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一源多版的成因——以大别山传说为例

2016-03-16 19:06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

李 倩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民间传说一源多版的成因
——以大别山传说为例

李倩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民间传说中有关名山大川称谓的来源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在长期的时空作用下民间传说发生演变,呈现出一源多版的特点。通过比较法研究了“大别山”称谓的几种版本,分析其不同版本的成因,不同特征与共性,故事情节、人物主题的演变及流传成因,通过这些因素的演变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讨论其思想意义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民间传说;一源多版;大别山称谓;历史演变

一、民间传说的特点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一定地方风物密切相关的传奇故事。在一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同时对叙述的对象给予评价[1]。其形成、演化及定型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习惯相联系。通常是在一定地域、一定群体、一定时代形成独特的思想文化基础,然后才形成传播条件[1]。在产生、流传的过程中,民间传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由于年代久远,地域辽阔,民间传说“一源多版”的现象较普遍,即同一个人物、事物或地方风物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故事。

当前,单论某一特定民间传说的起源问题,由于口头文学缺乏来自书面材料和考古资料的有力佐证,其争论依然较大。即使学者们已经收集到极为丰富的材料,至多也只能作出一个大概而宽泛的猜测,一般很难追究到极具体的地理方位和精确的历史年代[2]。在此笔者以皖西地区的“大别山”称谓来源为例,采用比较法探究民间传说的一源多版现象及其内在的共性及区别,研究一源多版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变迁与发展。

二、“大别山”称谓来源传说多版本

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交界处,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秦岭余脉,长270千米,褶皱断块山。大别山的名称早在3 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大别山称谓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下5个版本均涉及大别山得名的由来[3],若以时间为序,大致如下:

爱情类: 据说在洪荒之世,天地浑然一体,亿万生灵被挤压在昏暗的天地之间。有一位王子为了他心爱的龙女能够看清他的容颜,便化身为一座山訇然升起,用它的脊梁把苍天高高撑起,从此有了天地之分,万物生灵也得以获得光明。由于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别,便取名为大别山。龙女为了能与爱人长相依永不分离,便化身为清甜的剐水,环绕着流过大别山脉,这便有了大别山与剐水之说。

神话类:王母娘娘与七仙女见神鳖在凡间变成大山,山上光秃秃的。随后命七位仙女装扮此山。大姐洒遍松杉种籽,浇下天河水,故大别山松杉树生长茂盛;二姐在大姐东边种下牡丹、桃花;三姐在三省垴一带撒下茶籽、茶花等。四姐把荷花种子撒向天堂湖,至今湖中菱藕不绝;五姐将天河的鱼虾撒向湖中,故该湖中的鱼虾成群;六姐将五谷种子都撒向田野,大别山处处五谷生长茂盛;七仙女丢下猪、马、牛、羊、鸡、蛇等生肖之物,此后大别山等地便有了各种动物。后来人们认为大鳖山名称不雅,故改为大别山。

名人类:相传昔年汉武帝刘彻封禅南岳天柱,途经湖北境内一座高山,高耸入云,薄如尖刀,遂赐名薄刀锋。因汉武帝一路不回头,半个月竟然未走出此山,感慨曰:“此山之大,别于天下。”大别山因此而得名。

名人类:相传当年李白(又传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曾游历)登上了大别山的最高峰白马尖,观赏了南北二侧的景色,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

地理类:来源于地缘学界,据地缘文化学者考证,现在的大别山所在地在远古时代曾是一片汪洋,大约20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地面开始隆起,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别山。大别山脉与西部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绵延千余公里,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由于它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开了吴国、楚国两地,从而使得南北两地的气候环境和风俗民情截然有别,因此后人把此山脉叫做大别山。

三、一源多版的成因

分析大别山称谓的传说,依次为洪荒时代人神不分因爱而勇、远古时代神灵庇佑建美好人间、贤能帝王赞此地、千古诗仙题诗此处、学者科学考证得名[4]。由此可见传说是劳动人民在科学知识匮乏时代,用浪漫诗意的语言,讲述他们对爱情、勇气能战胜任何困难等美好观念的传承,也体现出人类历史早期由于物质匮乏生活困苦,劳动人民期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和对美好人间的热爱,这呈现出对自身思想得以表达的诉求[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劳动人民将更多的期望寄托于人类的领袖——帝王,以帝王对当地的评述为荣,故而有了版本三传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物资得到满足,劳动人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对大文豪的崇拜之情不亚于神灵及帝王,所以有了得名源于李白之说。直至近代科学文明大力发展,从地缘说的角度解释大别山命名。

