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6-03-16 00:48谢守平王刚庆
关键词:不端科技期刊诚信

刘 峰,谢守平,王刚庆

(《石油机械》编辑部,湖北 荆州 434000)



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刘峰,谢守平,王刚庆

(《石油机械》编辑部,湖北 荆州434000)

为了抵制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学风环境,列举了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和分析了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并对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即:要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同时加强同行业兄弟期刊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最后指出要强化作者的社会道德观念,强化作者的学术诚信意识,只有作者自身从主观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学风建设的危害性,坚持自我约束,坚定诚信理念,坚守道德准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分析内容可为科技期刊界同行在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诚信建设;应对策略

0 引言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1-5]。近年来,关于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新闻层出不穷,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对象不但有学生、老师、普通学者,甚至还有教授、校长、院士!网友戏称:论文抄袭“没有最牛,只有更牛”[6]。据报道,2013年8月,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教授被他的学生王宇澄举报。王宇澄的举报材料内容涉及王正敏论文数目造假及专著抄袭等多个方面。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在学术界还是头一回[7]。2010年4月,厦门大学教授卢善庆与学生徐友麟则因争夺福建南靖土楼的一份导游词的版权闹得沸沸扬扬。根据卢的说法,这份导游词“由我花了大半年时间独自完成”,但徐则表示“导游词是一组人共同创作的结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8]

在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稿多投;

2) 整章整段地照抄原文,甚至连原文结构也完全照搬;

3) 削头去尾地大块“引用”原文,只在少量数字、词上做改变,但未注明引文;

4) 金钱买卖论文或者找中介请“枪手”代劳;

5)挪用原文图形、表格,或只对图形做简单的“技术处理”,对表格中的试验数据进行“四舍五入”,于是得到与原文完全相同的“结论”;

6)论文署名时,有的作者为了提高文章的录用概率和知名度,投稿时将自己的导师署名为第一作者,等到文章返修后又将自己改为第一作者。当然,最普遍的还是与论文毫不相干的人通过各种渠道的“空挂名”现象。

以上所述都是笔者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发现的科技期刊中几种有代表性的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编辑应该首先抵制这些学术不端行为,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学风环境。笔者拟在此探讨和分析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并对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科技期刊界同行在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

1.1外因分析

1.1.1网络时代快捷的信息传输为学术不端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Internet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信息资源,其信息不仅包括目录、索引、全文等,还包括程序、声音、图像和多媒体信息[9-11]。以往,我们准备写论文之前,通常要到图书馆或者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费时又耗力。而今,我们只需坐在电脑前,稍微动动手指,你写作所需的信息资源便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全面且对口,方便又快捷!在对这些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很容易掉入“抄袭”的泥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论文创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1.1.2评价与考核机制单一化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在现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中,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工资和待遇提升等方面,都把是否发表学术论文或者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即使你比同事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你在工作中做出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是,如果没有论文见刊,或者是论文发表数量不达标,就会在个人待遇的评定中落入下风,眼睁睁地看着水平和能力皆不如你的同事凌驾于你之上。在这种“硬性指标”的逼迫下,不少学者和科技人员铤而走险,绞尽脑汁地“创作”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

1.1.3主管单位的惩罚力度不够是造成学术不端的另一重要原因对于已经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主管单位常常是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再或者是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因此只在小范围内做出简单处理甚至于轻描淡写地通告“下不为例”而已。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

1.2内因分析

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缺乏诚信、知识产权观念淡漠以及自身利益驱使。

首先,学术不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观故意行为,换言之,是有主观恶意,是明知故犯。因此,学者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学术诚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消极因素不断地冲击着学术界这一神圣殿堂,学术界的一些意志薄弱者难免受其影响[12]。常言道“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如果突破诚信的道德底线,那么还有何事不可为呢?缺乏诚信的作者为了发表论文,出现一稿多投、抄袭或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其次,知识产权观念淡漠也容易滋生学术不端行为。少数作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容易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轻易地将别人成型的“产品”据为己有,这种行为上升到法律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盗窃行为!因此,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观念尤为重要。最后,说到底,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罪魁祸首”还是自身利益驱使。由于利益驱使,凭空挂名、金钱买卖论文以及请“枪手”代劳等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现行“潜规则”下,一位作者如果发表的学术论文越多,就意味着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优势更大,也意味着可能享受评优、评先以及获取高额奖金等诸多好处,这种以极少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好事”,是任何一位缺乏学术诚信的“作者”都会念的经!

