峡两岸环保青年对话(台湾行),成立中美联合可再生能源暑期实践支队,参与世界青年环境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发起成立的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是首都大学生成立的第一个专项领域社团联合组织。协会开展的“绿桥”系列活动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成为首都知名的环保品牌活动。吉林农业大学“绿野”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吉林省率先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松花江沿岸保护母亲河高校联盟,共有50多所高校,3万余名学生加入到联盟组织,近几年持续开展的“保护松花江”系列活动已成为品牌性活动,为松花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

(三)加强校地合作,进行项目化运作

缺乏与国内、国际非营利性环保组织的沟通和联系,限制了高校环保社团的活动空间。环保宣教和活动推广不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应主动与社会上的环保公益组织联系,从而分享环保工作的经验与做法,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通过校地合作,构架起高校与社会媒体、地方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可以大大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争取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社团通过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来争取资金和合作伙伴,这不仅有助于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还能够进一步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亚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海南、广东、上海的24所大学与海南“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合作,建立了“蓝丝带志愿者服务社”。淮阴师范学院“绿之源”环保协会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资助项目10万元资助。指导老师在学校获得相应的科研奖励,这也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对环保社团向内涵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绿之源”环保协会建有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淮安市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基地的申报获得了一些资金资助,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大大提升了服务地方的水平。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实效性研究及评价模型构建”,项目编号:2015SJD699)

参考文献:

[1]卢风等.生态文明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李立坚,周勇.低碳背景下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3]王瑞林.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4]蔡美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4).

[5]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生态文明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