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特性及其对写作的规定

2016-03-15 21:48熊华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规定性主题特性

熊华勇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主题的特性及其对写作的规定

熊华勇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主题是写作主体通过文章/著作的全部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它有四个特性:客观性、主观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时代性。它们对写作活动的规定是:必须尽可能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挖掘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个性;必须具有时代的针对性。

关键词:写作活动;主题;特性;规定性

关于文章主题的特性及其对写作活动的规定,写作学界虽有人论及[1],但要么眼界较窄、要么不够深刻、要么没有展开,留给读者的是不清晰、不具体、有遗憾。顾虑及此,本文试补论之。

一、写作活动在总体实践活动中的位置

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2]。它包括两个基本环节: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实践过程就是实践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双重否定又统一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主客体各自的规定性而将循此规律周而复始地无限进行下去。如果我们对人类不断螺旋上升的实践活动进行一下线性描述的话(这里我们用“A”代表物质世界;“B”代表人的意识世界,“A1/An”代表人类实践的产品),则人类渐次展开的实践活动可示意如下(注意:语言文字的描述总是在时间轴上线性展开,这是其先天缺点,但读者决不可做线性理解):

第一次:A↔B↔A1

第二次:A+A1↔B1↔A2

第三次:A+A1+A2↔B2↔A3

…………

第n-1次:A+A1+A2+A3+…An-1↔Bn-1↔An

第n次:A+A1+A2+A3+…An↔Bn↔An+1

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在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之时,“A”是一个原生态的本色世界,当人类实践活动开始之后,“A”这个本色世界不断缩小,不断被人所创造的文化产品“A1+A2+A3+…An”所挤压和侵占,本色世界越来越变成人的文化世界或“人化世界”;“B”代表初始阶段的人类意识,经过N次实践之后,人类获得了一个无限丰富复杂的意识世界“B+B1+B2+B3+…Bn”,如果对这个意识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里面有知识系统、情感系统、文化系统;有理性成分、非理性成分;有科学思想,也有神秘主义。如此等等。如果对实践所创造的文化产品“A1+A2+A3+…An”进行分析和分类,则有用于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比如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用于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比如文艺、美术、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精神消费品;用于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化产品;用于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制度性文化产品。

以上只是对人的世界的一个粗线条的分析,如果稍作概括,笔者以为人的世界也可做如下三分:一是本色世界;二是知识世界;三是文化世界。所谓本色世界是指以感性、具体、形象、运动之状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是最真实最本然的世界图景,它是非知识化非符号化的本真世界;知识世界是指以符号为中介,以理性、抽象、静态等方式对事实世界、本色世界进行解释和描述的符号化非本色世界;知识世界呈现的世界图景与本色世界之本然图景之间是永远存在着距离的;文化世界是指人类以不同思维方式运用知识对本色世界进行的改造和创新、解释和说明,结果获得的是一个人化的世界、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世界、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这与波普尔对世界的三分[3]略有不同,但又大致相应。

一次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经过了由“A”到“B”,再到“A1”这样一个变化,然后再进入下一轮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分工愈益细密,人类的实践愈益深入复杂,人类获得的知识也愈益丰富复杂,人类世界也愈益变为一个对象化的文化世界。如果对人类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会发现,主体客体化阶段(即B→A1/An),很多复杂的实践活动又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先客体化为文字产品,这可以体现为文章、书籍、图纸图表系列等等以符号为载体的文化产品;第二步,再将这个符号化的文字产品转化为满足需要的物质产品(严格地说,人的实践创造的显在产品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但在内涵、内容上,有的是偏向于满足物质需要的产品,有的是偏向于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可以看到主体客体化的第一步客体化主要体现为人类的写作活动及其产品。这可以概括为主体文本化。

