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初审中对作者的引导作用

2016-03-16 00:48王银平
关键词:学术论文暴雨科技期刊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初审中对作者的引导作用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4)

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出发,探讨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在稿件初审中对作者起引导作用,认为编辑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这种作用: 引导作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术论文;引导作者理清写作思路;引导作者在科研和写作两种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引导作者按照论文格式和规范撰稿。同时,针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编辑的引导作用,提出若干可操作性做法。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作者;引导作用

科技学术期刊一旦成为本学科的核心或知名专业期刊,稿源必然大幅增加,甚至让编辑应接不暇,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稿件初审上。编辑初审中处理的稿件,有很多出自科研能力不足、写作知识欠缺的科研或业务技术人员之手,由于他们缺乏对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虽然在科研上不乏想法或见解,但投来的稿件十之八九会在初审环节被退回。以往编辑同仁在论及初审问题时,对稿件质量本身及其初审原则、内容与方法等,给予了较多关注和探索[1-5],而较少考虑编辑对作者能否起到多大的引导作用。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编辑工作实践,对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在稿件初审中发挥对作者的引导作用进行了探讨。

1 引导作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术论文

1.1强化作者的读者意识

为什么写论文、发表论文,是一个很多作者在投稿前都没有想过或不愿意甚至不屑思考的问题。有的作者发表论文心切,写论文和投稿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发表论文的个人目的一览无余,表现出显而易见的功利性(当然,有的人也可能是被逼无奈),以致单纯追求“论文发表”,很少考虑论文的有效传播和读者的现实需要。对这样的作者和这样的稿件,编辑在稿件初审回复中不仅要严肃指出其学术态度问题,还要引导作者正确认识、理解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并从强化作者的读者意识入手。

作者应当永远把读者需求和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6]。编辑在初审中有责任强化作者的读者意识,要明确告诉作者,科技论文发表出来,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更重要的是能服务于广大读者,并使读者从中受益;同时,希望作者努力将论文各个部分表达清楚,保证全篇具有可读性,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看懂。比如,暴雨、大风、雷暴、冰雹等强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是《暴雨灾害》杂志常见的论文类型,其作者多为工作在天气预报业务一线的预报员,论文被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作者缺乏“读者意识”,有单纯追求“论文发表”之嫌。

为了引导这部分作者写出深受读者欢迎的学术论文,笔者在初审意见中会不厌其烦地强调,写天气过程分析论文一定要着眼于现代预报业务发展和预报员的现实需要, 尽量给预报员日常工作多一些指导和帮助。事实证明,这样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部分作者的读者意识,其投稿质量总体上有了较大改观,也不乏论文在《暴雨灾害》上发表。

1.2让作者明晰学术论文“写”与“做”的关系

面对论文屡投屡退,有的作者颇感迷茫,总希望编辑“手下留情”或“指点迷津”。其实,这些作者对撰写学术论文存在认识误区,总以为是自己写作能力不够、文笔不好导致了退稿。殊不知,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摆正“写”与“做”的关系,即“做”是“写”的前提,“写”是“做”的延续。笔者在初审回复中经常给作者解释: 论文是写成的,更是做成的;“做论文”意味着做研究、做学问,具体说,就是做思考、做设计、做试(实)验、做统计(计算)、做甄别、做评估(价)等;“写论文”相对容易,就是按照相关标准和格式对研究结果或思维成果采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组织的过程。这样的引导旨在让作者专注于自身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将注意力放在“做”上,厚积薄发,“写论文”自然水到渠成。

1.3耐心排解作者的困惑

有作者非常努力,但仍然写不好论文,并为此感到困惑,继而抱怨撰写学术论文太难,却不知其有多难、难在哪里。编辑初审时要引导作者辩证看待其“难”,并告知,写论文同做其他事一样,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这取决于三点“六个字”。一是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写论文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并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二是压力,压力是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常态,无论评职称、做课题都需要论文,在这种压力下,别无选择,再难也得写。三是动力,动力是在压力释放下产生的一种追求意志,写论文,发表论文,既可名利双收,也可赢得社会尊敬,也许还能得到单位的配套奖励,何乐而不为!

