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研究

2016-03-16 07:32陈登源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

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福建福州 350014)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研究

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福建福州 350014)

摘要: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拓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文化产品国际拓展的市场化程度低、国际市场份额不高,文化企业国际拓展力量不强,文化品牌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基于此,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效益,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结构和生态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空间覆盖率,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国际蓝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

福州在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率先起锚,踏浪弄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有利于提高福州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福州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是指一国文化产业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世界市场竞争,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文化企业的经营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份额,增强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及过程。[1]福州文化产业在国际拓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龙头文化企业偏少、文化开放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到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政府和文化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

一、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的优势

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是一座与海上丝绸之路相生相长的历史文化名城。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价值,彰显开放性、多样性、认同性、兼容性等文化特质,与福州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遍布海外的侨文化等优势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有利于福州同其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具有独特性、可持续性、丰富性、稀缺性等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的关键所在。[2]福州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遗址文化和寿山石文化等闽都文化品牌,此外,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鼓岭等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螺洲镇、闽安村、林浦村等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3]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为创作高质量、高品味、多样化的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先天的优势条件,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

(二)文化产业实力明显提升

2006年福州市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使福州文化产业发展进入规范化之轨道。随后,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先后颁布《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州市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关于推进福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档次。据统计,201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87 亿元,占全市 GDP 的比重为6.1%;2014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6.3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2%。这表明福州文化产业实力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具备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的条件和基础。

(三)侨文化资源深厚

福州作为我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开放城市之一,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在人文交流方面,地缘相近、习俗相似、文化趋同等。[4]这就奠定了福州具有厚重的侨文化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侨务大市。目前,拥有700万常住居民的福州大约有300万海外乡亲,他们分布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5]这些海外乡亲是福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枢纽城市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他们记得住乡愁,对家乡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和需求。因此,福州应借助“侨文化”资源优势,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他们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传承与弘扬侨文化精神,为推动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提供广阔的辐射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面临的问题

福州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渊源、文化价值、文化基因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和相似性,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在拓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国际拓展市场化程度低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是很难向国际市场拓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器,能够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金量。近年来,福州注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先后培育出福昕、网龙、神画时代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创作出一些具有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作品。但从总体上来看,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缺乏国际市场化程度高的品牌化精品。主要体现在文艺创作生产上存在抄袭模仿,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导致文化产品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等。这种只追求文化产品规模数量而忽视内容深刻的增长,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容产品,使得文化产品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的市场化程度低。

(二)龙头文化企业偏少,国际拓展实力不强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优化改善国内政策环境对文化企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文化企业在全球文化市场拓展中取得的成绩斐然。[6]但文化企业规模还相对比较弱小,整体实力较弱,存在“经营认识缺位、发展水平低位、运营能力失位、面临市场风险的高位和创新性管理模式虚位”[7]等方面的问题,造成龙头文化企业偏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知名企业,制约文化企业国际拓展的能力。因此,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是增强文化企业国际拓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福州实施龙头文化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培育龙头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一些文化企业先后成长为业内领军企业,比如,网龙公司连续两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但龙头文化企业数量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经营利润下降,国际竞争力弱,使得文化企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的实力不强。

(三)文化开放度低,国际市场份额不高

文化开放的宗旨就是寻找更多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文化因素”走向海外市场,否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成为泡影。[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就表明文化开放目的就是要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水平仍然较低,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国际市场份额不高。因此,完善和创新文化开放格局,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近年来,福州加大扶持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比如,福昕软件开发有限公司、闽侯闽兴编织品有限公司、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等。但文化产品出口处于严重逆差状态;出口品种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动漫游戏、传统工艺品等;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9]这就表明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创意环境差,文化品牌国际竞争力不强

创意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具有特定物理空间和文化共享空间的综合空间,集寓感性和理性、物质和意识为一体的创意场。[10]因此,良好的创意环境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拓展。近年来,福州以创意城市建设为引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构筑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空间,培育出一定数量的精品文化作品。但从总体上来看,文化创意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创意群体观念滞后、创意群体同质化严重、创意产品形象模仿严重、园区商业气息浓厚等方面。[3]这就表明“具有创意水平、研发能力的文化企业不多,形式新颖、内容深刻的精品文化产品不多,缺乏自主创新的高端文化品牌,”[9]致使文化品牌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的具体对策

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发展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提升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整体水平。

