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对贫困生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与实践

2016-03-16 13:44杨弘宇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关怀困难

杨弘宇,于 杰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高等学校对贫困生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与实践

杨弘宇,于 杰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热点问题,学校应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解决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新理念。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惑,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彻底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顺利迈入社会生活。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 案例简介

苏同学是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她来自大庆市太康县克尔台乡,年幼时,父亲患有很严重的肺病,不能干农活;17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使原本精神不好的母亲遭受了严重打击;19岁时,外婆又突然离世,双重打击之下母亲从此变得神志不清,双腿瘫痪。全家一年收入不到120元。入学后被认定为贫困学生,学校为其建立特殊档案。

刚上大学一年级的苏同学为了兼顾学业和照顾母亲,决定将瘫痪在床、意识模糊的母亲接到学校所在城市。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把母亲安置在学校附近的养老院,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一边精心照顾母亲,一边“挤”出时间在校外的小饭馆做服务员,赚取自己和母亲的生活费。学校领导和老师知道情况后,积极组织捐款帮助她解决困难,她的事迹也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苏同学由于长期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承受了比一般的大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当她面对突如其来的捐助和社会关注,心理负担明显加重。社会上一些善意的举动虽然让她经济上得到了救助,但心灵上却感到在接受“施舍”,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她总是担心周围的老师、同学会因为她花钱而讥笑或讽刺自己。就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审视,从而变得多疑、敏感,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心理疏导的关键是助其重拾自信、走出困境,以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案例的辅导方法

2.1 以人文关怀为指导,尊重和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和自尊心理

学生工作者要以人文关怀为指导,以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为理念,将人文关怀贯穿到整个学生工作中,做到时时走近学生,天天关心学生和始终热爱学生。在这个案例中,辅导员经常关心她的学习生活,多次与她谈心,询问她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该生对辅导员非常有亲切感和依赖性,愿意把她心里的想法和接受资助后思想的波动透露给辅导员,对其敞开心扉。辅导员对她的心理诉求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通过自己情感的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 以心理疏导为手段,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贫困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对该生采用了激励法,让她意识到自己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的行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表帅,不应该把这些资助和关注当成压力,而是应该将社会的爱心转变为自己努力的动力,在经济压力稍微减轻时要更加注重自己学业和能力的提高,以更加优秀的自己来回馈社会。辅导员还注意发挥朋辈引导的作用,让同学们不要给她言语或行为上太多的关注,而是正常的交流与互动,给她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

3 案例思考

在高等学校扩招和收费制度实施过程中,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日益凸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一个特殊的群体[1]。 对于高等学校贫困生来说,其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难题不仅是来自于物质层面,而更在于因为经济、文化的差异而陷入的心理困境、交往障碍和学习困惑等复杂情绪之中,现已成为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成才的瓶颈。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者应重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引导,深入分析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中,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关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1 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成长境遇剖析

3.1.1 心理困惑

来自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学生占高等学校贫困生的大多数,受经济条件、学业压力、交往障碍、情感困惑等影响,往往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敏感、多疑、封闭、冷漠、攻击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由于家庭经济贫穷、求学挫折经历、缺少支持鼓励,贫困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等方面估计不足,缺少自信和勇气,常常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并且每当贫困生面对经济拮据、情感受挫、受人冷落等负面状态时,邪恶的想法此时非常容易被激活,当大量的负面想法和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其心理承受范围,就很容易与周围同学产生冲突,在处事行为上容易走向极端,违反常态做出过激行为,成为高校平静、和谐、轻松氛围的坏点,成为制造校园不安定、不和谐、不友好的高危人群。