有作者会说,这些大道理都懂,但真要动手写,困难还是不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的解释是: 原因很简单,也是三点“六个字”。一是悟性,或者说敏感性,虽然科技工作者都是唯物论者,但人类个体之间智力、能力存在差异,写论文也不例外。二是勤奋,“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至理名言同样适合写论文,写论文无疑需要勤奋。具体说,要做到“四勤”。脑勤,多动脑筋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手勤,多动手查阅资料,多动笔实践;嘴勤,多向身边领导、专家、同事请教;腿勤,多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多听学术讲座,多跑图书馆、阅览室。三是机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作者刚好到了一个学术氛围较好的单位,遇到一位学术造诣很深的课题组长,或者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事,或者一位耐心帮助修改论文的好编辑,但机遇往往倾向那些有准备的人。

2 引导作者理清写作思路

2.1 指导作者缜密思考问题

有些学术论文虽然思路不清、逻辑性差,但并非“不可救药”;只要作者态度诚恳、不怕困难、愿意配合编辑修改,编辑应当给作者机会,并引导作者将论文改到符合发表要求。首先,让作者针对自己所做的研究,确定该文要探讨或分析的是一个什么问题,从而拟定出恰当的论文题名。然后,让作者围绕该问题,全面思考为什么研究(对应论文的“引言”)、是如何研究的(对应论文的“资料与方法”)、研究得到哪些结果(对应论文的“结果与分析”)、这些结果有何价值(对应论文的“讨论”)。最后,让作者以准确而流畅的语言将上述思考结果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许就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此外,编辑还要善于引导作者对学术问题进行缜密思考。比如,气象部门有人常将暴雨个例总结当作学术论文投稿。笔者认为,理论上,任何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都值得从技术和服务上进行总结,但并非都可作为学术论文发表。如果要将此类总结性文稿变成学术论文,笔者会引导作者思考该过程是否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再进一步启发作者思考该过程与当地以往同类过程相比有何不同、具有哪些特点,该过程的累积雨量、强度(小时雨量或分钟雨量值)、生命史(持续时间)在当地历年暴雨过程统计中排位情况如何,该过程属于当地暴雨的哪一种类型、典型或不典型,该过程是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当地气象台站实际是否将其预报出来(包括各种数值预报产品)或漏报…,让作者基于这一连串的思考,提炼出一到两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最后,叮嘱作者全文落脚到对上述学术问题的诠释、剖析或论证上。对笔者所作的类似引导,不少作者反馈其写作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

2.2提供可操作性路径

编辑初审时在引导作者理清写作思路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指导作者缜密思考问题,还要给作者提供修改论文的可操作性路径。比如,同样是分析暴雨天气过程,笔者给作者的修改路径是: 先弄明白暴雨何以发生,即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尺度现象,β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再指明分析暴雨过程有两种途径,一是做成因分析,在分析有利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进一步利用有关物理量分析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三维结构;二是做预报分析,围绕特定时间、特定区域所发生的暴雨过程,说清楚这次暴雨过程的预报难点是什么,与一般暴雨过程有什么不同,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与传统的或其他地方的在种类、强度方面都有哪些区别,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地形影响与作用,等等,从而提炼1~2点对预报员有实用价值的预报指标或预报着眼点。不少作者反映,如此引导其可操作性较强,感到受益匪浅。

3 引导作者在两种能力提升上下功夫

学术论文写作需要作者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问题是,同样是写论文,有人一年发表10多篇学术论文,而有人一年发表1篇都难;有人论文总是发表在SCI、EI等高端学术期刊上,而有人却只能在一些低端期刊上发表论文;有人论文投稿后一审就能通过并很快发表,而有人论文在修改一年半载后仍被退稿。显然,前者是幸运的,后者有点“不幸”,但后者不能将前者的“幸运”简单地归结为善于“投机取巧”。对有这种想法的作者,编辑要激励作者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作者在科研和写作两种能力提升上下功夫。

