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

2016-03-15 17:47李珍
关键词:闽台福建贸易

李珍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

李珍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我国自贸区建设,是主动迎击改革新挑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构建区域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举措。福建自贸区应当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借鉴上海自贸区、台湾自经区发展经验,把握相关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辐射效应起到积极影响、两岸经贸发展形势良好、中国东盟贸易长足发展等良好机遇,针对诸多领域难题亟待破解、洼地效应存在潜在挑战、闽台合作潜力有待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尚需共建等问题所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定位。即立足自身优势,推动发展模式创新;借鉴上海经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对台特色,促进两岸经济融合;顺应开放形势,加快东盟协同发展。

福建自贸区;台湾自经区;闽台经贸融合;东盟协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世界自贸区呈现出功能综合化、区域规模化、经济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由此亦催生了我国上海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的设立和建设,并亟待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一、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突破困境,主动迎击改革新挑战

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传统发达经济体,纷纷借助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安排,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世界各国合纵连横,构建利益同盟,扩大势力范围,拓展经济贸易发展空间。[1]长期以来,在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伙伴关系协议”(TTIP)谈判的作用下,我国也处于TPP和TTIP的重重包围和经济牵制之下,亟需突破发展困局。同时,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我国亦步入改革的深水区,有待进一步面对困难、深化改革、突破困境。因此,我国设立自贸区,是争取世界经济话语权、应对全球挑战的深谋远略,是主动融入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二)倒逼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弊端日益显现,亟待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升级。我国设立自贸区,能够释放跨境资本流、降低企业贷款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由此建立一个全新、有效的金融体系。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启动,正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精简化等改革的实施过程,也是我国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攻坚改革深水区的战略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福建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发挥各自特色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更具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强化布局,构建区域发展新引擎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设立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规划区域,旨在建成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但是,这些行政区域的效果有限、开放程度不高,且与其他国家经贸合作未能深度融合。因此,我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规划以及自贸区建设,旨在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做法

总体而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最核心价值是制度创新,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上海自贸区秉持“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理念,试行了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性制度。其次,优化管理模式。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调“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投资流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境内关内”转向“境内关外”模式,改革货物“先申报、后入区”转向“先入区、再申报”,对符合国际惯例的破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由此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后,深化对外开放。扩大金融、航运、商贸、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服务领域开放范围,营造平等准入、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创新,建立优化外汇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二)台湾自经区的发展启示

台湾自实施自由经济示范区以来,不断明晰规划目标、推进自由开放、深化制度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一是明晰规划目标。2013年8月,台湾启动自由经济示范区(简称“台湾自经区”)建设计划,围绕智慧运筹、高质工农产品加工、医疗、产业合作等四大领域,实施“开放、自由、走出去、谋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六海一空一农技”的发展格局。二是推进自由开放。台湾自经区自建设以来,逐步放宽、推进人员往来、商品交易、资金流动的自由开放,包括扩大免签证人群、松绑居留限制等。三是深化制度创新。台湾自经区构建双轨示范机制,对地理区位明确以实体区域示范,并可透过“前店后厂”连结区外厂商;不适合实体区域试行的产业,以制定试点方式,示范业务范围松绑并可采分级管理。[2]此外,修订人员进出、土地管理等“行政法规”,推行投资案件事后申报、放宽专业服务业投资限制等创新性制度。

(三)三个自贸区的比较优势

我国在上海自贸区试点一年多后,在总结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设立福建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和天津自贸区,突出台湾、港澳、东北亚、京津翼等区域地位。在此过程中,突显三个自贸区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并起到发展区域、带动辐射、影响示范、协同推进的作用。总体而言,福建、广东和天津自贸区在区划范围、发展布局、战略定位等方面存在区别、各具优势。福建自贸区涵盖福州等三个片区,强调对接台湾、闽台经贸合作、服务两岸关系大局、促进两岸经济深度融合。广东自贸区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等三个片区,强调粤港澳深化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天津自贸区涵盖天津港等三个片区,强调金融创新、高端制造、面向东北亚、协同京津翼。因此,福建自贸区应当充分发挥闽台“五缘”渊源、东盟地缘文缘优势,主动服务于两岸、中国-东盟的发展大局。

三、福建自贸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相关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诸多领域难题亟待破解

福建自贸区按照“立足综改、借鉴上海、对接台湾、敢行敢试”的改革思路,立足福建自身的地域、人文、开放等区位特色,发挥好对台前沿平台竞争优势,明确发展定位——以两岸经贸合作为核心,打造“丝绸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前沿平台。福建自贸区自获批以来,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通关贸易便利化、金融领域拓展开放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已先行试点了一系列简化审批流程、放宽投资限制、激发市场活力等措施。同时,启动了“一口受理、一表申报、并联审批”模式,试点了“三证合一、一照三号”核发,由此简化了企业注册流程、拓展企业投资领域。虽然福建在两岸和平发展、经贸合作方面积累了重要基础,但是闽台合作领域有待深化拓展。此外,我国自贸区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难题,亟待四大自贸区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推进我国自贸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二)辐射效应起到积极影响,洼地效应存在潜在挑战

从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上海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建设对我国经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且对我国创新机制、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来说大有裨益。当然,从福建自贸区发展的角度而言,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建设对福建自贸区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既具有辐射效应或溢出效应,也具有洼地效应或虹吸效应。一方面,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建设将对福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辐射效应或溢出效应。例如,福建自贸区可以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承接单据处理、电子银行等业务,并利用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的发展也具有洼地效应或虹吸效应,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优势资源,进一步限制了福建自贸区的发展,并削弱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金融综改试验区的相关功能。

