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思考和建议*

2016-03-16 07:29萧若然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菏泽市菏泽民俗

萧若然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山东菏泽 274000)



菏泽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思考和建议*

萧若然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山东菏泽 274000)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除对现存的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等传统建筑物,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之外,对菏泽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工具、遗物、遗迹等实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乡土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的保护,应以建立各类博物馆的形式进行。

乡村记忆工程;乡情;文化遗产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2014年2月13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发起在全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这在全国是首创首倡。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就是“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重点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号召,结合菏泽实际,对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建设,对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具有群体记忆文化遗产的收集和展览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匆草成文,求教于方家。

一、建立“黄河文化博物馆”

建立“黄河文化博物馆”的理由是:黄河文化是菏泽漫长历史中的源头性文化。

(一)菏泽的“堌堆文化”源于黄河

目前,菏泽已知的堌堆有182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这些堌堆是怎么来的呢?据文献记载,济水河道在这一带经常为黄河所夺,菏泽是受黄河之害最大的地区之一。明代顾柔谦(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之父)在《山居赘论》中说:“大河(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之流,自汉至今,迁移变异,不可胜纪。至孟津以西则禹迹具存,以海为壑则千古不易也。自孟津以东,由北道以趋于海,则澶(澶渊、澶州: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滑(滑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其必出之途;由南道以趋于海,则曹、单其必经之地。……要以北不出漳(水)、卫(古国名,址在今河南淇县),南不出长(江)、淮(河),中间数千里,皆其纵横糜烂之区矣。”据岑仲勉先生考证:自河南孟津县以东,东北至黄河入海口划一条线,东南至淮、泗入海口划一条线,自古黄河则在这一扇面形地带经常来回滚动,或北或南,菏泽都居要冲,直到黄河固定今之河道,仍处在这一三角洲的中间地带。战国中期以前,黄河是不存在堤防的,河道极不稳定,多股河床,多个主流,漫无边际地摇摆滚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1194字的《尚书·禹贡》,多次提到位于菏泽市境内的大野、雷泽、菏泽、孟诸、菏水、济水、濮水、灉水、沮水等,也是洪水肆虐的渊薮)。在一年年一次次与洪水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将居住地面抬高,可以有效避免洪水的侵袭,堌堆即成为了人们的住居地,所以堌堆有两个形成原因:一是人为形成的,一是黄河水冲积形成的。俗语“人往高处走”恐怕就由此而来。这个做法一直影响到现在黄河滩区居民的房屋修建:把住房建在“避水台”上。现在黄河滩区群众居住的“避水台”,不就是古代的“堌堆”吗?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教育家李仪祉即已指出此点。他说:“观黄河者须知孟津、天津、淮阴三角形,直可以三角洲视之,鲁西山地昔海岛也,则此三角形面积中俱黄淮诸流淤积而成也。”黄水可以把海岛淤积为平地,人们不得不不断抬高住居地而求生存,这就使一个个聚落形成了堌堆,这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文化现象。

(二) 菏泽受害于黄河时长面广

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下游大改道26次。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其中流路涉及菏泽的有12次。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清咸丰五年(1855)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 这次决口不但结束了黄河南流的历史,而且是当今黄河下游形成的直接原因。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溃水由封丘、兰仪(兰考境),考城(兰考境),长垣东下,漫淹菏泽全区,至张秋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北面有金堤屏障,南面无堤防档水,在菏泽地区漫流20年,南北滚动。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创修南岸障东堤,黄河才受两岸堤防束范,逐步形成了现河道。由于这次改道,遗留下的旧河床形成了东明、曹县、单县三县全长145公里,总面积为2431.87平方公里的黄河故道,涉及33个乡镇,1193个行政村,人口高达156万。如今,菏泽境内沿黄长度156公里,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4个县区,里程约占黄河山东段的五分之一,黄河滩地面积为354平方公里(约占山东境内黄河滩区的47%),耕地3万多公顷,村庄380多个,20多万人口。算起来,菏泽与黄河有近九百年的交情。

