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2016-03-15 11:29陈基寒
关键词:宿州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陈 鹏,宋 徽,陈基寒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浅析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陈鹏,宋徽,陈基寒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乡村旅游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宿州是农业大市,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充分的条件和肥沃的土壤。分析了宿州市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概述了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搜集整理总结出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种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实现宿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宿州市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该决议明确指出了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发展方向。农业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既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都市型产业,其本质属性是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1]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休闲观光农业与其融合发展,当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

宿州是农业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宿州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既有丘陵、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宿州旅游发展纲要和旅游产品体系规划》中提出宿州旅游形象定位“冠世香雪海,天下灵璧城”,表征出宿州特色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砀山梨花,灵璧奇石,引来众多旅游者前来观赏。传统的旅游资源更是数不胜数,家喻户晓的皇藏峪风景名胜区、大五柳风景区,宿州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安徽四大剧种之一的泗洲戏,隋朝大运河中原地区唯一遗存地,名人陵墓,萧县国画之乡,马戏,灵璧渔沟奇石一条街等等。这些资源为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鉴于此,本文拟以宿州为例,探讨其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剖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机内涵基础上,总结当前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及经营管理方式,凸显宿州地域特色,指出宿州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宿州市作为皖北旅游市场的典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探寻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为后续皖北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宿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而且还能带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相应行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境内千里平原,农业条件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弥补了农村仅有第一产业的短板的缺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丰富了农村的内涵。

(二)乡村旅游是城乡一体化纽带

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的地带是在距城市20公里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地带是在距城市70公里左右的地区。[2]乡村旅游活动在缓解城市居民工作压力,丰富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宿州市境内交通发达,京沪、陇海铁路纵横穿境,国道、省道交织密布,作为景区可进入性强,其周边主要城市徐州、淮北、蚌埠处于次密集地带,甚至离宿州管辖县近于20公里,且道路条件好,属于最密集地带。

(三)乡村旅游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随着科技的进步,宿州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将进一步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促进新农村建设。井然有序的新农村,整齐连片的现代农业,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源,都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价值,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乡村旅游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还能为农民创收、增收,同时由于接待城市居民,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开展,一些关于农村的国家政策的执行,譬如土地流转,乡村旅游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将更加突出。

三、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具有生产集约、高科技、高品质等综合优势。近年来,传统农业正成为备受旅游业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兴旅游项目——休闲农业旅游应运而生。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基础上,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得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3]

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提供农业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它也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提供旅游者服务,具有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功能,其参与性较强,游客可以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业生产、农产品自主餐饮的区位,作为普及农业知识的方式,备受青睐。休闲观光农业的主题是农业,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农业观光经营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把农业和现代旅游业有机融合起来。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产品加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和健身等旅游休闲需求的新兴农业产业。

四、宿州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一种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后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4]

宿州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宿州重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大自然、回归本真生活的旅游活动,而休闲观光农业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一般建设在大中城市郊区、旅游景点附近或农业科技园区内,内容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农业业态,其独特魅力日益彰显出来,不断赢得游客的青睐。

从宿州乡村旅游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其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的区位条件、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旅游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面向市场,制定一个总体的思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准确把握宿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查和评价,明确开发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宿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取得较好业绩,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发现,根据休闲农业经营类型,目前宿州积极开发出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旅游活动类型。

(一)乡村花园

乡村花园的设计和建造盛行于英国,最初的乡村花园主要种植本土植物,且多数是可为餐桌提供食物的瓜果蔬菜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追求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开始出现。[5]作为安徽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宿州萧县费村,遵循科学发展观,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围绕“皖北地区最具休闲旅游特色农村”建设目标,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明兴村”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深入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努力把费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6]园中设有农民公园、费村广场等便于秧歌队民间歌舞主题的旅游活动,村中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活动和风貌便于开发蔬菜果卉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乡村民宿

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特色文化、民俗,以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独特的民风、民俗,在优雅宁静中体验乡村生活。其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风土人情和农民生产生活为资源,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主要以低廉的价格为游客提供乡村风味的餐饮、住宿、娱乐以及简单的农事活动和农家产品,乡村民宿成为旅游者的最爱。

(三)观光农园

观光农业是指具有浓郁特产的地区,通过规划建设,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价值的农业园区。观光农园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以便利游客体验采收弄特产的乐趣并了解农特产生产过程,以延长游览时间,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宿州埇桥区建立宿州市“三八河畔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实施了节能日光灯栽培、滴灌、套袋、葡萄和草莓套种等技术。一方面吸引广大市民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了农业示范区的乡村旅游休闲内容,促进了宿州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四)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以吸引游客前往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农场,与一般以生产为目的的农园有所区别。休闲农园以服务游客,使游客享受休闲为目的,农园中除生产农产品外,还包括提供观赏、体验、教育、餐饮、采收、购物及住宿等服务,增添多种服务设施及人员。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开展休闲农场,不仅仅使得城里人吃上生态环保的农产品,还能让市民体验各种农耕文化。宿州泗县的“印象泗州”家庭农场成为安徽省省级家庭农场,该农场开展了市民认养果树和免费采尝活动,尝鲜线上销售,借助互联网和物流配送,将农产品高效快速送给消费者。

