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能力培养

2016-03-16 00:48赵琳琳
关键词:稿件期刊

赵琳琳,王 杭

(粮食与饲料工业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9)



新媒体下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能力培养

赵琳琳,王杭

(粮食与饲料工业编辑部,湖北 武汉430079)

新媒体环境下,编辑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提高办刊质量。针对性地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三项业务能力:一是应当坚持自身原则,把好审稿关和主体性创造,选择优秀的稿件发表;二是全心全意为作者提供“三心”服务,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稳定并扩大作者群;三是提升业务技能,加强文字加工能力,熟练掌握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与时俱进。

新媒体;同行专家匿名审稿;主体性创造;服务作者;多媒体技术

在“互联网+”新思维的影响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期刊的影响力正在向网络空间延伸。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媒体、数字化杂志报纸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手机媒体,对公众的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其互动性、实时性、信息海量化及全球化的强大优势,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面对舞台的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要使出版社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应对编辑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公开的大舞台,可以让众多优秀作者粉墨登场,一展身手。一方面,舞台要有一定知名度,才能吸引名角亮相;另一方面,耀眼的明星登台,也会提升舞台的魅力和档次。在办刊过程中,作者和编辑部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内容为王、保持品牌核心”的时代,争取优秀作者及其作品,是期刊提升自我品牌、稳固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要与作者保持平等、互动、共生的良好交往关系,从而稳定并扩大作者群,才能提高办刊质量,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对编辑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编辑是杂家,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应加强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构建复合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1],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1 坚持自身原则

每种科技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定位和风格,优秀的编辑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最能彰显自家杂志风格和特色的优秀作品。“发现”就是选择、判断和创造。这就需要编辑具备两项基本能力:一是学术鉴别;二是写作判断。

1.1把好审稿关

创新才有生命力,有新意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也成为编辑审核稿件工作中重要的筛选条件。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分工越来越细,每篇来稿所涉及的学科不止一个,甚至跨越多个一级学科。要求每个编辑对每篇来稿的学术质量进而对其作者的科研能力作出精确判断,实在勉为其难。作为编辑“发现”作者与作品的理论依据中的重要一环——编辑对作品学术价值的判断能力遭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质疑。在学术鉴别这方面,编辑的弱项很突出。而今天,“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判断一个期刊是否为学术期刊的首要标准就是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

同行专家匿名审稿作为一种制度,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刊物要请到权威的相关专家来审稿,最好建立专属审稿专家库[2]。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要保持自己的职业敏感度,非常熟悉自己负责栏目领域的行业专家,了解最新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能够“发现”最适合的审稿专家,并保持密切联系,适时向他们约稿或者请求审稿,扩大稿源。

针对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要仔细甄别、认真筛选,遇到文德不佳的作者,如抄袭、剽窃等行为,编辑一定要严守原则,并对作者予以教育。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主要借鉴3个数据库来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如: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万方数据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和维普的通达论文检测系统。通过对上传文件关键语义片段的识别、检测,可检测出文档中存在的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是抄袭等现象,并计算出文档的引用率、复制比等指标,为论文收录提供检测依据。编辑应当坚持把关原则,不能徇私舞弊,将低质量的文章发表。

1.2把握好主体性创造

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和写作风格,对于稿件中确实需要改动的地方,编辑不可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作者,应当主动、及时地与作者进行交流,商讨后再由作者修改。在此前提下再对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编辑是大有作为的。“编辑的主体性创造,不仅使作者的精神产品转化为社会文化积累,同时也是对作者创造才能的一种创造。”编辑正是在审稿——退修——再审稿——再退修——编辑加工的过程中,通过与作者反复交流,达到作品的完善。一是对作者科研能力的提升。一个优秀的编辑,依靠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选题、视角等方面有可能胜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并且对出版政策法规、行业最新动态的把握能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创新内容。二是对作者写作能力的提升。依靠编辑扎实的写作功底及对出版规范的要求,可以对作品的观点是否明确、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等等提供很好的建议,有利于作者的研究成果清晰表达。

2 做好“三心”服务

在期刊发展中,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逐步认识作者与编辑心理活动的规律,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以实现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3]。

在作者投稿后,编辑和作者双方即会产生互动,如审稿、退稿、退修、发录用通知等。作者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尽快发表,得到社会认可,但必须通过编辑加工,作者的学术成果才能出版;而作者投稿论文的学术水平、内容档次、品位高低等对刊物的质量、档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响,编辑则希望精雕细琢打造有深度、有新意的精品文章,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必须挖掘更多的作者并与之联系。对作者的心理状态的把握是编辑和作者的有效沟通的前提。

编辑要发扬“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急作者所急,想作者所想,全心全意做好“三心”服务。

2.1要热心

收到作者投稿后,如果符合本刊发表范围,要及时给作者发送收稿回执,告知作者审稿的时限和联系方式,以免作者焦急等待。如果内容不适合,要告知作者适合的期刊名称及联系方式,给予投稿指导。稿约是联系作者和刊物的纽带。针对所负责栏目相关行业的热点新闻,要主动向相应领域的学术专家约稿,加强联系和沟通,这些优秀论文审稿通过后,给予优先发表、免审稿费和版面费的优惠,注重论文的时效性和创新性,把期刊打造成所属行业内的风向标。通过日积月累,建立并壮大作者库,如QQ群、工作邮箱等,使作者对期刊这个学术交流平台产生归依感。

