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地区石刻刻工辑补

2016-03-16 05:22王秀珍李贞光
潍坊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刻工昌乐重修

王秀珍,李贞光

(1.临沭一中,山东 临沭 276700;2.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潍坊地区石刻刻工辑补

王秀珍1,李贞光2

(1.临沭一中,山东 临沭 276700;2.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潍坊地区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石刻在齐鲁地区亦占有重要地位。石刻刻工整理与研究是石刻文献研究的重要一环,目前关于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有《石刻考工录》、《石刻刻工研究》、《金元时期石刻刻工补遗》等,在这些石刻刻工整理的成果中,涉及到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遗漏的刻工较多。笔者依据新近出版的部分潍坊地区的石刻集对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信息进行整理,以进一步完善潍坊地区石刻刻工的搜集与整理。

潍坊;石刻;刻工;辑补

潍坊地区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石刻在齐鲁地区亦占有重要地位。石刻刻工整理与研究是石刻文献研究的重要一环,目前关于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有《石刻考工录》[1]、《石刻刻工研究》[2]、《金元时期石刻刻工补遗》[3]等,在这些石刻刻工整理的成果中,涉及到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潍坊地区主要是指当今潍坊市所辖的县区,例如青州、昌乐、临朐、高密、安丘等地。本文中,笔者侧重于对临朐、青州、昌乐地区的石刻刻工的信息进行整理,待其他县区的石刻集正式出版后,笔者再对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信息进行续补。综合目前学术界对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的整理成果来看,大都依据明清时期的潍坊地区的方志文献,对新近出版的潍坊地区的石刻集里的石刻刻工涉及较少。笔者依据《沂山石刻》[4]、《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5]、《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6]对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予以辑补,以进一步完善潍坊地区的石刻刻工的整理工作。

说明:1.“刻工之名,以括号形式加注其题署中所出现之字号、别称、籍贯,在刻工之前以小字加注同一石刻不同刻工间师徒亲属等社会关系。”[2](P188)

2.“刻工题署中自称勒、刻、镌、刊、开等字样,并酌情注出。”[2](P188)

3.时间不确定的统一安排在文章最后。

马信 男智仙(刊石人)

北宋崇宁二年(1103)刻《重修玉皇庙石幢》《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27页

卢镕(益都路石匠提领)

元大德六年(1302)十月刻《降御香之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8页

卢泽(刊)

元大德十一年(1307)孟夏上旬有八日刻《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70页

按:《石刻刻工研究》第337页收录有该刻工,应属同一人,但未收录该碑,故再录。

梁仲德(石工)

明洪武二年(1369)二月十二日刻《勅祀东镇庙记碑》《沂山石刻》第39页

蒋奉□(石匠作头) 李弘(石匠)

明永乐四年(1406)七月二十日刻《吴宗显张初致祭碑》《沂山石刻》第53页

蒋奉(刊)

明正统二年(1437)刻《任荣祭告残碑》《沂山石刻》第290页

贺云 贺春 胡俊 张拳(石匠)

明天顺七年(1463)刻《祈雨有感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72页

梁英丁 李雄(石匠)

明成化元年(1465)三月十日刻《李木致祭碑》《沂山石刻》第68页

梁瑛(临朐) 鞠贵(临朐) 贺玘(昌乐)

明成化元年(1465)七月刻《重建昊天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2页

丁敬 殷智 梁英 李雄(石匠)

明天顺年间刻《陪祭官残碑》《沂山石刻》第295页

丁贵 郭忠(石匠)

明成化九年(1473)刻《刘吉致祭残碑》《沂山石刻》第297页

梁聪(石匠作头) 丁□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六月刻《黄景致祭碑》《沂山石刻》第104页

梁兴(刊)

明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刻《李兴陈锐刘大夏祭告碑》《沂山石刻》第122页

杨得山 张诚(石匠)

明正德五年(1510)六月刻《乔宇昭告碑》《沂山石刻》第135页

张成 张全 张文正 张洪 张明(石匠)

明正德八年(1513)四月刻《重修修真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87页

梁瑛 丁敬(石匠)

