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编辑、出版和传媒:再论编辑素质的养成

2016-03-16 00:48
关键词:学术期刊素质期刊

刘 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行走于编辑、出版和传媒:再论编辑素质的养成

刘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4)

出版的市场化和传媒的数字化给编辑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正视并思考编辑素质新的内涵。编辑自身的责任感和期刊出版行业的竞争对提高编辑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编辑需要与时俱进,完成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信息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塑造复合型编辑和现代出版传媒人,推进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

编辑; 专业素质; 学术期刊

编辑这一概念在世人眼中有多种理解方式,有人认为是“为他人做嫁衣”,有人认为是文稿的“把关人”,也有人认为编辑是“杂家”,但在常人的思维中编辑更趋向于事务性的琐碎工作。事实上,无论哪种理解,都道出了编辑工作的一部分事实,笔者认为:编辑分为几种层次和境界,好比做人一样,从基本要求来看,编辑必须对作品的内容质量负责,必须熟悉文章的研究领域和范畴,通过一定的劳动将文稿加工、润色、整理,并最终获得发行。其次,由于所编辑的作品最终的目的是将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受众,编辑与出版、传媒有不可割舍的关联。在“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出版与市场紧密相连,传媒进入数字化时代,编辑还应该是融合网络、数字化使用的多面手。第三,放大到整个社会,编辑承载着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必然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弘扬社会主旋律,成为一种有理想的传媒人。

1 提高编辑素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1学术期刊编辑的内在要求

从历史上看,1893年3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担忧于美国重实用、轻理论的学术氛围,为提高美国对基础科学或纯科学的重视而创办了美国第一份物理学专业期刊《物理评论》,后者积极地推动了美国物理学和整个基础学科的发展[1]。这使我们体会到,学术期刊编辑首先应具有强烈的学科发展需要和较高的责任担当精神,期望通过其编辑实践活动表现出的诸如文稿的选择、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期刊发行等能动性创造,以此来深刻诠释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由于学术期刊编辑承担学术期刊生产的主要任务,编辑自身必须保有较强的自我追求和责任意识[2],为办好学术期刊,不断激励自身素质的逐步提升以获得学术期刊的进步。在我国学术期刊约60年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分散综合到现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从纸媒发行和邮局订阅到数字化重组、全媒体发布、云平台存贮,每种技术革命其实都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以更便捷实时的载体、形式和交流途径,顺应期刊的电子化国际趋势,使期刊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编辑的自身的内在追求和职业制度安排密不可分,编辑的自我要求是期刊发展的原动力。

1.2学术期刊所处环境的外在需要

学术期刊的生存离不开学术、市场、宣传这三重逻辑的束缚[3].必须看到的是,养在深闺等稿上门的编辑难以获得好的稿源;面临市场经济的大变革,出版社期待获得好的有影响力的作者,积极包装优秀作者,培养新作者,赢得忠实读者,充分考虑作者读者的需求,为其定制服务,促使学术期刊必须拥有更为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4]。信息化技术在扩大了受众和作者的选择视野的同时,也加剧了期刊本身的竞争化程度。由于编辑的素质是决定期刊出版水平的第一因素,编辑必须紧跟期刊出版传媒的趋势,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通过细致、高效、精准、诚信、灵活、周到的服务赢得作者的信任,建立更为广泛的作者群、读者群。

2 学术期刊编辑基本素养

2.1思想素养

从传媒的涵义上看,传媒具有记载事实、报道真相、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学术期刊则承载传播新的思想观点和技术成果的特殊使命,编辑首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具体说来,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清晰的学术洞察力,把好学术论文的政治关、民族关、宗教关,考察文章的保密、专利、版权等的执行,避免伪科学、泄露国家安全或者学术不端等论文的刊发。

其次,编辑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道德操守和发展眼光。编辑主要服务于广大科技人员,为其科技成果进行编撰、加工、发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做嫁衣”的主要内容似有失衡。这更需要编辑认清自身的职业内涵,尊重和敬爱自己的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淡泊名利的观念,视反映最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为使命,尽量公平、公正、及时、高效的处理每一篇稿件。据调查,存在职业倦怠思想的中国人中约有38.8%是编辑记者,可能与其从业人员少和职业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在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编辑应充分结合自身职业特点,学习利用数字化、全媒体的出版方式,融合出版、传媒的先进思想,积极为科技进步的发展搭建平台,作一个清醒、负责的复合型出版人。

2.2专业素质

编辑的专业素质集中表现为文字处理能力、编辑规范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是编辑需要毕生修炼和终身学习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须由编辑日积月累而不断丰富。

由于科技思想或发明创造的成果最终必须通过语言表达,而科技工作者可能更精通于本学科的知识,缺乏对文章语言的锤炼。编辑必须针对原稿中语言文字部分进行润色、加工、提炼、整理和改写,以在忠于原著的基础最大程度地令论文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结果严密、论证合理。简言之,编辑需要赋予原稿以新的生命,以艺术的美感来创造作品,给作品思想以丰满的羽翼使之获得传承。这种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对原稿力求完美的不断编修,阅读大量优质的科技文献和更新自身科技知识而获得。

基于国家对编辑出版行业工作的相关标准,学术期刊论文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处理,更多的是对量、符号、单位、公式、图、表的严格规范,要求编辑精通各种不同学科有些勉为其难,但至少需要对来稿中涉及的不同量、符号、单位等进行正确的表达,如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等,特别是当这些量和单位出现在文章的图表中时,还可能需要多参照相关论文的表达格式,使文章既符合编辑规范又以新颖美观的体例呈现给读者。

