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与《德伯家的苔丝》女主人公命运比较分析

2016-03-16 07:32林慧真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嘉莉妹妹德伯家的苔丝命运

林慧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福建福州 350202)



《嘉莉妹妹》与《德伯家的苔丝》女主人公命运比较分析

林慧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福建福州 350202)

摘要:《嘉莉妹妹》和《德伯家的苔丝》分别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和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杰作。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来自农村,她们出身相似,但命运却迥然不同。立足于这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特征、社会宗教背景以及爱情观方面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嘉莉妹妹》;《德伯家的苔丝》;命运;分析

二十世纪初,西奥多·德莱塞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处女作《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以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背景,揭示了在特定社会时期,人们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最终成为命运的奴仆。在十九世纪晚期,托马斯·哈代发表了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今天, 仍有许多学者从宗教、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宿命论等角度对苔丝的性格和爱情经历进行评论。两位作者巧合地都选择了美丽而纯真的女孩作为故事的主角:她们都来自贫穷的乡下,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然而,她们都热切地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两个纯真的女孩勇敢地踏入社会,虽然她们为了生活苦苦奋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善待她们,让她们得偿所愿,相反,她们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待宰的羔羊。同样的生活命题,主人公的选择却截然相反。苔丝坚持她追求爱情和真善美的原则,渐渐地为社会的邪恶所吞噬;而嘉莉为了过上好生活,抛弃了传统道德和原则,融入上流美国,名利双收。为何出身相似,而命运却截然不同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解答。

一、性格特征

叔本华认为性格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生活。性格影响我们走出选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命运,苔丝和嘉莉的个性在这两部作品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首先来分析两个女主人公性格上的异同点。

苔丝的性格特征。苔丝是一个平凡而诚实的女孩,是威塞克斯的缩影。哈代说,她全身上下都散发出纯真善良的气息,她甚至都不忍心伤害一只蚂蚁,就连笼子里的小鸟都会让她潸然泪下。苔丝的善良淳朴注定了她无法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黑暗,更别提自我保护。亚雷出身富庶,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初见苔丝就展露了他的厚颜无耻。而年少无知的苔丝对于亚雷的靠近,既惊喜又困惑。就在那个夜晚,苔丝被她的同伴们取笑,亚雷提议捎她一程,由于天黑和睡意,她落入了亚雷编织的陷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苔丝又是一个自尊心强,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孩。首先,虽然被亚雷夺去了清白之身,但骨子里强烈的自尊感让她不想成为他的情妇,她离开了亚雷,回到了自己家里。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孩一旦被强暴了,只能与强奸犯结婚。但苔丝并没有那么做,她相信她会找到真爱的,她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就算她失去了贞洁,她依然抗拒着亚雷。苔丝在她最艰难的时刻再次遇到亚雷,面对诱惑,她仍不为所动。其次,她做出了那个年代最勇敢的事情:为了追求真爱,杀死了亚雷。但是勇敢的代价就是她被社会抛弃了,她逃脱不了所谓的“法律制裁”而失去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苔丝也是一个叛逆的女子, 十九世纪晚期的英国是不允许一个男人同已故妻子的姐妹结婚的,但苔丝却不顾教义和法律的规定,她让她的丈夫在她死后和她的妹妹结婚,这无异于对当时盛行的宗教信条宣战。生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生性善良却不甘屈服,她以不堪一击的微薄之力去与邪恶强大的统治阶级相拼,无异于以卵击石,毁灭是必然的。