编辑初审时不仅要告诉作者两种能力具体指什么,还要明确告诉作者平时不注意从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上练好基本功,就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比如,不少基层预报员总以为暴雨天气个例分析论文好写、容易发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笔者在初审此类论文时会客观地向作者说明退稿原因,并不失时机地给作者指出努力方向: 类似论文无论在以往还是在当前发表的够多了,很多高端学术期刊对此类论文的写作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作者只是重复以往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甚至结论,这样的论文就很难发表;希望作者从选题能力、资料获取与处理能力、试验设计能力、相关方法的理解与使用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为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学术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初审时发现,不少科技学术论文作者“重理轻文”, 对编辑在初审中提出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修改意见不以为然。有些稿件不知所云,不忍卒读,不得不退稿。究其原因,这些作者投稿,更关心论文能否发表、何时发表,很少考虑表达效果和阅读效果。因此,编辑在初审时要引导作者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图表制作与合理使用能力等。

4 引导作者按照论文格式和规范撰稿

格式是论文的规格样式,乃其外部形态。科技学术论文的行文格式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为编排顺序的IMRD格式,越来越得到科技期刊出版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认同[7]。然而,不少稿件过不了编辑初审关,与作者没有较好地使用科技论文格式与各种规范不无关系。编辑在初审时有责任引导作者按照论文格式和规范撰稿。

4.1形式上的规范

对科技学术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作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对编排顺序较差的论文,编辑在给出的初审意见中,首先要提醒作者,规范化和标准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保证科技信息有效传播;其次,建议作者在修改稿件前认真看一看所投期刊的“征稿简则”,并严格按照“征稿简则”中各项要求对论文进行规范,同时建议作者浏览近期发表在所投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从中了解学术论文的编排格式;第三,向作者推荐并督促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或规则[8],如《文摘编写规则》(GB/T 6447—19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等,从而保证修改稿符合学术论文格式规范。

4.2内容上的规范

对科技学术论文内容上的规范,作者较难把握。这就要求编辑给出的初审意见不能太笼统,否则,作者无从改起,即使勉强修改了,也未必规范。如笔者在初审《西安“8.3”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与中尺度成因分析》一文时,针对该文引言写作,第一次给出的意见是“引言写作宜简洁明了,不要过度铺垫,建议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但作者修回稿的引言仍然差强人意。笔者再次给出修改意见:“请从关中地区地理位置和暴雨过程实况说起;然后,接着讲对关中地区短时强降水个例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的意义;再接着说以往国内在关中地区强降水特征与成因研究方面都有哪些成果(引用他人文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太随意,不要列举那些与本文无关的文献),并略作评述(引用他人文献,不仅要说明他人做过什么工作,还要具体给出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两点结论),通过评述,说明本研究与以往同类研究有何不同;最后,简单提一下本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经过第二次退修,该文引言才达到规范要求。

为了保证退修稿在内容上符合学术论文格式规范,编辑可以尝试制作一份《作者自审报告单》,在该报告单中分别将论文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以及层次结构、数理公式、图表等的具体要求罗列出来,交由作者据此对原稿进行自查、自修,并如实填写该表(表中有“是”“否”“不确定”3个选项,供作者据实选择)。待完成论文自查自修后,让作者将修改稿连同《作者自审报告单》一并返回编辑部。事实证明,该引导办法可明显提升作者对稿件的修改质量和修改效果[8]。

5 结语

编辑在初审过程中对作者的引导,既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展示自身良好职业风尚、融洽编辑与作者关系的需要。因此,编辑要将这种引导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但要履行好这一职责,编辑除了要有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心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学术素养和编辑业务水平,学会使用微信、QQ等现代社交平台,加强与作者良性互动,才能在稿件初审中最大限度发挥对作者的引导作用。

[1] 王萍,杨淑珍,于智龙,等.科技期刊编辑初审对论文质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5):414~415.

[2] 王晓梅,曹求军,张杨,等.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初审质量[J].编辑学报,2009,21(5):456~457.

[3] 李军纪,姚密红.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质量的实践与体会[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95~96,100.

[4] 范克利.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审稿实践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710~712.

[5] 陈翔.科技期刊编辑初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J].编辑学报,2010,22(3):211~213.

[6] 王银平,邓雯.如何提高气象科技论文的投稿命中率[J].内蒙古气象,2000,(4):29~30.

[7] 刘钦普.论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0,(9):76~77.

[8] 韩志伟.关于开展作者自审的探讨[J].编辑学报,2013,25(4):315~317.

2016—05—31

王银平(1963—),男,湖北荆门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方法与应用研究.

G232

A

1009-2714(2016)03-0206-04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暴雨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暴雨
当暴雨突临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