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地区社会与生态系统和谐元素的探讨

2016-03-16 15:17周毅琦段建南寇婉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苗族生态

周毅琦,段建南,寇婉君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苗族地区社会与生态系统和谐元素的探讨

周毅琦,段建南*,寇婉君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谐社会的维护主要是依据国家制定法来执行的,但是相关问题并不能得到全面的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寻求多元化的治理模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苗族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维系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调研法对苗族地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和谐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苗族地区的榔规榔约、民间禁忌、自然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苗族地区的礼仪、民俗、苗族人民的重情重义、团结互助等也是加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对比苗族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吸收苗族地区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和谐元素,最终对我们现代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和谐社会提出启示。

苗族;和谐元素;社会系统;生态系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地位,足见国家对生态发展的重视。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道路。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生活实践赋予了这个民族独有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苗族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元素。充分了解苗族地区这些利于生态和社会系统发展的和谐元素,不仅有利于今后更好地保护苗族地区的生态文明、更对保护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苗族的概况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2012年人口普查时,总人口就达到了942.7万人。中国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苗族人民有自己独有的语言和文化,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

苗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因自然灾害和民族压迫进行大规模、长时期、远距离的民族大迁徙,战争连连,不断受到征讨与清剿。这些因灾害而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大迁徙对苗族整个民族的性格以及传统文化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1]。首先,苗族人民具有较强反抗精神。因为历史上深重的民族苦难,赋予苗族人民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遇到外部灾难时具有较强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其次,苗族人民团结精神强。苗族人民大多数居住在山区,交通不是很便利,一个村寨就是基本上都是由熟人组成的,地缘性和血源性较强,苗民常把帮助亲友邻里而视为自己做人的根本。

2 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元素

2.1 榔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苗族地区每个村寨或若干个村寨都有一个进行集议、制定共同遵守规范的议会组织,然而这个组织的名称在全国各地是不一样的。湖南湘西大部分地区叫“合款”,贵州东南大部分地区叫“议榔”、“勾夯”或“构榔”,广西大苗山叫“埋岩会议”或“栽岩会议”,云南金平叫“丛会”或“里社会议”。虽然各地的叫法不同,但性质基本相似,它们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制定具有强约束力、适用于苗族当地的社会规范。议会组织的头人,有的地方叫“榔头”,也有的叫“娄方”、“该歪”[2]。议榔的会议由榔头主持,榔头一般具有较强的威望和公信力,由各寨寨老、理老等推举产生,每次先由各寨寨老、理老们商议议榔内容,然后召集群众大会共同议定,大会通过后由榔头宣读生效。通过议榔议定下来的社会规范就称为“榔规”,不得轻易更改。议榔每隔几年或更长时间召集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宣布新的榔规前还要背诵过去留传下来的重要榔规。

苗族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多数苗民都是靠山而居。山区因田地较少且森林资源丰富,狩猎、采集药材等也成为了苗民生活来源的一部分。苗民深知“封河才有鱼,封坳才生草,封山才生树”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动物、森林等资源的保护。保护森林资源、动物资源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榔规的一部分。例如,1936年施秉县高坡苗寨制定的“榔规条约”规定全寨寨民“在古巴山”只能砍小米树和马桑树,对其他树种不得随意砍伐,砍了就要以每捆大洋5块来进行罚款,若有砍伐成材的柏树、杉树的还要进行更重的罚款。该规定允许捡地上的干柴,但是风景林断、烂在地上也没有寨民敢去捡[3]。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榔规规定:本村寨内公有的田土、山林不准村内外私人侵占,违反者立即令其退出,砍伐风景树者立即令其补栽,若有对以上处罚不服者,再另罚其一只鸭或者鹅;河里的鱼允许网捕或者钓,但是若有用药闹(毒)鱼或者炸鱼的罚款50两银子,并令其找鱼苗补放;大家共同爱护公有防火塘,不准往里面倒垃圾、粪便,违者令其立即清理[4]。此外,苗族人民买卖土地时,按照习惯法家族有优先权。外族卖主即使确定了田价,只要家族内有人要,其所出的田价不比外人低,仍然让家族成员买。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有效地防止外来商人对本地区土地的用途进行变更。

