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育》
——教师成长的摇篮

2016-03-15 13:41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戚甫筠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垦区文稿黑龙江

♡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 戚甫筠

《黑龙江教育》
——教师成长的摇篮

♡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 戚甫筠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黑龙江教育》迎来了她的70华诞。70次寒来暑往,70年峥嵘岁月,《黑龙江教育》曾慷慨地成就了多少教师的梦想,解决了多少教师的困惑,又有多少人每每捧读《黑龙江教育》刊登的美文,如品味道道佳肴,享受饕餮盛宴,茅塞顿开,爱不释手。70年来,在《黑龙江教育》这个大摇篮里,茁壮成长起来一批批优秀教师,我和我的团队便是其中最受益的一份子。

与《黑龙江教育》结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走上中学语文教研员岗位不久,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黄毛丫头。那一年,我接到了省教育学院召开“黑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的通知,通知要求每个与会者必须提交一篇论文。为了完成任务,从未写过论文的我拿起了生涩而拙笨的笔,写了撕,撕了写,几乎浪费了半本稿纸,好不容易凑成了一篇稚嫩的文章,然后请单位的打字员用老式打字机敲铅字打出蓝色的蜡纸来,经过反复校对、修改后,再用手推的油印机在发黄的纸上印出文稿,装订成册。会议报到时,我惴惴不安地将论文带到了会场,交给了会务组。会议中间休息时,一位戴着近视眼镜,目光炯炯有神的长者主动找到我,拿着我的文稿耐心细致地指导我如何修改。他说话慢条斯理,简洁明确,指导切中肯綮,非常到位。从此我荣幸地结识了时任《黑龙江教育》杂志社编辑的王钰老师。王钰老师和蔼、睿智、沉稳,身材高挑,举止儒雅,因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行动显得有些不便。经过王老师的修改,我的处女作《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在《黑龙江教育》1988年第11期上发表了。捧着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我内心的喜悦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高兴之余,我仔细揣摩王钰老师修改过的文字,努力体会王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对王钰老师的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王钰老师对年轻作者悉心培养,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可以说,王老师是我走上专业文章写作道路的恩师和引路人,是《黑龙江教育》为我的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一次写论文就能够发表,而且在省级权威杂志上刊出,站到了高起点,从此我的自信心和写作积极性都大大地增强了。

体验了自己写稿子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发稿成功的幸福感后,我便在教研工作中积极鼓励语文教师勇敢地拿起笔来,将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感悟写出来,与同仁们分享。同时我积极倡导教师阅读《黑龙江教育》等杂志上刊登的好文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002年,我调到垦区工作,恰逢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兴起。全省的中学语文教研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倪军仓老师经常深入到全省语文教研活动中去,和教师一起看课、评课,指导教师的文稿写作。那段日子里,我的文稿《吹面不寒杨柳风——〈春〉教学设计、文案图解、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你们听见了吗?夜莺——〈夜莺之歌〉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前面有橄榄树,有曼陀铃……〈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相继发表。这些稿件,为指导教师顺利走入新课改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帮助作用。

和李莉编辑的相识是在2007年的暑期,我正在大连出差,接到了一个来自哈市的陌生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个声音甜美的女孩,她说自己是《黑龙江教育》的新任编辑。她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撰写的《鼎立打造高素质教研团队倾情服务垦区课程改革》这篇文章在《黑龙江教育》第7期上公开发表了。当时我心里非常激动。编辑与我素不相识,却将我的文稿变成了铅字,我为杂志社编辑任“文”唯贤的高风亮节点赞。

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我以“偏远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团队高素质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为着力点,带领垦区语文教师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认真研究新教材、新教法,先后组织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创新杯”课堂教学展评等活动。如今“创新杯”教学展评活动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八次(由于垦区学校分散,其中三届分东西部两个赛场举行)。每次活动我都精心筹划,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通过活动,强化教师的团队意识、教育科研意识、精品课堂意识、敢为人先意识。每次活动都得到了杂志社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其间还有几位编辑不辞辛苦,亲赴建三江管局参与垦区第三届“创新杯”初中语文教学展评活动,并给予我们诚恳的指导。

有一次,垦区的语文教师在省城参加培训。我请李莉编辑借此机会为我们参加培训的教师讲座,李莉编辑欣然前往,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晚上给垦区语文教师进行了撰稿指导。她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教师感到如坐春风、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每次活动过后,我都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实录、教学评析等文稿,教师的电子稿给我之后,我再认真地修改,有时亲自撰写文字,最后发给杂志社。在日常教研工作中,每每发现教师的好文稿,我也及时推荐给杂志社。尤其是我们举办了第三、第四、第五届“创新杯”活动后,李莉编辑在杂志上开辟专栏,以专题的形式系列发表我们教师的文稿。因为我们的活动都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文稿包含说课、讲课、自评和互评等几项内容,容量大、综合性强,作者人数多,给编辑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李莉编辑每次都不厌其烦、精心设计、反复斟酌,保证了稿件的高质量。

几年来《“生活因思考而精彩”作文指导与讲评》《引导学生思维深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有序列有侧重有效果》《诵出语之美读出语之韵》《〈描写,让笔下生花〉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鸿雁传情》《魅力红兴隆》《让世界充满爱》《舌尖上的北大荒》《白描的手法,看雪的痴人——〈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等等一篇篇稿件陆续和读者见面了。教师看到自己的文稿刊出,个个眉开眼笑、奔走相告。尝到了甜头,许多教师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笔耕不辍,连连榜上有名。在《黑龙江教育》这个大摇篮里,垦区成长起来一批优秀作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已经成为享誉垦区内外的名师。

每次教研活动之后,我都进行认真的反思,每每心有所悟,便诉诸笔端;每每听罢好课,便梳理出课例研评投稿给《黑龙江教育》……如此积攒下来,文稿竟有了一定的厚度。

这一篇篇浸透着作者和编辑心血的文稿,不仅宣传了垦区教育、宣传了垦区的语文教学成果,而且展示了垦区教师的聪明才智。这一切都是《黑龙江教育》引领、培养的可喜成果。

每次文稿交到杂志社后,编辑们认真推敲、修改,或真诚地提出修改意见。在他们无私地帮助和细致入微的指导下,在写稿和改稿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成长起来了,也与杂志社的几位编辑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编辑们学养深厚,对事业一丝不苟、默默奉献,对作者热情、真诚、诲人不倦,对文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对读者认真负责……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编辑们的工作精神鞭策我虚心学习、诚实待人、踏实做事,努力为一线教师服务、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在《黑龙江教育》庆祝创刊70周年之际,我的心海泛起了层层涟漪,难以平静。我发自内心地说,《黑龙江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摇篮,《黑龙江教育》的编辑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师益友。

衷心地祝愿《黑龙江教育》越办越好!

编辑/李莉

E-m 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垦区文稿黑龙江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弃风博弈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