这样,我们关注的对象——写作活动就突显出来了。写作活动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活动之一,同样体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即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主体对象化)的统一。“客体主体化”主要形成主体的认知(包括真理与意见,知识、理论与思想和观念),它不断重构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主体新的认知成果;而主体客体化无非把这种新的认知成果外化为写作的产品——文章/著作。不管是从客体主体化形成的认知成果看,还是从主体对象化形成的文章/著作所表现的思想看,它们既与先前的客体有区别,也与认知着的主体有区别。而这也就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认知成果的特性。认知成果在文章/著作中集中体现为文本的主题思想,因此,认知成果的特性也就简化为主题的特性。

二、主题的特性

在写作学中,主题是个外借词,从音乐中借来。在音乐中,主题即主旋律,而一首音乐的主旋律集中表现为这首音乐的基本思想,彰显音乐的灵魂。借之表现文章的基本思想也适得其所。而中国古代用“主旨”“主脑”“意”“意旨”等名词来表示“主题”概念。尽管古今有差异,但“主题”是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集中表现的基本思想——这个认识应是统一的。那么,作为人的认识的“主题”有哪些特性呢?

我们认为,主题至少有以下四个特性:客观性、主观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时代性。

(一)客观性

“主题具有客观性”,意思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不是写作主体头脑中先天存在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生活的认识、体察、综合、概括,是客观生活本身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认知主体写文章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揭示和展现客观世界的属性、本质和规律,揭露世界的真相,给人以知识。这充分显明了主题具有客观性之特质。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早已回答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强调了思想的客观性,也就强调了主题的客观性。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也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的错误思想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人的错误思想的产生既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无限性有关,更与认识主体自身的有限性和复杂性有关,这表明,主题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更表明,主题除了具有客观性之外,更具有主观性。

(二)主观性

“主题具有主观性”是说,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尽管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具有客观性,但这个基本思想是要经过主体心灵这个透镜来滤色和折射的,它打上了认知主体强烈的主观色彩。主体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融进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与感受,其中也包含主体的写作意图、审美情趣等。就是说,主题的提炼和形成,始终受着主体的思想观念与主观感情的影响和制约。

导致主题或思想具有主观性的原因主要有:(1)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2)群体主体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3)个体主体的特殊性;(4)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这里只讨论后三个原因。

对主体进行宏观分类可以有人类主体、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之分。从群体主体看,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群体主体,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思想上有集中表现,思想上的差异又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上。就中西方来说,由于汉民族与欧洲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思想差别。比如就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传统的西方文化主要采取的是天人相分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对立方式;传统中国文化采取的是天人合一的与自然相交融的亲和方式。这两种差异十分明显的思想,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佐证了主题或思想的主观性。大家知道,知识是全世界共同的,而文化是各民族不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在规定了这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自然形成不同的思想,导致不同的文章主题,强调了主题的主观性。

个体主体具有特殊性、差异性,个体主体在无限多的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主体为例,他们在出生的时间、空间、家庭、所受教育、人生遭际、职业、年龄、性别;在个人性格、兴趣、血型、气质、能力、习惯、认知方式、认知水平、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在个人先天遗传素质,后天主观努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或弱或显的区别和差异。这些在个体主体的思想上的表现将会是各具特色和个性的,而且也是丰富绚烂的。这也彰显出思想的主观性。