经考证,大别山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尚书·禹贡》。由此可见,有关汉武帝、司马迁、李白之类的传说,非大别山名称的由来,而是用名人传说来解释大别山的特色,即“大别于他山”。对比不同称谓来源的版本,可以看出其具有多角度、多种形式阐述乡土的特点。在不同时空,依附于特定名人,民间传说经历各种原因的传播和演变,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及自豪之情。

通过上述例子,人们可以看到出现多个版本的原因有三。其一,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表达自身思想诉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出现多个版本说明劳动人民思想愿望的多样化、多元化;其二,民间传说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其产生和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进而演变出新的版本;其三,因为当地劳动人民由衷地热爱家乡,并引以为傲,所以将大别山的起名与不同时代的名人志士之言行相依附,以此解释得名的缘由。

通过民间传说即民间社会语言,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与文化精神[6],强化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是民间社会十分普遍的现象。研究民间传说的一源多版现象,既要关注当地劳动人民的内心思想诉求[7],又要关注时代的发展、地域的交融、信息的传播对当地民间传说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点,从一个侧面了解其流布路线、存活环境、传播方式、创造规律,以及适应各自环境的能力等等。

四、一源多版现象潜在的特征

通过对大别山称谓来源的考究,可以发现民间传说“一源多版”的现象非常普遍。对其成因学术界尚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法则,但通过比较各种版本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存在共同的艺术特性。

(1)虚构与真实并存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想象和创作的虚构故事,情节离奇神秘,引人入胜。其创作基于一定的宗教、政治、历史现实加工而成。传说中的人物往往在历史上是有的,部分还能找到现存的古迹、制度、风俗作印证。

(2)解释性与娱乐性并存

解释性是民间传说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十分匮乏的时期,人们用神学说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幻想色彩浓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对传说的解释并不是真正相信,人们怀着听故事娱乐的心态来创造和传播它,在解释地方风物时带有更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而非科学知识的普及。

(3)黏附性

民间传说的黏附性,表现为传说对地方事物和著名人物的依附。依附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汉武帝、司马迁、李白等)、宗教神话人物(如王母娘娘、七仙女等),使传说影响扩大,也更加便于人们记忆和讲述。依附于当地的山水、古迹、习俗,让人感到传说生动形象、真切可信。

民间传说是在特定的一个区域内形成的,沿着时间纵向轴越往远古追溯,区域的封闭性就越强,传说故事的形成条件就越具当地特色。同一个传说源头,随着时间推移衍生出多个版本的传说故事,以时间为序纵向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当地历史文化的发展情况。研究民间传说的一源多版,让后世人更为立体、全面的认识当地的风物人俗。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根据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不断地被改造,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可以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做出浪漫诗意的解释,还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可以教化社会成员,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史料,记录相关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可以说,民间传说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当前,民间传说的具体起源难以考证,民间传说在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流变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文本类型和数量,劳动人民或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出于各自的需要,共同参与了对传说故事和民间历史的再建构。民间传说“一源多版”的背后存在着多种成因和可能性,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即是比较法,因为每种文化现象都是其整体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从其各自生发的具体文化语境入手,比较其在各自社会文化中的具体生成原因,以及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大别山传说的一源多版只是民间传说传播万千现象中的沧海一粟,但比较研究的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差异性的传说文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凸显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研究这一现象对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文化发展和当地的社会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对大别山传说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继而对大别山传说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同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别山的知名度,打造名山文化品牌,从而推动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于劳动人民。

参考文献:

[1]韦其麟.壮族民间文学概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孔凡仲,哈尔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8.

[4]陈映婕,张虎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起源地的认识误区[J].民族艺术研究,2012(2):74-79.

[5]祁连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6]陈映婕.超越“遗产观”的中国民俗学发展[J].民俗研究,2013(5):13-21.

[7]王志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27.

The Source of the Folklore with Multi-versions Derived from One Special Source——Example of Historical Origin of “Dabie Mountains”

LI Qian

(SchoolofArtsandMedia,AnhuiUniversity,Hefei230011,China)

Abstract: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appellation of famous mountains and great rivers have multi-versions derived from one special source, which evolv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ng-time spans and large space with the special historical grounds. In this work, the origin of the appellation “Dabie Mountains” based on the varies editions has been researched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law. The analysis of formative causes of the varies editions, different features and same characteristic are shown. Combined with the storyline, theme evolution and wide-spread ca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ellation 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history have been studied with the discussion about its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value to society.

Key words:folklore; multi-version from uniform source; Dabie Mountain;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054-03

作者简介:李倩,女,湖南郴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民俗艺术。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262)。

*收稿日期:2016-01-08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
美日两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高校辅导员制度演变及其启示
解读中西方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生活演变过程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协调效应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