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非遗文化在浙江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2016-03-15 17:47吴立君
关键词:浙江文化遗产物质

吴立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谈非遗文化在浙江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吴立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扼要地论述了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以及在浙江高等职业院校中研究和运用的策略和方法。特别是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希望能抛砖引玉,对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浙江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教育、提升文化创意以及旅游产业研究等有所裨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文化;民族;传统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们的传承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五色斑斓。一方面要真正正确认识到要从文化传承上对其竭力保护和善存,另一方面又要加快研究发扬将其与现代教育、社会生活相衔接,并使其迸发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今天,善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二、概论“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特性内涵。当前,它却日趋衰微、渐亡,需要更多民众认识与关爱、熟悉与保护。而推进高等职业院校非遗文化的教育探索研究,促进非遗传承,及创新发展,俨然成为当前对“非遗”重视与关心、继承与发扬、保护与运用、创意文化新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教育之非常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世纪中期已在东亚一些国家开始提出和重视。二十一世纪初,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和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本阐述了“非遗”的概念,使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彰显特色,“和而不同”,强调非遗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整理与分析、继承与研发、创新与运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与非遗相识、相知、相重,悠然飘入到人们的文化视阙与社会实践中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深度魅力和精神内涵。

非遗文化的内容包含很广,它的范围具有整合性和多样统一性。非遗包涵了民族的传统特色语言文化、世代口传文化;地方宗教、各种社会礼仪与风俗;民间工艺的生产与技艺、民间地方音乐与诗歌、地方戏剧与舞蹈文化、民族服饰;地域环境特色建筑装饰、特产物品与独特厨艺;各种独特及传统生活方式、植物种植与纺织文化、健康与生命维护等等都可以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

其次,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包容发展的统一性和适应性。

世界上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一种多元而复杂的文化,具有历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渊源都是异曲同工,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古印度、西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印迹和影响,不言而喻,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强势在于对它们整合吸收后进行了组合和重整。而且,非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和继承性的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兼容并包、汇聚细流、“添砖加瓦”而成长,最终枝深叶茂、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非遗的适应性也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优胜劣汰。最后,要认识到教育和旅游的社会性、时代性。如今是信息时代,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世界文化交流,教育作为推动力因素之一,也会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大工程,全国人民正在勤心勤力大力推进。作为旅游大国,旅游经济是一大支柱产业,浙江省又作为旅游和文化大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题等申报工作的推进,必须尽快建立非遗产教育和旅游研发中心。

“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是人的因素。受到教育的专业人才——非遗文化研究者或者旅游文化研究者等都是推进器,要充分发挥和优化旅游开发的社会资源,认真研究浙江省非遗文化旅游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尝试层次高低和主次保护研究和探索,从而带动旅游非遗文化的研发和创意合作。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优化发扬,这就需要迫切和加快建立非遗文化的相关旅游合作开发专业和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非遗文化的民族、地域、风俗、艺术方式等不同,而进行分类非遗文化认知、学习、体验等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浙江省非遗产的不同形态、特色吴越文化价值、地域风俗及环境特点,尝试能够运用所学非遗知识,结合实践创意,多角度、多维度探索浙江省非遗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和社会资源,对其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和研究,“取其糟粕,吸取精华”,去芜存菁,传承与发扬吴越的非遗文化。

三、非遗与教育

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其非遗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在保护民族非遗遗产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能。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传播专门知识、规范培育综合修养,在造就高等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文明传承,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对非遗文化的教育来说,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由长期形成的高等人才培养机制,使其在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难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既要紧紧抓住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广泛传播的问题,也要围绕非遗的自身特点,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来设定课程。如果这样尝试,相信几年、十几年后就会有一批批非遗传承人才涌现出来,为我们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凝聚力量。

四、研究与继承

对待任何事物,只有真正认识、了解清楚其本质,才有可能去研究和运用。如何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手段更好地去分析、整理、研究、开发和运用浙江的非遗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是文化传播的主导生力军的土壤、最优宣传,认知、研究、传承与发扬的最佳场所基地,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前进动力和前进摇篮,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非物质文化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认知、分析、传承、发扬和巩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在浙江省非遗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建设文化与旅游大省,就是要群策群力,加强浙江地区吴越文化的认知力和凝聚力。而旅游是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最具有意义的途径之一,探索旅游方式的传播载体,分析教育与旅游的利弊,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对非遗文化认识和研究,优化其传承和发扬的精髓。

其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首先将学校教育课程设计加入非遗文化。在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中,分析、探索非遗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专业、课程的比例数,扩大受众面、加大媒体的非遗文化熏陶。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分析、研究和利用,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如何优秀发扬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文化教育直接受到社会发展、市场、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自由与个人、拜金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实用价值随着消费人群、社会思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影响,甚至逐渐被漠视、否定和淡忘。需要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拓宽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强化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思想教育和文化育人,提高艺术素质,增强个人的涵养和魅力,这些都可以体现到非遗文化的教育中。