此外,宿州埇桥区西二铺乡沈家村,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理想之处。随着该村被纳入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后,观光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形成北有“蓝莓特色基地”、中有“永盛QQ农场”、南有“德丰采摘园”,形成休闲观光一条街。

(五)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成为休闲农业观光项目的主要形式之一,适用于经济较好地区小规模地开展。

依托自然资源,开展休闲、体验、研究、学习等乡村旅游活动。宿州市南外环南路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退出了“市民农园”菜地认养,园区有专业管理员负责技术指导,协助劳动甚至托管,成熟的果实归于市民自己所有。市民既从中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也体会了采摘成熟蔬菜的乐趣,这样的市民农园,让城里人感受了乡村生活,引领市民与绿色自然大地交流,释放了工作压力,以达到健康、快乐并具有休闲与教育功效。此外,宿州紫芦湖示范园创新工作思路,推广市民农园,目前已有很多市民租种了市民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教育农园

利用农业科技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7]宿州通过建立符离烧鸡文化博物馆,开展符离烧鸡文化探古、符离集烧鸡地理产品标志,针对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农业园,重点建设皖北农耕文化展示园和农作物博物馆,建立现代农业科技馆等等都被列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七)休闲牧场

休闲牧场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游人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5]宿州埇桥区杨庄乡,草源牧业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牛品种培育基地,是安徽省畜牧养殖龙头示范企业,现已发展成为集肉牛饲养、优良奶牛饲养、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白酒酿造、物流、生态休闲度假村、纯天然蔬菜种植、棉麻加工等一体化的多元产业化大型民营企业,整个基地宽广辽阔,景观秀美,饲养奶牛,游客可以品尝其自产的奶牛、牛肉,整个牧场划分为不同区域,生态休闲度假村可以为游客提供露营度假的功效。

五、结论

随着城乡旅游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成熟,宿州乡村旅游发展正持续增温,旅游目的地形象日趋树立。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作为改造农村、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目前,宿州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休闲农业,开展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休闲活动。加快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基于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机构调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资源禀赋等优势明显,全区要推进乡村旅游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实现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快速融合发展,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达到繁荣农村、致富农民、改造农业的目的,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切实转变旅游发展理念、思路,转变传统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等思想观念,改变粗放式开发利用的情况,积极推进科技、生态、文化等多种元素和旅游的有机融合。重点开发一些乡村原生态旅游产品,注重乡村旅游特色化,把乡村旅游开发融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凸显乡村地域特色和风格。区域旅游宣传促销,借助参加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区域性旅游活动,打造“砀山梨花旅游节”、“酥梨采摘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树立宿州特色旅游品牌。

(三)积极开拓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各级旅游部门和市直相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市场秩序检查、安全等旅游专项检查,督促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积极开展县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各层面人才的旅游标准法规、旅游行业知识的培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执行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8]

(四)居民参与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生产有机产品为导向,辅导市民提高有机生产清洁卫生意识,注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耕作经验培训,满足居民参与种植蔬菜瓜果的喜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主体,落实相关旅游活动开展方式,权利义务的标准制定,落实自助式管理方式,强调休闲教育为目的,整体上做好规划设计,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

(五)开展农业产业聚集型旅游,扶植相关合作社和企业加强合作

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效率,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间合作共赢的局面,解决原单一合作社或农业公司经营规模和服务半径小、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强、同类产品恶性竞争等问题,提高区域旅游目的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譬如利用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活动和风貌,开展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CJY106;宿州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安徽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3XQRW05;宿州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互联网+农业”视角下宿州市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YLXWKYB15-11)

参考文献:

[1]戴素雅.浅议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5,(5):48-49.

[2]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3]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多途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5-207.

[4]高杨,宗立科.关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3,(10):17-18.

[5]尹德涛.休闲理论与实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40-142.

[6]http://www.wenming.cn/wmcz/yw_1632/201311/t20131112_1575916.shtml

[7]吴丽霞.河南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M].2012.22-24.

[8]http://www.laosizhou.com/html/18038_3.html.

[9]张传时,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21-124.

[10]王铄.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湖北木兰池生态旅游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3(2):128-131.

[11]赵宏,崔建良.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144-145.

[12]吕青川,王仕佐.水利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探微——以库区整体搬迁的思南文家店镇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6):55-58.

[13]乔秋敏.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20-122.

猜你喜欢
宿州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拼 搏
揽 月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