(三)两岸经贸发展形势良好,闽台合作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福建加快闽台经贸改革步伐,先后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全省性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等。2014年,福建全省新设台资企业389家,同比增长75.22%,占同期全省境外投资企业的43.75%;现有台资企业数居大陆各省区市第三位,累计注册资本居大陆各省区市第二位,台资企业数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22.77%,接近大陆各省区市平均水平的三倍。[3]此外,闽台进出口总规模由2010年的103.8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28.50亿美元,三年间增长23.80%,年均增幅达7.93%;闽台进出口占两岸贸易比重,更是由2010年的9.20%上升到2013年的10.33%,三年间增幅达12.28%。在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等影响下,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比重一直很低,且台商投资福建相对滞后于上海、江苏、广东等周边地区,并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劳务合作等传统服务业领域,而闽台服务业的合作前景广阔、空间巨大、潜力有待深挖细掘。

(四)中国东盟贸易长足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尚需共建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20余年来贸易年均增速在20%以上,且双边贸易互补性强、规模不断扩大、经贸联系愈加紧密、经贸关系全面发展,东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2013年,东盟是福建省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福建省对东盟贸易值达2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创下双边贸易值年度历史新高,其中对东盟出口163.2亿美元,增长14.8%;进口79.6亿美元,增长8.6%。[4]目前,随着我国自贸区的设立、建设和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竞争性更强,双边在工程、劳务、旅游业、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开发、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合作将日益频繁、更加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福建的“21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用,并将中国与东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深化双边经贸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推进区域合作一体化建设。

四、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立足自身优势,推动发展模式创新

福建自贸区要进一步探索深化闽台经贸合作、促进两岸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服务于两岸和平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同时,福州片区、厦门片区、平潭片区在区划范围、规划目标、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方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福州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港口产业,强调闽台的口岸平台、海关管理对接;厦门片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强调两岸的投资、金融环境优化;平潭片区重点发展贸易、航运行业,强调自由港、国际旅游岛建设。因此,福建自贸区要协调、管理好“一区三片”的发展,注重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协同发展,防止因行政区划阻隔片区协调管理。此外,应当充分发挥、主动利用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的辐射效应或溢出效应之积极影响,自觉防范、及时化解其洼地效应或虹吸效应之潜在挑战,并进一步辐射带动湘南、闽西南、赣南等中央苏区、老区经济建设,实现区域平衡、协同、可持续发展。

(二)借鉴上海经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福建自贸区要在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法律精神、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投资机制、管理体制、贸易规则和营商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考核评价机制、社会监督体系,由此更好地发挥、突显福建自贸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特色。具体而言,可以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便利化等方面制定政策、出台措施。贸易自由化方面,从管货物、申报制转向管企业、备案制的海关监督,进一步简化贸易手续,不断拓宽免税商品与额度范畴;采取“前推后移”的检验检疫通关制度,入关前由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进行检验,入关后进行抽样检验,由此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投资自由化方面,放宽高新技术、服务贸易、海洋产业、生态环保等投资领域,进一步激活登记、监管制度;可以通过落地签、免签证、开放口岸、发展航运等方式,推进人员往来、航运的自由化。金融便利化方面,从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出台金融创新支持政策,并由第三方评鉴机构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估;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构建离岸金融中心,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三)突出对台特色,促进两岸经济融合

总体而言,福建自贸区可以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和政策优势,重点探索、深化闽台多领域合作,力争成为ECFA后续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近年来,福建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约为10%、50%、40%,台湾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约为2%、29%、69%,闽台的产业互补性强,能够更好地促进福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可以根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功能定位,采取“点对点、一对一”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促进“三个片区”与“六海一空一农技”的选择性对接,建设“环海峡跨境自由贸易区”、“环海峡经济合作圈”,推动两岸经贸、产业的深度融合、繁荣发展。福建自贸区的“三个片区”与台湾自经区的“六海一空一农技”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海洋产业、旅游业的对接、合作与融合,开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精致农业、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滨海度假、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合作,由此把福建自贸区建成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服务两岸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台湾海产品加工基地和中转集散中心、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地。

(四)顺应开放形势,加快东盟协同发展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沿线国家战略合作,形成区域开放发展的经济大格局。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发祥地,理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局,加快福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地区东盟的产业、经贸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一条面向东南亚国家、侧重经贸文化交流的新世代海上丝绸之路。为此,福建与东盟应当立足各自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对接、贸易往来、双向投资、港口运输、粮食生产、特色旅游、人文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利用东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木材、棕油、橡胶、煤炭、铁矿等资源,重点吸引金融、通信、运输、旅游、文化、会展等行业投资,共同打造海峡旅游、滨海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与品牌,加快推动中国-东盟的协同发展。

[1]李锦秀.福建与自贸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13,(9):37-40.

[2]李鸿阶.福建自贸区的对台特色[J].学术评论,2015,(1):4-6.

[3]单玉丽.福建自贸区: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新模式[J].两岸关系,2015,(3):24-25.

[4]丁长发.加快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思考[J].福建理论学习,2015,(1):35-37.

[5]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

[6]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7]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国际贸易,2014,(8).

[8]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4,(4).

[9]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

[10]乐美龙,高金敏.基于SWOT分析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4,(2).

猜你喜欢
闽台福建贸易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