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多重语境及其变化特征

2016-03-17 11:10刘旺旺俞良早
求实 2016年3期
关键词:苏俄列宁马克思

刘旺旺 俞良早

[摘要]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全部著作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使用文化概念。从横向分析,列宁在多重语境中使用文化概念:一是在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时使用;二是在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时使用;三是在阐述苏俄文化落后状况及其弊端时使用;四是在强调文化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时使用。从纵向分析,列宁使用文化概念前后呈现出一些变化特征:一是关注的视角由国外到国内;二是问题的阐述由隐性到显性;三是战略的构想由具体到全面。研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多重语境及其变化特征,对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文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3-0004-07

列宁历来重视苏俄的文化建设事业,将它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化又属于最具多话语性的概念之一。通过仔细研读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全部著作,即《列宁全集》第41卷、42卷和43卷(以1986—1987年版为蓝本),可以发现列宁在这一时期对文化概念的使用也具有鲜明的多话语性特点。横向分析,列宁在多种语境中使用文化概念;纵向分析,列宁使用文化概念前后呈现出一些变化特征。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文化概念的语境分析

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其概念的追问。文化作为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以至于古今中外无人能界定清楚其含义。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列举了从1871年至1951年这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竟有161种之多。这足以证明文化这一概念的多话语性特点,即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拓者,他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离不开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观的继承。

在西方,文化一词的出现是在古罗马时期,但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似的概念出现。18世纪是文化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更多地把文化与教养、理性、知识等概念联系在一起。19世纪下半叶,随着文化概念的日益丰富,其外延也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诸多新兴学科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话题。因此,在18、19世纪的欧洲,文化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了。康德、黑格尔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们都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文化的概念。

那么,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在何种语境中使用文化概念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也在不同语境中使用了文化的概念。有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主要以1956年—1985年版为蓝本,第1卷采用1995年版本)使用“文化”一词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出:“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是:25、48、49卷是0次,9、10、26、28、30、37、38、39、42、43、44卷是1次,15、27、31、34、50卷2次,17、40、46、47卷3次,11、24、36卷4次,4、5、13、14、29、33卷5次,8、22卷6次,20、35卷7次,3卷9次,18、22、23卷10次,16卷12次,1、6、12卷14次。2卷15次,21卷16次,7卷20次,41卷22次,19卷24次,45卷26次。”[1](P12)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文化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他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内涵也是丰富和多义的。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分为两大类:一是从广义的文化概念理解。根据《辞海》中对文化和文明概念的界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是指“犹言文化”,可以看出,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概念从广义角度理解是具有同源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论著中也更多地是从广义的角度使用这两个概念。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早期粗陋的共产主义思潮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说:“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2](P184)这里,马克思就是将文化与文明并列使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P120)意思是说,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提高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基础上才得以前进,才能向更高级的自由迈进,这里的文化也等同于文明。二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与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等相联系的范畴。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为了生存,有的人需要多一些,有的人需要的少一些,有的人比别人更习惯于舒适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还算比较有点文化的英格兰人所需要的,就比穿破烂、吃土豆、住猪圈的爱尔兰人多一些。……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4](P361)此处关于文化的使用就是在狭义层面的使用。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5](P21)在文化问题上,更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概念的广义和狭义层面使用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列宁关于苏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阐述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多重语境

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给苏俄社会带来的巨变,列宁在文化建设方面又是如何思考和阐释呢?通过研读列宁在这一时期的全部著作,从广义的角度对其著作中“文化”和“文明”概念的使用次数进行统计得出,在《列宁全集》(第41卷)中,“文化”使用了4次,“文明”使用了12次;在《列宁全集》(第42卷)中,“文化”使用了44次,“文明”使用了4次;在《列宁全集》(第43卷)中,“文化”使用了98次,“文明”使用了36次。进而,对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语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列宁至少在下列几重语境中使用这一概念。

(一)在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时使用

1921年春,苏俄人民在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之后,在俄共(布)的领导下转入新经济政策时期。随着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代表着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和知识分子利用这种机会,运用出版社、报刊以及大学讲台等多种途径大肆宣扬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一时间,地主资产阶级复辟思潮、无产阶级文化派、德波林学派、“机械论”学派等同时出现。这使得处于艰难转变之中的苏俄在肩负恢复和发展生产艰巨使命的同时,面临着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巨大压力。在如何继承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和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问题上,当时形成了以“无产阶级文化派”为代表的错误思潮。1922年9月27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主席瓦·费·普列特涅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在意识形态战线上》一文,该文是“无产阶级文化派”带有纲领性质的文章,表现出了该派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如他说:“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只有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靠无产阶级出身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等才能够加以解决。”[6](P74)为此,列宁在有关文章中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这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在《日记摘录》中开门见山地说:“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7](P356-357)在其他相关文章中,他还说:“对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7](P378)以上列宁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都是在批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

