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引领文化研究阔步向前
——洪晓楠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

2016-03-16 22:10邱金英
文化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力哲学科学

邱金英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学林人物】

用哲学引领文化研究阔步向前
——洪晓楠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

邱金英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洪晓楠(1963-),安徽桐城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专业,1991年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毕业,200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现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大连市优秀专家。担任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哲学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张申府张岱年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教育厅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市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年鉴》《自然辩证法通讯》《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化软实力》《文化哲学》等编委。科学出版社《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编委,人民出版社《科技哲学与科技管理丛书》副主编,人民出版社《科学与人文研究丛书》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哲学与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文化哲学研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科学文化哲学研究、科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研究

洪晓楠在《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大连出版社,2001)、《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哲学的文化转向》(人民出版社,2009)等著作中,围绕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1)以当代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规律作为参照,以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论争的问题为核心,明确地将中国近代以来的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具体界定为是文化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哲学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著作、重大事件和论争,都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重新加以反思、总结和评价。从研究的时间跨度来看,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文化哲学思潮,而且重点研究了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哲学思潮;从研究的范围来说,不仅研究了祖国大陆以及港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哲学思潮,而且从“文化中国”的视角,将港台文化哲学纳入整个中国20世纪文化哲学的整体框架中来研究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了海外华裔学者的文化哲学探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思潮对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影响。(2)在张岱年、方克立、郭齐勇等先生的影响下,首次将方克立先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提出的“三派哲学对立互动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儒家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哲学)作为一个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以此作为分析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流派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范式,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哲学是以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其主要代表为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三派对立互动而发展的机制,考察了祖国大陆、港台以及海外华裔学者关于中国文化与哲学发展的种种构思,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复兴儒学、综合创新等观点,都做了详细描述和解析,展示了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三派对立互动的复杂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综合创新派”的文化哲学。(3)研究了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并且与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国内有关新儒家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批判地整合,并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整个汉语学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文化哲学思想;对唯物史观派的文化哲学思想按照“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分析并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透过复杂的、艰苦的斗争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4)围绕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这条主线,分析了哲学的文化转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实践诠释学,重点研究了综合创新派文化哲学和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不同方案,具体分析了现代性在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悖论”,展现了中国现代性的未来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方克立教授在接受《哲学动态》记者采访时,充分肯定了洪晓楠在文化哲学研究方面所作的工作,指出:“……洪晓楠等同志也在阐释和宣传‘综合创新’文化观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4期)。方克立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于惠玲在她撰写的博士论文《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考察》“第七章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阐扬和发展”专设一节“第三节 其他诸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六、洪晓楠的《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指出:“洪晓楠在综合创新文化观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了《综合创新与文化发展》……等系列文章,并出版专著《文化哲学思潮简论》和《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综合创新文化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这里以洪晓楠的《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一书为其代表性成果,对他的有关思想作一简要介绍。”(于惠玲:《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考察》(博士论文)2003年)。在对现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研究方面,主要考察了现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发展的背景及其演变过程,对现当代有代表性的新儒家文化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对于此方面工作,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在《近20年来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以及《近五年来中国大陆研究儒学的现状与发展》等论文中高度评价了本人所作的工作,指出:“有一批学者,例如,方克立、李锦全、吕希晨、郑家栋、宋志明、胡伟希、黄克剑、罗义俊、陈来、杨国荣、高瑞泉、李宗桂、陈少明、景海峰、王守常、田文军、李维武、颜炳罡、蒋国保、余秉颐、张祥浩、施忠连、韩强、李翔海、郑大华、周炽成、萧滨、柴文华、洪晓楠等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个人也在这一领域做了十数年研究,虽成就不大,然获益匪浅。”衣俊卿发表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李小娟发表了《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新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哲学动态》2002年第12期)都引述了洪晓楠观点,特别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哲学动态》2002年第12期)一文中,李小娟指出:“跨进21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在深化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其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开始从零散走向系统与自觉。涌现出一批直接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论题的成果,其中包括一些比较厚重的文化哲学论著,比如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洪晓楠的《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等。”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

