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中主人公焦虑的霍妮式解读

2016-03-16 07:32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焦虑

姚 莉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赫索格》中主人公焦虑的霍妮式解读

姚莉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探析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中主人公的焦虑心理。赫索格灵活采取人际防御策略和心理防御策略对抗焦虑,最终直面真我,逐步摆脱焦虑的控制。这是贝娄为现代人摆脱精神危机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关键词:焦虑;霍妮;防御策略;真我

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主题且充满深邃的哲学思辨。1976年,由于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1]95,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贝娄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六十年代物欲横行的美国社会,成功地塑造了赫索格这样一位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深陷焦虑的知识分子形象。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摒弃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提出文化决定论。其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研究。《赫索格》中主人公焦虑产生的原因,面对焦虑采取的防御策略以及对真我的追寻恰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相契合。因此,基于霍妮的理论,本文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探析赫索格神经质焦虑产生的原因。赫索格灵活采取人际防御策略和心理防御策略对抗焦虑,最终直面真我,逐步摆脱焦虑的控制。

一、 《赫索格》中主人公焦虑的根源探析

社会文化环境。霍妮认为“我们的情感与态度在极大的程度上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这些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它们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2]9因此,我们要挖掘赫索格产生焦虑的根源,就有必要去探究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贝娄将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于二战后的美国,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其丰厚的物质享受,却也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根基。由社会再分配机制的剥削性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金融危机、种族歧视等现代生活的弊端冲击着人们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经,现代人的精神财富日益贫瘠。身为知识分子的赫索格骨子里信守的人道主义传统观念和他所处的现代文明之间充斥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他在矛盾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日渐焦虑。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焦虑已日益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普遍情绪,并且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显著特征。事实上,贝娄自1960年至1963年创作小说期间就一直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这就是他为何选择刻画赫索格这样一位身处金钱至上、实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却依然执着于追寻真我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原因。赫索格是一个生活在自我理想世界中的知识分子,他不愿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以实用主义为基本价值观构建起来的物质世界中。但当第二任妻子玛德琳和挚友格斯贝奇私通,自己被逐出家门,甚至丧失女儿的抚养权的时候,他开始不得不直面血淋淋的残酷现实。赫索格猛然发现自己一直信奉的人道主义信仰在这个时代是如此苍白无力。这突如其来的剧烈精神打击,使得本就性格懦弱的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和苦闷。近乎崩溃的赫索格不得不承认自己生活在一个唯利是图的荒诞世界中。置身于这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赫索格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因而陷入了更大的绝望和苦闷之中,最终导致精神焦虑,彻底崩溃。

人际环境。当谈及童年经历对神经症患者的影响时,霍妮指出“理想母亲的过度关怀和自我牺牲是基本要素之一。”[3]17有着虔诚犹太信仰的母亲希望儿子日后能成为犹太拉比,所以在善良的母亲的影响下赫索格从小便热爱知识和思考。他热衷于利用书中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母亲死后,悲痛难当时他便借助阅读文学作品转移注意力。是母亲的影响力使他坚信知识是能够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失败的婚姻和妻友的背叛带来的苦痛是不能通过思考的途径来缓解的。因此,赫索格在重创后陷入一种无助和焦虑的精神状态之中。