明嘉靖二年(1523)季夏刻《重修东镇庙记碑》《沂山石刻》第76页

梁大玉 男梁泉(石匠)

明嘉靖四年(1525)季月十七日刻《重修龙神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24页

侯汉 侯仁 金仲 赵思礼(镌字石匠)

明万历七年(1579)孟夏刻《范家河重修龙王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60页

张其 张高 张九相 张九朝(石匠)

明万历十六年(1588)季春刻《重修修真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89页

张自成 冯山 宋东道(石匠)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四月朔日刻《重修修真宫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91页

□汝习(石匠)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五月刻《重修清凉山玉皇殿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39页

郝虎(石匠)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清凉山修造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40页

吴尚端(姑苏)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重修东镇沂山庙记碑》《沂山石刻》第189页

石……(镌字)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菊月刻《敕封关圣帝君序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09页

沈继芳(石匠)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刻《修建钟楼信士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0页

梁好善(石匠)

明天启元年(1621)孟夏刻《重修三官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93页

朱存礼 冯山 张行 彭承爱 来汝洪(青城县) 来汝聘(青城县) 张九相(青城县)

明万历年间刻《重修修真宫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94页

宋怀 宋用(石匠)

明天启七年(1627)清明刻《千佛阁香会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41页

孙福旺(石匠)

明崇祯六年(1633)七月甲子日刻《重修三元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68页

王自成 王自立(石匠)

明崇祯七年(1634)七月一日刻《新建观音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77页

孙名然 孙云凤(石匠)

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九日刻《玉皇上帝圣诞建醮三载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2页

□□好(石匠)

清顺治三年(1646)庚寅月望日刻《圣水庙修醮三年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25页

时化运(镌字)

清康熙三年(1664)菊月刻《重修纪山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06页

李有本 郭春举 郭三策(石匠)

清康熙七年(1668)孟冬刻《新建白云洞三元阁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10页

时三俊(刊字石匠)

清康熙八年(1669)仲秋刻《重修泰山圣母行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59页

密志恒(石匠)

清康熙十年(1671)仲夏刻《建三清阁、玉皇阁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11页

□□敬 □□俊(石工)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游北峰山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47页

李凤德(石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渠丘泊里山庄碑记碑》《沂山石刻》第207页

时至 徐希凤(石匠)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十五日刻《圣水庙修醮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28页

益都西山房(刻)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李振裕致祭后记碑》《沂山石刻》第219页

刘凯(石匠)

清康熙四十年(1701)六月十三日刻《雀山白云洞栽松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12页

沈可旺(石匠)

清康熙四十年(1701)仲冬刻《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功果圆满修醮开光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97页

吴大桐(镌)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张连登诗十首碑》《沂山石刻》第228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瓦尔大致祭碑》《沂山石刻》第231页

李文政(石匠刊刻)

清康熙五十年(1711)四月九日刻《重修山门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49页

周爽 史国新(刻字石匠)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季春刻《重修修真宫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99页

李有义(石匠)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夏月刻《郡西五里铺信众修醮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5页

□正□(石工)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阳月刻《修醮碑记》《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50页

孙名然 孙云雁(匠人)

清康熙年间刻《修醮题名残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7页

李素 牛可明(石匠)

清康熙年间刻《修醮会首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53页

郝□礼 张乐(石匠)

清乾隆五年(1740)刻《重修二门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63页

冯建梅(石匠)

清乾隆十五年(1750)孟夏刻《修白衣大士洞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82页

宋克昌 邹礼(石匠)

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创建龙神祠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86页

李发生 薛太

清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十五日刻《修醮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70页

萧晓 黄珠(石匠)

清乾隆三十年(1765)暑月刻《方山龙泉观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74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暑月刻《龙神祠增塑武帅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76页

王振□(石匠)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五月刻《凿白云洞前二井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13页

王大松 李志和(石匠)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桂月刻《重修关帝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37页

王克俭 杨廷召(镌字)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荷月刻《重修泰山行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63页

商兆修(镌字)

清嘉庆三年(1798)十一月刻《重修泰山行宫影壁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64页

张允吉(镌)

清嘉庆十一年(1806)七月刻《新建三元庙记碑》《沂山石刻》第261页

仇长绪(镌字匠人)

