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象象似性视角看葛译《生死疲劳》

2016-03-15 22:43安瑶瑶刘著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

安瑶瑶,刘著妍

(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

从拟象象似性视角看葛译《生死疲劳》

安瑶瑶,刘著妍

(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基于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符号三分法,象似性可以分为影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论文从拟象象似性角度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语篇层面对原文中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的翻译处理,并探讨了译文对原文中顺序象似性的重构、数量象似性的再现以及距离象似性的模仿,旨在揭示拟象象似性指导下的翻译应摆脱“只达意传神而不彰显形式”的片面翻译观,要尽量达到“形神并重”、“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拟象象似性;再现;翻译效果

符号学奠基人Peirce符号三分法的提出使得语言的象似性开始引起语言学界一些学者的注意。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象似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前为止,许多国内外学者对语言符号象似性都已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的如Peirce[1], Haiman[2]等人,国内的如王寅[3-4],沈家煊[5],文旭[6],张喆[7],严辰松[8]等。基于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象似性可以分为影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7],其中拟象象似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但绝不局限于句法层面,如语篇层面越来越成为广大学者的出发点。然而,学者在作象似性与翻译跨学科研究时,语篇层面的研究又大多局限在与诗歌翻译的结合上,对除诗歌外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很少。

在借鉴东西方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试从拟象象似性角度出发,从语篇层面探讨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译者对原文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的翻译处理,以期获得翻译上的启示,同时能够丰富象似性理论研究和小说翻译研究。

一、顺序象似性的重构

顺序象似性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5]。同样,顺序象似性也适用于语篇层面,表现为句子的排列顺序整体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下面,主要从时间顺序和视入顺序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时序连贯

汉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完全象似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而英语的表达却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汉语相同,语言的排列顺序映照现实事件发生顺序;另一种是与汉语不同,即语言的排列顺序与现实事件发生顺序不存在一一映照关系[9]。这样,译者在由汉语转换为英语的过程中,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一种则是打乱原有的顺序,但两种情况下,原有的时间意义顺序仍然得到保留。就语篇层面而言,事实上两种语言都能够做到语言排列顺序象似于实际时间发生顺序,而且,几乎所有的人类语言所使用的描述顺序都不会与时间顺序完全相反或总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记述某一事件。那么,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完全可以做到尽量重现原文事件的顺序象似性。

在小说的第一部第一章中,莫言曾对即将投胎转世的西门闹喝孟婆汤这一事件有过一段描写[10]。莫言在描述这一事件时,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动作依次排开,“走出”、“登上”、“伸出”、“舀”、“倒”、“递”、“浮现”、“说”一系列动作依次贯穿这一描写,它们使得原文的描写按照动作发生顺序线性排列下来,串珠儿似的保持了一种时序的连贯性。在译文中,葛浩文也仿照原文依次用了与原文对应的动作词“reached”、“climbed onto”、“reached out”、“scooped”、“emptied”、“handed”、“flashed”、“said”,并通过添加连接词“and”、“with”,使用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句法手段,将其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与原文相同的连贯效果,保留了原文的时间顺序连贯性[11]。也就是说,译文既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又再现了原文的形式,最终取得了与原文相同的时序连贯效果。

(二)视入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不乏有一些对景色、状物等所见事物的描写,而这些描写,一般遵循着特定的顺序,即人对事物感知体验的视入顺序。视入顺序体现在汉语表达中,便是一种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即由背景到目标的视入顺序;而在英语表达中,这种顺序并不唯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遵循由背景到目标的顺序,一种则是由目标到背景的顺序[9]。那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在面临原文是一种背景到目标的表达顺序时,就要考虑该如何处理这种视入顺序了。若译者选择继续使用与原文相同的视入顺序,那么原文的这种语言与意义的顺序象似性便会在译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即保留了形式上的一致;若译者选择使用由目标到背景的顺序对原文做出一些调整,那么,原来的形式便会被抹去,原来的视入顺序也就荡然无存。