霍妮认为“幼儿出生后有两种基本需要:满足和安全。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子女真正的关爱和温暖,就会造成子女的不安全感。”[3]19小说中赫索格的母亲早逝,所以父亲便成为给赫索格带来家庭环境影响的核心角色。当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时,赫索格很自然地想起父亲早年做生意谋生时的种种努力均是以失败告终。也许,正是由自己的种种失败带来的压力使得他对儿子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关怀。赫索格记得父亲生气时曾叫他白痴、兔崽子,也记得父亲曾因自己把生活过得一团糟而威胁要用枪杀死他。父亲在言行上并没给儿子形成正确的引导。并且,父亲处理人际问题的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赫索格。赫索格记得发生在父亲和父亲朋友之间的一个故事:父亲用借来的钱和朋友一起走私威士忌,途中遇劫,父亲选择反抗身受重伤。然而当父亲发现真相是朋友和抢劫者勾结欺骗自己时,却选择了保持沉默。多年后,当赫索格如父亲当年般遭到朋友背叛,他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选择逃避,远离伤害自己的人,而非据理力争。即使最终决定复仇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返回老屋取回父亲的手枪。可见,父亲的经历和处世态度对日后赫索格焦虑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本焦虑在童年时期形成,而成年时期的经历可能会加强焦虑。对赫索格而言,他的焦虑很大程度上形成于他成年时期面临的残酷现实。因为在婚姻上的错误选择,赫索格开始经历一系列生活上的不幸。传统的犹太妻子将赫索格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但赫索格却很快厌恶了她并恋上年轻貌美的玛德琳,最终选择与妻子离婚娶了玛德琳。玛德琳的性格中包括了欺骗、虚伪和贪婪的特性,她不断利用赫索格,从赫索格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一切——金钱、声誉、事业。作为一名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赫索格原本在学术领域如鱼得水。但是为了取悦妻子玛德琳,他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利用父亲的遗产在乡下买了一所老房子。在新居所中,赫索格却总是被婚姻中的繁琐小事羁绊,整天忙于修葺老旧的房屋,几乎无法顺利地进行学术创作了,而玛德琳似乎唯一擅长的就是花钱购置奢侈的生活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玛德琳不仅一步步侵蚀着赫索格的事业,也毁掉了他看似稳固的友谊。赫索格一直将格斯贝奇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在玛德琳的建议下还为其在芝加哥介绍工作,但是格斯贝奇却背叛了他们的友谊。表面上,格斯贝奇是赫索格最忠实的倾听者和追随者,实际上却是玛德琳的情夫,对性和金钱、声望充满狂热的追求。所以赫索格得知真相后将其描述为畸形虚伪的现代人。霍妮认为“对权力、声望以及财富的追求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2]108但是,赫索格却在生活中处处被象征物欲的玛德琳所掌控,一步步丧失安全感。至此,赫索格的焦虑最终完全形成。

二、《赫索格》中主人公的人际和心理防御策略探析

人际防御策略。霍妮认为“患有神经症人格的人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基本焦虑,维护人际关系,通常被迫采取这样三种人际防御策略对抗焦虑:亲近他人,对抗他人和逃避他人。”[3]18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赫索格所承受的焦虑折磨超出了其忍耐极限时,他首先选择了逃避他人的人际防御策略。小说在开篇时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副场景:堕落的教授独自呆在位于伯克利乡下的旧屋里“除了花园里的植物,陪伴他的似乎只剩老屋里的老鼠了。”[4](2)此情此景精准地表现出赫索格离群索居的孤独。对于那些选择逃避的人,霍妮认为他们的生活哲学是“如果我离群索居,我后退,那么什么都不能伤害我。”[3]42所以赫索格“是在逃避一切负担和实际问题。”[4]31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现代人的一个特征就是“孤独感”,他把这种感受形容为“一种‘置身事外’,被分离隔绝的感受。”[5]79这里“孤独感”是指个体与他人、社会接触时产生的主动疏离的心理状态。因此,赫索格主动疏离他人,似乎这样做就能远离所有给他带来潜在威胁的因素。通过将自己与外界世界隔离开来,他不用再受到任何人的影响,远离了无序世界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著作等身的大学教授,赫索格学识渊博,时常思索自我存在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由于与他人的疏离,他转而给各式各样的人写信,以信件为媒介来抒发自己的情绪。“亲戚朋友,报刊杂志,知名人士……”[4]1都是他信中的交流对象,但这些信他却一封都没有寄出去。由此可见,赫索格选择以写信作为逃避与他人交流的手段,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失去妻儿陪伴和朋友支持,丧失学术追求的赫索格一味选择逃避,只会把自己推向崩溃的边缘。这恰好印证了罗洛·梅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现实世界思虑太多,成为一个与世隔绝者,这是异常危险的。”[6]35所以说,赫索格选择逃避他人的人际防御策略并不能有效帮助其摆脱焦虑。

