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2016-03-16 13:59胡乃文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爱国

胡乃文

(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爱国: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胡乃文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24)

爱国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中,历代文人志士皆心系祖国,展现出矢志不移的报国豪情;其心怀爱民忧民的深切情感,时刻关切自己的骨肉同胞;中国古代的爱国教育亦处于不断传承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传统,贯穿中国文学的始终。

中国古典文学爱国教育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爱国精神很早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一直流淌至今,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纵观全史,虽然爱国精神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其主体精神却是大致相同的。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对贯穿其中的爱国情怀予以简要的梳理。

一、热爱祖国,心系疆土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保家卫国主题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秦风·无衣》。彼时西戎入侵,秦人尚武而无畏,以这曲慷慨激昂的军中战歌昂扬着“岂曰无衣”、“与子同仇”的爱国主义激情。可见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既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传统,又是爱国精神的首要之义。

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恋乡怀土情怀充溢于屈原的骚体作品之中,也影响后世的爱国文人创作。屈原的“美政”理想在楚国并未得到认可,虽备受排挤仍不忍“去楚”。《离骚》中的灵氛劝告屈原,“何所独无芳草兮”,九州辽阔,哪里没有芳草鲜花,何必苦苦依恋着自己的家园;巫咸又告诫他要“求矩矱之所同”,趁年华未老,“时亦犹其未央”,寻求意气相投之人辅弼之。但当屈原已决意出走四方,他看见太阳东升一片明亮时“忽临睨夫旧乡”,于云天之际回望,仆从伤悲马儿也感怀,“蜷局顾而不行”,眼里便只有令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在《橘颂》中,屈原写橘树“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橘树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下,难以轻易移动迁徙,借橘树比喻志士坚守国土的精神,自述自己坚定不移的人格理想。被放逐后,屈原“发郢都而去闾”,内心悲痛万分,“哀见君而不再得”,饱含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虽无罪而遭放逐足足九年,屈原仍难以忘却对楚国的眷恋,“狐死必首丘”,以狐狸死时头一定朝着洞穴寄寓自己即使在异国他乡逝去也要面向故土。《左传》中有关背叛国家的记载,如邾国黑肱携滥地叛逃至鲁国,尽管其身份卑贱,《昭公三十一年》对其仍“贱而书名”,因其“以地叛”,故必须记载下他的名字,足见土地于国家的重要性。《襄公元年》载“春己亥,围宋彭城”,但此时彭城已不属于宋国,如此称呼意在“不登叛人”,反对叛国行为,这是宋人的意志。西汉名将霍去病多次击败北方匈奴的进攻,汉武帝为嘉奖其战功要为其建造一座府宅,却被他严词拒绝,《史记》载霍去病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精忠报国的名言激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将领奋勇杀敌为国分忧。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人无端困住不准归汉,面对卫律的劝降,《汉书》载苏武义正言辞地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言罢便欲自杀殉国,被卫律救下后,匈奴单于眼见劝降不成便把苏武流放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他不畏强权坚贞不屈,旌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也没有投降。