(二)在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时使用

俄国革命的这种历史跳跃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然要向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列宁在多篇论著中讲到要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文化等一切先进的东西。如他在《论粮食税》中提到,要“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化”“最文明先进的西欧资本主义”“连结文明、连结资本主义、连结大工业、连结大城市”“文明的资本家”等等。针对布哈林没有考虑到俄国目前的具体特点,列宁批评说:“我们俄国无产阶级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比不管什么英国或德国都要先进,但在组织像样的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从物质和生产上‘实施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8](P204)意思是说,俄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政治上是先进的,但是在文明程度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先进的,俄国要注意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以上列宁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都是在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

(三)在阐述苏俄文化落后状况及其弊端时使用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非俄罗斯民族中,识字率仅为0.5%-1.5%,苏俄国内有73%的人都不会读和写。世界大战以及接踵而来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不仅严重破坏了苏俄原本脆弱的国民经济,而且直接阻碍了苏俄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专门成立了全俄扫盲特别委员会。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民族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可以通过革命的方式加以迅速改变,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灵魂的文化却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的改变。那么,在“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下如何消化在政治变革之后的“小事情”,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地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列宁生命最后阶段思考最多的问题。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特别是他最后的思考之中,关于俄国文化落后的思想表述是非常丰富的。如1922年12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纲中谈到俄国的国家机关状况时讲道:“国家机关的一般情况:糟透了;低于资产阶级的文化。问题正在于整个文化,而提高文化需要好多年。”这简短的表述表现出了列宁对俄国文化落后状况及其弊端的深深忧虑。又如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列宁说:“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了。”[7](P378)此外,列宁还多次提到“文化贫困”“缺少文化”“文化程度”“文化水平”等。以上列宁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都是在阐述苏俄的文化落后状况及其弊端。

(四)在强调文化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时使用

列宁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列宁就在多篇著作中指出了文化工作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他在有关文章中指出:“应当知道和记住,当我们有文盲的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电气化的”[9](P158),必须让每个青年都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10](P284)。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列宁把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如1921年10月,列宁出席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他在有关报告中谈到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时讲道:“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是任何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造都无法治好的毛病。说实在的,这种毛病靠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造是治不好的,只有用提高文化的办法才能治好。”[11](P197-198)意思是说,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这种行为本来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中不应存在的东西,但是由于俄国的文化落后和旧俄国封建残余的影响,这些不好的行为依然存在,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关键还是要靠提高俄国民众的文化水平。1922年3月,在列宁为俄共(布)十一大起草的大会文件的批注中写道:“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足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7](P399)“我们有足够的手段来取得新经济政策的胜利,包括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问题‘仅仅在于文化!”[7](P403)他还在《论合作社》中讲道:“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目前我们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特别聪明的办法。可是为要完成这一‘仅有的事情,就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7](P364)以上列宁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都是在强调文化工作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变化特征

为了清晰地展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变化特征,不妨从文化的视角将新经济政策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21年3月-1921年10月;第二阶段为:1921年10月-1923年3月。以1921年10月为分界点,是因为列宁在这一个月的文章中,提到“文化”概念高达24次,约占《列宁全集》(第41卷)和(第42卷)使用“文化”和“文明”总数的38%。通过对比列宁前后使用“文化”概念语境的变化,可以看出以下变化特征。

(一)关注的视角由国外到国内

根据上文的阶段划分,梳理《列宁全集》第41卷和第42卷中“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在第一阶段的使用情况,可以得知,列宁在第一阶段提到这两个概念共17次,其中提到“文明”13次,“文化”4次。进一步分析列宁使用“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的语境,可以发现:列宁在这一阶段大部分是在描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时候使用,并且多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如在谈到俄共(布)作为国家执政党的任务时,他说:“现在,当我们能够而且应该管理国家的时候,我们不吝惜金钱,竭力把那些受过资本主义训练的最文明的人吸引过来。”[8](P204)还比如在谈到英国无产阶级的有关情况时,说他们在长期的政治自由发展中“具有比较高的文明程度”。在转变工作重心的过程中,谈到如何促进苏俄社会生产力发展时,他提出:“如果德国革命迟迟不‘诞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要不惜采用独裁的方法,不惜用野蛮的斗争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化。”[8](P200)这里的意思是说,俄国相对于文化先进的西欧来说是野蛮的,因此,要不惜手段来加紧学习西欧文化。以上这些都是列宁在表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时候使用了“文化”或“文明”的概念。可以看出,列宁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关注的视角还停留在国外。

