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画文化的天空翱翔

2016-03-15 18:06何虎
湖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书画书法师生

●何虎



在书画文化的天空翱翔

●何虎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源泉,应有其发展的土壤和丰厚的载体。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浓浓的书画文化,学校将这种书画文化与学校管理、课程、活动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套与书画特色相结合的学校管理新模式,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一、书画文化内涵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以“静”“恒”“正”“新”四项书画文化元素来定义三江小学书画文化精神。

静——无论是练习书法还是绘画,其前提是心要静,同时在书法或绘画的过程中也能使人心静如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安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让学生静心读书,让教师潜心教书”是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学生和教师只有内心静谧才能形成大智慧。

恒——书画传承本身具有永恒性。恒既为书画之理念,也是成事、成人之根本。学习书画要持之以恒,从一笔一画做起,不断坚持;教育需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是此理。以恒为训,就是锻造坚毅的精神品质,以恒促思,以恒促学,以恒促教。

正——正者,规范也。书画是严谨的艺术,遵循“本有其意,本无其意”的原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立足书画内涵,提出“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不仅是要求学生认真习字,讲求章法,更是注重培养与陶冶学生的品德与性情,将教育定位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样以正为训,规范办学,依法治校,以务实和严谨的姿态引领三江人走向蓬勃发展的明天。

新——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几千年的传承至今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正是因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学校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创新,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只有主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创新中找出路,在思变中求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大胆探索,善于在教育教学及教研中接受新思想,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将学校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做到“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对一些疑难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盲从所谓的权威,敢于跳出固有的圈子。

二、践行书画文化的上层构想

1.大处着眼,整体构建

高定位,拓大视野。基于对学校文化积淀、办学传统、现有条件的深刻把握,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下思考学校书画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化人”的核心价值,摆脱“书画特长培养”的狭隘目标,把价值目标定位于“静”“恒”“正”“新”,让师生在高雅文化的浸润下,“内心充实、更有学识;行为坚净、更有品位”。

扬精萃,涵大气度。学校以书画为切入点强化民族文化张力,培养师生从容、娴雅、潇洒的气度,锻造学生高雅的志趣格调、远大的气度胸襟、优秀的人品才情、纯洁的思想品格,做足素质教育的大文章。

真思辨,聚大共识。学校不仅要有将书画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的宏大愿景,更要有对学校特色文化内涵的共同认识,以及对教育的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通过多途径讨论思辨,形成对教育内涵的共识,用科学教育观念指引教育教学,真正解放教师和学生。

2.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小项目切入。要重点加强以硬笔、软笔、中国水墨画教学为龙头的中国书画特色教学,抓好各年级写字教学,开设书画校本课程,普及书画知识和技能,培养兴趣与审美,形成教学亮点。

小亮点拓展。要在上足教好书画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拓宽渠道,放大效应,带动刻画剪纸、绣画编织、电脑绘画、传统篆刻等一系列特色项目,构建书香墨香的“特色教学链”,使学生心灵更自由、精神更凝聚、兴趣更高昂、个性更张扬、气质更高雅。

小主题升华。学校始终以文化自觉的姿态,将书画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富有童趣的教育实践活动,把阳光教育理念洒入师生心里,把中国书画所蕴含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印入读书、写字、扫地、礼仪、做操等细小行为,升华“力行”文化,提升师生的涵养品行。

3.深处着力,文化外显

深度研究。围绕书画特色文化建设主题,带动教师群体深入开展学生笔墨知识与技巧教学、中国书画课程开发、书画校园建设、课堂文化重构等研究。通过深度研究,推动特色文化的创生,彰显书画教育的文化意义。

深度构建。我们要将书画文化的“静”“恒”“正”“新”文化精神有机渗透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深度构建教研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环境文化等,深入浸润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内心深处,在师生身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外显为教育的品质和学校的气质。

三、践行书画文化的具体路径

1.分享学校愿景,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它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准。

学校突出“静”“恒”“正”“新”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涵,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在校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

首先组织师生开展多层面的“书画文化精神”实践和讨论,阐释以“静”“恒”“正”“新”四字概括的书画文化精神。引导教师、学生让自己的行动与学校发展愿景一致,明确学校办学精神。让师生有共同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其次围绕“静”“恒”“正”“新”,面对全校师生征集短语与短句,可引用名人名言,也可结合学校特色自行创造,选择其中的优秀语句在校园内展示。如:可在校园围墙呈现“静”“恒”“正”“新”四字,在校园内走道呈现征集的短语,在教学楼走廊呈现征集的短句,通过外显的文化将学校办学精神根植人心。

2.开发相应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1)课程文化研究

弘扬“静”“恒”“正”“新”教育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进一步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让课程文化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特别是学校社团活动的内容,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丰富,突出学校特色教学,形成富含艺术韵味的校本课程。

将读书励志人物故事、书画精英成长历程和成绩荣誉融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每天开设二十分钟硬笔书法课,每周开设一节软笔书法课。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体验中,使校园书法活动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的办学个性,逐渐凸现“静”“恒”“正”“新”的学校精神。

(2)制度文化研究

规范读书、书法等活动的制度及章程,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些支撑制度体系,重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师生行为规范条例、全面的质量监控系统和有效的岗位考核和激励机制,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活动计划,合理安排竞赛,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积极开展竞赛交流,培养良好的兴趣。组织好教职工书法比赛,读书会、班级书画赛等多种活动。

(3)活动文化研究

一是传统节庆推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通过组织一系列节庆活动、书法才艺展示等,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坚定练习书法的毅力,把民族文化根植于学生思想之中。

二是评赛活动促进。每学年举办四个展示活动,即上学期举办书法教育成果展示和书法教育论坛活动,下学期开展书法教育开放日和教学大比武活动。

每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竞赛,如全国“双龙杯”书法竞赛、全国“雏鹰杯”竞赛,另外还参加湖北省青少年书法展。

通过评赛活动,激发师生的进取心,增强荣誉感,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

三是宣传手段影响。开辟师生书法作品专栏、刊登师生习练心得、畅通家校育人渠道。通过家长会、书法展示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

猜你喜欢
书画书法师生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书法欣赏
小小书画廓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