人的理性具有局限性,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虽然在无限延长的时间之箭上,人的理性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无限推进性,但是面对无限的宇宙,面对无限复杂的生活世界,人的理性仍显得非常可怜:它的认知域越大,则它所面对的无知域亦越大。即使在自认为“熟知”的领域,仍表现出很多无知。就人化世界来说,科学、宗教、艺术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科学代表的是人类理性,它只能对经验世界做出有限的解释和理解,提供的是经验世界的有限知识(是有限之真);宗教代表的是人类的信仰,它虽置身经验世界却对与人生意义密切关联的超验世界做出理解和解释,提供的是人生意义的终极关切(是无限之善);而艺术代表的是人类情感,融合着理性和非理性,表现出人类对应然世界之美的创造,提供的是超越现实而令人向往的绚美至极的圆满世界(是无限之美)。可以看到,科学之双足踏在坚实的大地上,显得很真实实在;而宗教和艺术,他们的双眼却投向超验世界、应然世界,似乎显得虚幻而无限缥缈。事实上,宗教和艺术的存在恰好弥补了科学的不足,共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反证了科学理性的局限性。从理性自身说,由于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与认知对象的无限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同的乃至错误的理解和解释,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思想乃至思想体系,显明思想或主题的主观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类理性在与认识对象发生关系时,由于先天和后天地穿着“文化外衣”,带着“有色眼镜”(这里是指人既受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先在的文化传统的制约,又受后天的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的束缚),导致他看到的世界又被“蒙”上了一层面纱,这严重地影响了思想的客观性。

(三)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严格说来,任何事物都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性质。纯自然物是如此,人造物亦是如此。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所有外显的物质产品,都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征。比如,以手机产品为例,全球不同企业不同品牌的手机,其共性是,它们应用的知识系统是大同小异的,其个性是,手机的外观、颜色、内部结构、功能等又彰显出不同企业不同品牌的特色,可以说每一品牌的手机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前已述及,大多数复杂的实践活动,在“主体客体化”之时,要经过两个环节:先是“主体文本化”,即将内心相对成熟的思想外化为文章/著作/方案/图纸等;再将文本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实现“文本产品化”。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文本的写作活动,就可以对“文本产品化”置之不理,重点关注“主体文本化”为写作产品后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性质。

一是学术著作科学文献。科学研究、科学写作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和究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共性),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前提条件。而本质和规律这个共性是从各个具有特殊性(个性)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研究者为了保证他所获得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他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占有研究对象所涵盖的所有具体特殊的个别事物之信息——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对研究者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因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充分全面占有所从属的个别事物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可以保证结论的正确坚实。拿《物种进化论》来说,达尔文在书中表明的研究结论是: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包括人)是不断进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普遍性的结论建立在他对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自身的生物学资料的分析研究之上,正是在对这些各具特殊性的事物的分类研究又综合概括的基础之上,他得出了那个普遍性的结论。《物种进化论》的主题充分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思想。(限于篇幅,不多举例)。

二是文艺写作。文艺创作的使命在于塑造崇高灵魂、建构精神家园,通过作品展示人性的崇高与卑下,使人的灵魂得到陶冶与升华,满足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文学作品以艺术的方式来表现社会生活,其视野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其表现出的共性也可以不同。就人性话题来说,人性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文学作品总是通过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特定阶层、特定职业的特殊人物来展示普遍的人性,将个性与共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像巴尔扎克塑造的欧也妮·葛朗台形象和吴敬梓刻画的严监生形象,两个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致的共性:吝啬鬼与守财奴。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富有个性的特殊人物来揭示中外吝啬鬼的共性,表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再如,托尔金的魔幻小说《魔戒》中的主人公佛洛多肩负毁灭魔戒、拯救人类的神圣使命,但在将魔戒送往其锻造之地的途程中,佛洛多内心的“天使”与“魔鬼”两种人性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作为“天使”的佛洛多代表正义,要拯救人类毁掉魔戒,作为“魔鬼”的佛洛多代表邪恶,想借助魔戒的巨大法力,成为魔界之王。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魔戒被毁,人类得救。小说通过个性鲜明的佛洛多形象揭示出人普遍具有的共性: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小说的主题在于:每个人只有战胜心魔,让正义发扬光大,人类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阐释了作品主题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性质。

三是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奠定条件。新闻作品的主题同样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征。例如,有两篇人所共知的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两篇新闻作品通过两个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新闻人物表现了一个共同主题:领导干部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和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新闻媒体就这个重大新闻事件做了系列报道,尤其是系列报道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不同方式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奉献大爱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大爱”展示的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人性,这种人性在不同的人身上都得以呈现。

