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地区喀喇沁蒙古人的族源与迁徙状况研究

2016-03-16 22:10汪振泽刘利民
文化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蒙古人成吉思汗蒙古

汪振泽 刘利民

(沈阳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辽宁省朝阳市委宣传部,辽宁 朝阳 122000)



【辨风正俗】

辽西北地区喀喇沁蒙古人的族源与迁徙状况研究

汪振泽 刘利民

(沈阳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辽宁省朝阳市委宣传部,辽宁 朝阳 122000)

辽西北的喀喇沁蒙古人在文化民俗上有着“特殊部落”之称,通过历史脉络中喀喇沁蒙古人的来源以及蒙古、元至清时期以来的迁徙重组的原因,分析民俗内涵和传承精髓,为该地区民俗文化与乡村建设的结合提供多种可能。

喀喇沁;乌梁海;蒙古;族源;区域文化

辽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是指辽宁省的朝阳、铁岭和阜新三个市。清代,喀喇沁部驻牧地界为“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地区。

一、喀喇沁蒙古人的族源与组成

喀喇沁蒙古人的远祖源自乌古思人(欧亚草原的游牧部落),经过几百年的辗转,十七世纪东迁与朵颜乌梁海部整合,最后形成为喀喇沁旗,元勋臣济拉玛(者勒篾)的后裔为其首领。其来源分两部分:十五世纪从漠北草原南下的兀良哈(乌梁海)部的蒙古人为一部分,其二是十七世纪初从黄河河套地区东迁的喀喇沁部蒙古人。

(一)喀喇沁的蒙语词意:喀喇沁(Harqin,标准音为“哈日沁”)在史料上又被称为哈喇慎、哈刺赤、哈剌庆等,是汉字对蒙语音译的写法。蒙语意思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也有“守卫者”之意。这要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的怯薛军--民间所称的金帐武士(喀喇沁贵族的先人)。汉字“喀喇沁”的“沁”字在现代蒙语里的意思是“人”“民”,喀喇(Qara)的蒙语原意是“黑”,表示颜色,但用在专有名词时起着修饰作用,有伟大、崇高的含义,如喀喇昆仑、哈剌契丹就是高大昆仑、伟大契丹等。

(二)喀喇沁的先祖族源:远古的乌古思首领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共繁衍出二十四个支系,喀喇沁是其支系之一。这支喀喇沁迁徙到了阿姆河(Amu Darya,现伊朗境内)流域游牧,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部落。历史的原因,他们与阿姆河南部一些游牧各部形成了钦察部落联盟,被统称为钦察人(俄国文献中称波洛维赤人,阿拉伯人称库蛮人)。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其幼子拖雷(Tului)奉命收取呼罗珊诸城(阿姆河以南地区,包含现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北部等地),陷马鲁、尼沙不儿,降也里,把该地区哥疾宁的喀喇沁人编入蒙古军队,称为钦察军,以善战英勇著称。随后被拖雷带回蒙古草原入“怯薛军”为成吉思汗汗廷服务。最初的喀喇沁蒙古人就是由这些人组成,早期喀喇沁蒙古人的先祖就是源于中亚钦察人和西伯利亚图瓦人。

(三)与喀喇沁特殊关系的朵颜乌梁海:乌梁海(Uriankhai)亦作兀良哈,“乌梁海”之称出现于清代。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译写为“乌力扬海”“兀良哈”“兀良海”“兀里杨罕”等等,虽字样不同,其实都是对乌梁海一词的汉字音写,为蒙古语“高原山林”的音译。乌梁海曾是一个森林部落,他们生活的年代要早于《蒙古秘史》记述的时间,九世纪之前,以狩猎为生的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徙至不而罕哈喇敦(今肯特山、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一带,早已不是森林百姓乌梁海氏族成迭列列斤蒙古,为古老的北方蒙古部及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迭列列斤蒙古的乌梁海氏与成吉思汗1206年之后统一的尼布楚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巴越惕、脱哈斯、伯吉各惕等十几个森林百姓部(乌梁海)不要混为一谈。乌梁海蒙古的沿革可分为朵颜兀良哈、大禁地兀良哈两部分:朵颜山(今扎赉特旗境内)的兀良哈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来到这里驻牧,这里的朵颜兀良哈人的主体是者勒蔑的后裔。大禁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逝后,右翼军千户长兀良哈敖塔赤带其属众驻牧于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守成陵。他们的后代在北元时为兀良哈万户,由于反叛,残部逃至唐努山和阿尔泰山及合木吉克地方栖居,清史称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合木吉克(阿尔泰淖尔)乌梁海蒙古三部。