随着现有编辑队伍的年青化,青年编辑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也应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学者型编辑”、“编研一体”的提倡越来越多。或许是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编辑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可以直接提高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处理、英语流畅表达、图标规范格式等多重学术素质,令编辑本身具备一定的学术敏感性和鉴别力[5],有利于与作者进行学术思想的平等对话,不局限于传达专家的审稿意见,能依据自身的理解给予作者中肯的建议。

2.3信息素质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主席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指经过训练在工作中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变革中,出版行业与信息技术交融方兴未艾,以数字化、全媒体等多种业态呈现勃勃生机。学术期刊置身于信息爆炸和多种媒体全方位竞争的时代,微博、微信、QQ、MSN等新兴媒体深刻改变着舆论的传播方式,图、声、影全面更新传播内容,信息传播的跨时空、超便捷吸引着受众,也对编辑所出版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应建立信息意识,充分利用网络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展开线上的交流和互动,实现投稿、审稿、编辑、排版等的数字化,通过网络发布约稿、组稿信息,与作者和读者保持密切联系,寻求用户的反馈信息,实现网络平台中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要。学会洞察、分析、开发各种信息资源,熟练掌握专业和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对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积极地筛选、评价和评估,及时传递给读者准确的信息,甄别和过滤文稿中的不合理内容[6]。此外,编辑还应嬗变思维,尽量采用丰富的出版形式、多元的载体和全媒体的手段,如建立网刊、手机刊等补充现有的纸媒,将信息碎片化视角纳入文章的选题策划,提取稿件的创新点和亮点(highlight),以信息平台发布。

2.4法律素质

编辑除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扎实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信息素养外,较强的法律修养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事实上,法律贯穿了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信息采集、审稿、编辑加工等中,如作品的著作权问题、文字的修改等。编辑应形成一种职业敏感,正确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编辑的权利和义务,规避刊载作品出现法律上的困扰和纠纷。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对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享有著作权。编辑权一般包括修改权、选择权、调整权、删节权、勘误权[7]。编辑首先认清编辑权始于作者主动交付作品,随作品的正式发表而结束,其实质是作者享有的著作权中的修改权的阶段性转移。 其次要划分编辑权和著作权的界限,编辑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职能权利,编辑对作品的修改并不能为编辑带来作品的著作权。诚然编辑对作品的润饰、修订、改进等大量精神劳动是创造性甚至独创性劳动,但其不能与原作者的著作权相融合,编辑既不能强迫与作者联合署名,也无须为作品的诉讼与作者一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编辑权行使的上限是不能违背作者的原意,作品中冗长段落的删节要注意保护作品的完整性,调整段落结构时须经过作者的同意核实,修订时需要把握尺度不能过于随意。

细化到具体的编辑实际工作中,编辑首先需要正确地标注作者的姓名和单位[8],姓名的中文汉字和汉语拼音,作者和其所属单位,中英文单位名称,作者和作者简介都要求高度一致,尤其是作者拼音的书写,作者单位的核对,若有错误标注或缺失项,直接影响到作者的署名权。其次,文章中作者常用“我们”一词,如“我们认为……”,“我们得出……”,需要区别“我们”系“本文”,“本课题组”还是别人的研究,在论文中必须阐释清楚,否则就有据他人成果为几有的嫌疑,若为别人的研究结论,最好能在文中标注引用的参考文献。来稿中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常常出现主要责任人、题名、出版者、出版地、年、卷、期、页码等的缺失或错误,诸如主要责任人中文姓名错误,英文姓名的错拼、误拼、姓名颠倒,这不仅涉及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还与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3 结语

时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步融合发展,以单一专业划分职业身份的时间逐渐变短,学术期刊置身于信息和知识飞速发展和更新的时代,作为传媒的一种,理应借力出版传媒数字化的大势,以内容、平台、渠道的聚合方式形成新的系列整体传播模式。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沿袭传统职业操守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更新和兼容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素养。编辑在强烈的自我追求和责任担当意识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众选择的多元化,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也只有发展和壮大了编辑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创造和发展学术期刊和出版传媒产业。编辑应从思想上丰富职业内涵,具有清醒的政治立场和主流价值观;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严格执行期刊编辑规范,主动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增强信息素养,掌握网络数字出版技能,多渠道开发利用新媒体;树立出版管理法律意识,尊重作者和期刊社的著作权。时代赋予编辑素质以新的内涵,在数字信息大潮下的当代编辑,行走于出版、传媒之中,更应全面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带动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杨睿, 王大明.学术期刊办刊方略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以美国《物理评论》为例[J] .编辑学报, 2010, 22 (6):558~561.

[2] 赵文义, 赵大良.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与内生条件[J].出版发行研究, 2014,(6):36~38.

[3] 田秋生.市场化生存的党报新闻生产——《广州日报》个案研究[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4] 崔兆玉, 穆建叶. 论当代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J]〗. 编辑学报, 2014, 26(4): 312~314.

[5] 熊志勇, 刘宏煊. 学者型编辑与高教期刊的学术品位[J]. 海军院校教育, 2003, 15(2): 63~66.

[6] 梁霞.高校学报编辑专业素养及其提升路径[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6(2): 159~161.

[7] 高凌燕.貌似合而神实离——琐议著作权与编辑权的纠纷[J].科技与出版, 2011,(11): 57~58.

[8] 闫建军, 杨丽霞.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著作权职业敏感性[J]. 编辑学报, 2006, 18(5): 331~332.

2016—05—03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资助项目(MGKJQY1606)

刘钊(1978—),女,编辑,博士,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和传播学.

G23

A

1009-2714(2016)03-0286-04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素质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