霍妮认为“对正常人而言,这三种人际防御策略并不排斥,一个人应该既能向他人妥协让步,又能奋起反抗,又能洁身自好,三者互为补充,形成协调的统一体。”[3]20由于神经症人格患者不顾变化的环境固守某一种防御策略,因此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容易陷入恐惧和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赫索格会不会最终走入神经症的死胡同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了追寻内心的平静,赫索格也尝试着采取了其他两种人际防御策略——亲近他人和对抗他人。在得知玛德琳和和格斯贝奇的背叛后,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决定向周围的朋友寻求帮助。他去拜访玛德琳的姨妈伊泽达,向其抱怨玛德琳的背叛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希望获得伊泽达的慰藉。但是,姨妈却把离婚的错归咎于赫索格疏于对妻子的关心;当赫索格去向律师桑多求助,桑多却处心积虑地劝说他给女儿琼妮买保险;当赫索格去向心理医生埃德维倾吐自己的烦恼时,医生没有耐心地给他提供治疗意见,反之却对赫索格口中描述的玛德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提出希望当面见一见这位奇特的妻子的要求。赫索格也曾接受情人雷蒙娜的邀请来到其位于纽约的住处,和这位风情万种又体贴的情人一起度过了一段舒适的时光。但是两次失败的婚姻使得赫索格对爱情心有余悸,他内心深处对雷蒙娜渴望婚姻和家庭的诉求是抗拒的。所以赫索格选择了离开纽约回避蕾梦娜的感情,又再度陷入焦虑之中,四处漂泊。当面对焦虑时,人们选择顺从他人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但是赫索格却不能如愿通过这一防御策略有效缓解焦虑,所以致使他转向采取回避他人的策略。

对抗型人格的人容易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敌意和不信任感,因此会对抗他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文中赫索格选择采取对抗他人的人际防御策略是源于对女儿的爱。在法院里,赫索格听了一场亲生母亲将儿子折磨致死的案件审讯后,立即联想到自己女儿的处境,心中激愤难当。他决定到芝加哥去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杀死玛德琳和格斯贝奇,救出女儿。事实上,赫索格对抗他人的想法一直潜藏在他的思考方式之中。当玛德琳宣布要结束和他的婚姻时,赫索格的第一反应竟是顺从玛德琳的决定。然而,如果再给赫索格一次机会,他会选择对抗玛德琳的意志,“干脆把她一拳打翻在地,抓住她的头发,拖得她尖声直叫。”[4]11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赫索格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可以灵活地使用三种人际防御策略来对抗心理焦虑的。

心理防御策略和对真我的追寻。由于神经症障碍不仅仅存在于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中。霍妮警示人们不能只单方面地关注人际策略或心理策略。因此,笔者将在接下来的部分探讨赫索格的心理防御策略和对真我的追寻。霍妮认为“个体会借助想象创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他们赋予理想自我无穷的能力和能量,他们变成了英雄、天才、圣人和上帝。”[3]67正如文学评论家马林·欧文所言:“知识分子对理想自我和理想世界的想象是贝娄创作生涯的永恒主题”。[7]113因此,贝娄小说中的主人公倾向于把自己想象为理想自我以此来获得安全感。除了构想出理想自我,他还会把所处的社会构想为一个理想世界,以便自己可以安全自在地置身其中。神经症患者错误地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换言之,他的需求是非现实、非理性的。当这种需求愈加强烈,但是现在或者将来都无法被满足,他注定要经受焦虑的折磨。