莫言在小说第三章中以西门驴的视角对西门闹三姨太太吴秋香进行了描写[10]。小说先描写到秋香挑着扁担的一个大致画面,再将“镜头”聚焦于扁担两头的箩筐,随后更加细致到筐中的两个小婴儿;后面的描写先交待了场景中的人是秋香,紧接着具体到秋香这一整个事物的某些具体部分:头发、脸、衣衫以及鞋。这样的描写顺序正符合汉语由背景到目标的表达顺序,映照了故事叙述者对描写对象的视入顺序也是由背景到目标依次展开。另外,作者对秋香的外貌描写也遵循了一定的顺序,从“头上的头发”到“脸上的粉”再到“衣衫”,最后到“鞋上的花纹”,完全反映了一种由上及下的视入顺序。在英译本中[11],葛浩文借助英语表达中习惯使用的连词,“and”、“with”以及独立主格结构等技巧对译文进行了排列与组合。然而,译文并没有偏离原文的顺序,从“Qiuxiang”到“a carrying pole”再到“twins”,由“Qiuxiang”到“hair”再到“face”再到 “dress”最后到“shoes”,使得原有的视入顺序得以保留与再现,从而达到了与原文同样的视入效果。

二、数量象似性的再现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性成反比象似[3]。就语篇层面而言,“语篇所包含的词汇量或语篇的长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正比关系”[12],也就是说,作者通常以形式来衬托意义。话语繁多复杂象似于意义的繁多复杂,反之,话语的简洁短小象似于意义的简洁明了。

(一)话语繁复

从语篇层面看,文学作品中某个词语、某个短语或某几个句子的重复往往导致话语数量上的骤然增加,从而也就增加了该语篇的意义,突显出作者赋予这些重复话语之上的隐含意义,正是因为借助重复这一手段,作者才能将自己额外想要表达的意义隐藏于形式的背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增多了的形式”的处理尤为重要,若能很好地再现原有的形式,原文的修辞效果和隐含意义也能更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说中有一段蓝千岁对蓝解放妻子的描述[10],其中,莫言将“这是你妻子第一次…”重复了四次,使得原文中的四句话形成了较为整齐的句式,突出强调了蓝解放的妻子的众多“第一次”,第一次调用公车,第一次艳妆华服,第一次贵礼还乡,第一次带狗还乡,体现了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数量象似性。译文中[11],译者仿照原文,将“这是你妻子第一次”译为“this was the first time your wife”和“it was the first time she”, 基本再现了原文的形式,保持了原文句式上的整齐,突出强调了迎春的行为与以往的很大不同,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二)言简意赅

文学作品中,语言不仅仅会被作者加工得冗长繁复,有时也会呈现出一种短小简洁的形式。当语言在语符数量上减少,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也会随之减少。面对这种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译者选择保留还是抹杀,可能会影响译文所呈现出的最终效果。

在《生死疲劳》第三十六章中[10],西门闹在猪时代结束之前曾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壮举。作者在描写西门猪河中奋不顾身救儿童这一事件时,使用的皆是简短的小句。作者有意减少了每个小句的长度,即减少了每个小句所包含的语符数量,来减少每个小句所承载的信息量即意义。作者以形示意,使原文形成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映照关系。在译文中[11],葛浩文也使用了简短的句式,减少了信息量,使得译文同原文一样清晰简明,突出了西门猪在水中营救小男孩儿时紧张的气氛。这种简短的句式,可以使读者加快阅读速度,正符合了当时情境下紧急的节奏状态,同时也不失幽默诙谐,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距离象似性的模仿

距离象似性是指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或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5]。语篇中的距离象似性则表现为语篇中语言形式对实际概念意义的整体映照。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距离象似性在小说中的表现及翻译处理。