3.1.2 交往困境

因为生活质量低、心理沟通少、教育质量差等原因,高校贫困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包袱、心理负荷和精神压力,自然形成了一道心理防御屏障,将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紧张、敏感的精神状态,不仅将自己紧紧地封闭,而且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凡是涉及或与自身相符或相近的事情,非常容易对号入座,联想到自身甚至对于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也经常多疑与猜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个体能力不能使个体需求得到相应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和行动上的自我闭锁。在经济上窘困,是贫困生心中不可触及的隐痛,无论身边人群有意还是无意谈及此问题,贫困生都会产生强烈的,甚至是过激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与别人分享喜怒哀乐,无法实现有效的心灵沟通,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一个人去承受。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自己的交际圈很小、朋友也很少,与其交往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境况相似,彼此有着相似的行为方式。高等学校中这样一个群体往往游走于学校主流生活之外,对于各类活动只愿做一个旁观者,表现不出太多兴趣,主动将自己变成校园里的“边缘人”。

3.1.3 生活境遇

因为生活的境遇给高等学校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常常不希望被贴上贫困标签,不愿意因为贫困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更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即便对身边老师和同学的善意之举也经常保持着警觉的心理,极易导致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有些学生互相攀比,竞争、浮躁之风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个人能力、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等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落差,往往会无端抱怨自己父母的“无能”,感叹自己人生的“不公”,悲叹自己生活的“不幸”,从而完全否定自我、不思进取、悲观厌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乏思想认识,形成了扭曲的攀比心理,为了改变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将有限的生活费、学费用在奢侈消费上,逐渐形成爱慕虚荣、追名逐利、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

3.1.4 学业压力

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承担着更大的学业压力,寄托着更重的家庭期望,担负着较大的思想包袱,他们深知自己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含辛茹苦的父母。一旦成绩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很强的自责、难过的心理,削弱了进取、求知、进步的动力,使其陷入精神上、情绪上的困苦、失落。对于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费是一种巨大的包袱,依靠借款、贷款维持学业,还要靠自己兼职挣钱,维系日常生活开销。然而,兼职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要占用正常上课时间去做兼职。因此,为了生活,贫困生要以影响学业为代价,去赚取基本的生活保障,致使其经常处于想兼职又怕影响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兼职赚钱的矛盾和困惑中。

3.2 探索贫困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3.2.1 以人文关怀为指导,实现资助机制多渠道化

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以人的生存、发展、自尊、自信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状况,帮助其摆脱经济窘境是当前学生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务。

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以“奖、贷、勤、补、减、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使每位贫困学生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多层面的立体型的困难学生助学网络。例如通过设立扶困助学基金、企业奖学金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困难学生资助活动,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这项公益事业。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目前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的自卑、过度自尊等状况,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要注意资助的方式和方法,将各种各样的资助和扶贫活动有意识地加以深化,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将社会的爱心转变为自己努力的动力。要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考虑受助者的心理感受,要使这些资助和扶贫活动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另外,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政府要正确引导,学校应优化资助资源配置,让资助资源的分配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2.2 以心理疏导为手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贫困学生会因为各种因素、情况而影响到其心理的成长,要解决心理问题需从根本上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心理疏导为手段,帮助贫困学生认识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的重要性,是自己战胜困难、走出贫困的动力源泉,是自己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重要保证,以便提升贫困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辅导贫困生用友好、和谐的眼光审视社会和人生,正确、理性地来分析自己的境况,通过努力奋斗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能因为当下贫困而失去了奋发图强、追求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曲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运用逆境成才的典型案例来教育、激励贫困生,通过实例证明贫穷、逆境不能摧毁坚强者积极向上的决心,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积极的心态、正确的志向、向上的决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逆境,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

3.2.3 解除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学校应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第一,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建立有利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重点防范,早期治疗,及时发现和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根据心理档案的资料开展工作,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推进一体分层式教育。虽然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和表现也存在差异。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应根据不同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人格、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选择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区别地进行励志教育、成才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第三,改进心理辅导模式。把单一的心理辅导与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培养相结合,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组织、策划、沟通等综合能力相结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去直面人生的挑战。