2.2要细心

在审稿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才能搞懂稿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把握论文整个脉络、研究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向作者提出进一步需要修改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就稿件问题进行沟通,从而就退修意见达成共识。

审稿结束后,要及时给作者回复意见。对于录用的稿件,应及时告诉作者拟安排在哪一期发表,让作者心中有数。如果作者需要提前发表,需要协商好发表时间,以免影响作者评职称或者毕业需求。有的作者还需要纸质版录用证明,要和作者沟通好内容,并尽快发出。此外,编辑应该重视退稿稿件的处理,要讲究退稿的艺术,避免挫伤作者再投稿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稿源[4]。在写退稿通知时,先在肯定稿件的优点后再实事求是地将审稿意见详细传达给作者,并鼓励作者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论文再投。

作者的写作能力有高有低,要平等对待。对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文章,切忌使用居高临下的指令性语言。要耐心帮助作者纠正文章的错别字、数学单位、公式、标点符号等。有的图片不清晰,需要作者发送原始数据再重新制图;有的数据表示方法已经淘汰,不符合现有的国标,需要换算单位;有的参考文献经核实,内容不符,需要重新查证引用来源;有的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不完整,需要进一步完善。“细节决定成败”,一点点的修改补充,才能完善作品,达到公开发表的要求。

2.3要耐心

在不同知识背景下,编辑与作者所学必定有高低长短,双方应当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互相学习,相互配合,保持一种互补共进的关系。文章的修改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某些原因,有的文章甚至经历了三至五次退修,大大推延了出版时滞,作者和编辑双方都非常疲惫,有些作者顶不住压力流露出放弃的念头。在这种压力下,编辑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特别注意和作者的交流用语。尽量书面语言详细、委婉地指出文章所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并鼓励作者要对文章的发表充满信心。对于某些比较坚持己见的作者,语气比较偏激,编辑应当有一定的容忍度,要冷静理智地处理误解,不能感情用事,待适当的时机再解决问题。可以多电话沟通,或者请作者和审稿专家直接沟通,解决其专业上的疑问和顾虑,帮助作者修改内容。那些有理论且颇有深度、见解独立、有创新的好文章,不仅对编辑是一种肯定,还能树立刊物形象,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3 提高业务技能

目前,大部分期刊出版社都在加速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移动互联网、电子刊、云端阅读、微信、微博等多种营销方式呼应推广。新媒体产品的传播力,将会强力改变采编流程、稿件形态、版面布局,更考验编辑对稿件文字加工的能力。此外,多媒体和网络编排技术也要与时俱进,对于双语出版的期刊,编辑的英语水平还要达到一定高度。

3.1文字加工的能力

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标题字数、标题内容、图片大小、特殊格式等多方面的要求,提高对数据收集分析、不同栏目稿件的撰写能力。对录用的稿件要精心编辑加工,做到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翔实、格式规范。专栏、专题等文字撰述,运用夸张、拟人、排比、双关、隐喻等语言技巧,将术语形象化,增强艺术化、可读性[5],让版面有明显的看点和重点,有效吸引读者眼球,兼顾更新速度和数量,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3.2多媒体网络技术

新媒体更强调审美阅读与功能阅读两者并重。编辑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熟悉新媒体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新媒体报道采编、业务形态、产品终端及其服务方式等。要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关注性。

对符合要求的稿件进行整理编辑时,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元素整合起来,使得公开的稿件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充分运用电子报、客户端、二维码、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媒介手段[5]。

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编校排发”多合一的多面手,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精研专业技能,熟悉移动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发展和特点,熟悉新媒体报道的环节和流程,能够独立策划、组织、协调新媒体各客户端的报道,掌握图文设计,熟悉计算机操作,对PS、DW等网站编辑工具熟练掌握。可以进行网页维护更新、页面布局调整、不同版式制作、视觉艺术动态表现,以确保版面灵活、美观。

4 结语

对科技论文真、善、美的追求,是作者和编辑孜孜以求的职责和动力,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编辑,要充分关注作者的心理感受,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稳定并扩大作者群,实现期刊的良性发展,这已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外,编辑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密切关注新学科的研究动向,加强学术思想的创新,学习新的出版规范要求,提高编辑论文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丰富。另外,还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保持良好高效的工作状态。只有经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逐步加强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1] 陈小莉.论新媒体编辑的基本素养[J].科学咨询,2013,44:47~48

[2] 李记松.匿名审稿制下的编辑与作者关系——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152~157.

[3] 王珑玲.“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编辑与作者沟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139~143.

[4] 叶济蓉.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如何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J]. 学报编辑论丛, 2007,(1):161~163.

[5] 郑杨.浅析新媒体时代对编辑业务能力的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41~42.

2016—05—08

赵琳琳(1982—),女,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为粮食加工、科技期刊编辑学.

G232

A

1009-2714(2016)03-0298-04

猜你喜欢
稿件期刊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稿件書寫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