至于其他类别的实用写作所表现的具体情形,此不一一讨论。

(四)时代性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4],马克思的这句话无非强调了具有系统综合思维的人类在社会发展到特定时代时,能通过综合的反思、分析和判断,发现其所生活的时代,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重大主题,并及时表达出来,引导人们调整工作的重心、指引生活的方向。反思是人的天性。哲学要反思并服务于它的时代,文学也要反思并服务于它的时代。哲学写作与文学写作不同的地方,别林斯基说得很清楚:一个用三段论推理,一个用形象说话,它们说的是一回事。它们共同指向时代精神的精华。

写作是具体的历史的以言述事的活动。所“述”之事重点应是对那个时代的声音、那个时代的脉搏跳动的“聆听”与“应答”。能够代表时代声音、时代脉动的必定是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重大主题。写作作为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工具,及时对时代的重大问题、重大主题做出反应和表现,既是主体自己不容推辞的义务,又是主体自己与时俱进密切服务时代的时代性表现。写作活动的时代性,集中表现在作品主题所反映的时代思想精华时代重大主题上。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的历史看,启蒙与救亡成为那个时代的两个大的主题,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或者反映启蒙主题,或者反映救亡主题,或者兼而有之,比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他们创作的作品大多偏于启蒙主题;而生活在沦陷区或解放区或是左联的其他作家又创作了不少救亡爱国的作品,从音乐创作看,聂耳、田汉、冼星海、光未然等艺术家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是爱国救亡主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主题也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换为反对独裁,反对内战,争取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作家们与时俱进,他们的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全面地作出了相应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又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当年,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比如《红旗谱》《创业史》《三里湾》《金光大道》《龙须沟》《陈毅市长》《上海的早晨》等等都有力回应了这一主题。

从1978年到如今,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技兴国、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反腐等等思想成为当下时代的新的主题,文艺工作者又以积极的姿态创作了丰富的作品,来表达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声音、时代的步伐是民之所系、国之所系,亦是文艺家所系。文学作品主题集中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和主要问题,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其为当下现实生活服务,为它的时代服务的具体体现,也充分表明了主题的时代性。从学术研究与写作看,学术研究的核心课题往往就是时代所面对的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主要问题。在当代,以生态问题为例,生态失衡、生物灭绝、臭氧层破坏、全球气温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等生态危机问题的反复警告和日益加重,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给全人类提出了严峻挑战,它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对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做出正确的回答回应。这使科研领域有了新的研究点和新的增长点,生态哲学、生态文化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管理学、生态教育学等等就成为密切反映时代精神、时代主题的新科学。这表明,学术写作的主题同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三、主题的特性对写作活动的规定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材料的选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这只是从文章四要素的比较中显明了主题对写作活动的制约和规定。就主题自身说,它对写作活动还有一重规定,那就是主题的特性对写作活动的规定。这一重规定集中表现为写作主体在提炼主题时,应根据主题的特性去提炼。在炼意时要遵循哪些内在规定呢?根据主题的特性,我们认为,需遵循四个内在规定。以下分述之。

(一)根据主题的客观性特点,提炼主题必须尽可能从全部材料出发

这一规定尤其表现在学术文献学术著作的写作中。“科学求真”,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追求和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正确性和普遍有效性。这就必然要求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时,必须尽可能全面占有被研究对象所涵盖的所有个案材料(虽然这在实际上不可能),然后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可以得出客观而富有普遍性的正确结论。这个结论在科学文献写作中就表现为文章的主题。我们以研究鸟的羽毛的颜色为例来说明,如果一个科学家要研究乌鸦的羽毛颜色,检验“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是否具有事实的客观性,那他就必须尽可能去搜集占有古今中外有关乌鸦羽毛颜色方面的材料信息,如果他能找到哪怕一个反例,则“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就不具有客观性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而被推翻。尽可能从全部材料出发是科学在经验世界的逻辑实证性(证实或证伪)的内在规定。