从整体上、宏观上系统地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在洪晓楠的代表性成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中,他提出的主要观点如下:(1)从哲学视角研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首先明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可以认为就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内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将使中国综合国力的理论发展得更全面、完整,也会使文化力和软实力的理论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广义的文化软实力,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对国外与文化软实力理论相关的思潮进行了评析,具体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马修·弗雷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曼纽尔·卡斯特的文化认同理论等。如果说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主要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考虑美国问题的,那么我们所讲的软实力则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提高国家软实力不仅涉及到国际关系还涉及到国内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我们理解的软实力是内部能力与外部能力并重的软实力,是综合对内对外两个维度而非局限于对外维度意义上来探讨软实力。(3)提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的命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硬实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是指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就是源自文化的力量,它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该国文化基于国际社会认同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或影响力来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其作用相对而言比较柔和缓慢,其结果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精神观念的文化因素,还涉及具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法制进程以及外交政策等模式对他国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它向内之于创造主体,表现为自信、自强、自固力,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向外显现为一种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影响渗透力,在提高一国在全球化的新时空结构中竞争里的同时,也成为人类共享价值的一部分,为形成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服务。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激励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的文化凝聚力;获得国外仿效的文化吸引力;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文化创新力;将文化要素组织成效能最大有机整体的文化整合力;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文化辐射力,并将此贯彻整个课题,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以上五种力中,文化凝聚力与文化吸引力互为内外,文化整合力与文化辐射力互为内表,文化创新力是吸引子。文化凝聚力强,可以转化为文化吸引力;反之,文化吸引力强有助于提升文化凝聚力。文化整合力强可以转化为文化辐射力;反之,文化辐射力强有助于增强文化整合力。文化创新力强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提升文化整合力;对外可以扩大吸引力,增强辐射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国家文化凝聚力是内核(内源)要素,国家文化吸引力是基础要素,国家文化创新力是倍增要素,国家文化整合力是结构要素和集成要素,国家文化辐射力是功能要素。(4)提出了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定量分析则更有利于我们将问题讲清楚,为此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体系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总分值为100分。“基本指标”占75分,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设置了凝聚力、吸引力、创新力、整合力和辐射力等五方面的测评项目,每项占15分,18条测评指标,57项具体测评内容。“特色指标”采用了加分的方法,最高分值为25分,是反映文化软实力创建和管理中的个性和特色的指标,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获得世界认可的情况。为了简化对世界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我们将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简化为三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简化模型:获得国外仿效的文化吸引力;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文化创新力;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文化辐射力。其中,文化吸引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创新力是倍增要素,文化辐射力是功能要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了评估,找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差距,并以孔子学院为例考察了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临的主要问题。(5)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做到“五元并举”,实施五大战略:即提高国家文化凝聚力战略,提高国家文化吸引力战略,提高国家文化创新力战略,提高国家文化整合力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辐射力战略。(6)提出了在对外交往中,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政治议程”的设置,从而将富有中国元素的信息传递给世界,以新的路径来提升中国话语权,确立中国在世界中的良好形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主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对外主要是防止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巩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8月22日第10版发表《新维度 新思路 新方法——评洪晓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闫海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发表《“软实力”的力量和意义——评洪晓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书评,对洪晓楠团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科学文化哲学研究

文化强国之路必然是科学与人文统一、协同发展之路,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之路。为此,洪晓楠较早地将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进行综合研究,在国内开拓了科学文化哲学这一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1)在洪晓楠的代表性成果《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6期)中将综合创新方法首次应用于科学文化哲学研究。该文指出:科学文化哲学一方面是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即“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另一方面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借鉴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等来研究科学。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三条原则:倡导科学和技术是人的事业,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哲学资源,提倡综合创新的方法。科学文化哲学将必然带来科学哲学领域的革命,科学文化哲学将成为整合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科学的哲学研究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2)在《科学文化哲学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一书中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文化哲学。早在1999年,洪晓楠先后发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三次转向》《从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指出西方科学哲学经历了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后现代的转向,明确提出“科学哲学必须溢出自然科学亚文化的范围而面向整个的科学文化,走向科学文化哲学才是真正的出路”。在国内第一本《科学文化哲学研究》的专著中,洪晓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文化哲学的视野来透视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从而提出了“科学文化哲学”这一范畴。以这一范畴为核心总结和反思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对西方科学哲学的转向特别是文化的转向、对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的结合和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的理论渊源、演变过程以及发展前景,对于后殖民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发展出科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全书提出了波普尔是科学文化哲学的先驱、库恩是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之父等观点,介绍了费耶阿本德、利奥塔、罗蒂等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国内首次将哈丁的后殖民主义科学文化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纳入科学文化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从而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3)在《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人民出版社,2008)中系统地考察、整合了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等(统称Science Studies)的成果,分析了科学文化哲学的四个向度:科学史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研究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以及科学哲学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通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反思,在分析科学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文化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划界问题、科学合理性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问题。通过讨论在科学文化哲学中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演变以及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文化科学)的划界问题,考察了在西方引起很大轰动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论证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必要性,并站在科学文化哲学的立场对科学划界问题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主义的理性观、历史主义的理性观的分析,重点考察了SSK、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理解的新视野、新观点,并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与科学客观性、历史主义与科学客观性、SSK对科学客观性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客观性;后殖民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客观性(如哈丁主张的从“弱客观性”到“强客观性”,朗基诺主张的情境经验论)的理论,并站在科学文化哲学的角度对科学客观性问题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对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合理性、科学客观性等问题研究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从多维的视野深刻地揭示科学的本质,丰富了科学的形象,拓宽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4)提出了“第二种科学哲学”,考察了“第二种科学哲学”的谱系。洪晓楠在专著《第二种科学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的“前言”中明确提出:“第二种科学哲学”这一书名的灵感来自于吴国盛教授发表的“第二种科学哲学”一文,虽然在此之前我在给学生讲课时也用过“第二种科学哲学”“另一种科学哲学”“另类科学哲学”这一称谓。我和吴国盛先生对“第二种科学哲学”的理解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者的相同点是:我们所称谓的“第二种科学哲学”是相对于“第一种科学哲学”而言的,“第一种科学哲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科学哲学、正统科学哲学,我们都认为应该“恢复广义‘科学哲学’的广义性,在正统科学哲学之外,建立第二种科学哲学”。两者的不同点是:吴国盛教授要建立的“第二种科学哲学”是“科学存在论”,而我所提倡的“第二种科学哲学”既是对“第一种科学哲学”的反思与补正,又是“广义的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批判的科学哲学。基于此,洪晓楠在《第二种科学哲学》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后现代科学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波兰尼的科学哲学、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德国科学哲学、知识哲学、科学现代性与科技伦理等问题,使我们不仅对英美的科学哲学,而且对大陆的科学哲学有了一个整全的了解和把握。

