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装设计教学看古籍线装书的装帧设计

2016-03-16 18:2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线装书书籍设计

王 丽 岩

(河北美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北 新乐 050700)



从书装设计教学看古籍线装书的装帧设计

王 丽 岩

(河北美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北 新乐050700)

摘要:线装是古书籍装帧一种最主要的形式,是我国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无论是精美的页面编排还是精湛的装订工艺都可以说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线装书装订工艺是装帧设计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线装书是古代艺术设计和印刷装订技艺的完美结合,通过书装设计教学对古籍线装的结构、版面、装订工序、装订方式、穿线技法以及线装书的书函设计进行深入研究,让线装书的装帧设计这一传统技术得以传承与延续。

关键词:书籍设计;线装书;书籍教学;装订技术

一、线装书概述

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经历了几千年,从甲骨、简册、卷轴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线装,其中线装是历时最长也是最为成熟的装帧形式。唐代以前我国的书籍是以卷为单位,直到经折装的出现才改变了卷轴的阅读形式。但是经折装的左右反复翻阅极易损坏,并且书籍纸张的长度在翻阅过程也有诸多不便。鉴于经折装书籍在翻阅中出现的两大问题,书籍开始出现“册”“页”的形式,也就是继经折装之后的蝴蝶装。蝴蝶装以书页中缝折叠后按顺序积成一叠再将折缝逐一粘合在一起,加上坚硬封面就完成了一本书。蝴蝶装有其明显的不足,一是阅读时白页在文字中间使得阅读时有间断;二是页粘合处的胶性不牢,就容易使书籍出现掉页丢页的现象。于是又出现了蝴蝶装改良版包背装,包背装源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包背装的装帧首先是以文字一面向外折以折叠的中线为书中,所以没有了蝴蝶装的白页问题;其次在装订上包背装在书背近脊处也并用纸捻穿订以固定书页避免掉页现象的出现,同时也省了逐页粘贴的麻烦;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脊黏住,做为书籍的封面与封底以及书脊。

可以说包背装就是线装书的前身,以纸捻穿订书籍固定书页与线装书的装订是同一原理,只是纸捻在翻书过程中易受到拉力影响而断开,所以人们用线代替纸捻来穿订书籍,形成了书籍最主要最成熟的古线装装订形式。

“线装是我国古籍装帧最后一个形式,是历经时代长河后代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最高水准。”[1]线装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以自身独有的形式美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技术的魅力。“线装书是中国的一种民族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独特内涵。”[2]在色彩与页面中无不散发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让人们在翻阅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书籍装帧形式带来的艺术享受以及装帧背后的中国文化。

二、线装书的结构与版面

1. 线装书的结构术语

古籍线装书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并且这种结构格式是从简策装书籍就开始的,发展到现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书籍一大风格特点。线装书的结构分为几大部分:首先是外面的一层硬板或纸板,称之为背、书皮或书衣,现在一般称为封面。封面内的第一个页面一般是一张空白的纸,叫做护叶或副叶,它的作用是保护书籍内页不受到损坏,相当于现在书籍的副封面。接着护叶后面的是一张写着书名、作者、时间、地点的纸,古时人们称此页为封面或内封面,现在我们称做书名页或扉页,并且现在的书籍可以有多个扉页的存在。书名页后面按顺序是序、凡例、目录,然后是正文。正文内容有很多可以分成多册多卷。在正文的后面是附录和参考材料,如果内容资料较多可以组成一个独立部分叫做卷末,不计在正文卷数之内。此类参考材料偶尔也会出现在目录之前,就叫做卷首,也不计在正文卷数范围内,还有一种叫做跋或后记,是在正文的后面,最后在封面封底前又有一张空白的护叶加。这就是古籍线装书的结构,刘国钧先生在《中国书的故事》一书中有着详细的说明。现在的书籍无论是精装还是平装在结构上与传统线装书的结构大体是一致的,个别的书籍会根据内容与装帧特点增加或者简化一些内容和形式。

在传统的线装书装帧中,书籍的封面和内页可以说是一体的,这也是线装书最有特色的外部形象。线装书的封面设计并不是很讲究,无论是材料、色彩还是装饰都比较朴素、简洁、静雅并且富有内涵充满书卷气。这源于当时的文人墨客尚雅,以雅为上,讲究书卷气恶商业气的习性,并且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