(三) 菏泽市是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原生地

我国历代都有负责治河的河官,但都是在黄河下游做修防工作,没有统一的治河机构。1933年国民政府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掌握黄河干支流兴利防患事务”,隶属中华民国水利部。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以水代兵,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花园口决堤,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淹没耕地800余万亩,安徽、江苏耕地被淹没1100余万亩,倾家荡产者达480万人。89万余老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鱼腹,上千万人流离失所,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1946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堵复1938年花园口掘口口门,引黄河回归故道。1946年2月22日,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菏泽成立“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5月底更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1949年经调整后改称“黄河水利委员会”,属于国家水利部的派出机构。2006年10月29日,国家黄委决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机构成立之地立碑以志纪念,选址就定在菏泽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东南侧的绿色草坪上。近九百年来,菏泽人民从南到北受黄河危害有八百余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河才逐步变害为利。这期间,筑台避水,打埝筑堤,逃荒要饭,引水淤灌(变盐碱沙地为良田),夏收冬藏,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使用过太多太多的工具、形成了太多太多的风俗习惯,菏泽人与黄河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这是山东省其他地方所不能比肩的。所以,在这个“黄河文化博物馆”里,菏泽人的乡愁、乡情、乡容、乡俗、乡恋、乡愿、乡音、乡风等等,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它基本上能够囊括菏泽市所有的文化风貌,可以勾起菏泽人无限的回忆。另外,由地方和黄河管理部门联合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可以协商由黄委出资,市里无偿提供地皮即可,展品也能得到黄委方面的协助支持,建筑面积1万平米为宜。

“黄河文化博物馆”可以展出:⒈“帆船”系列,包括三桅帆船、二桅帆船、机帆船、驳船、拖船、小划船、皮划船,等等;⒉渔具系列:包括撒网、拉网、舀头、拦河诱、凉薄、鱼叉、虾米耙,等等;⒊房屋建筑系列,包括窝棚、草庵儿、草屋、瓦屋,坯土屋、里生外熟屋、混转垛屋,等等;⒋治河工具系列,包括各种推车、拉车、独轮车、胶轮车、大籽地排车、小籽地排车、铁铲铁锨、夯硪(木夯、石夯、气夯、蛤蟆夯)、泥兜、虹吸管、吸泥船、柳梢、柳枕、石笼、背板,等等;⒌原始浮游救生工具系列,如葫芦(《庄子·逍遥游》中已涉及,人称“腰舟”)、皮鼓、木筏、原木,以及后来的救生圈、救生衣,等等,这些均可由黄河部门进行充实补充,并帮助提供。

二、扩建“鲁西南民俗博物馆”

鲁西南民俗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2010年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240平米,藏品有3000余件。建成开放以来,它在收藏明清以来的民俗文物、民俗资料方面,在弘扬传承菏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在进行爱国爱家励志方面,在展示诠释鲁西南地区特有的风土民情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菏泽市对外形象宣传的一个特殊窗口。但现在这个规模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需要,如果面积能够再扩大10倍,再进一步丰富藏品,能够体现历代菏泽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层面反映菏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社会宣传效果会是另一个局面。展出内容方面的扩大方向,包括吃的,如菜团、窝窝头、锅饼、包皮馍、饸饹、蛤蟆蝌蚪、地瓜片、谷子、小豆、豇豆、豌豆、扁豆、大麦、黍子、稷子、稻子、高粱,等等;穿的如大腰棉裤、袄,中式裤、褂、棉袍,千层底手工布鞋、草呱哒、胶鞋,各种帽子、头饰品,等等;用的如粮票、购粮证、布票、油罐儿、油撇子、饸饹床、蛤蟆蝌蚪瓢,等等;玩的如琉璃蛋、丢方、斗拐、丢舀(又称丢窟儿)、打柴、杀羊羔、丢疙瘩、老鼠钻圈、吉吉林扛大刀、藏老没儿、打耳,等等;通讯工具如摇把子电话、拨号电话、对讲机、大哥大、BB机,等等,……再就是有了“鲁西南民俗博物馆”,在菏泽市区内就不要再另建其他的民俗博物馆,应当使之成为唯一,这样有利于集中、丰富民俗方面的藏品,有利于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减少了重复建设中的浪费。

三、建立“菏泽市民族文化博物馆”

据《菏泽地区志》,菏泽市境内有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畲、高山、水、纳西、土、达斡尔、普米等少数民族40个,人数8.5万,各个民族风俗多种多样,文化异彩纷呈。所以,应当考虑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建立“菏泽市民族文化博物馆”。“菏泽市民族文化博物馆”应以收藏、研究和展示菏泽市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同时兼顾开展对市内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文物资料的收藏和宣传展示,以期增强民族团结、和谐,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办好“乡村(社区)博物馆”