作为对外部世界理解尚不充分的产物,赫索格的理想自我仅仅依存于其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幻想成为超越世俗、远离人性的恶的超人,这一理想是与其自身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赫索格觉得自己肩负着重构一个理想世界的责任,所以他有义务去质询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盛行,赫索格的老邻居劳拉是一个单纯的姑娘,却被自己的父亲逼迫嫁给任何一个只要贴有“有钱人”标签的人。所以他质问:“是不是所有的传统都已走到穷途末路?信仰是否已经破产?”[4]89在给总统先生的信中,赫索格针对过度税收、人口膨胀、失业等社会诟病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在给威尔逊专员的信中,赫索格认为减少打击犯罪的法律制裁会加剧人们的敌对状况。赫索格就这样以信件为武器与整个外部世界抗争,企图构建一个理想自我和理想世界,却越来越远地偏离现实世界和心理常态。构建理想自我的努力并不能有效减轻焦虑,反之,理想自我掌控住了赫索格。他宣称:“我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快要毁掉我了。”[4]96所以说,理想自我的建构暴露出赫索格的一些神经症特质,他的精神状态出现暂时的混乱。

贝娄小说中的主人公倾向于构建理想自我来获得安全感,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由理想自我和理想世界带来的虚幻自我满足会阻碍个体对真实自我的探索。为了确保自我存在的意义,神经症患者必须放弃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而追寻真我的关键便是学会去直面真实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在怀着愤懑的心情写了许多批判性信件后,赫索格的脑海中回荡着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声音:“为了心灵的改变。”[4]248所以,赫索格开始通过自我分析走上一条追寻真我之路。实施复仇计划,去谋杀玛德琳和格斯贝其是赫索格放弃构建理想自我,直面真我的关键转折点。当赫索格赶回芝加哥潜入马德琳的住所时,他亲眼见到格斯贝奇为女儿琼妮洗澡时充满温情而又带着温柔的权威性的一幕。“他温柔地给她洗着。”,“替她擦干身子,擦得很认真、很彻底”。[4]308赫索格被这一系列温馨的场景深深打动,因此放弃了谋杀的冲动念头,感慨“人类的灵魂是个两栖动物,我已经接触到它的两个方面。”[4]310所谓的灵魂的两个方面,即人性是善恶共存的,格斯贝奇便是如此。他虽然和玛德琳私通违背了伦理道德,但是对小琼妮却是真心关爱。至此,赫索格开始意识到丑恶的现实世界和美善的价值世界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诸如贪婪、自私、冷漠等种种恶恰恰是构成真实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霍妮建议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分析解决内心的冲突或者将焦虑最小化。神经症患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这是一种发现真我的有效途径。因此,赫索格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丈夫、父亲、儿子、公民、朋友、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自我分析认清真我,“他承认自己是个坏丈夫——两次婚姻都是如此……”[4]5小说的最后,赫索格以真我身份回归了现实世界,意识到只有不完美的自我,善恶共存的自我才是真我。

霍妮认为“从本质上看,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源自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8]57贝娄名篇《赫索格》中主人公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面对焦虑采取的防御策略,恰好与贝娄始终关注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异化主题遥相呼应。赫索格焦虑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印证了现代人在异己的物质力量奴役之下陷入的精神困境。而从赫索格采取的种种防御策略中,我们不难看出贝娄为现代人摆脱精神危机所做的探索与努力:放弃逃避,直面自己的内心才是由异化走向回归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祝平. 国内索尔·贝娄研究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 2006(5): 95-99.

[2]卡伦·霍妮.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 郭本禹,方红,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卡伦·霍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M]. 王作虹,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4]索尔·贝娄. 赫索格[M]. 宋兆霖,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5]罗洛·梅. 焦虑的意义[M]. 朱侃如, 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May, Roll. Freedom and Destiny[M].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81.

[7]Marlin, Irving. Saul Bellow's Fiction[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9.

[8]Horney, Karen. Self-Analysis[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42.

(责任编辑:谭淑娟)

The Horney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ro’s Anxiety inHerzog

YAO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uses Karen Horney’s neurotic anxiety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hero's psychological anxiety in both aspects of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in Saul Bellow’s masterpiece Herzog. Herzog adopted interpersonal and psychological defense strategies to fight against anxiety, eventually face real self and gradually get rid of anxiety control. This is Bellow's exploration and effort to get rid of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modern people.

Key words:anxiety; Horney; defense strategy; real self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姚莉(1990-),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5-11-10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053-04

猜你喜欢
焦虑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别格·托马斯的焦虑性人格探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