嘉莉的性格特征。与苔丝相似,嘉莉也是一个未受教育的乡村女孩。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懵懂无知的女孩,后来她却蜕变为一个现实而自私、虚荣而独立的女人。首先,她容易被异性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开往芝加哥的火车上,她邂逅了杜洛埃,他帮她拿行李,她便说:“你真是太好了!”她觉得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有人照顾她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实杜洛埃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取悦她。当嘉莉生病失业的时候,她再次遇见他。杜洛埃请她吃饭并给了她10美元买衣服买鞋子。那个时候,嘉莉的感受是非常复杂而又矛盾的,她为不劳而获而羞愧,所以便拒绝了他。但是杜洛埃一直用金钱诱惑她,最后她屈服了。尽管她很需要钱,有钱会让她快乐,但她还是感到羞愧。那个时候,她愈发觉得杜洛埃是一个慷慨大方的男人,她压根儿就不知道其实他就是一个以追求女人为乐的男人。她的姐姐和姐夫根本不相信她会找到工作,他们觉得她就是一个负担。当杜洛埃提出跟她同居并帮她找工作,嘉莉就完全被这个男人所征服了,并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情妇。她想着有一天杜洛埃会跟她结婚,然而杜洛埃就是一个以玩弄女性为乐的花花公子。当嘉莉一提到结婚的时候,他总是借口说要等他事业有所成就,最后嘉莉就不再对结婚抱有幻想了。这时候赫斯渥出现了,他是杜洛埃的朋友。他的俊朗外表和甜言蜜语给嘉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赫斯渥隐瞒已婚的身份与嘉莉谈情说爱。直至嘉莉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离开了赫斯渥。有一天,狡猾的赫斯渥突然间跑来告诉她杜洛埃生病住院了,她毫不怀疑地就跟他走了,当她发现自己正在一列开往陌生城市的火车上时,她才知道自己又被骗了,但是她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跟着赫斯渥。嘉莉的单纯让她沦为两个男人的猎物。这种行为在乡下肯定是为人唾弃的,但是在芝加哥这个工业城市里人们却能接受,因为在大城市里,金钱和权力高于一切。消费主义的盛行刺激了人们一味地追求享乐,古老的传统道德已经彻底坍塌。当嘉莉彻底沦为情妇,她的性情也产生了变化。她变得更加现实和独立。这两个性格特征正是苔丝所缺乏的,这正是造成她们命运不同的原因之一。相比于苔丝的淳朴,嘉莉的虚荣心让她成为男人的玩物,但也促成了她日后的成功。她渴望锦衣华服和珠宝首饰,她的虚荣表现在对物质的欲望和与别人的攀比,也体现在她对名利的追求。她永不满足于现状,因而奋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结婚的幻想最终破灭了,她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女孩。此外,在和杜洛埃分手后,她遇见了赫斯渥,被他骗去纽约。赫斯渥生意破产了,嘉莉忍受不了贫穷。赫斯渥找不到工作,生活成了一个大问题。她不得不去找工作,几经曲折,最后终于从一名普通的合唱演员成为百老汇的明星。

二、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的兴起。苔丝的遭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悲剧,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她生活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新兴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文明给乡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资本化的加深,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失去了土地,陷入了贫困。苔丝家的经济状况是当时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苔丝很漂亮也很勤劳,但依然扭转不了局面。她的父亲是个懒惰、无知而又虚荣的小贩,经常酗酒。当他得知自己是个贵族传人之后,他每天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她有一个粗俗而肤浅的母亲和七个兄弟姐妹。家庭的重担给她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为了让家里的情况好转,苔丝辍学分担家务。当家里唯一的一匹马死了以后,家里的经济急转直下。因为贫穷,她遇见了亚雷,为了让家里度过难关,她不得已和他同居。

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对人物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从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早期,正是两位女主人公生活的年代,美国废除了农奴制,北方城市快速兴起,发展工业经济,加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由于大机器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家庭为核心的农业经济迅速解体了。因此,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家庭,纷纷涌至大城市。嘉莉是第三代城市移民中的一员。怀着年轻的冲动和勇气,她独自来到芝加哥,憧憬这能摆脱底层社会的生活,融入这个城市。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以及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商品。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美国政府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来刺激和鼓舞国民消费。整个国家由生产为本向消费为本转型。罗斯福政府鼓励人们肆意花钱购买商品和装修房屋等奢侈行为。也就是说消费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成了他们生活唯一目的和乐趣。因此,购物成了女人主要的社会行为,也成了她们彰显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总是把物质财富与成功联系在一起,实用主义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嘉莉展示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她离开了宁静和谐的乡村,来到国际化的大都市,期待着实现她的“美国梦”。

男性主导的社会。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由男性支配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禁欲思想盛行。人们普遍认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在男权社会里,男人代表着权威、尊贵和力量,而女人要为男人而生,为男人服务。

首先,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处于附属地位,女人的贞洁决定其社会地位。一旦一个女人失去了贞洁,她将会受到公众的谴责,失去她的社会地位,这一传统在苔丝生活的时期尤甚。苔丝被亚雷诱奸了,加害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受害者却饱受指责,村民们把苔丝当成一个放荡的女人。面对这种情况,苔丝敢于大胆反抗社会的不公平,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种种压力之下,她深埋在心里的痛苦渐渐扭曲了。

其次,男人的自私和偏见也促成了悲剧。毫无疑问,亚雷是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但另一个关键人物克莱尔却是悲剧的决定因素。克莱尔是一个有着自由想法的进步青年。他出生在牧师家庭,对阶层偏见和等级观念嗤之以鼻。然而,他却自私冷漠,克莱尔向苔丝坦诚在伦敦时,他经常跟女人鬼混,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他请求苔丝原谅他,善良的苔丝完全宽恕了他。他们都有着“肮脏”的过往,女人原谅了男人,男人却不能原谅女人,这正是封建社会里女人的悲哀。男人用双重标准来对待女人和自己,他们一面要求自己的女人要纯洁,另一面自己却可以放浪形骸。这样的标准让苔丝一直蒙受道德耻辱,而克莱尔却始终无法原谅她。

