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搜神记》部分副词考察

2016-03-16 19:06张薇薇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

张薇薇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2.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



敦煌本《搜神记》部分副词考察

张薇薇1,2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2.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

摘要:敦煌本出自敦煌石室,未经后人改动,语料价值很高。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敦煌本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从语言学角度,成果鲜见。文章考察敦煌本《搜神记》的一部分副词情况,通过与中古以及近代汉语的某些副词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作品中的一些语法规律和语言特色,从而对作品的年代和语料有一些实在的把握。

关键词:敦煌本;《搜神记》;副词考察;语言学

题名为《搜神记》的小说,目前可以见到多种版本,但以3种版本最为有名,即二十卷本、八卷本(或称《稗海》本)和敦煌本(或称句道兴本,仅有1卷)。其中,敦煌本《搜神记》①题名为“句道兴本《搜神记》一卷”,较完全的本子为日本人中村不折收藏,罗振玉先生《敦煌零拾》最早刊布。王庆菽先生以中村不折收藏卷子的影印本为底本,又比勘巴黎、伦敦残卷,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备的本子收于《敦煌变文集》中。由于文本所用语言通俗易懂,接近当时口语,以至于历来都被作为变文的语料而出现,加之作者句道兴其人未见有史料记载,因此,对于敦煌本《搜神记》的语言年代、语料定位都是十分模糊的。本文拟从副词切入,对敦煌本《搜神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语法特征做一考察和整理,看看此时期副词发展的情况,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实在的语料参考,也为敦煌本《搜神记》的写作年代提供合适的定位。

这里首先要理解何谓副词?参考诸多的语法著作,学界目前比较统一的结论是:所谓副词,一般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副词内涵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穷尽性分析。

一、时间副词

1、更

敦煌本《搜神记》中时间副词“更”(有的论著将其归属于情状副词)很常见,大多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反复进行或出现,相当于‘又’‘再’,既可用于未实现的,还可用于已实现的。在句法结构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谓语,有时也可修饰形容词性谓语。”[1]

用来修饰动词或者动词性短语,相当于“再、又、复”。例如:

(1)汝身长娇能非轻,不可绝其后嗣,汝更勿言。(敦煌本3②)

(2)榆附死后,更有良医。(敦煌本4)

(3)后更至三年,宣王遂出城田猎……(敦煌本18)

(4)玄石再三求乞取尝,狄自取一盏与尝,饮尽。玄石更索……(敦煌本19)

(5)鬼使曰:“……”。鬼使更奏曰:“如信之徒,天下何限,今若放之,恐获例者众。”(敦煌本21)

尤其是最后两例,从上下文语义看更加明显,第(4)例是说玄石喝完了一盏,“又”索要;第(5)例前面鬼使已经说了一段话,紧接着“又”说一段。

2、始

《汉语大字典》(缩)[2](P438)关于“始”作为副词的部分用法是这样解释的:

(1)刚刚;正。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始,犹正也。”《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南朝梁江淹《杂体三十首·左记室思咏史》:“终军方始达,贾谊位方尊。”

(2)只;仅。

唐李白《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唐李商隐《赠孙绮新及弟》:“陆机始拟誇《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3)方才;然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程郑卒,子产始知然明。”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镜花缘》第十三回:“母亲良氏,素有阴虚之症,服药即吐,惟以海参煮食,始能稍安。”

敦煌本《搜神记》中,时间副词“始”共出现25例26次,其中大多表示“方才;然后”,有16例,例如:

(1)抱嵩置墓东八十步,然始霹雳冢开,(敦煌本2)

(2)回到家,见管辂。始语颜子曰:“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敦煌本6)

(3)于后刘泉拜元皓为京州刺史,子京为秦州刺史,二人始相分别,各赴所任。(敦煌本14)

(4)信方始得说委曲,始知是儿,遂抱悲哭。(敦煌本21)