清嘉庆十二年(1807)孟冬刻《重修修真宫玉皇殿序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04页

庞昌(石工)

清嘉庆十五年(1810)荷月刻《重修纪山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08页

滕立勋 滕朝勋(石工)

清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刻《修醮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85页

仇长明(镌字匠人)

清嘉庆十九年(1814)六月刻《创修卧龙桥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07页

戴文俊 张得凤 李正和(石匠)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杏月刻《善士信女领袖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86页

□常明(石匠)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菊月刻《新建文昌阁、奎星楼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44页

李正楷 张景汉(石工人)

清道光四年(1824)芍月刻《重修圣母殿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91页

刘有仁(石匠)

清道光六年(1826)清和月刻《增修宝厦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87页

张景汉 李恒遂(刻字匠)

清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日刻《金龙山重修玉皇庙王母殿、救苦观音殿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97页

戴文俊(镌字)

清道光十年(1830)七月刻《重修关帝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01页

张得凤(石工)

清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刻《重修泰山殿、圣母殿、大门、二门、戏楼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93页

王平 滕朝勋 邓享(石工)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七月刻《重修泰山殿、圣母殿、大门、二门、戏楼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99页

梁廷栋(石匠)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仲秋刻《重修安子峪观音堂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88页

王吉顺(镌字)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榴月刻《重修泰山行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66页

宋德友 班□(石匠)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永垂奕世碑》《沂山石刻》第403页

李永珮(石工)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刻《重修五圣堂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89页

刘复春(石工)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巧月刻《重修驼山乾元殿、三清阁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01页;清咸丰六年(1856)孟秋刻《重修关帝祠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13页

宓兴盛(石匠)

清咸丰元年(1851)荷月刻《重修玉皇阁、文昌阁、白衣大士洞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85页

张秀 赵顺年(石工)

清同治六年(1867)仲春刻《重修钟楼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12页

魏来和(石匠)

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刻《重修南海大士殿记摩崖》《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90页

房德成(石匠)

清同治十年(1871)三月二十三日刻《禁伐山木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79页

宓兴龙(石匠)

清同治十一年(1872)荷月刻《重修白云洞道庵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15页

商迺水(石匠)

清同治十三年(1874)季秋刻《重修三元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97页

侯万法(石匠)

清光绪元年(1875)七月下旬刻《创建王母、菩萨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46页

张秀(刻字匠)

清光绪元年(1875)菊月刻《众善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17页;清光绪五年(1879)季秋刻《山东青州府寿邑信女同安会进香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18页

黄维业(石匠)

清光绪元年(1875)十月十五日刻《新建山门、垣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80页

赵启儒(石工)

清光绪八年(1882)三月六日刻《重修驼山昊天宫王母殿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20页;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十五日刻《兹因益邑务本乡信女纠合善社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24页

李殿元(石师)

清光绪八年(1882)端阳月刻《河子头等村信女重修五圣堂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91页

刘兴义(刻字)

清光绪八年(1882)七月刻《重修圣水祠桥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32页

刘桐茂 崔锡璋(刻字)

清光绪八年(1882)刻《重修云门山灵官诸庙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76页

刁家兴 张在敬(石匠)

清光绪十三年(1887)菊月刻《建炉姑祠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16页

刘作文 刘九有 仇玉珂(石匠)

清光绪十四年(1888)荷月刻《重修驼山昊天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22页

郭建祥 乔中平(镌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和月刻《重修修真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09页

刘象中(石匠)

清光绪三十年(1904)嘉平月刻《重修侯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91页

马兴悦 史楹(石匠)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四季社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27页

田淑德 田孝全(石匠)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重阳刻《重修洞门外月台、石垣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82页

王明玉(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上旬刻《泰安社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78页

董伯祥(石匠)

清□□九年六月刻《万古流芳碑》《沂山石刻》第412页

董□□(石匠)

民国三年(1914)荷月刻《维护庙产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20页

刘勤(刻笔)

民国三年(1914)清和月刻《泰安社信女修醮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29页

赵有来(石匠)

民国四年(1915)刻《重修三皇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04页

贺兴义 贺兴禄(石匠)