苔丝悲剧是维多利亚时期男权社会的产物,嘉莉也如出一辙,在整部小说中,嘉莉从未有过自己的想法,她总是按照别人的指示生活,在整个男性社会里她都处于被动地位。

首先,嘉莉在失业的时候遇见了杜洛埃,他的出现对她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她要紧紧抓住。女性的被动让她放弃了找工作的想法,而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在她心里,她有着很强的被保护欲望,就像在家里受父亲和哥哥的保护一样,这种经历养成了她依靠男人的习惯。当她遇见困难时,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而是依靠别人。杜洛埃的慷慨热情让她倍感安全温暖,因此她决定不再继续找工作了,她要在杜洛埃身上寻找幸福。

嘉莉与赫斯渥的无效婚姻也是由她的被动性格所造成的。赫斯渥是一个酒店经理,嘉莉的美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相识后,他经常趁杜洛埃出差的时候和嘉莉约会。有一次聊天的时候,赫斯渥试探性地碰了她的手,按常理讲,那时候嘉莉就应该断然抽出她的手,理直气壮地谴责他的不道德行为,并把他赶出公寓。然而,她什么都没做,仅仅只是哭着说:“你不能这样做。”因为她认为把他赶出去是不合适的。这种被动性格鼓舞着赫斯渥越来越肆意妄为,直到最后嘉莉被他骗去了纽约。虽然嘉莉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她在戏院找到一份工作,并最终成了一个明星,她要跟男人平起平坐,这是她与苔丝最大的区别。

嘉莉与苔丝之间在个性上有着显著的差别,苔丝一边质疑陈旧的传统,一边却以此来作为道德标准。而嘉莉却丝毫不理会传统观念,她工作交友两不误,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男人。当嘉莉自力更生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和男人平起平坐了。

宗教观念和伦理道德。苔丝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作斗争,同时,她还要生存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道德法则导致了她的悲剧。首先,亚雷因为富有,代表着所谓的上流社会。他引诱苔丝并让她失去了贞洁,但是宗教观念却把责任归咎于苔丝。事实上,宗教就是统治阶级欺骗和愚弄人民的工具,它是一股不可抵抗的力量,最终让苔丝失去了未来。其次,苔丝被亚雷强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她觉得她是一个罪人,她的负罪感是受长久以来耳濡目染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陈旧观念,她的命运就不会这么凄苦。如果不是被人指指点点,她只会吸取不幸的教训,重新融入社会,不至于她的生活完全被摧毁。第三,克莱尔从小就觉得传统观念是有偏见的,然而他却对这种粗鄙的道德视若无睹,也忽视了苔丝真正意义上的纯洁。他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道德传统,他也曾经有过放荡的生活,苔丝原谅了他,可他却无法原谅无辜的苔丝。虽然他也反叛传统观念和阶级偏见,但他的灵魂却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标签: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他用传统的贞操观念来衡量一个女人是不是“纯洁”的,他非但不同情苔丝,就连宽恕她都不可能。他丝毫不在意苔丝的善良还无情地抛弃了她,最终让苔丝绝望了。

嘉莉生活在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里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成了追名逐利的机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勤劳朴素的传统道德文明渐渐被追求消费和享乐的价值观所取代。嘉莉的命运轨迹折射出了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首先,嘉莉和苔丝一样,都是一个传统的女性,都追求正常的婚姻。一开始嘉莉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她和杜洛埃同居时,她就处在深深的自责和矛盾中。杜洛埃帮助她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承诺会和她结婚却一推再推。嘉莉也知道做情妇是可耻的,她也为此深深不安,迫切地想结婚,情妇这个身份让她尴尬至极。后来,她觉得只要和赫斯渥结婚,别人就不会轻视她。当赫斯渥向她求爱的时候,嘉莉问他:“你想跟我结婚吗?” 她想要结婚的想法反映了她想要被社会认可的迫切渴望和想成为一个“好女人”的梦想。所以在嘉莉和苔丝的心灵深处,她们都有很强的道德观念,渴望当一个传统的女人,过上正常的婚姻生活。其次,嘉莉宁愿离开自己的姐姐,而去和杜洛埃这个推销员同居,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嘉莉作为一个道德的激进分子与代表守旧观念的姐姐彻底决裂了。她接受了时下流行的“消费意识”的新观念。为达目的,她不择手段,甚至出卖肉体。当她发现杜洛埃喜欢她,她就利用这个机会摆脱了困境。最初她也很犹豫,毕竟她的欲望违背了传统道德。但是杜洛埃的金钱让她尝到了甜头,这正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靠金钱来维系,而不是因为爱。嘉莉是美国消费文化的象征,她对金钱的态度证实了在美国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财富的诱惑已经深入人心了。那时候的所有人的人生信条就是:金钱就是真理,金钱就是道德;那些贫穷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