(5)其时妻面上疮出,状如火烧,疼痛非常,后乃求哀伏首,始得差也。(敦煌本26)

表示“只;仅”的有8例,而且这8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用于年龄之前,表示“仅……岁”,例如:

(1)年始八岁,母患卧在床,忽思堇菜而食之。(敦煌本2)

(2)见一年少始可十八九矣,在道南刈麦……(敦煌本6)

(3)其田章年始五岁,乃於家啼哭,唤歌歌嬢嬢,乃于野田悲哭不休。(敦煌本23)

(4)年始十五,心爱孝顺。(敦煌本24)

(5)臣有一子,年始两岁。(敦煌本25)

表“刚刚,正”义的只检得1例:

狄具言曰:“本共君饮酒之时,计应始醒,但往发冢破棺,看之的不死尔。”(敦煌本19)

讲的是刘义狄算好了千日之后刘玄石正好酒醒。

3、还

作为时间副词的“还”在敦煌本《搜神记》中出现11例,这11例大致可分为两种用法:一种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不变,相当于“仍然”,例如:

(1)忽出门看,遂见元皓来至子京前,还似平生无异。(敦煌本14)

(2)王闻此语,还判从死。(敦煌本21)

(3)与珍相见,还(如)同学之时。(敦煌本22)

(4)乃不见著要处,眼差还来相害。(敦煌本22)

(5)为未得方便,却还分付与阿婆藏著。(敦煌本23)

另一种表示动作状态重复发生,相当于“又”,例如:

(1)其二童子,还化作二虫,从景公口入肠中。(敦煌本7)

(2)女子还出迎来,然道度趋蹡而入……(敦煌本9)

(3)还遣青衣女子二人,送度出门外。忽然不见瓦舍,唯见大坟巍巍,松柏参天。(敦煌本9)

(4)唱声未了,即有一人不识姓名,来唾妇耳中,更无言语,遂还去也。(敦煌本32)

4、忽(忽然)

敦煌本《搜神记》中“忽、忽然”共出现18次(其中“忽”6次,“忽然”12次),表示事态或动作、状态发生得非常迅速又出乎意料,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例如:

(1)年始八岁,母患卧在床,忽思堇菜而食之。(敦煌本2)

(2)向者更无余事,直以怜卿好年少,明日午时忽然卒死,是故嗟叹也。(敦煌本6)

(3)北边坐人举头见颜子,忽然大恕(怒)曰…… (敦煌本6)

(4)枥上有一白马,忽然变作人面,其家大惊怕,往问先生刘安。(敦煌本8)

(5)后年四月,欢在田锄禾,乃有一人,忽然在前头而立,问曰……(敦煌本11)

(6)子京睡中,忽然梦觉,而坐叹曰…… (敦煌本14)

(7)子京忽起,动表奏驰,驿马奔走,往到京州,具如梦中不虚也。(敦煌本14)

(8)忽即发被看之,乃有一胡人床上而卧。(敦煌本21)

以上“忽、忽然”位于主语之后,修饰谓语。

还有几例“忽、忽然”置于主语之前,修饰整个句子,如:

(1)忽有一道风云而来到嵩边,抱嵩置墓东八十步,然始霹雳冢开,出其棺…… (敦煌本2)

(2)昨夜孤愁夜静,月下抚弄,忽有一女郎并将二婢,来入我船,鼓琴戏乐,四更辞去。(敦煌本12)

二、程度副词

1、甚

在敦煌本《搜神记》中,表示程度的副词基本上都是用“甚”,“甚”凡12例。

可用于修饰形容词,例如:

(1)鬼女得琴,即叹哀声甚妙。(敦煌本12)

(2)昔秦时韩陵太守赵子元出游城外,见一女子,姿容甚美,年可十五六矣。(敦煌本13)

(3)孝真志性清勤,歌扬声于遐外,孝真以所乘之马甚快,日行五百余里。(敦煌本15)

(4)昔有田昆仑者,其家甚贫,未娶妻室。(敦煌本23)