(四)喀喇沁王的远祖者勒篾(也译“济拉玛”)属乌梁海氏,迭列列斤蒙古。据《蒙古秘史》中记载:札儿赤兀歹老人送儿子者勒篾、速不台兄弟二人来到成吉思汗身边做“伴当” 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与成吉思汗联姻,享有“塔布囊”的称号,塔布囊是喀喇沁贵族享有的品位。者勒篾七代孙花当,被明廷封为朵颜兀良哈的左督。

二、喀喇沁蒙古部的形成与迁移成因

元代时,由喀喇沁人组成的钦察军已近万人,由元朝重臣土土哈(库莫奚人,世为钦察国主而能统领钦察人)统领,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备受嘉奖。由土土哈家族管辖长达半个世纪的喀喇沁军驻防在漠北地区,为维护汗廷不懈努力的同时,还掌管元朝皇室的马群。据《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描述“恪遵圣上的旨意,先前即曾效力,为马奶酒和奶酪,奉献酒曲”是当时蒙古人对喀喇沁先世酿造甘醇马奶酒的回忆。至元朝末期,由于土土哈的后裔唐其势参与汗庭谋杀,唐其势家族伏诛,喀喇沁在元廷地位下降。

北元时期(约1430年左右)喀喇沁军、家属、牧户逐渐成为一个强盛的部族称为喀喇沁部,归阿速特部首领阿鲁台统领,游牧在漠北地区的岭北行省及哈喇和林一带。阿速特部的先祖是波斯的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十三世纪生活在高加索附近,史集称阿思、阿兰人,被西征的蒙古军带回汗庭服务大汗。由于两部先祖都来自于西方,他们成为日后右翼蒙古永谢布万户的主要鄂托克(屯营地、游牧的结合体)。1434年,阿鲁台被卫拉特部(Oyrad)首领脱欢(者勒篾后裔)袭杀,卫拉特部新首领也先(脱欢子)统领喀喇沁部,与卫拉特部(瓦剌,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与大汗世婚,享“亲视诸王”地位)同驻牧于岭北行省。1449年,也先太师率卫拉特(瓦剌)部南下,在土木堡俘获了明英宗皇帝,明军全面退守长城以南。1453年也先登上蒙古大汗之位,为唯一非黄金家族的大汗。次年,阿剌因私怨起兵杀死了也先汗,卫拉特部从此分裂瓦解退出东蒙古地区,北元太师孛来担任喀喇沁部首领率领喀喇沁、阿速特部于1456年进人黄河河套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驻牧。在1456-1470期间,翁牛特、鄂尔多斯部分别在元室后裔的领导下进牧河套地区,成为了河套地区新的主宰者。1470年,卫拉特部的伯革赞(癿加思兰,后为永谢布部领主)自哈密以北,东迁进入河套地区。1479年,成吉思汗十五世孙把秃猛可(1464-1517年)继位成为北元大汗(即达延汗、答言罕等,为明史对“大元大可汗”不同音译),平定了右翼蒙古的叛乱,统一了蒙古本部,达延汗的子孙担任每个蒙古万户及鄂托克的领主,异姓领主权力被取消。巴雅思哈勒(达延汗孙)掌管永谢布万户的喀喇沁、阿速特等鄂托克,成为喀喇沁部的领主,喀喇沁部由此成为黄金家族世袭领地和属民。此时喀喇沁部活动地域已由鄂尔多斯地区迁出,深入兀良哈三卫的朵颜卫驻牧地域(明初设兀良哈三卫:自大宁前抵喜峰,近宣府,为朵颜卫;自锦、义历广宁,渡辽河至白云山,为泰宁卫;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为福余卫。属明政府误判,实则朵颜兀良哈最为强盛),即现在的张家口以北至锡林郭勒盟东南多伦县一带驻牧。1540年左右,朵颜卫领主恩克(影克,者勒篾十一世孙)率领部分朵颜兀良哈人归附喀喇沁部,奉喀喇沁部首领巴雅思哈勒及其后裔为自己的领主,至此,兀良哈三卫开始和喀喇沁部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传统上婚姻的纽带是促使喀喇沁、兀良哈二部合一的关键所在。