“乡村记忆工程”要保护的对象,既包括“有形”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工具等实物,也包括这些实物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如各种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等。办好“乡村(社区)博物馆”应当注意的问题:一是在“乡村(社区)博物馆”的宣传展示中,应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活态文化,并使之成为展示利用中的突出亮点,成为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这样可以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增强期趣味性。还应辟出露天场地,将一些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和展示出来,让外来者流连其间,感同身受。二是因地制宜,不建设新的场馆,尊重和保持乡村(社区)文化的现状,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设施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是一个重要原则,应当切实搞好调查普查工作,掌握市内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建设和指导,对像已经形成的开发区佃户屯“守望乡村记忆博物馆”、东明县武胜桥玉皇生态民俗博物馆、巨野县丁官屯镇民俗博物馆等,要加强指导和帮助,从中摸索管理方面的经验,使“乡村(社区)博物馆“的主要参与者、管理者成为受益者,并及时加以推广。三是办好“乡村(社区)博物馆”不能一哄而起、全面开花。办好一个博物馆除了场地之外,还要有解说员、管理员,等等,人吃马喂,需要大量的费用,所以应当选点试办,摸索经验做法,然后再推开。目前,一个县办好一处即可,最终一个乡镇一处,关键是办起来,维护好,能切实持续发挥作用。

五、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其他路径

菏泽市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物资源大市,以“民俗馆”、“乡情展”等形式,全面记录、展示乡村历史沿革与变迁,具有丰富的条件。一是编制乡志、村史。现在,我们编制县志是比较普遍和正常的,乡志、镇志、村史就比较缺乏,这些都应当成为“乡愁”、“乡情”、“乡风”的重要载体。二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应当长期开设“乡村记忆”栏目,反映乡风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回忆乡情,记住乡愁,传播乡风。三是文管文物部门与城建部门每年联合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向相关人员灌输文物保护知识,提醒他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地下文物,菏泽是黄泛区,埋在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动不动就可以惊动全国,元代沉船就是突出一例。四是鼓励画家拿起画笔创作乡村记忆展品、支持摄影家举起照相机留住记忆、组织作家写乡愁记乡情,动员能够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门类都来加入“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五是开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专题性博物馆的探索和研究,如毛泽东博物馆(东明县已有民办毛泽东纪念馆、步长药业有毛泽东像章纪念馆)、邓小平博物馆、“文革”博物馆、“大跃进”博物馆等,因为他们既是历史故事,又是今天的现实存在,又对未来能够产生警示教育作用。六是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最近市高新区落地了一个叫“黄河陶瓷博物馆有限公司”的单位,说是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允许它有经营权,这个模式可以总结借鉴,如果可行,博物馆的持续发展问题就有了保障。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要以点带面,持续推进。市、县、区可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区办事处或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乡镇作为试点,进行有计划地重点建设,然后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而广之,争取一个县城建设一处,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宣传、文化、旅游、规划、财政、城建、土管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使之办一处成一处、巩固一处,真正发挥作用。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避免城乡建设中“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现象的发生,在“乡村记忆工程”的博物馆建设中也要避免新的“千村一面、千馆一面”现象的出现。所以,博物馆建设应当特别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即选定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态化、原生态的乡村(社区)博物馆,以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重在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中华文明根脉,树立民族自豪感,萌生传统文化敬畏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文物部门的持续努力下,会逐步走上坦途,越办越好。

[1]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

[3]山东省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菏泽地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8.

(责任编辑:袁宗建)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Memory Project in Heze City

XIAO Ruo-ran

(Party School of Heze Municipal Committee, Heze Shandong 274000,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Memory Project assists in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protection of existing houses, streets, temples, gardens, villages courtyard and other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life tools, relics and other objects, as well as the local rural custom, festival custom and other intangible heritage. All these should be protected by establishing all kinds of museums.

Rural Memory Project; nostalgia; cultural heritage

1673-2103(2016)03-0036-04

2016-02-11

肖若然(1954-),男,山东东明人,教授,研究方向:地方经济文化。

K928.5

A

猜你喜欢
菏泽市菏泽民俗
冬季民俗节
小村的呼噜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捉迷藏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