2.2 民间禁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苗族人民对大自然有着感恩的心,他们通过禁忌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重,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苗族民间禁忌大多数受宗教禁忌的影响,认为一旦有苗民违反禁忌,就会触犯到神,会使整个村寨受灾难,主要包括对神林、神树、及动物等的保护性禁忌。苗族人民把枫树称为“豆民”,即“祖母树”。这跟远古时期的一个传说有关,枫树芯中飞出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一共生下十二枚蛋,其中有一枚蛋孵出的就是人类始祖姜央。苗族人民一般群聚而住,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长青的保寨树,枫树是长寿之源,是祖先神灵的化身,因此以枫树为保寨树,寓意祖先神灵保佑村寨的村民健康长寿。在苗民看来,随意亵渎或砍伐寨内的枫树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行为。苗族人民将成片的古树林称为“禁林”或者“禁山”,绝对禁止砍伐,也不允许在林中捡拾任何枯枝、枯叶,甚至不允许在树林旁说一点亵渎神灵的话,若有违禁者,必须要杀猪羊,请巫师向树神祭祷谢罪[5]。这些民间禁忌对森林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从而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现象。此外,一些禁忌对动物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例如,苗族人民在打猎前要敬山神,祈求山神的庇佑,打猎时对猎物也十分尊重,不浪费猎物,不杀太多的野兽;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规定有野山羊进村寨,寨民不得追杀,上山打猎时要限制数量,不能滥杀无度[4]。苗族人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

2.3 自然崇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苗族人民对大自然有很强的依赖性,逐渐形成“靠山吃山”的生活形式,因而对大自然拥有强烈的崇拜和敬重之情。崇拜的具体对象和方式各有不同。湘西苗族对“龙”崇拜,是由于当地苗族人民认为人是由“龙”演化而来的,世上先有龙身人首的“龙人”,再由“龙人”生出人类的始祖,并由此产生出“接龙”、“安龙”等大型祭祀活动。而黔苗、川苗、滇苗、桂苗对自然物的崇拜,多以大树、古树、竹子、巨石、怪石为对象,他们认为这些神树、神石就是他们的祖先或本民族的象征,因此对之顶礼膜拜[6]。他们还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苗族人民把人的本质纳入到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把人看作是生态体系中的一部分。从江县的岜沙苗族村寨,当地苗族同胞一直以枫树妈妈的儿子自居,每当村里诞生一个孩子,父母就为其种下一棵出生树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并保佑孩子健壮安康,长大成年要种成人树,结婚要种婚姻树,每当人死就砍下代表他的出生树,给死者制作棺材,并埋于树林中,不建坟,不立碑,只在埋葬处栽上一棵树,与山融为一体,视为灵魂永生[3]。因此,在岜沙人人自觉保护森林资源,不轻易砍伐林木,对大自然怀着无限崇敬的深厚情结。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农事技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原始生态农业经验。苗族人民对水田的耕作实行精耕细作,在作物种植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到了气候、季节、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6]。苗族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是处于综合利用的状态。首先,苗族农民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这样既能肥田,又能益苗,一举两得。《苗族史诗》这样唱道:“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7]。其次,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间套种麻、竹、豆等经济作物。《苗族史诗》载:“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7]。此外,湘西地区的苗族同胞普遍存在种田保险,重农抑商的观念,他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意利用土地来经商赚钱,在他们认为土地是最可靠的生存保障,所以湘西苗人对“一亩三分地”的眷恋程度很深[8]。这些都体现了苗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2.4 图腾崇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在苗族诸多灿烂的文化中,图腾文化是整个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类学家佛莱则在他所著的《图腾观与外婚制》中写道,“图腾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他们相信在自己与它们之间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有亲密且特殊的关系。……个人和图腾之间的关连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崇敬,图腾从不会是孤立的个体,它是指某一种类的动物或植物,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即禁止杀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即禁止砍伐或收集它”。湘西苗族在历史上曾以“神犬”(盘抓)为自己的图腾,有关“狗赐粮种”的神话至今还在湘西苗族中广泛流传,“抬狗求雨”等反映盘靓崇拜的各种宗教习俗仍在湘西苗族地区保存。各苗区还有大量的盘抓碑、盘瓤庙、盘抓洞等遗迹遗址[8]。一些苗族地区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一些苗族地区以鸟、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3 维护和谐社会的和谐元素