2. 线装书的版面术语

古籍线装书的版面是继承了包背装书籍的版式结构,属于宋版书的风格。从最初的蝴蝶装包背装到线装都属于宋版书的基本版式结构。线装书是蝴蝶装和包背装的改良进化版,只是在封面的制作装订上有所变化,在书籍内页上版式和结构上并没有大的差异。传统线装书的版式结构严谨,其中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名称和特色:

(1)书口,页面中称为版口,完成后的成品书籍称“书口”,由于印刷技术原因线装书籍的书页都是单页印刷,印后有字面对折,为了装订时方便对折就在在页面中间设置版口,对折后中间的直缝就称为“口”。版品的设计为了美观又有白口、黑口之分;中间折缝上没有黑线,称为白口,有黑线的称为黑口;其中刻有文字的又称为花口。版口的存在是为了装订时折叠书页作为参考标准。

(2)书脑,书籍装订时打孔穿线装订到书脊之间那一部分。孙从添的《藏书纪要·装订》:“订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草订眼亦然。又须少,多则伤书脑。”可见书脑若损坏了,书籍的书脊以及孔都不能保全,也就不易穿线无法修补。所以说书脑不可伤,修补古籍时,接口容易,修补书脑极难。

(3)天头和地脚,书籍版面上下没有印刷图文的空白处称为天头或地脚,现在通常把天头称为页眉,一般线装书版面中天头比地头大一倍,偶尔也有均等的。

(4)书眼,也就是用以穿线的孔,孔越小越好,太大容易损坏书脑。

(5)鱼尾,在版心中,距上边约四分之一距离处印有一像鱼尾一样的标志称为鱼尾,通常鱼尾是上下相对应的,称为上鱼尾和下鱼尾。如果没有下鱼尾也可以用一直线代替。从鱼尾的常规样式又可将鱼尾分为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对鱼尾(逆鱼尾)、顺鱼尾、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

(6)象鼻,版口上下两端的界格或者版心下边栏至上下鱼尾中间的两个部分,称为象鼻,象鼻因为有线装饰或无线装饰被称为黑口或白口,宋版书中白口多于黑口。

(7)心,即版心,版心与版口不同,版口是两半页正中的折缝,版心是页面交界处的空隙处通常是鱼尾页码和文章介绍等信息。

(8)书耳,又称耳子、耳格。附于下半页版面外左上角处的小方格,多刻有书籍的篇名等信息,又称为耳题。

(9)包角,书页装订成册以后,书籍左边为翻阅读的书口,右边装订穿线且上下两隅为角。通常较为珍贵的书用青瓷色的布或蓝绫绸包角,包角主要是可以保护书,但容易被虫子啃噬。

(10)书根,书根在全书地脚切齐之处(也就是书籍的下端切口处),即于交隅线的右边书写册数,左边写书的名称与分类,以便于检查和整理。

古籍书的书籍结构十分讲究并且版面分工详细严谨,每一处都有自己的功用与设计特点。古籍线装书的版面设计在视觉上大同小异,只是在细节处有略微的变化,多数古籍线装书的装帧设计是以保持书籍版面结构的前题下,以穿线的方式方法进行视觉美化。线装书和穿线种类与技法亦是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工艺技术。

三、线装书的装订

1. 线装书的装订工序

古籍线装书的装订是十分讲究的,装订工序复杂且不可有一丝疏忽。古人云:“装订,当先备书壳。通常用毛边拖栗色,半年后附裱,裱时面糊加矾,以免虫生,广东则多用雄黄纸。拖瓷青色者,用杭连纸,以苏州制者为佳;精者以杭连裱,次者用洋纸裱。”邱凌先生的《书籍装帧艺术简史》中把古籍线装书的装订分为十二道程序,分别是:“折页、分书、齐线、添副页、草订、加书面、截书、打磨、包角、钉眼、穿线、贴签。”[3]

(1)折页,由于技术原因古籍书的页面印成之后,首先要把页面参照书品折页。折页方法有复折与捻折两种,复折是一页一页对齐书口线折页;捻折又称提折,数页相叠加后一起折,效率较快但质量较差。古籍线装书折页以折得直、折得齐、压得久为上品。