3.2.4 恰当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以制定对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帮扶机制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救助和自我教育。某高校开展的针对贫困生的 “您会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项集体娱乐活动吗?”的问卷调查中,有7.4%的贫困生选择完全不会,79.2%的选择“偶尔会”,只有10.6%的选择“经常会”。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受经济窘迫和自卑心理的影响,经常在闲暇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较少参加社交活动,限制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阻碍了交流平台的拓展。因此,只有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使其不断超越自我,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构筑起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使其内心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慰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

第一,广泛开展帮扶助学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生活忧虑,增强其学习上的优势。第二,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专业方面的技能,提升其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第三、创设社会实践岗位,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才能。第四,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的社团组织,让经济困难学生在社团中加强归属感和认同感,找寻共鸣,增进友谊,提高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经常同其交谈,化解心理困惑,促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积极组织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校内外公益活动,让他们学会感恩,在助人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长城自强社”、中国农业大学的“向日葵爱心社”等,一系列针对贫困生的社团活动,在经济困难学生自助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5 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马克思曾深刻揭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2]。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经济困难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营造一个温暖、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性化环境。

第一,学校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由校园建筑、设备、仪器、花草、树木等物质形态构成的物质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健全的教学仪器设备、基础设施,淡雅宁静,适宜学习的校园氛围,都蕴含着美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的作用。在物质环境中要充分展示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涵,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力量。第二,学校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环境能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着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学校要构建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中的作用。第三,学校要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尊重人格,维护权益,关爱成长”的舆论环境,努力营造帮贫助困、互助互爱、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另外,学校要引导非贫困学生正确对待、看待经济困难学生,提高非贫困生友善、团结、互助的人文素养,教导非贫困生理解、关爱弱势同学,珍惜难得的同学情分。对他们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容,消除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和隔阂,为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友善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教育贫困学生以开朗、宽容、热情的性格与同学相处,让爱与人性的关怀在社会中传递,形成互助、友爱的良好环境。

总之,高等学校贫困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重的学习、生活、心理、思想压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的教育一定要以充满人情的关怀和设身处地的疏导来抚慰心灵,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种元素灵活地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实现用润物无声的关心和春风化雨的疏导,传递社会、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之情,浸润其干枯、孤寂、无助的内心,培养其阳光、乐观、友善的精神境界,促使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1] 矫宇.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J].东北师大学报,2008(4):234-236.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J].人民出版社,2008:196-198.

[3] 耿俊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探析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35-37.

[4] 咎玉林,郑永廷.高校德育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49-51.

[5] 孟蕴华.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解困[J].教育探索,2009(9):121-122.

[6] 田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J].文化学刊,2015(5):13-15.

[7] 沈壮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0-22.

[8] 张健.论大学生自杀事件所引发的教育与管理思考[J].黑河学刊,2012(12):185.

[9] 罗清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新闻天地,2010(5):47-48.

[10] 王宁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76.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责任编辑:陈 克]

Researchandpracticeofhumanisticcare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byuniversitiesonpoorstudents

YANGHongyu,YUJie

(HeilongjiangAcademyofEngineering,Harbin150050,China)

Inrecentyearsthestudents’mentalhealthfromfamilyeconomicdifficultieshasbecomeahotissuein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theuniversitiesshalltakethehumanisticcare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asanewideatosolvetheproblemsofthestudentswitheconomicdifficulty.Theuniversityshouldestablisha“people-oriented”conceptofeducation,advocateacorrectviewoftheworldandlifeastheguidanceofpoorstudents,relievetheirpsychologicalperplexity,enhanceself-developmentability,andcreateagoodatmosphereofhumanecaremeasures,aimingatthestudentsfrompoorfamiliesgettingridofpovertyinspiritandpsychology,andguidingthemtogrowuphealthilysociallife.

humanisticcare;psychologicalcounsel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oorstudent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6.06.013

2016-10-1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FBB120550)

杨弘宇(197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贫困生关怀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选择困难症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