(5)昔日恩义甚大,生死救之。(敦煌本35)

可用于修饰联合词组,例如:

昔有吴王孙权时,有李纯者,襄阳纪南人也。有一犬字乌龙,纯甚怜爱,行坐之处,每将随。(敦煌本20)

可用于修饰动宾词组,例如:

(1)其父身上患囗,焦华甚有孝心,侍养父母,衣冠不解,昼夜忧心,恐惧所及。(敦煌本3)

(2)皓忆子京,遂至王前,称秦州刺史段子京神志精勤,甚有实行,堪任为主簿,王可召而授之。(敦煌本14)

(3)甚能善造千日之酒,饮者醉亦千日…… (敦煌本19)

还可用于修饰偏正词组,例如:

(1)小少相爱,对门居,出入同游,甚相敬重,契为朋友,誓不相遗。(敦煌本14)

(2)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敦煌本24)

2、至

“至”在敦煌本《搜神记》中基本上都是用作动词,相当于“到”。用作程度副词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是90%都非常固定地只修饰一个形容词“孝”。例如:

(1)昔有樊寮至孝,内亲早亡,继事后母。(敦煌本1)

(2)樊寮至孝,松柏终不改易。(敦煌本1)

(3)昔有张嵩者,陇西人也,有至孝之心。(敦煌本2)

(4)天感至孝,非时为生堇菜。(敦煌本2)

(5)昔有焦华(者)至孝,长安人也。(敦煌本3)

而且,“至孝”这个词组也只见于前3篇描写“孝道”的文章中,余下的篇章也检得两例程度副词“至”,即:

(1)本情契要至重,以缘父母忆逼,为君永世不来,遂适与刘氏为妻,已经三年。(敦煌本16)

(2)其时襄阳太守刘遐出猎,见此地中草木至深,不知李纯在草醉卧,遂遣人放火烧之。(敦煌本20)

3、极

敦煌本《搜神记》一卷中作为程度副词使用的“极”只有1例:

当家地内,有一水池,极深清妙。(敦煌本23)

三、范围副词

(一)表示总括

1、都

(1)良久,供食酒脯讫,州县诸子及子京家口儿子,并言好客都来,不知元皓是鬼。(敦煌本14)

(2)即捉王僧送州推勘,事事依实,都市(是)思寻鬼语,大有所凭,如此通於神明,坐作立报。(敦煌本17)

2、皆

(1)一月余日,刑(形)体羸瘦,人皆不识。(敦煌本1)

(2)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见一人生,无量欢喜。北斗注杀,见一人死,皆大欢喜,此之是也。(敦煌本6)

(3)内外诸亲,及州县官寮,悉皆怪之,即问曰:……(敦煌本14)

(4)天下之人,无有胜者,是以四海之内,皆就边先生学问。(敦煌本22)

(5)小儿选(旋)即下来,天下所有闻者,皆得知之,三才俱晓。(敦煌本23)

3、全

(1)嵩闻此语,苍(仓)忙而走,向地觅堇菜,全无所得,遂乃发声大哭云:……(敦煌本2)

(2)女郎(惊起),出门看之,全非己之舍宅。(敦煌本10)

4、俱

(1)后至长大,皆有英艺之风,俱事刘泉。元皓为尚书左丞相,子京为黄门侍郎。(敦煌本14)

(2)皆得知之,三才俱晓。(敦煌本23)

在敦煌本《搜神记》中出现的“俱”一般都与“皆”对应使用。

5、尽

(1)停琴煞(然)烛,遣婢出船,二人尽饮,不异生人。(敦煌本12)

(2)遂即官家出敕,颁宣天下,谁能识此二事,赐金千斤,封邑万户,官职任选。尽无能识者。(敦煌本23)

6、总

(1)其不出者,合家总死。(敦煌本8)

(2)送葬之物,事事总在,惟少金枕。(敦煌本9)