三、爱情观

爱情观决定了人们对待爱情和处理爱情问题的态度。哈代认为苔丝对爱情的追求是对生命的赞美。首先,苔丝爱她的家人,为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她愿意去和那个有钱女人攀亲,希望以此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其次,她的爱纯洁而谨慎。当她初见亚雷,她并不喜欢他,还有意躲着他。被强暴之后,她并没有屈服于亚雷的财富和社会压力。她决定离开亚雷,不为别的,只为她并不爱他。虽然她也和克莱尔深深相爱,但她始终坚持爱情是纯洁的不能有一丝欺骗,因此她一再拒绝他的求婚,甚至还在新婚之夜写信告诉克莱尔她的过往。但是,她的爱情观也是有瑕疵的,在爱情中始终很被动,她过分依赖克莱尔,把他当成精神支柱,甚至是生命的全部。在婚后三星期,她还没有回娘家,她并没有抓住机会修补他们的婚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苔丝的爱是勇敢的,她带着极大的痛苦和愤怒杀死了亚力克,用生命捍卫了爱情。最终,她和她挚爱的克莱尔度过了五天甜蜜而幸福的时光。

嘉莉的出身与经历和苔丝相似。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苔丝愿意放弃一切物质享受,最终获得了短暂的幸福。而嘉莉虽然先后有过两个男人,但她从未收获爱情,她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钱来满足她的物质欲望。嘉莉从未感受过爱情的温暖,她把钱看得很重要。嘉莉和杜洛埃怀着不同的目的同居在一起:嘉莉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追求金钱;杜洛埃则垂涎于她的美色。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感情基础,爱情在他们眼里,无足轻重,一文不值。同居只是满足各自欲望的一种手段。有钱才有爱情,金钱就是真爱。杜洛埃是一个精于世故的推销员,他深谙如何骗取女人的欢心,他利用嘉莉的脆弱来达到目的。他并不爱嘉莉,他一直在玩弄她,他一再找借口不跟她结婚却一直和其他女人玩乐。频繁的社交活动让嘉莉慢慢地成熟了,她的内心随之产生了变化,她不再是一个无知的女人。她向往并嫉妒邻居那种体面的生活,她觉得她低人一等,她要发愤图强要让自己过上好生活。嘉莉倾心于赫斯渥不是因为爱他,而是因为他比杜洛埃更富有更有社会地位。当赫斯渥穷困潦倒的时候,嘉莉毫不留情地离开了他。嘉莉与赫斯渥之间此类的金钱关系在当时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小说里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尽管嘉莉一直为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奋斗,最终她也名利双收,然而她并不快乐,她无法驱散内心的孤独,她从未收获真爱。

总结

二十世纪初,德莱塞笔下嘉莉美丽的外貌、被动的心理、不断膨胀的欲望致使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逐渐走向堕落迷失自我。《嘉莉妹妹》揭露了当时丑陋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最终成为命运的奴仆。托马斯·哈代擅长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人生,以悲剧性的感悟及独特的方式来描绘人生的苦难,因此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界的莎士比亚”。苔丝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毁灭是必然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纵观这两部文学巨制,我们不难看出任何悲剧的产生都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钰,黎清群.论《嘉莉妹妹》的消费文化[J].莆田学院学报,2012(1):56-59.

[2]范琳,赵晴.《嘉莉妹妹》中嘉莉在物质追求中的命运转变[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4(1):72-76.

[3]侯晓荷.嘉莉妹妹的悲剧分析——试论物欲对女性道德的腐蚀[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55-59.

[4]谢海燕.《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浅析[J].海外英语,2012(4):32-35.

[5]李梅菊.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创作中的宿命论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5):45-49.

[6]李晶晶. 试析《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模式.贵州大学学报,2011(5):67-69.

(责任编辑:谭淑娟)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eroines’ Fate inSisterCarrieandTessofTheD’Urbervilles

LIN Hui-zhen

(Department of English,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Fujian 350202, China)

Abstract:Sister Carri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er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writer Theodore Dreiser and British Writer Thomas Hardy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novels, the heroines both came from rural area. They had the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 but different f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which led to different fate of the hero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character, social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view of love.

Key words:Sister Carri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at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IO-0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林慧真(1981- ),女, 福建莆田人, 讲师,从事英语翻译和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0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048-05

猜你喜欢
嘉莉妹妹德伯家的苔丝命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探析《嘉莉妹妹》主人公的成长之路
以《嘉莉妹妹》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原型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