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及展望

2016-03-15 10:15张忠华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9期
关键词:物质经济发展

■张忠华 刘 飞

我国循环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及展望

■张忠华刘飞

循环经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今后循环经济实践提供了重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对物质循环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物质循环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结合各地实际,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循环经济科学内涵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物质循环的思想,蕴含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萌芽,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物质循环思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

国内外学术界在谈论循环经济的产生时,常常提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即地球就像在宇宙中飞行的飞船,人类依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需求超过地球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毁灭。为此,人类必须改变单向线性经济,建立资源利用的闭路循环,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就对物质循环思想进行过深刻阐述,当中蕴含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或思想萌芽。马克思物质循环思想是从分析“物质变换裂缝”开始的。“物质变换裂缝”实际上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可持续性,或者说破坏了物质循环过程。马克思借用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的“归还定律”指出了资本主义农业的“裂缝”:“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变换裂缝”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其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人的异化,并藉此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他通过大量资料研究与实地调查,在第一卷中以大量笔墨披露了资本主义工厂中严重危害工人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恶劣环境以及资本家的贪婪与无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第三卷中专门用了一节来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要使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实现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就必须弥补“物质变换裂缝”及有效消除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排泄物”,化废物为原料,使其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由于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剖析了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所以对于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

循环经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态原则,是马克思物质循环思想的重要实践平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约束困境,而不是单纯地治理污染而导致发展停滞或贻误发展时机。相反,通过发展相关产业等,还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它有别于传统经济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实现了由重视发展数量向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实现了由单向线性发展方式向循环式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最后,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加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上述内涵为遵循,循环经济具有特有的运行规则,即“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从源头上就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预防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而不是仅仅把眼光放在废弃物的治理上。二是再利用(reuse):尽可能地多次以及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已经购买的物品,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防止过早的成为垃圾。三是再循环(recycle):即废弃物资源化,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产的原材料,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它的核心是采用技术措施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再生。三个原则各有侧重,其中减量化原则针对输入端,再利用原则针对中间过程,再循环原则针对输出端,它们统一于物质循环的全过程,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与灵魂。

(三)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排污”式的单向线性开放式模式,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而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几乎或完全不考虑环境代价;二是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模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生产过程末端进行技术性处理,以减少污染物(主要是工业三废)的排放,但难度大、成本高、效果不明显;三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遵循生态学规律,强调清洁生产与资源的综合和高效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过程。由于它摒弃了传统经济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的种种弊端,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及其比较

循环经济可以从3个层面来实施,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相应地对应有3种发展模式,可以称之为小循环模式(企业清洁生产)、中循环模式(园区循环经济)和大循环模式(循环型社会)。

(一)小循环模式——企业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微观层面发展模式可称之为小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研究对象为单个企业,手段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企业是最重要的微观主体,而大量工业企业又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之一,所以,在企业内部尤其是工业企业中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并实施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现有技术改造,设计新的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原材料使用,减少甚至放弃使用某些化学污染物质,达到污染物少排放或者零排放。但是,由于各个行业之间技术差别较大,普遍适用技术较少,所以要加大个别技术和特别工艺的研发力度,企业积极性可能不会太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在倡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应通过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另一方面需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企业行为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中循环模式——园区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中观层面发展模式可称之为中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研究对象为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共生组织,手段表现为生态工业园区。在一定区域内,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而形成上下游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在该区域内,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换使用原材料与可再生利用废弃物,从而减少了污染物的最终排放,这种企业共生组织即生态工业园区。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自诞生以来备受各界重视。

(三)大循环模式——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宏观层面发展模式可称之为大循环模式。在该模式下,其研究对象为社会整体,手段表现为发展静脉产业。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角度强调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发展静脉产业,加大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与能量闭合回路,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现实运行中,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3种模式分别在企业内部、工业园区、社会3个层面展开。3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种模式各有特点,并无好坏之分,各国应着眼本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模式与未来展望

循环经济理论最早于1994年引入我国并随着各地实践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今年两会更是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目前,循环经济3种发展模式在我国各地均已开始实践,但是情况有别,效果不一。企业清洁生产模式因各个行业之间技术差别较大、普遍适用技术较少,研发成本高,企业普遍缺乏积极性,只有少数行业个别企业发展较好、运行比较成熟,代表性的有广西贵糖(集团)和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循环型社会模式相关理论和政策法律也在抓紧研究中,目前仅于2009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属总纲性质,对循环经济的概念、运行原则等作了界定,但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受政府推动,发展较快,在各地已经形成一批运营成熟、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和有关支持政策也在随之跟进。而且在3种模式中,园区循环经济衔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已经成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新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将是未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模式和有效载体。

但是,目前各地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受政府推动,市场能力先天发育不足,存在产业发展培育不良、园区发展路径定位不清、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资金缺乏而技术创新不足、法律法规保障和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下一步,应进一步面向市场,使园区内在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大力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方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类型;明确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有效整合市场与政府的力量;加大研发力度,在关键和共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集聚与融合;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9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66、726.

4.贾华强.循环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孙铁铭

张忠华,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刘飞,国家商务部财务司处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物质经济发展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