7、悉

(1)其家人大小闻哭声,并悉惊怖。(敦煌本8)

(2)二人相爱,晓夜不相离别,天子已下,咸悉知之。(敦煌本14)

(3)内外诸亲,及州县官寮,悉皆怪之,即问曰:……(敦煌本14)

(4)遂令诸臣悉挽缨而断,始听烛入,莫知谁过也。(敦煌本30)

“悉”在文本中出现时,与同类副词连用的情况比较多。如(1)(2)(3)例均是。

8、并

(1)家中富贵,所造棺槨坟墓,并自手作,不役奴仆之力。(敦煌本2)

(2)景公夜梦,见病鬼作二枚虫,(豎)从景公鼻出,化作二童子,并著青衣,於景公床前而立,递相言语:……(敦煌本7)

(3)昔刘泉(渊)时,梁元皓、段子京并是平阳人也。(敦煌本14)

(4)文书两纸,并是父名。(敦煌本22)

(5)当时即召集诸群臣百寮、及左右问之,并言不识。(敦煌本23)

9、咸

(1)虽即官职有异,二人相爱,晓夜不相离别,天子已下,咸悉知之。(敦煌本14)

(2)(王)走退无路,百寮已下,咸而(面)见之。(敦煌本18)

10、所有

(1)小儿选(旋)即下来,天下所有闻者,皆得知之,三才俱晓。(敦煌本23)

(2)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令母饥羸,乃由此小儿。(敦煌本25)

(二)表示限定

1、只

(1)遂至十一月一日,聚集亲情眷属,槌牛酿酒,只道取妻,本不知迎处。(敦煌本10)

(2)惟只阿娘床脚下作孔,盛著中央,恒在头上卧之,岂更取得。(敦煌本23)

四、语气副词

(一)肯定语气副词

1、必

(1)秦缓者,大好良医,今来入齐境内,必杀我二人,共作逃避之计。(敦煌本7)

(2)慎莫发看,发看必令人贫矣。(敦煌本8)

(3)平生神灵与我殊别,计此梦中之言,必不虚也。(敦煌本14)

(4)速掘墓破棺,我必活矣。(敦煌本16)

(5)殷勤属告母言:“此是天女之衣,为深举(弆),勿令新妇见之,必是乘空而去,不可更见。”(敦煌本23)

2、定

(1)比来梦恶,定知不活,闻我精好之时,汝等即报内外诸亲,在近者唤取,将与分别。(敦煌本3)

(2)知君未取妻室,所以我明年十一月一日,剋定为君取妻,君宜以生人礼待之。(敦煌本10)

(3)我明日共姊妹三人,更去游戏,定见你儿。(敦煌本23)

文本中的“必”“定”一般都是单独用来表示肯定语气,并未出现“必然”“必定”等复合形式。但是出现一例“剋定”,“剋”也是“必定”的意思。因此,“剋定”应该看做是“剋”与“定”的同义连用。

3、真

叹曰:“我女有圣德通于神明,乃能与生人通婚,真是我女夫。”(敦煌本9)

4、的

狄具言曰:“本共君饮酒之时,计应始醒,但往发冢破棺,看之的不死尔。”(敦煌本19)

5、实

(1)皓重启王曰:“以子京小来亲交,情同鱼水,若非实是好人,何敢诠举。皓往自唤取去,请与侍从,子京必当欢喜而来。”(敦煌本14)

(2)凭曰:“审如此语,实是精灵通感,天地希有。一人信者,立身之本。”(敦煌本16)

(3)珍(曰):“实不知(怨家)何人是也?”(敦煌本22)

(4)母实喜欢,即造设席,聚诸亲情眷属之言日呼新妇。(敦煌本23)

敦煌本《搜神记》中的肯定副词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复合连用的现象极为少见。

(二)否定语气副词

敦煌本《搜神记》一卷中用于否定的副词主要是“不”。

(1)若不得鲤鱼食之,即应死矣。(敦煌本1)