蒙古历史上,朵颜兀良哈与黄金家族的百年联姻,使其在蒙古社会中的政治地位极为重要。遵循的传统规则是:凡是兀良哈显贵嫁姑娘给黄金家族,均不随其丈夫驻牧,而是在娘家从兄弟父母家产中分得部分人马和财产,因为她们已经是黄金家族的成员。猛可真(者勒篾十世孙恩克的堂妹)成为巴雅思哈勒之妻后,仍然驻牧于兀良哈部牧地内。巴雅思哈勒的孙女下嫁给兀良哈部首领长昂(者勒篾十二世孙)为妻,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喀喇沁部的土地。朵颜兀良哈与喀喇沁部联姻的密切,一部分兀良哈人归附喀喇沁,余下的兀良哈部众根据与土默特部、察哈尔部的密切程度,分别归附土默特部、察哈尔部。这样至明朝末年,拥兵七万的朵颜兀良哈的力量几乎被分解,之后百年,作为整体的兀良哈部逐渐消失,没有完整的旗、县建制。

三、喀喇沁蒙古部的重新组成

十七世纪初,林丹巴图尔(达延汗七世孙)继位北元蒙古大汗(史称林丹汗),此时,蒙古汗权早已萎靡。由于武力统一蒙古的政策以及改信红教等原因,导致东蒙古各部(奈曼、敖汉、巴林、扎鲁特,科尔沁)归附满洲后金,便目标西向右翼蒙古各部,此时的喀喇沁部游牧于宣大(明代宣府、大同的合称)边外的元上都故地,位于右翼蒙古前沿。与林丹汗的旧怨以及林丹汗数次用兵,使喀喇沁部联合土默特部与之对抗,最后,喀喇沁部大军溃败,部分逃入明朝边内,部分被虏杀,人口所剩无几。喀喇沁内的大多兀良哈部民没参战而保存了实力,在色楞(者勒篾十四世孙)、苏布地(者勒篾十四世孙,明朵颜卫最后一位首领)率领下,喀喇沁余部东迁至兀良哈三卫地。1628年,喀喇沁部联合科尔沁、扎鲁特、奈曼、土默特部等部联军十万在赵城(呼和浩特附近)歼灭林丹汗四万人马,之后,由于惧怕林丹汗的复仇,苏布地与色楞以传统的青牛白马之誓结盟于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苏布地与色楞举部归附后金。皇太极骑兵袭西拉木伦河边林丹汗营地,林丹汗退出辽河套,1632年,皇太极统兵十万再次征伐宣府边外喀喇沁故地的林丹汗,林丹汗西奔青海,最后亡命于大草滩。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固伦”为满语,天下、尊贵之意),组成新的喀喇沁部,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为主体重新组成的,色棱和苏布地继续沿用原宗主部“喀喇沁”名称。他们为清攻锦州、破长城入中原立下勋功,苏布地病死后,喀喇沁部首领由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1635年,皇太极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喇沁旗),色楞掌管左翼旗(今喀左、建平、凌源三县部分)。至此喀喇沁部结束了长期游牧而定居牧耕,并为大清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增建为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共三个扎萨克旗。喀喇沁右、中、左三旗与土默特左、右二旗,组成了清代的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的扎萨克善巴与喀喇沁三旗同祖,姓“乌梁海”,而土默特右旗的扎萨克鄂木布楚琥尔则是土默特阿勒坦汗后裔,姓“包尔只斤、博尔济吉忒氏”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喀喇沁部蒙古人分三种:大汗之子孙、台吉为西拉努忒喀喇沁人(西拉努忒,蒙语:黄眼珠),如姓“宝”“鲍”“云”者,原均为成吉思汗家族之姓。皇室之故旧勋戚则为博罗努忒喀喇沁人(博罗努忒,蒙语:灰眼珠)为者勒蔑后裔,如宁城境内的坤都河和牛碌河乌姓蒙古;其余乌姓多为闲散塔布囊。土默特左旗(阜新)的“吴”与喀喇沁左旗的“武”姓,亦是乌梁海的首音。皇室贵族的属民或奴仆、掳民及降俘则为哈拉努忒喀喇沁人(哈拉努忒,蒙语:黑眼珠),如陈、白、王、刘氏者。

四、结语

自清至今三百年来,喀喇沁蒙古人在辽西北这个咽喉地带逐渐定居下来,既保留自己原有习俗,又汲取西北蒙古、东部满洲、南部汉人的文化习俗,有喀喇沁“特殊部族”之称。我们探索喀喇沁蒙古人来源与变迁的历史脉络,从移民与文化认同视角下进行历史人类学的考察与阐释。其目的是要重新梳理挖掘其民俗内涵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式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出几种可能,完善具有传统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使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与乡村生活融合迸发出活力。

【责任编辑:周 丹】

G127

A

1673-7725(2016)10-0055-04

2016-10-08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4BWJ011);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JZ2016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汪振泽(1970-),男,辽宁岫岩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域性民族文化产业、民俗、美术学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蒙古人成吉思汗蒙古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成吉思汗
蒙古香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
《洪武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节译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