3.1 苗族人民崇尚礼仪,重情重义

苗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义的民族。首先体现在待客之道上。苗族主人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请客人饮牛角酒;主人路遇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先行;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吃鸡的时候,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龄最小的客人。宴会中尤以鸡心、鸭心最贵重,要由家里最年长的主人把鸡心或者鸭心分给客人,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如果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提前说明情况,主人不会勉强,否则不吃饱喝足就会被视为看不起主人。其次,体现在日常中注重礼仪上。在路上,见到长辈或客人要让路和主动打招呼,交谈中用敬语称呼;在家里见到长辈和客人要让座,且不能从坐着的长辈或客人的面前窜过,抽烟时要主动为长辈和客人递烟,且为之点火;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再次,体现在重情重义上。苗族人民推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之举,帮助他人时不计得失,常将帮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快乐。对待朋友是“君子一言,驯马难追”,面对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则是慷慨赴义,以身许国。

3.2 注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典,团结互助

苗族作为一个富有古老文明的民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除了汉族的节日,还有自己的节日。主要包括苗年、四八节、花山节等。苗年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苗年之前要收拾屋子准备年货,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要祭祀祖先,祭龙潭、祭田神。接着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有踩鼓、赛马、跳芦笙、斗牛、游方等。苗年的活动前后历时9天。四八节吃乌米饭,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纪念传说中的英雄。花山节也称“跳花”、“踩花山”等,是滇东北、滇南、川南一带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5月1日前后举行,这几天凡是居住苗族地区的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苗族人民甚至跨省来参加,人数一般高达数万。除此之外,还有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还要将家谱晒一下;十月初二过“小年”等。苗族人信奉杨再思,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

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偏僻山村,居住分散,沿袭着原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也十分简陋,凭借单个人的力量无法抵御猛兽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长期以来,苗族为了生存而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团结互助的集体观。苗族人民会自发地进行义务劳动,例如,在苗乡古道、在山梁上、大树旁、泉水边、桥头上都架起一张张木条凳;在山谷里、山沟上架起一座座简易的木桥、水井边、岔路上树起一块块指路碑;不管是谁,只要遇上桥面被水冲塌或被牲口踩坏,他们都主动用石块把桥面修好;只要遇到路面被水冲坏,他们都主动用沙子填平补好。苗族人民之间也会团结互助。村里建造房子,都是你建我帮,我建你帮,甚至出现一家建房全村出动的感人场面,因此一栋房子很快就建起来了;某家如果有婚丧大事,需要酒肉钱米,全村人便会有钱出钱,有米出米,全力支援不计报酬;村寨中遇到老弱病残和鳃寡孤独者谋生困难时,全村人都有抚养和照顾的义务[8]。

4 苗族地区社会与生态系统和谐元素的启示

综合上文,不难看出苗族地区的社会和生态系统是处于很和谐的状态的,苗族人民尽量顺应当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轨迹,用最小的干预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这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彻底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模式是不相同的。现代人类社会不停地从生态系统获取生存资源,并向其排放废弃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毛泽东曾经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主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9]。因此我们在吸收苗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时,应该正确区分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收那些优秀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且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元素,摒弃其中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元素。

4.1 农村村民自治,建立村规民约

苗族地区人民用榔规榔约来进行自我约束,并且由榔头每隔几年组织一次议榔制定新的榔规榔约。目前,我国各地不少地区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农村村民也可以建立村规民约来进行自我约束。由村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村民自发组织,带领全村的村民共同建立村民理事委员会。村民理事委员会由全村村民共同选举理事会理事长、会员,理事会成员可义务劳动,为全村村民造福。在制定村规民约时鼓励全村村民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容完全由村民自己投票决定。每隔几年召集一次群体会议,根据村里的具体情况对村规民约进行更新。村规民约的内容可以包括方方面面,例如:在村民建房方面,要坚决实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先批后建”;不得随意把土地流转给集体组织外的人,否则予以一定的惩罚;定期组织村民进行集体植树栽花、清扫,激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对破坏环境、公共财产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处罚,可以是在社区进行义务劳动也可以是适当的罚款等。通过这些村规民约让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相互监督,逐步自觉养成好的习惯,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好。