(一)时间跨越

时间是小说中的重要维度之一,小说往往基于时间来展开,也就是说,时间像一条线一样将故事串联在一起,故事的继续意味着时间也在继续。然而,小说中的叙事并非是平稳而连续的,总伴着时间上的跳跃与不连续,而这种不连续在形式上便会产生距离,即形式上的距离。这样,就形成了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距离象似性,并且在标点符号上表现最为明显。在翻译处理时,模仿原文的语言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小说第五十章中有一段对支部书记劝说蓝解放搬走的描写[10]。原文中,作者多处在话语中插入省略号,表明了支部书记的话是时断时续的,每一段话语间都有时间上的稍稍停歇。这样,省略号代表的是时间上的跳跃,表示说话人并非在连续的时间链上说出连续的话,如此便形成了语言结构与实际意义之间的一种时间上的距离象似性。在葛氏译文中[11],译者同样在标点符号上对语言稍作加工,在与原文对应的位置上也用了几处省略号,很好地再现了原文所呈现给读者的象似性,使译文也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体现了支部书记话语的不连续,突显出了支部书记的为难之处。

(二)社会距离

距离象似性还可以体现在社会距离上。严辰松将社会距离归为疏离的一种,“出于礼貌、委婉、含蓄和遮盖等目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不那么直率[8],”也就是说,关系越远,使用的语言越礼貌,越委婉,语言结构也就越长[6],如此便形成了语言形式对交谈实际社会距离的映照关系。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借助委婉语、人称指示等手段来表示交谈者之间的距离感。那么,当面临这种社会距离上的距离象似性时,译者的处理方式决定了译文能否再现原文中所体现的关系亲疏程度。

小说的第三十二章中,莫言对猪十六与猪小花对话的情景进行了描述[10]。原文中猪小花十分尊敬和崇拜猪十六,因此,在跟猪十六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在句末加上敬称“大王”以示尊敬,给读者一种猪十六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也就是说,原作者在称谓上增加了字符长度,也就拉大了交谈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形成了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距离象似。葛氏译文使用“my king”代替“大王”[11],同样在双方交谈者之间增加了字符的数量,拉长了小花和猪十六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与原文相同的语言能指所指间的社会距离象似,产生了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对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大有裨益。象似性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不仅对诗歌的翻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翻译也给予了深刻启示;不仅有利于音、词、句层面的翻译研究,更有利于语篇层面的翻译研究。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拟象象似性,作为译者,要具有发现原文象似性的意识,并对其仔细斟酌和推敲,尽量再现原文中的各种象似性,即尽量保留与原文相同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映照关系,尽量达到“形神并重,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Peirce, C. S. .ThePhilosophyofPeirce[M]. Buchler, T.(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40.

[2]Haiman, J. .NaturalSyntax[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5): 4-7.

[4]王寅. 象似性: 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16(4):39-43.

[5]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1-8.

[6]文旭.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 外语学刊, 2000, (2):71-74.

[7]张喆.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类型[J]. 外国语言文学, 2004, (4):16-20.

[8]严辰松. 语言临摹性概说[J]. 国外语言学, 1997, (3):21-25.

[9]何南林,吴转利,丁娓娓. 汉英象似性对比研究[M]. 江苏: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3.

[10]莫言.生死疲劳[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11]Goldblatt, H.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1.

[12]党争胜,马丽萍. “象似性”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语篇形似”问题思考[J]. 外语教学, 2011,32(2):102-106.

责任编辑:陈君丹

A Study on Goldblatt’s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grammatic Iconicity

AN Yao-yao, LIU Zhu-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Charles Sanders Peirce’s famous “trichotomy of signs”, iconici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imagic iconicity, diagrammatic iconicity, and metaphoric iconicity.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grammatic iconicity, how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by Howard Goldblatt deals with the three kinds of diagrammatic iconicity: sequential iconicity, quantitative iconicity and distance iconicity in the original at the textual level. It respectively discus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quential iconicity, the reappearance of quantitative iconicity and the imitation of time and social distance iconicity, aiming to reveal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grammatic iconicity, translation should get rid of the unilateral view that emphasizes only on meaning expression and ignoring form manifestation. Translation should achieve an effect of “equality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and “resemblance of form and meaning”.

Key words:diagrammatic iconicity; reappearance; translation effect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TJWW13-017)

作者简介:安瑶瑶(1992-),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 刘著妍(1966-),女,天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001-04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
暴力、死亡、轮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浅论《生死疲劳》对文传统文化的传承
浅析《生死疲劳》的叙述模式
解读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方式
莫言与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技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