(二)根据主题的主观性特点,提炼主题要求作者必须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一规定尤其体现在审美性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大家知道,文艺的使命在于塑造灵魂、守护家园;文艺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家所担负的这种神圣而光荣、严肃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必然对文艺家自身的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文艺家自己的灵魂不能出问题。就是说,他自己必须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应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优秀代表。只有这样,他才能创作出健康高尚的作品,“用优秀的作品塑造人”、鼓舞人、感染人,完成塑造崇高灵魂、建构和坚守精神家园的光荣任务。如果文艺家自己的“三观”落后乃至错误,灵魂龌龊卑下或充满铜臭气息和低级趣味,那么,他的作品对社会、对读者造成的影响必然是负面的,会像鸦片或毒药一样毒害人们的心灵,对塑造社会性格、传播先进文化、建构和谐社会产生恶劣影响。(限于篇幅,不另举例)

(三)根据主题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点,提炼主题必须挖掘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个性

从写作史看,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文艺家往往采用这种“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通过特殊来反映一般”的创作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这里仅以鲁迅的小说为例来说明。《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通过孔乙己这个特殊个案来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伤害,与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小说的人物个性不同、命运不同,但表现的主题相同,即共性一致: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可以看到,鲁迅充分把握住了孔乙己的个性,也同时看到了走向邪恶的科举制度已对所有读书人开始构成伤害的普遍事实,因而通过一篇小说刻画富有个性的孔乙己形象来反映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以达到唤醒民众觉悟、共同改造旧世界的目的。再如《故乡》这篇小说,鲁迅通过“我”回故乡搬家到“谋食的异地去”,重点刻画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这三个人物个性不同、身份不同、命运不同,但他们身上有代表那个时代的共性的地方:他们都过着不幸福的生活。这三个人物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小说通过展示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日益破败、农民生活困窘、手工业倒闭、读书人到处漂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思想。

可以发现,小说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通过个性反映共性”几乎成了他们通用的方法,这与科学家从事科研和写作要尽可能充分占有全部的个案材料来得出结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区别。

(四)根据主题的时代性特点,提炼主题必须具有时代的针对性

根据前述可知,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为它所处的时代服务的、是首先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写作是工具,它必须围绕时代的主题、时代的问题、时代的声音、时代的脉动来展开自己的行动,针对现实的需要去“呐喊”,去述说,去写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炼意的针对性。拿当下时代主题之一的“绿色、生态、环保”来说,对企业而言,高污染企业是千夫所指,必须关闭;对应用研究来说,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实现超越创新、如何开发和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的绿色生态环保的产品等等就成了他们的时代课题;对普通民众,它成了我们购买和消费商品的首选标准,也要求每个公民自身的一切行为符合“绿色、生态、环保”;对于作家,则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写作或创作,宣传和普及公民的这种文明意识,与一切非绿色、非生态、非环保的负面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大力弘扬时代主题,行使自己的“喉舌”,宣传引导功能。从现实创作的产品: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我们分明看到,文艺家们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创作了丰富的作品,其作品主题表现出强烈的时代针对性。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个内在规定性在不同性质的写作活动中,它的制约力量和侧重点是各个不同的,需要我们明确把握,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

[2]熊华勇.再论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6):20-23.

[3]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3.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1.

(责任编辑:倪向阳)

收稿日期:2015-12-24;

修订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熊华勇(1963— ),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7-0053-06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eme And Its Provisions for Writing

XIONG Huay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is the basic idea demonstrated with all the materials of the articles / writings by writing subject, it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objectivity, subjectivity, the unity of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times. Their provisions for writing activities are: basing on all the materials as far as possible; establishment of An advAnced correct view of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 excav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ings, mastering the individuality of things And being specific to different times.

Key words:Writing activities; Theme; Characteristic; Provisions

猜你喜欢
规定性主题特性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