4.2 加强生态环保宣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苗族人民对自然、图腾的崇拜以及对大自然禁忌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才形成的。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从培养对自然的崇拜敬重开始。培养这种生态自觉又要从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开始,从了解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开始。当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比以前多了,但是在部分农村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的宣传之外,更要注重实地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讲座、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在文艺演出时加入环保元素等都是可以加强生态环保的宣传。在我国很多农村都有几百年的古树,不少村民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将几百年的古树砍伐用来卖钱。虽然苗族人民把树奉为“神树”有些许迷信,但至少他们是从心里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久了的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得不够深入。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亲近自然重新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应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带领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让他们知道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此外,可邀请相关专家对农业种植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在利用土地时要充分了解它的自然条件,综合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虽然苗族地区重农抑商观念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他们不利用农用土地经商的想法是值得学习的,至少他们不会轻易把农用地变成建筑用地。时刻牢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才能更好的合理利用土地,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3 继承传统礼仪规范,真诚待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传统礼仪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可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明习俗。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都应该按照礼的规定进行。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现在的很多人却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把这些条条框框看做是一种负担。现代社会提高个人修养可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比如,穿着整洁,见了尊长主动招呼,接受别人帮助后说感谢,遇到有困难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注重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融洽,减少冲突,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现代社会人们的善良也会让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人们开始面临诚信危机,在大街上看见老人摔倒也不敢去帮助。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要先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玩弄他人真诚、以怨报德的人,但是这毕竟是极少数人,而且这类人最终必将受到指责和唾弃。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像苗族人民一样始终饱有侠义之情,真诚待人,维护和谐社会的发展。

4.4 开展大型活动,增强人们的群体意识

千百年以来,苗族地区节日文化依然丰富,并且集体意识超强,他们共同保护财物、积极进行义务劳动、乐于向身边有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现代社会的人们日益忙碌,节假日意识、集体观逐渐淡薄。对现代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生活在同一个集体的人成为既彼此认识又熟悉环境的群体。要使居民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然而现代农村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他们属于弱势团体,缺少最基本的关爱。村里积极开展娱乐、文化、健身活动,在传统节假日举行集体庆祝,对他们心灵上是一种慰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既然生活在集体中,就要有群体意识,相互团结。对于一些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其他村民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老人孩子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员来说,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不能经常回家,但村民们一定要督促其照顾好老人和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健康。

[1]刘锋,王微.城镇化:苗族文化的调适与转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7-110.

[2]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

[3]余责忠,翟星晨.苗族习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3(1):145-155.

[4]侯天江.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5]吴媛姣,蒙爱军,冯毓杰.贵州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2):43-48.

[6]周颖虹,康忠慧.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2006(3):49-52.

[7]马学良,今旦译编.苗族史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8]段兴龙.论湘酉苗族传统伦理及其观代价值[D].长沙:中南大学,2007.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作者简介:周毅琦(1991-),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Discussion on the Harmonious Elements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Miao Nationality Region

ZHOU Yi-qi et al
(College of Resources&Environment,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At present,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are mainly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laws,but the relevant problems can not be solved completely,in this context,to seek pluralistic governance modes becomes an urgent need.As an ancient ethnic minority in China,the Miao nationali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speci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habits.In this paper,it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discuss the harmonious fac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area.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Miao area the Lang rules,folk taboo,natural worship,totem worship,etc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At the same time,etiquette,folk custom of Miao area and the Miao People to conduct with good kindness and to unite intimately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By comparing the Mi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the“modern civilization”,to absorb Miao reg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harmony.Finally,we put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modern society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a harmonious society.

Miao nationality;Harmonious element; Social system;Ecological system

X171.1

A

段建南(1957-),男,山西晋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

(2016-10-27收稿袁海峰编辑)

1003-7853(2016)06-0055-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类研究”(编号:41171176)

猜你喜欢
苗族生态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丹寨苗族“祭尤节”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