自魏晋南北朝起,文人多以诗歌为依托,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如曹植《白马篇》盛赞游侠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守护四境安全,这一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亦是曹植内心的真实写照。唐代边塞诗歌更是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体现,许多诗人更是亲历战场,写下一首首动人的边塞诗歌。在荒凉萧瑟、战事繁多的边塞战场,戍边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尽显英勇报国、无所畏惧的昂扬斗志与英雄气概。大唐国运由盛转衰之时,李贺焦急愤懑,无奈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足见诗人渴望投笔从戎、奔赴沙场的急切心情。可叹面对内忧外患的惨痛现实,统治者们依然醉生梦死,不问国事。杜牧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上一片歌舞升平,不由见景生情,只得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思;他借汉时苏武牧羊的典故,来赞扬河湟失地人民“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的浩然正气,讽刺当时晚唐统治者的不思进取。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及长久以来积贫积弱的政治局势更激发当时文人的爱国热情与文学创作。镇守开封的名将宗泽痛恨南宋朝廷畏战求和的消极态度:“肉食之谋殊未臧,我愤切骨其谁知”(《道逢散遣之卒云讲和退师无所用之矣辄以二十六句道胸臆》),其“忧国心如奔马”(《述怀二首》),终其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失地而抗争,临终前更是三呼“过河”,一腔报国热血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抗金名将岳飞时刻谨记“靖康耻,犹未雪”,对敌寇的极度仇视使诗人直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收拾旧山河”(《满江红》),豪迈壮阔的词句直抒其誓愿收复中原故土的爱国豪情与坚定信念。吴潜历任兵部尚书、丞相,他遥望北方失地,“虎狼犹梗”(《满江红》),叹“匈奴未灭,底事菟裘”(《沁园春》),为南宋制定许多军事策略以抵御蒙古的进攻,彰显其“济时心,忧国志”(《水调歌头》)。文天祥历经宋朝灭亡的沧桑巨变,“只有丹心难灭”(《酹江月》),以“磁针”自喻,书写其抵御外辱、“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的决心与意志。他被元朝俘虏后,面对元朝数次威逼利诱却始终没有屈服,大义凛然地写出“我死还在燕,烈烈同肝肠”(《白沟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正气歌》)等经典名篇,集中展现其高举义旗、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陆游以保家卫国为其毕生所求,有感于中原百姓长期受辱于金人的痛楚,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的遭遇,可怜他们只得“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因主张抗金而被罢官回乡,他在荒凉的村庄里依然没有哀怜自己的处境,于失意之时仍 “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始终惦念着收复失地、统一神州大地的神圣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遗憾感慨“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同时坚信宋军必将光复北方,嘱咐子孙到时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在天之灵:“家祭无忘告乃翁”(同上),足见其报国豪情矢志不移。

1840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先后割让香港岛、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等领土,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完整与独立主权,促使文人民族危亡意识与反侵略斗争意识不断强化。黄遵宪于1896年书赠梁启超,痛惜“寸寸山河”(《赠梁任父同年》)本该如黄金般珍惜,但惨遭列强瓜分,呼唤民众以杜鹃忧天之热忱、以精卫填海之决心,誓死捍卫每一寸国土。《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回想 “往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难以排遣春愁,春山仿佛也黯然失色,痛心疾首,唯有“泪欲潸”(《春愁》)。谭嗣同亦感叹“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有感一章》),在惋惜祖国大好河山沦陷于列强之手的同时寄予其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之情。

二、关怀同胞,心系社稷

爱国亦包括热爱骨肉同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始终,也是仁人志士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这种关怀同胞、关心社稷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影响文人们的创作心态及作品旨意。

(一)国富民安,治世呼声。

中国历代王朝初期多为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治世,文人们纷纷积极入世,以期在政坛上有所作为。西汉初年,司马迁、贾谊皆以造福百姓、经邦济世为己任,“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国耳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以大局为重,一心为国。东汉名臣陈蕃十五岁即言有志者当心系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蕃传》)。初唐时期,岑参两度出塞,“也知塞垣苦”,仍别无他求,不“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而谋国家大事,全然不计个人得失,气势豪迈而无畏。李白素有建立一番功业的政治抱负,希求贡献出能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要如同管仲和晏子那样辅佐君王,安邦定国。北宋初年,和靖先生林逋在《省心录》中教育士人应关心国事而“不顾其身”,爱护民众而“不罔其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种心怀天下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明朝重臣宋纁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即“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药言剩稿》)。可见国家兴盛、社会安定时期的文人均以国富民强、稳固社稷为旨归,发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治世呼声。

(二)忧国忧民,乱世悲叹。

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政局波动、国运衰微之时,文人们的忧患意识更突出。他们直面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对遭受苦难的黎民百姓予以真挚的关注与同情。亚圣孟子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出发,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呼吁君主与天下百姓同乐同忧。在《离娄下》篇,孟子写道“禹思天下有溺者”,就如同自己溺水一般;“稷见天下有饥者”,就如同自己挨饿一般。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正是出于这种对他人疾苦感同身受般的关怀,孟子亦以减轻甚至消除百姓的痛苦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屈原的作品多有对这类内容的描写。《离骚》中的“哀民生之多艰”、《哀郢》中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抽思》中的“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等,均流露出屈原对故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此,屈氏不畏艰难险阻,愿为救人民于水火而奋斗终生,这是百姓们自发地尊敬屈原、在端午节缅怀屈原的原因。