民国五年(1916)桃月刻《重修三官庙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15页

靳兆瑞(石匠)

民国八年(1918)三月二十日刻《中孚寨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67页

刘振东(石匠)

民国八年(1919)荷月刻《重修泰山行宫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35页

刘美岚(刻字)

民国九年(1920)清和月刻《云门山修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80页;民国十一年(1922)夏历清和月刻《重修本山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35页

宋庭柏(工人)

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二十四日刻《喜雨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42页

韩法彦(石匠)

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十五日刻《重修玉皇殿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55页

董立元 韩富荣(石匠)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刻《重修泰山行宫碑记碑》《沂山石刻》第417页

高振文 李元增(石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历三月刻《重修玉皇、王母、文昌、奎星各殿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76页

董怀仁(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刻《重修寝殿记碑》《沂山石刻》第269页

杨仲(刊)

刻《东镇沂山元德东安王庙神祐记碑阴》《沂山石刻》第34页

赵德 杨信 王珎(石匠)

刻《本性善残碑》《沂山石刻》第341页

张忠(沂水县石匠)

刻《仁寿乡盘羊社修醮碑》《沂山石刻》第264页

田凤吉(石匠)

刻《植松纪念残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183页

马英(石匠)

刻《重修天仙阁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第229页

刘福泰(石匠)

刻《会首孙大江等重修昊天宫残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38页

李凤彩 曹善富(石匠)

刻《马高氏等信女题名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51页

张景汉 裴文远(石匠)

刻《重修驼山昊天宫玉皇殿、七宝阁、演戏楼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59页

□宗修(石匠)

刻《天仙圣母社信众题名残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183页

李全德 张全复 张世享(镌石)

刻《各庄信士重修王母观音殿残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56页

朱成德 孙法谟(石匠)

刻《重修三元庙并创建灵官庙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275页

□存中(石匠)

刻残碑,《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第395页

综合以上石刻刻工的信息来看,以明清至民国石刻的刻工居多,这些石刻刻工的题署方式,与其他地区的石刻刻工的题署方式有着相同之处,大都在石刻上留有“石匠”、“石工”等字样。此外,有的石刻刻工也在石刻上留有“镌”、“刻”等字样。石刻刻工中也有外地的石刻刻工,如:姑苏的吴尚端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重修东镇沂山庙记碑》,沂水县石匠张忠刻《仁寿乡盘羊社修醮碑》等,这一方面反映了石刻刻工为了生计,进行了跨区域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石刻刻工刻碑技术较好,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刻碑技术,这些石刻刻工才能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从而为他们招揽生意奠定良好的基础。

[1]曾毅公.石刻考工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2]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李贞光.金元时期石刻刻工补遗[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4]张孝友.沂山石刻[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

[5]赵卫东,庄明军.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M]济南:齐鲁书社,2010.

[6]赵卫东,宫德杰.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M]济南:齐鲁书社, 2011.

Supplement of Weifang Stone Inscription Carver

WANG Xiu-zhen1,LI Zhen-guang2
(1.Linshu No.1 Middle School,Linshu 276700,China;2.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Weifang are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ilu culture,its stone carving culture also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Qilu area,Sorting out and research on stone inscrip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one carving literature research,the current collection and study about stone inscription of Weifang region mainly have the Stone Carving and Record,the Stone Inscription Study,Carved Stone Inscription Addendum in Jinyuan Period and so on, during them,there are many involved in Weifang stone inscription,but the missed information is much,the author,according to the newly published Weifang stone inscription collection,sort out the data agai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and reorganize the carved stone inscription of Weifang area.

Weifang area;stone carving;inscription;supplement

K877.4

A

1671-4288(2016)04-0080-06

责任编辑:陈冬梅

2016-05-14

王秀珍(1973-),女,山东临沂人,山东临沐一中高级历史教师。李贞光(1990-),男,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刻工昌乐重修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Long A Sounds
技艺、血缘、信仰:房山石经文献所见辽代幽州石刻刻工家族①
拧瓶盖的男生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昌乐传统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思路探析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昌乐方言词汇研究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关于独立院校重修现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