2 学术不端行为应对策略

2.1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充分利用期刊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将所有来稿都上传该检测系统中进行检索,“诊断结果”凡是显示“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文稿,多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抄袭现象。以笔者所在的《石油机械》杂志社(下称“本刊”)为例,本刊采用的是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所有来稿在初审阶段的第一步便是通过AMLC查新。AMLC将“文字复制比”低于40%的稿件定为轻度重合,在40%—50%之间的稿件定为中度重合,50%以上的稿件定为重度重合。本刊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凡是“文字复制比”超过25%的来稿,直接退稿;“文字复制比”在10%—25%之间的稿件,经初审如果确实有创新或有参考价值,则要求作者修改引用部分,将“文字复制比”控制在10%以下之后才能进入二审。在论文查重查新的过程中,AMLC为本刊编辑和审稿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本刊避免发表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加强同行业兄弟期刊之间的联系

当然,单纯依靠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有时也难以完全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在2013年就发生过一起被“漏检”的学术不端论文重复发表的事件。由于我刊是月刊,另一同行业的兄弟期刊是双月刊,所以期刊论文上网时间相差1个月。一个作者利用这一点,将同一篇稿件先向那家双月刊投稿,1个月后再投向本刊,给我们打了个时间差!审稿“查新”时,两个编辑部均没有查出问题,但等论文见刊之后,检索出了该作者一稿两投。这次事件给本刊一次深刻的教训,防范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仅仅依靠AMLC还不够,还需要采取补充措施。经研究,我们决定通过加强同行期刊来稿信息共享的方式来进一步防止论文被“漏检”的情况,即在每期论文定版之后,将当期所有文章的PDF文档通过QQ互传,在确认没有出现“漏检”的论文后再发稿。目前,本刊和几家兄弟期刊正在尝试互传每月所有的收稿以及采用稿情况,通过采用这样的补充措施,基本可以避免一稿多投。

2.3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评价员工的科研工作时,对发表学术论文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有的单位甚至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而且发表论文的数量直接与职称、职务、评优和奖金等挂钩。因为有了数量的硬性要求,员工又受利益驱使,道德底线失守,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得以滋生并蔓延,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稿件质量不高的滥竽充数现象。其实单位制定评价与考核机制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激励员工进行论文创作和提升理论素养,以提高其学术水平,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失偏颇。如果单位以激励为主,若能改强调数量要求为重视论文质量,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在提升员工论文水平和提高员工理论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步。与此同时,还应看重员工创造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当然,有形资产更能直接体现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而无形资产的获取则更具有持久性。在这种相对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下,大家不再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想方设法发表学术论文,这可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2.4加大惩罚力度,强化诚信意识

实际上,主管部门只有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杀一儆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再次出现。我刊对于一稿多投、抄袭或者剽窃等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处理措施是将其打入黑名单,并封杀其以后的所有来稿。我刊处理最为严厉的一起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在5年前,当时,一位石油界的知名院士给我刊主编打来电话,声称西安石油大学的一名教授抄袭了他的学术成果并在我刊变相发表!我刊主编对此非常重视,立即通知了西安石油大学相关院系负责人,并督促该作者与院士严肃认真地沟通。经本刊主编反复协调,该作者向院士诚恳地道歉,并在本刊登载致歉书后取得了院士的谅解。当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强化作者的社会道德观念,强化作者的学术诚信意识[14]!只有作者自身从主观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学风建设的危害性,坚持自我约束,坚定诚信理念,坚守道德准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3 结论

1)列举了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稿多投、抄袭或者剽窃、买卖论文以及论文署名造假等。

2)探讨和分析了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其中外因包括网络时代快捷的信息传输、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当以及主管单位的惩罚力度不够;内因包括作者缺乏诚信、知识产权观念淡漠以及自身利益驱使。

3)针对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即:要充分利用期刊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同时还要加强同行业兄弟期刊之间的联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最后指出要强化作者的社会道德观念,强化作者的学术诚信意识,只有作者自身从主观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学风建设的危害性,坚持自我约束,坚定诚信理念,坚守道德准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1]魏强.浅析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在科技论文中的主要表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110~113.

[2]解志杰,周来新,邓军,等.浅谈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195~196,206.

[3]王硕.“甘露不服暨南大学开除学籍决定案”引发的苦干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78~80.

[4]杜云祥,潘云涛,陈锐,等.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8):7~11.

[5]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5,(3):36~40.

[6]周静.“抄袭门”为何难堵[N/OL].浙江日报,2010-03-25(9)[2016-05-10].http:zjrb.zjol.com.cn/html/2010-03/25/content_309867.htm div=-1.

[7]雷磊,习宜豪.我怎样帮导师评上中科院院士[N].南方周末,2013-11-14(05).

[8]杨凡.一纸导游词让“师生”反目 2万元著作权费难分配[N].厦门商报,2010-04-01(04).

[9]金军.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及读者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4,(1):22~23.

[10]王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变化及服务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6):21~22.

[11]罗春荣,曹树金.因特网的信息资源评价[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33(27):45~47,52.

[12]刘峰,王刚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与参考文献引用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46~48.

[13]胡畅路,陈宗涛,张东旭,等.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1):29~32.

2016—05—28

刘峰(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期刊审稿、编辑和校对工作。

G232

A

1009-2714(2016)03-0082-04

猜你喜欢
不端科技期刊诚信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不端查询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