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唯共生
——红安县“共生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15 18:06黄忠东余向红
湖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红安县实验学校课题组

●黄忠东 余向红



其唯共生
——红安县“共生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黄忠东余向红

去年第8期,本刊在“健康课堂”栏目对红安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共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专题推介。事实上,思源学校以“4334”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只是红安县“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起,红安县就在全县范围内选取了20所办学条件、区域位置均不相同的学校作为试点,谨慎而有序地开展了教学改革试验。如今,改革已走过3年,红安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2013年,红安县成为黄冈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县。为此,县教研室成立课题组,对全县的课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推进。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提炼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理念及架构

“共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生态学理念是“共生课堂”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基本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红安县经过实验与论证,确立了“两主三环四优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基本理念与框架。

“两主”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主”伴随课改而生,但大而言之,目前并没有真正化为全体教师的理念与行为。因此,课改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和探究。换言之,“两主”的落实,首先要看课堂上教与学的时间分配。

“三环”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学习环节分预习、研习、练习三环,二是学习方式分独学、对学、群学三环。不管是哪种解读,都要求教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上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上课前准确地设计学习目标,并分清哪些是学生能够且必须通过独立学习完成的,哪些是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中交流展示的方式来解决的,哪些是学生需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巩固的。二是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小组分别要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总的来说,“三环”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的具体操作是: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师要着力思考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把问题弄明白,而不是思考用什么方法把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自主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完成。

“四优化”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优化学习方式、优化检测评价。优化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变教案为学案;优化课堂结构主要体现在变“讲听问答式”为“学思辩明式”;优化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变“听答练式”为“思辩练式”;优化检测评价主要体现在变师生单向的考练量化评价为师生、生生多向的互助互查激励评价。

具体操作时,可以从这些点切入。优化教学设计方面,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引导教师把思维从教转到学,最终的呈现形式是导学案。优化课堂结构可以与优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建设把学习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是可以采取的手段,最终结果是要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课堂生态的最优化。优化检测评价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检测应适量有效,要摒弃通过加大量来提升质的思想;评价应贯穿于学习始终,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标准及奖惩方案的制订中来;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不能只有知识对错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两主三环四优化”是“共生课堂”的顶层设计,它是一种方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各学校可以在此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点切入,有轻重有取舍地找到课改的落脚点和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课改模式。

二、几种主要的模式

2014年至2015年,课题组利用多种平台,把“两主三环四优化”的“共生课堂”理念传达给实验学校。实验学校依据校情,融会贯通,经过实践提炼,逐步形成了校本的共生课堂模式。

红安二小以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结构为突破口,设计出了独有的教师备课本。这种备课本突出学习环节与学习方法,而非传统的学习内容。这种改变扭转了教师备课时只思考“怎么教”的思维惯性,为课堂结构的改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改变,实验初期,学校大致设定一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促使师生注重学习方法与效率。

红安二小是城区学校,有一定的课改基础。农村小学又可以找到怎样的切入点呢?虎门小学把优化预习方式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课改的切入点,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虎门小学留守儿童多,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课前自主预习任务,导致课堂教学推进不顺利。实验教师经过反复思考与调研,改变了以前简单地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而是细化预习目标,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预习要求,让预习和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明显提高了学习质量,正逐步演变成学校的共生课堂模式。八里镇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师资状况不尽如人意。学校借鉴红安二小的经验,把集体备课作为课改的切入点。学校课题组集中优势师资力量,集体设计导学案,并印发给学习小组(每组一份),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实施学习行为。这种措施的出发点是节约成本,结果却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初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小学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初中来说,有效与高效具有特别的意义。最早实行课改的红安思源实验学校的“四三三四”共生课堂模式成为其他学校的课改蓝本。因为校情不同,各学校在思源学校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占店中学的“学、展、点、练”课堂模式大幅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永河中学依托良好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把农村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小组转化为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通过评价健全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自我管理功能,从而改变课堂生态,帮助所有学生共同成长。

目前,实验学校大都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正体现出共生课堂的核心价值——共生。

三、推进策略

为了让区域课改的推进更有效,覆盖的面更广,红安县采取多种措施,为课改学校搭建起共同生长的平台。

平台一:建立课改共同体。课改启动后,课题组采取学校自愿申报、课题组考察审核的方式,筛选出20所学校作为课改共同体的首批成员。筛选出的学校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从性质来讲,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学校。共同体成立后,课题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学段的大型课题研讨活动,让实验学校和教师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日常研讨主要采用网络在线研讨的形式。课题组为共同体学校建了名为“十年讲台”的QQ群,实验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此分享课改经验,进行质疑解惑,或者开展小型的、有主题的在线研讨活动。

平台二:创办《红安教研》。为服务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主持创办了《红安教研》,每学期出刊一期。目前,《红安教研》已编印三期,发表了20多篇近十万字的课改实验成果。这些文章包括实践感悟、案例分享、管理经验、方法探究、导学案比较分析等。除此之外,在封面和内页中,还着力推介课改成效突出的学校。这本小刊物有效地激发了实验学校、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展示自我的勇气。

平台三:组织课改论坛。课题组先后在思源实验学校、红安二小、永河中学、红安一中、慧德学校(民办)主办课改论坛。活动以听课观课、现场互动、主题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实验学校和教师分享课改经验,探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除课题组组织的论坛活动外,共同体学校之间也会自发组织小型的校际研讨会。虎门小学、八里镇小学、七里镇中学、占店中学等学校都主办过与周边其他学校的校际联动活动。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形式灵活、针对性强的研讨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课改的发展。

平台四:专业引领。课改的关键是人,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引领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课改伊始,课题组聘请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教师)对实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培训。随着课改的推进,“土专家”成长起来了,课题组及时发现并推广他们的实践经验,为全县的课改指路导航。实验以来,课题组分别组织“土专家”从课改基础理论、管理策略、推进办法、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写、共生课堂理念等角度,做了近二十场专题讲座。

这些平台对资源共享、课改共生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也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这正是我们对课改的定位与追求——共生,不仅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也是为教师和学校开辟成长园地。

(作者单位:红安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红安县实验学校课题组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学校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自撰联(行书)
新乐市实验学校书画作品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
红安县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