如果说列宁在第一阶段更多关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先进的话,那么列宁在第二阶段更多强调的是苏俄文化的落后。如1921年10月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一文中写道:“由于我国文化落后,我们不能用正面攻击来消灭资本主义。如果我们的文化是另一种水平,那就可以比较直截了当地解决这项任务了。”[11](P193-194)他还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文化任务。……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11](P195)列宁在这篇文章中还将文盲看作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敌人之一。他在给《俄罗斯联邦电气化与世界经济的过渡阶段》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由于我们(我们布尔什维克)文化落后,始终是一纸空文。……我们是贫困的和文化落后的人。”[7](P52)1922年12月,列宁第二次中风后,他在口授的“最后的文章”中,多次指出苏俄文化严重落后的现状,并对提高苏俄的文化水平提出诸多措施,他把文化条件看作是建成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第二阶段已经更多地把关注的视角由国外转移到国内,从苏俄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来论述要加快提高苏俄的整体文化水平。

(二)问题的阐述由隐性到显性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第一阶段,共有17次使用“文化”和“文明”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列宁没有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多是以“隐性”的方式表达苏俄文化的落后性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1921年3月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在谈到改造小农的时候讲道:“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8](P53)这里无疑是讲广大的农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大都带有旧社会文化的痕迹,要想使他们适应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变化,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接着在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的结尾写道:“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员去向资本阶级专家‘学习……多花点‘学费并不可惜:为了学习要不惜破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8](P232)这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苏俄共产党员的文化是落后的,要想适应新经济政策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惜代价向西方有知识、有本领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以上列宁的论述表明了苏俄不仅是普通民众,就连共产党员在文化上也是落后的,但列宁在这一阶段还没有直白地指出来,只是以隐性的方式表露了苏俄文化的落后性。

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列宁只是将文化的落后性隐性地阐释在其著作之中的话,那么在第二阶段列宁则是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性地表达在其话语之中。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第二阶段列宁使用“文化”和“文明”的次数达到181次。1922年底,列宁整个右半身瘫痪,丧失独立的工作能力,开始利用口授的方式抓紧时间对党和国家最为紧迫和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通读列宁在逝世前夕相继口授的“最后的文章”,不难发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文化”。列宁在简短的五篇文章中使用“文化”和“文明”概念多达60次,就文化建设问题阐述了极为丰富且深刻的重要思想。如在《日记摘录》中,列宁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苏俄文化的落后性,他说:“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作重大的努力,是不能摆脱的。”[10](P344)此外,他还就如何加强苏俄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增加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加强城乡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等等。他强调指出:“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7](P368)在他看来,没有文化水平的提高,既谈不上实现合作化,更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以上列宁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显性地表达了苏俄的文化落后性。

(三)战略的构想由具体到全面

1921年春,苏俄进行了一次“战略退却”的实践探索,开始实施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列宁在俄共(布)十大的报告中、在《论粮食税》和俄共(布)十次代表会议的报告中,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1921年10月,苏俄又进行了一次“退却”,即由合作社进行的商品交换退到正常意义上的商业贸易。列宁说:“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11](P228)同时,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新型苏维埃的国家机关中却不断滋生和到处弥漫着只有在旧社会才存在的官僚主义和拖拉、贪腐等现象”[12]。列宁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已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需要这样的官僚机构;二是苏俄大量没有文化、分散涣散的小生产者存在。为什么列宁领导俄共(布)在经济领域“一退再退”?为什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会出现官僚主义这种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专制主义旧社会才有的毛病?因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成功转型必须而且也必然要求其是全方位的。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生变革之后,作为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也必然会发生变革。但是,在变革的速度上,文化的变革可能会发展得相对慢些。但文化的变革带来的变化将会更加持久。一般说来,文化的变革不能长期滞后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不然,文化作为一种反作用将制约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甚至会葬送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成果。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苏俄基本国情中的文化极其滞后这一现实,促使列宁构想出以文化革命为开路先锋,衔接经济和政治建设与革新的基本方略”[13](P234)。这要求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不能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而要将其深入扩展到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列宁在最后的战略思考中,不仅涉及到苏俄的经济政策、阶级关系、国家机关以及党的领导问题,还涉及到苏俄的文化建设、战略策略、民族问题等诸多关系到苏俄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如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准备材料中写道:“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足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7](P399)这里,列宁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论合作社》中,他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7](P365)意思是说,现在俄国已经取得了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优势条件,如果再加上文化方面的进步,我们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了。在谈到哪些人可以用来建立苏俄的国家机关时,他说是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工人。然而,“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而做这件事情所必需的正是文化”[7](P379)。可见,列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总是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许多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试图整体性和全面性地重点阐述自己关心的重大问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东方落后国家在建立了新政权后,如何建立与新政权相适应的新文化,以适应社会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尤为重要。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触动和改变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结构,要求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相适应的文化结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求加强对经典作家的文化建设思想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够在多样文化并存的体系中与其他文化共存、共生、共长。尽管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提供现成的理论指导,但是他们思考文化问题的基本立场、阐述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流露在其话语之中。离开对其文本和话语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白嗣宏.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刘旺旺,梁超.对列宁“最后的文章”中关于苏俄文化建设若干论断的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1).

[13]俞敏,李小珊.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理论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业根

猜你喜欢
苏俄列宁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美国救济署借援助渗透苏俄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拉美有多少“列宁”?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