自汉末黄巾之乱、董卓乱政起,各割据势力连年征战,人口锐减,田野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陈群谓“丧乱后人民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就全史而言,户口莫少于是时[2]。曹操的《蒿里行》就描绘了连年征战下中原地区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景象。“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令人肝肠寸断,悲痛不已。西京长安,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豺虎遘患,王粲《七哀诗》中记述了他在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荆州途中所见,“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真实反映了下层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的惨状,于哀痛中呼唤治世的到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天宝十四载,杜甫据自身由长安前往奉先看望妻儿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下五言古体杰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尽管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至长安,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现象,已使杜甫察觉出社会动乱的端倪。“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尽显诗人的愤懑与无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更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集中爆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再度展现了“诗圣”杜甫崇高的思想境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深得杜诗遗韵,他虽位及内阁首辅却能“平生爱国忧民意”(《哭青溪倪太宰先生》),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他认为“民命须关狱重轻”(《恤刑》),劝诫皇帝最应该留心百姓的生计问题。他离京去往家乡茶陵的路途中,看到遭受大旱的灾民,祈求天降甘霖“洗我苍生忧”(《扬子湾》);看到“百里多贫民”(《寄李知县遂之》),寒冬时节还没有御寒的短袄穿,呼吁给予穷困百姓以温暖;路过吴江亲历三十年不遇的暴风雨致使“洲沉岛灭无所逃”(《风雨叹(吴江舟中作)》),感慨百姓的性命如同鸿毛一般轻。“古来同乐必同忧”(《东山图》),为官之人不可不为黎民百姓着想,可见李东阳同杜甫一样怀有爱民忧民的深切情感。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显示出空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文人们在同情人民惨痛遭遇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人民群众在斗争中的重要作用。1841年,《广州和约》签订后,广东人民奋起反击,自发组织了三元里抗英斗争。张维屏在《三元里》中写道“千众万众同时来”、“乡民合力强徒摧”,大力赞颂人民的斗争热情。陈濮《经北门外三元里忆辛丑乡民杀虏事二首》中的“解纷来长吏,敌忾有田夫”、“从来持大计,不用野人谋”,陆嵩《赠龚监生照琪大令》中的“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等,皆对比呈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与人民的自强爱国精神。

三、爱国教育,传承不息

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古代爱国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教育主张对此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爱国情感、自强意识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一)爱国情感。

中国古代的爱国教育首先注重培育爱国情感,至圣先师孔子即是其中的典范。鲁国是孔子的“父母国”,《孟子·滕文公下》描绘了他离开鲁、齐两国时迥异的心境:离开齐国时,“接淅而行”,神色匆忙;离开鲁国时,“迟迟吾行也”,万分留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听说田常将要攻打鲁国,立即告诉门下弟子应挺身而出,“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知道子贡善辩,因而同意他前去劝诫,子贡也不辱使命,保全鲁国。爱国情感教育在社会动乱、异族入侵时期的重要性更突出。文学家、教育家们甚至创办书院、言传身教,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同仇敌忾,抵抗外辱。明末清初的爱国学者深感挽救民族和国家于危难之紧迫,教育门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国家的兴亡之责系于全体国民,虽平民百姓亦有保家卫国之义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自强意识。

自强意识与民族气节的培育是中国古代爱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这种坚韧不拔、刚健奋进的精神特征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支撑。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可见孔子认为统帅可换,志向却不可改,并教育弟子不要贪图利益,应以道义为重。孟子提出存养“浩然之气”(《公孙丑章句上》)的主张,这种“气”浩大而刚强,正义与道德孕育其间。在面临坚守仁义还是留存生命的选择时,孟子认为应该以生命维护仁义,他明确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由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提倡,爱国的民族气节影响历代仁人志士,在我国古代的爱国教育中始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传承。

爱国包括人们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孔子晚年整理“六经”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以“兴观群怨”(《阳货》)高度肯定《诗经》的教育作用,他认为《诗经》可以抒情写志,可以观察世界,可以结交好友,也可以怨刺不平之事。同时,他提倡“为国以礼”(《先进》),以“礼”为安邦定国的基本准则,提出没有比礼教更合适“安上治民”(《孝经》)的主张。在先秦儒家的倡导下,以经史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直至今日。

[1]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542.

[2]钱穆.国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190-191.

猜你喜欢
爱国
爱国岂能怕挂头 郭亮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额吉教我爱国旗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用国旗上好爱国这一课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