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2016-03-15 10:35郭琦魏娜吕小辉
现代园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参与性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郭琦 魏娜 吕小辉

摘要: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后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取得从古至今不曾有过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攀升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的公共空间存在大量的问题,而国人对环境的不懈追求使城市的景观风貌有新的要求。深入地认识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就必须以历史的眼光,透过纷繁嘈杂的表象,通过时间顺序反映出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公共空间;参与性;景观设计

1.公共空间的内涵

“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容器,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所支撑的、建立在陌生人交往上的、容纳差异性的社会生活载体,促进社会安定,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

2.大同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2008年至今,大同对古城遗址进行全面的恢复,至今东城墙、南城墙、城门、瓮城等均已建设完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使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地域特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大同是汇大古都、艺都、佛都、融合于一身,集王城、军城、府城为一体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公元4~5世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大古都城市。大同的城市特色:“凤凰单展翅”的城市整体形态特色;十字街加棋盘式路网的古城内部格局特色;辽金时期以来的多元建筑文化特色;体现晋北地方建筑文化的传统街区和民居特色;多名族和多宗教融合并存的民俗文化特色。

3.参与性在公共空间中的相关应用

3.1宜人的空间尺度

根据日本景观设计师卢原义信提出的“宜人尺度”要求,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m的模数,这时正好包含着可以互相看清楚脸部距离的广度,故此空间内人可看清对方,也就创造出舒适亲密的外部空间,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宜人的空间尺度,能促进人的参与,满足人群的真实需求,也能避免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应注重植物的遮荫效果,加入更多的公共座椅,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3.2空间功能多样性

公共空间是便于市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而设置,不同的空间功能满足不同居民的活动需求。大同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有些能满足年轻人活动,有些则适合老年人茶余饭后在那里闲谈、活动。例如环城公园,夕阳时分老年人会在那里垂钓、唱戏等。

3.3设施小品的功能设计

3.3.1步憩设施:行走首先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通方式,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生活的本能。在通常条件下,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必要性的行为,但也有可能是自发性或社会性行为。人的行走距离很有限。如果空间单调,且线路平直,行走长时间就会感觉疲劳、枯燥。设计时应将步行路线安排的稍有曲折,路线周边有景可看,能观察很多细节,这样的步行过程才会有更多人参与其中。

3.3.2驻足设施:与人进行深度交往接触的前提,是在公共空间中的驻足停留行为。步行过程中的短暂停留可以发展为包括驻足、闲坐、聊天、游戏等较长时间的驻留行为。这些驻留点如果和边界的设计结合,更有益于在空间中挽留人们驻足。有研究表明,人们不喜欢没有遮蔽的敞开空间,空旷的空间会让人不安;而边界区域便于观察前面空间的全貌,同时往往也能得到后背的庇护,如城市空间中沿街的柱廊、雨篷和遮阳棚是行人驻足停留的重要场所,待在那里相当低调、安全,具有非常强的心理优势。

3.3.3坐憩设施:坐憩行为对空间领域的要求和那些停留时间较长的驻足行为差不多。然而,坐憩行为对外界物质环境的要求却比其它行为更为细致。

良好的坐憩设施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聊天、下棋、打牌等。这些在公共空间中新的行为活动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氛围。坐憩空间应与人的行为空间相结合,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人在空间中的参与性。

4.结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既是一种科学行为,又是一种文化行为,与人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公共空间不是让人参观,而是供人使用。当设计是为人的生活、体验,以及设计的对象具有功能和意义时,方可重归人性空间。

猜你喜欢
参与性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与性对中职旅行社计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