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思考

2016-03-16 20:38高才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市第一中学广东茂名55000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理工科高水平毕业生

高才华 张 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市第一中学,广东 茂名 55000)

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思考

高才华1张雷2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茂名市第一中学,广东茂名525000)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相应改变。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正是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从而促使我国理工科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行列。在此形势背景下,高水平的理工科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目前国内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还不能很好地对接和支撑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需要,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成果水平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发展要求。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就是要解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关键性问题,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在国内起步较晚,如何促进职业生涯教育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发挥最大效能,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理工科人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水平理工科学生毕业去向特点

(一)以就业为主,关注行业准入资格。

根据国内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而不是升学深造,或者选择直接创业,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这样的趋势更明显。理工科大学生往往具有内敛、理性、有序、稳重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特点促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从事技术性强的工程类职业。高水平理工科学生为了在毕业来临之时能够顺利进入这些行业,首先,非常重视专业素养提升,通过炼狱般理工科专业训练,逐渐形成思维严谨、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风格;其次,他们在大学期间有计划考取相关资格证,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造价工程师资格证、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等。

(二)就业地域选择及行业特点。

国内普通高校理工科毕业生较多喜欢选择传统的工业重镇,如珠三角、长三角、东南沿海等地区;此外也有部分理工科毕业生倾向选择回家乡或者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就业,毕业生选择的行业主要是IT、建筑、制造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初次就业工资水平集中在3000~6000元(人民币)之间。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地方基本上是国内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这些毕业生往往选择一些知名外企、大型国企及科研院所的研发技术岗位,初次就业工资水平集中在6000~10000元(人民币)之间。

在应聘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发现,用人单位特别关注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在笔试和面试过程中均会考核应聘者的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毕业生能熟练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具体解决相关专业问题。而对于高水平理工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掌握上相对扎实,一些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技术岗倾向于给予这样的毕业生更多机会。但是,用人单位发现即使是来自高水平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转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

二、理工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一)课程理论缺少原创性。

国内高校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大学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单一没有深度,理论缺少基础性研究,现有理论基本上是借用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截止到目前为止,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高校里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基本上是依附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范畴。并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没有根据中国大学生特点建构起来的,导致该课程在国内广大学生中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只作为一门意义重要但是感受不到的通识课程。

(二)师资单薄,流动性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任课老师主要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及从事学生工作辅导员构成。而这些老师本身日常工作繁杂,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课程教学;而且这些老师大部分不具有职业生涯规专业训练背景,理论素养单薄,课程讲授往往流于形式、深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往往在工作3至5年之后要么轮岗、要么转岗,导致讲授该课程的老师总是在动态变换中,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

(三)课程形式单一乏味。

理工科高校由于专业课程本身难度大、课时量多,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往往被视为简单的通识课,导致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安排有限。为了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大部分任课老师基本消极应付,采用传统讲授形式:老师课堂上往往是无反馈的自我讲授,学生消极被动地接收。采取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任课老师单方面讲授知识、缺乏与学生有效互动,很难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缺少了兴趣的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有些任课老师本身授课有热情、讲课幽默,能够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反之其他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基本忙于与课程无关的事情。

三、构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一)增强学生存在价值感。

3.1.1 搭育苗棚 早春茬(在日光温室中)和秋延茬(在空闲地)都要搭小拱棚,棚宽2 m左右,长度根据育苗数量而定。苗床要求平整,宽1.5 m左右,有利于摆放穴盘或营养钵。苗床四周起土埂10~15 cm,以利于蓄水保墒。

国内理工科院校学生生活状态基本上是奔走于课室、食堂、宿舍之间,日复一日游离在三点一线上。他们往往以从众心理状态过着这样的大学生活,而对于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本身的思考却很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六个层级。而当今一些大学生仅满足于低层次需要的实现,而对于高层次需要思考、追求并不多。当今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低层次需要基本由父母帮忙操办解决了,而他们又没有建立起更高级的需要系统,所以他们生活状态是被动的,缺少主动性,更缺少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通识课,务必使广大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起高级层次需要系统,从而增强自我存在价值感。

(二)形成正确成才观。

世界上不存在同样的两片叶子,也不存在同样的两个人,更没有同样的成长轨迹。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企业家叱咤商场、政治家仕途上风生水起,均算成功人生。但并不意味人人要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才算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的人生要符合个体特长,只要自己在确当时间、确当地点从事确当事情,人生就出彩、就成功。而有一种成功人生叫坚守平凡岗位、不忘初心,或者称为更高层次的成功。香港大学把名誉院士授予在学校勤勤恳恳工作四十四年的清洁工袁苏妹,她在平凡普通岗位上不忘初心地默默坚守,是一种超脱、是一种境界。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广大大学生指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务必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成才观,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我、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做最好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三)把握好大学时光,成就美好未来。

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个阶段个人精力最充沛,并且相对自由、开放;这四年也是个人最佳的学习时期,因为人在20岁左右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容易集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好学习这件事情[1]。这个时期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个人可以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担当品质,培养高水平情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人生规划课需要肩负起:潜移默化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时光的重要性、切莫荒诞,大学时光的拼搏是成就美好未来的垫脚石。

(四)遵循认知规律特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和特点,课程内容、逻辑结构要具有系统性、前沿性、贴近大学生实际[2]。整个课程体系内容要完整、认知结构要清晰,要涵盖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职业决策、决策调整四个环节,并且这四个环节是一个动态性循环上升的过程[3]。此外,课程设计要注重认知的反馈,认知本身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课程知识点设计要适当安排课堂互动、反馈。等环节。

(五)课程内容形式要丰富多样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局限于讲授清楚职业规划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学生切实体会各种职业人生的精彩。而要达到这样效果,仅靠课堂讲授教学很难实现,课程体系设计需要安排适当实践课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加相应行业实习、观摩,以及邀请相关行业成功人员进行经验分享交流,形式可以是讲座或者围桌座谈。

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高度重视。

在很多高校仅作为应付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而开设的一门通识课,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而作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院校,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该课程意义,它是指引学生大胆走向远方,开拓美好未来有效的课程。职业规划课在高水平理工科院校里不应该仅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而已,而是把它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在政策和资金上应给予充分支持。

(二)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建设与发展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源泉。到目前为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支撑理论基本沿用上世纪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理论更新较慢且不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有些理论已经与时代发展步伐脱节。关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理论研究,国家应该根据理工学生特点、就业去向及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发展要求,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投入,增加立项资金,最终要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理论,彻底改变理论贫瘠的现状。

(三)壮大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不能仅仅由事务繁忙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辅导员构成,要成立针对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要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研室,要吸纳具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背景、各个理工科行业成功精英人士作为该课程的老师。最终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担任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四)课程形式要丰富多样化。

传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形式,这样课堂不仅学生不喜欢,而且反馈给老师的信息是这门课意义不大。理工科学生内敛、善于逻辑思考、动手能力强,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在课程课堂讲授、实习观摩课、互动环节、角色互换等环节系统安排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在人生成长中的促进作用。

[1]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王本贤,姜南.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领域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6).

[3]吴长征,徐颖.商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体系建构.黑龙江教育,2015(9):49-50.

猜你喜欢
理工科高水平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