(一)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提高文化产品国际拓展的质量和效益

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建立多层次的技术结构,为培育文化精品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文化产品国际拓展的质量和效益。[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新空间。[11]近年来,福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为驱动,扶持原创内容生产,激发原创内容生产开发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增强文化产业技术含量,提高文化产品国际拓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以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整合为核心,建设支撑文化产业培育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技术优势,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二是在文化休闲旅游方面,注入科技元素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金量,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寿山石雕、漆艺、木根雕等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和载体,提升文化产品质量。

(二)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培育国际拓展的多元市场主体结构

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增强文化企业发展的协调性,要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培育国际拓展的多元市场主体结构。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既需要“文化航母”的龙头文化企业,也需要“护航舰队”的中小文化企业。龙头文化企业是由中小文化企业成长起来的,比如,迪斯尼公司、小米公司、光线传媒等。近年来,福州注重骨干文化企业与中小文化企业的协调发展,提高文化企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的整体效能。一是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强化龙头文化企业培育。“通过企业重组、兼并等方式,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或企业,以文化大集团带动文化大产业的发展”[12]。比如,组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是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内生活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促使其发展壮大,提升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水平。

(三)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培育国际拓展的生态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绿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色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因此,文化产业应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绿色动力”,培育国际拓展的生态文化产品,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共享“美丽中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近年来,福州紧紧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立足生态基础,突出文化内涵,重视科技支撑,以生态环保为最高理念”[3],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生态文化产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新福州”的生态文化产品。一是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产品。二是打造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三是培育温泉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四)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提高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的空间覆盖率

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把握开放的主动权,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提高文化产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的空间覆盖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这就表明中国应当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外向发展水平。[9]近年来,福州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开辟产业开放新高地,提高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的空间覆盖率。一是培育和扶持文化出口龙头企业。通过项目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行业吸引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的文化出口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国际拓展。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出口市场。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巩固和稳定东南亚的文化亲缘性市场,拓展新兴文化市场,扩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新空间。三是加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对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支持文化企业设立各类文化经纪公司、经营机构、中介机构等,建立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网,实现文化企业对外投资的集约发展。

(五)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文化产业蓝图

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既有特色又有活力、既相互区别又彼此互补、既共享资源又差异竞合的国际文化产业蓝图”[13],满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这就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应按照利益共享化的原则,开展跨地域、多元化合作治理,实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共享,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持续互利共赢格局。”[13]近年来,福州积极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产业国际拓展,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蓝图。一是树立包容性发展的文化理念。发挥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使“福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组成一个‘交响乐团’,每个‘乐手’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通力合作,实现文化产业的互利共赢。”[14]二是开发适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对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福州要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挖掘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文化符号,提升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市场能力,在保持文化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实现文化内容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使文化产品价值从国别价值上升到国际价值,共享人类文化成果。[1]

参考文献:

[1]迟莹,齐晓安.我国文化产业国际拓展问题探析[J].税务与经济,2013(6):47-51.

[2]王冬冬.历史文化资源与青岛特色城市打造[J].菏泽学院学报,2012,34(1):48-51.

[3]陈登源.福州市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25(6):16-20.

[4]黄安.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思考[J].亚太经济,2014(5):111-114.

[5]张桦.福州:“海丝”精彩在继续——专访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杨益民[J].今日中国,2014(12):42-45.

[6]王海文.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3(4):103-106.

[7]吴军.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2):25-27.

[8]朱陆民,刘梓红.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4):76-79.

[9]郭周明.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J].全球化,2014(11):75-85.

[10]邓文君.数字时代法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环境构建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6):141-145.

[11]黄韫宏.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J].新疆社科论坛,2012(2):85-89.

[12]卫志民.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问题研究:制约与突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72-77.

[13]金栋昌,刘吉发,吴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上的跨域文化治理——基于模式基础的战略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5):59-65.

[14]朱翠萍.“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风险[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8):4-16.

Key word: Maritime Silk Road; Fuzhou; 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责任编辑:王佩)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Fuzhou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21st Century

CHEN Deng-yu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s, F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14, China)

Abstract:Facing to the Maritime Silk Road of 21st century, Fuzhou ha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w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less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les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ce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weak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brand, etc. Therefore, we should insist on concept of th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ing, Opening up and Share to put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ultural products, fostering theme structure and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products of diversified market,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coverag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building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international blueprin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登源(1970-),男,福建闽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

基金项目: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5年立项项目“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州文化产业国际拓展研究”(2015B003)

收稿日期:2015-10-11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074-05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化产业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