洪晓楠的专著《科学文化哲学研究》在《2006年中国哲学年鉴》“新书选节”专栏中作了介绍。《科学文化哲学研究》出版之后,《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7月15日在《资讯》栏目对此作了简要介绍;2005年8月8日上海《新民晚报》以《通向科学文化哲学之路》为题发表书评,称“发展出科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国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2008年新浪网读书频道、人民网-读书频道发表书评《科学形象的改变——科学文化哲学的向度解析》,中华读书报2008年9月17日书讯发表书评《科学形象改变的清晰解析》。2009年《中国哲学年鉴》在新书推介栏目专门介绍了《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一书,此后,该书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第二种科学哲学》两本专著对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大学生了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科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

如同科学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反思科学一样,在洪晓楠看来,科学伦理学就是指从伦理学的角度反思科学。“‘科学伦理’的含义是:鉴于科学功能的变化,特别是鉴于与传统科学相比高科技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有必要从伦理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与考察”。为此,洪晓楠在《科学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3)一书中具体考察了“什么是科学伦理?如何理解科学伦理?究竟是否存在科学伦理?在什么意义上存在科学伦理?在什么意义上不存在科学伦理?”等属于后设科学伦理学(或称元科学伦理学)的问题。他的研究是希望通过科学伦理批判,试图回答科学伦理存在的可能性,科学伦理存在的可能维度,结合案例分析,讨论科学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科学伦理的可能意义。他指出:我们可以仿照熊彼特对“创新”的解释来阐释科学伦理。在熊彼特看来,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洪晓楠认为,所谓(广义的)科学伦理(学)就是研究从一个科学理念的提出开始到科学运用于技术、社会从而生产出科技产品以及人们使用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均属于科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科技伦理主要是规定科学的价值与社会规范。科学伦理学就是对科学家(或科学家群体)在科技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成果带来社会影响(对人、自我、自然、环境、动物、社会影响)的各种可能性的伦理分析、批判和反思。这就告诉我们,科学伦理学的目标及其着眼点:最高目标是追求尽可能的“善”(这与传统伦理学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如迈克尔·桑德尔的“反对完美”),最低目标是避免极端的“恶”(从可能性的方面提醒我们前方可能是“深渊”,这一点与传统伦理学不一致,从而体现出现代“新”伦理学的特点,即强调底线思维、底线伦理)。为此,他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学伦理学的伦理决策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五个步骤:描述的任务,定义伦理问题,界分可替代的行为过程,设想可能的结果,寻找最合适的。在此基础上,他借鉴规范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结合不同的伦理学理论综合成为一个融贯的体系,按照义务论(第一层级)、功利主义(第二层级)和中庸原则、妥协、无知之幕的方法、双重效用原则(第三层级)的顺序,提出了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

五、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

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2009)一书中,洪晓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等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影响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当代西方现代化与现代性思潮、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思潮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部分成果发表后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世纪中国(香港)》《光明网—光明观察》《文化研究网》《文化产业实验室网》《智识学术网》《东湖社区》《廿度实验田》《法学时评》《对话网》、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网站《文艺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爱智论坛》《博客中国》《汽车社区》《燕南网》等十几家著名网站全文转载,研究的系列成果被20余篇文章引用或CSSCI引用。洪刚在《文化学刊》(2010年第4期)发表书评《钩沉发微 求索有得——〈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评介》。该文认为:“《思潮”一书是目前国内对这些论域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力作。”

目前,洪晓楠教授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 (13AZD016),我们期待着他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王 崇】

邱金英(1978-),女,黑龙江绥芬河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猜你喜欢
实力哲学科学
实力抢镜
菱的哲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科学拔牙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