(2)分书,是把页面按内容顺序排列。有先折页后分书的也有先分书后折页的,主要从书籍内容的多少或者书籍的厚度卷数决定。

(3)齐线,又叫齐栏,把折好和分好的书页,一页一页对准书逐页对准中缝,使页面整齐排列。

(4)添副页,“副页”又称为“护页”是在书衣之后保护书籍页面的空白页。一般前后各添副页一到三张的空白页称为添副页。

(5)草订,添加副页之后要用三条棉线代替装订线材进行草订,主要是固定书页位置以防错位。

(6)加书面,也称“书衣”,也就是现在的书籍封面。

(7)截书,书面加上后,就要截书。“截书时,上下天头地角及书脑毛边要放展,以阔且长为贵,用力一刀裁下。”[4]古籍线装书的截书相当于现在的裁切,但是古书是一本一本的截以致一部书的各本刀口都不齐。徐康的《前尘梦影录》中写到:“在玉峰得鸿庆居士大全集,刀口不齐。据江湖书友云,明代人装订书籍,不解用大刀,逐本装订。”

(8)打磨,刚切好的书籍切口处难免会有切刀的痕迹,古时候就用砂石打磨使切口平滑规整,而现代多用砂布轻轻打磨。

(9)包角,较为贵重的书籍多用布或绫绢包角,以保护书籍而且增加视觉的美观性。古时书籍的包角有南北差异,《藏书十约》中有载:“北方书喜包角,南方殊不相宜。包角不透风则生虫,糊气三五年尚在,则引鼠”。

(10)钉眼,在靠近书脊的地方根据书籍的宽度确定书眼的位置。 打眼的时候要注意草订孔的位置并与其对齐,并且书眼要小、细、正。古籍书通常打四眼或六眼,偶尔也有八眼的,主要看书籍的大小和厚度来决定书眼的多少。

(11)穿线,又叫订线,一本书装订所用的线是书体的七倍长,如果书籍较薄可以用六倍长的线。根据《藏书纪要》记载:“订书用清水白绢线双根订结,要订的牢,嵌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12)贴签,最后一道程序,通常以古色为上层选择,并用深古色裱一层,但具本还要看书衣的颜色来定。书签的大小要看书籍的尺寸来确定,粘贴以贴齐,上下左右均而不斜为好。

以上只是古籍线装书的基本装订程序,其真实的装订过程较之复杂的多,并且技术要求也较高。要求相关研究工作者要对书籍装帧设计和古籍线装书籍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学习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学生要掌握线装书籍的装订技法并实践运用。

2. 线装书的装订方式分类

古籍线装书也有精装和简装之分,简装书在书衣的材料上以纸为主,且装订方法简单,不包角,没有勒口,不裱面,不用书函等;精装书做工较为精细且程序也更为复杂,多以绫绸等丝织物制作书衣,有包角,勒口,复口,用精致的书函包装书册。古籍线装书也有一些特殊的装订方式,如毛装线装书、夹页线装书、修补旧书方法的金镶玉线装书。

(1)毛装书

所谓的毛装书是在线装书装订工序完成到加书衣这步骤后不进行截书,而是直接打眼穿线装订。这种书的上下右三边边缘不齐且有少许毛边存在,故称为毛装书。毛装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边缘可以重新进行截书这一步骤,并重新装订使得旧书和新书一样。但是毛装书书体不规范不方便存放,所以保存到至今的毛装书很少。

(2)夹页书

夹页书是在书籍折页里加入一张白纸,有时也会加入彩色纸。夹页书籍较其它线装书较厚较硬实,其它并没有异样。清代有很多古籍都采用夹页装订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书页结实,也避免了当时书籍印刷时纸张过薄透字缺陷。

(3)金镶玉

“金镶玉线装书主要是修补旧书的一种方法,通常把旧书的线折掉,在折页中加入一张较原有书籍页面较大的白纸,重新对齐,打眼,下捻,再用线重新装订一次。”[5]因为这种书籍较原书大,上下都加长并留有白边,故又称为“袍套衬”。这种金镶玉线装书在包背装、蝴蝶装、线装书中常出现,多数是修补的功用。