具体而言,浙江省非遗文化是指存在于我省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社会影响、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表现形式。如:西湖神话与传说、越剧文化、畲族地方歌谣舞蹈、泰顺地方皮影、乐清剪纸(技艺)、东阳与乐清木雕、龙泉与南宋官窑陶瓷、舟山民间绘画、灵隐寺庙会、民俗礼仪与节庆、嵊州泥塑、杭州刺绣、乌镇与桐庐蓝花印染、民族龙舟竞赛活动等,它是浙江地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们的认知、了解、分析与整理、挽救、保存、发扬,都是对浙江省的文化传统应有的敬仰和重视,同时也能体现了文化继承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步伐,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浙江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忽略、淡化、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但正是通过它们才能了解、认知、熟悉浙江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对它们进行科学分析和整理、深入学习与研究,才能促进吴越民族文化的自我认知度、自豪感和凝聚力,才能使浙江非遗文化得到优化传播、选择继承、专门研究、创意创新和社会实际运用。

而且,浙江省文化厅刚出台了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投入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更加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中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与研究。

不可否认,非遗文化是古代社会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文化产物。如年画是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传统的时令节日特殊标志,有其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其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传承和发展。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性质是一种时尚大众文化,并且由于西方文化的介入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这一切导致年画的生存环境彻底改变。因此要跟随时代改变思维,多角度、理性来看待非遗文化,这是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是一个精神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强非遗文化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之比例,拓宽“非遗”认知和受教育的影响范围。在社会实践中,出现很多异常现象:打着非遗文化的幌子和名目,简单地印上非遗图案,臆造创新文化。非遗文化创新不是根本目的,继承才是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具体展现时代生活、创新题材、运用材料、展示技艺、表现形式和民族风格等上面。我们要从非遗民族文化的根本内涵上去研究:为什么真正的传统文化的东西感觉就是好!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二,其次是将非遗与旅游教育融合。在浙江所有高等职业院校中,广泛宣传开展自主文化旅游、“非遗”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挖掘其社会实践育人和教化功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受非物质文化教育范围和影响越广,其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范围就越广。

在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课堂中,酌情考虑增加非遗文化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时。课堂教学计划中应定期安排学生到省内的非遗文化实践基地观摩、了解、向民间大师学习、实地调研考察,通过参观非遗文化场地、针对优秀民间艺人的传统技艺的记录、分类数据整理、采集非遗文化传人的录像和声音资料等,尝试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校外的实践教育,非遗文化的现身传播与宣扬、保存与研发学习。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非遗文化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传承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具体而言,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的非遗文化教育,需要有效组织非遗保护团体开展校外实践传承教育,对具有地域语言差异性的民间艺术资料,尤其是技艺技法口授和心得、遗留手抄本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利用现代科技对古代和遗传的珍藏版或者绝唱戏曲资料妥善保存;亲密接触民艺传承人学艺,走访民间工艺老艺人,采集信息,建立艺人文档,对传统技艺和绝活进行记录、复制和传播。使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需要受到电视网络、书刊、杂志、报刊等媒体信息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资助、鼓励教化和宣传鼓舞。

第三,将非遗文化推广与大赛结合。在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中,定期性的举行学生“非遗”文化活动推广,增强非遗文化宣传兴趣点,举行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初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传道、授业、解惑”之为教育本意。针对非遗文化的讲授、思想引导和策划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以非遗与旅游文化结合的实践和学术教育活动;加快传播非遗文化的频率,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非遗的注意力和吸引力。指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化旅游大赛、学术科研教育活动,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原味保护、理性研究认识和实践发展分析;还可以结合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实际状况,与教育厅、旅游局、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成立非遗研究小组,进行非遗传统文化研究项目与课题申报组织相关工作,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化资料,形成教育与非遗保护和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

第四,“非遗”文化进课堂,开拓教育在实践。在浙江省各高等职业院校中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走进大自然,走进大师,走进民艺”的文化实践和调研活动,开展“大学生自主旅游非遗”特色地区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等等,理论联系实践,物质上与精神上双重宣传教育,全面开花。

非遗文化的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专门从事“非遗”文化与研究的教师紧缺,或者文化教师需要加强非遗的补习、“充电”、进修,还有相关“非遗”教育的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计划与课时等问题,各个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沿袭或采用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军事教育课程”等形式,参照社会实际需求,开展课程教改研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有效和优化的学习和补充,也是增进国人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和骄傲,也是对国人集体意识的有效深化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研究与运用》课题组向浙江地区2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职高、中专等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现状调研分析。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丽水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中,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中医学院、中国美院等本科院校,2002年以来,有15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素质教育讲座。有关讲座的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文化象征符号、我国传统节日及文化、越剧(婺剧、昆剧)舞蹈与表演艺术、老浙江曲艺知识、中医针灸、民间陶瓷、剪纸与木雕、中国毛笔与书法、嵊州泥塑、非遗产原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等。

其中有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和中心,还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还设置了民间艺术专业、传统中医等课程,从而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通过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来普及,这是真正从高起点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实践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浙江黄杨木雕、浙江南宋官窑(传统陶艺)、浙江越剧、浙江省传统民族舞蹈、地方音乐表演等等的实际调研、保护和继承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走近、关注着悠久历史的浙江传统文化,使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五、结语

从调研实例和教育研究中可以看到,要从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文化研究、旅游着手,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继承,还是对现代教育发展创新、现代创意文化产业、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深刻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和奇葩,它文化内涵深、民族性强、娱乐性好、区域性多,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教育和旅游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旅游实践动手和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自我锻炼、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自信力、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积极情感!

(注:本文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0CY04;资助资金20000元)

[1]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J].新华文摘,2007,(7).

[2]翁敏华.论大学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浙江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活态文化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