(2)汝身长娇能非轻,不可绝其后嗣,汝更勿言。(敦煌本3)

(3)针灸所不能及,医药所不能至,此是禁穴,纵秦缓至,能奈我何!(敦煌本7)

(4)今为失音,无处申说,停经一旬,神灵见身,不许殡葬,须待子京。(敦煌本14)

(5)其田章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乃于野田悲哭不休。(敦煌本23)

其次是“未”。

(1)明日午时剋(刻)到君家,方始救之,未知得否?(敦煌本6)

(2)知君未取妻室,所以我明年十一月一日,剋定为君取妻,君宜以生人礼待之。(敦煌本10)

(3)狄语玄石曰:“酒沸未定,不堪君喫。”(敦煌本19)

(4)怪而问曰:“自古至今,未闻此事,虽则假讬胡头,孝道之至,通于神明。”(敦煌本21)

(5)方便语玄曰:“外有风言,云兄是鬼,未审实否?”(敦煌本22)

再次是“非”和“勿”。

(1)鹊曰:“太子命故未尽。非臣卒能活得。”(敦煌本5)

(2)颜子问曰:“丈人岂非管辂?”(敦煌本6)

(3)然道度趋蹡而入,已至閤门外,觉非生人,辞欲却出,遂不敢还,即却入见秦女。(敦煌本9)

(4)女郎(惊起),出门看之,全非己之舍宅。(敦煌本10)

(5)先生问李玄:“非是圣人乎,何故神明甚异于众?……”(敦煌本22)

(6)汝身长娇能非轻,不可绝其后嗣,汝更勿言。(敦煌本3)

(7)且借你别头手,著过王了,却来至此,与你好头手将归,慎勿私去。(敦煌本21)

(8)此是天女之衣,为深举(弆),勿令新妇见之,必是乘空而去,不可更见。(敦煌本23)

纵观整个敦煌本《搜神记》一卷,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否定副词,并未出现“不要”“不必”“何必”等复合使用的情况。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敦煌本《搜神记》中出现的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穷尽性分析,可以看出,文本副词的体系完整、类别齐全,语言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各类副词基本上还是以单音词为主,这个特点和近代汉语副词双音节词一统天下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范围副词同义并列连用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例如并皆、并悉,咸悉、悉皆……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法特征是相吻合的[3](P116)。总的来说,这个版本的《搜神记》基本上还是契合中古时期的副词的语法特征,甚至还有一些依旧承袭了上古的语法,例如“咸”“甚”等,并没有出现或者说广泛使用诸如“曾经”“已经”“再三”“更加”等新兴的近代汉语副词。因此作品的年代应该属于中古,不会晚于唐初。

注释:

① 本文采用的《搜神记》版本:敦煌本,即句道兴撰《搜神记》,收入王重民等编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 敦煌本3,即敦煌本《搜神记》第3篇的简略,全篇从此。

参考文献:

[1]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更”探微[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1-94.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3]邓慧爱.《百喻经》中“尽”“悉皆”等副词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2):116-117.

Adverb Investigation in “Soushenji” of Dunhuang Copy

ZHANG Weiwei1,2

(1.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2.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32,China)

Abstract:This “Soushenji” of Dunhuang copy is found from Dunhuang stone, without posterity changes, and its corpus value is very high. But it is not enough about the study of Dunhuang with rare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rough the adverb investigation about “Soushenji” of Dunhuang copy and comparisons of some adverbs between middle anci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s, this paper hopes to find some grammatical rul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hus to grasp the era and data of the works.

Key words:Dunhuang copy; Soushenji; adverbs investigation;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16)01-0121-05

作者简介:张薇薇,女,安徽寿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基金项目:2016年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705);2014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2014sk005);阜阳师范学院2014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4fssk11);阜阳师范学院2014年基础教育研究项目(2014jyxm56)。

*收稿日期:2015-12-26

猜你喜欢
语言学
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试析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佛系”再解读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