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四个要素

2016-03-16 20:38唐宽义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新课程情感教育

唐宽义(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浅议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四个要素

唐宽义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应该牢固树立情感教育的理念,坚守情感教育的价值;其次必须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再次必须准确把握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并成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最后必须努力寻求多种教育方式,营造学习环境、优化学习方式,坚持启发式教学,把激情、引趣、奋志、陶冶情操融于课堂教学中。

情感教育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启发式教学以情感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新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现代学习理论,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是关键,情感教育则是贯穿其中的、不可或缺的要求和内容。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用心当教师,用爱做教育,用情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教学中,教师的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诱发是很重要的条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和情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能与人坦诚相待,热爱生活,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是一种美好情感的教育。早在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情感教育不是培养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陶行知先生办的学校里,师生犹如兄弟姐妹,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乐园,师生之间的浓浓亲情编织起了爱的网络。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要注重教会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那么其中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必须抓好以下四个要素:

一、情感教育的灵魂——必须牢固树立情感教育的理念,坚守情感教育的价值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它的价值在于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事实上或在实际执行中是以“升学”为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向学生灌输与“升学”有关的书本知识外别无他求。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是完全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不畅通的。学生除学习教材知识以外的需求,如:态度的端塑、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活动能力和创造力的锻炼等,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而在情感教育中,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好情感教育,能够以情育人,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根本——必须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价值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完全鲜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需要,都应该得到人性化的尊重与接纳。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采取强迫命令和无条件服从的方式进行教育,更不是用简单化的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而是让学生自由质疑、自由争辩、自由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重答、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课改实践有力证明,只要教师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努力理解学生,和学生一同喜怒哀乐,一道共同成长,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学生的朋友,就能与学生以心换心地述诸心灵,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息,合同一体的教育之境。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就能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独立自主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展现自我的独特才能与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能力,进而朝向自我人生的完美发展。

三、情感教育的前提——必须准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做到知、情、信、行的一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要想通过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必须首先自己对所教内容投入情感,并绝对信仰它。当然这种情感和信仰来自于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充分理解、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由于老师对某个问题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甚至自己还糊里糊涂,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信仰它,所以其对学生的“教”,也就不可能投入情感,最终学生也只能停留在“知”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信仰和实行它。

(二)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发言要有所节制。”“我们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我们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展开。”对于教师,罗杰斯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教师”这个词是一个很“不幸的概念”,它隐示着一个人将知识赐予别人的过程。他建议使用“协作者”或“促进者”这一术语,以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应包括的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主要是:(1)真实和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罗杰斯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担“促进者”的角色。其任务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引出并且澄清所希望做的东西。(2)帮助学生组织己认可的经验,并且提供广泛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3)为学生服务。(4)建立学生接受的课堂气氛。(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活动。(6)主动地与小组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想法。(7)认识、并承认自己的缺点。”

四、情感教育的途径——必须努力寻求多种教育方式

(一)营造学习环境,优化学习方式。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要求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将十分有利于他们接受老师的逻辑推理结论,并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进一步证明判断其结论。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水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情感上就能更容易与老师进行沟通,并接受倾注了老师情感的教学内容。

(三)把激情、引趣、奋志、陶冶情操融于课堂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功能,它具有扩散和泛化的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学会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打开培养学生情感的大门。教师应多和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既做教师又做朋友,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还应以饱满、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情走上讲台,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教育上的共鸣。教学应从引趣、激情入手,坚持动之以情,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义务责任感的培养,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励、调节、感化作用,让知识在学生情感中熔化、升华。只有这样,才能集知识和情感于一炉,使学生情通理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1]林添文.倡导有效课堂张扬学生个性[J].学周刊,2011(1):155-156.

[2]赵明华.解读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7):17-19.

猜你喜欢
新课程情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