3. 线装书的穿线技法

古籍线装书的穿线不仅是将书页加固到一起的作用,对书籍的外观也有美化的作用。装订线的订联形式开扩了线装书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是线装书籍设计中视觉美感的重要元素, 是线装书籍不可缺少的亮点。尤其是近年的书装教学中仿古线装书的装订线样式更是创新多样,有在线尾处做花样打结的,有利用线的走势形成文字的,也有随意性穿线的,以及变换不同线材等多种手法。使得教学中学生们对仿古线装书的设计充满新奇。古籍线装书线的订联方式也有多种,有四目式、龟甲式、麻叶式、大和式等。

最常见的四目式又有宋式四眼式和唐本式四眼式以及坚目四眼式之分,是一种简单的装订形式。

龟甲式是由宋本四眼式演变而来,同样是在书脑部分加入八个眼,第二个加入的眼与原来的眼成三角状并与书背联线,使装订线走势似龟甲纹而得名。

大和式又分为普通大和式和四目大和式,因这种装订方式在日本使用较广而得名。这种装订方式是在书脑处打四眼,两眼一组并且穿线后打结固定,书籍题名签也是在书籍中央。

线装书的订联方式在眼数和走线方式上变化多样,装订线的变化是视觉的也是知觉的,是线装书的精神纽带。古籍线装书的设计是无数的能工巧匠经过千万遍的实践与改革,保证书籍固有形式与实用的基础上寻求的形式美, 例如龟甲式、 麻叶式、大和式等都是古人心灵与智慧的结晶,是不断探寻形式美与装饰美的结果。传统线的订联方式讲究正面背面都不漏线头,保持看不到线的起点和终点的神秘效果。

4. 线装书的书函设计

一套线装书总是分为数卷印制,包装线装书时需以数卷放到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称为书函。书函是包装书籍的夹板、书套等盒子的统称,对书籍起保护、装饰的作用。线装书的书函在形式上又分为夹板式、包帙式、裹帙式和四方帙式。

夹板式通常用楠木或樟木制作,木板的大小与书的尺寸略大或相同,将书籍夹在两块板中间并用丝带扎紧,书名刻在木瓜上并涂以颜色。此种书夹放到书架上可以方便抽取书籍并减少磨损,并且可防止虫蛀。

包帙式就纸板底基基础上包上不同的织物,根据不同的织物或看出书籍的档次。包帙式将成套书籍放在中间并将四边全部包围起来,最后用丝带或线材扎紧即可。

裹帙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书函形式,分为镜帙式和圆帙式两种。按书籍尺寸确定的5块大小不同的板材组成,外面用布料、丝绸、绢、绫等面料裱糊,里面用白纸再裱糊两层衬纸。“此种书函结构分为底板、前墙板、衬板(舌板)、后墙板和面板,前墙板和面板上还分别配有销孔和骨销。”[6]书籍放在书函中间包装完后将销头插入稍孔并在书函外面贴上书名签。用此种书函的书籍只有书的上下切口露在外面,查阅时核对书籍文字即可。

四方帙式,又称为包式函套。形式上与包帙式接近,但是此种函套的面料极为考究。因为成本高,加工程序复杂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只有少量特殊且十分高档的书籍才会选用这种书函。

结论

作为传统工艺技术的经典之作,古籍线装书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可以说是书籍装帧艺术的最高水准的代表。古籍线装书的魅力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美,而且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精神文化内涵。古籍线装书的文化内涵绝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经过历史的长河积淀而来,并经受着各种因素的推动影响逐步演变到今天。

古籍线装书的装帧形式对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有很深的影响,并提供了很多的设计经验与设计灵感,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历史价值。在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线装书的知识与装帧技术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古籍线装书的结构与版面的认识上就足以感受到严谨性与秩序性;而书籍的装订工序与穿线技法更能看出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精湛。所以书籍装帧课程中手工线装书的设计与制作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工艺技术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徐德记.线装书的装帧形制结构研究[J].美术大观,2013,4(18):93-94.

[2]罗燹瑕.再谈中国古代线装书的文化内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

[3]邱陵.丘陵的装帧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l:52.

[4]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王娜娜.中国线装书及其审美[J].艺术百家,2008,(5):295-260.

(责任编辑:高曼)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4.023

收稿日期:2016-06-12

作者简介:王丽岩(1984-),女,吉林四平人,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J5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4-0083-04

猜你喜欢
线装书书籍设计
线装书在概念性书籍设计中的创新与运用
线装书的书籍装帧设计
线装书的新形式与功能探析
浅谈鲁迅先生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书衣亦有灵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设计与生活
《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