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证因方论集要》

2016-03-17 04:56孟庆威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汪氏厥阴新安

孟庆威,许 霞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新安医学研究·

浅析《证因方论集要》

孟庆威1,许霞2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

《证因方论集要》是清代新安医家汪汝麟的著作,该书秉持“证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论”的主旨,以病统方,选方精简实用,并详加辨证,明正医理,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该书的选方及论证清晰地体现了仲景学术思想及新安医学的思想传承,亦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证因方论集要;汪汝麟;新安医家

汪汝麟,字石来,生卒年月不详,《新安医学史略》载其为“清·嘉道间休宁海阳人”[1]。海阳是休宁古称,汪汝麟乃是新安休宁人氏[2]。汪氏初举儒业,“荐而不售”,“乡场屡蹶”,遂专心致志于岐黄之道,“昔贤诸书,日夕披览”,历三十载,乃成《证因方论集要》。汪氏秉承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匠心独具,有所创见,且能以致用为尚。现就《证因方论集要》作一浅析。

1 以病统方,不离辨证,论方条理严整

《证因方论集要》属于方书范畴,汪氏在自序中辄直言其旨“证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论。”证、因、方、论,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全书所选方剂精炼实用,多数为历代经久沿用的名方及当时行之有效的验方,每方主治、组成、方解乃至制法俱备。重点方剂尚有引文,这些引文语出名家,极具参考价值。

汪氏这部方论,按照“以病统方”的归划方法进行编排。以病统方,即可按病索方,这印证了汪氏著书的初衷,“是编非敢谓可为矩矱,然明白晓畅,按图索骥,庶免于北辙南辕,彼未能操刀而使割者置诸案头,或不无小补云尔。”也就是让医者便于检索和运用。

该书选取了方论这一体裁,以辨证论治作为纲领,所选方剂分列于51个病证之下。每条病证,都简明扼要述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下列方剂亦是因证而论,详加辨析,论述透彻,无不体现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如“咳嗽”证下即言:“咳嗽一证,外感内伤不同,阴阳虚实有别。”所列方论,治表、治里、治表里传变,细述要旨;治虚、治实、治虚实相间,点明关节。方论涵盖八纲之殊异,详解辨证之精微,此外又分辨“风、寒、燥、火”淫邪错综、杂而为因。“咽喉”之证,则从另一角度辨证论方,咽喉病虽病变部位不同,但均有经络所过,或挟、或循、或贯[3],故汪氏结合《景岳全书·喉痹》之论证,集萃名方,分经论治。其指出火是喉病之主因,尤重少阴,强调“少阴之火,有虚有实,不得类从火断果因”。至于“噎膈”“反胃”,皆以三焦为纲,“噎膈”又分“气血津液”之异,“反胃”又别“寒热阴阳”之法,辨证之道,细致入微,诚为明彻。

2 法宗仲景,业承新安,思想脉络清晰

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张仲景学术思想对新安医学影响深远,历代新安医家,将张仲景学术思想奉为圭臬,视为矩矱,传承之余不乏阐新。汪汝麟著书,选方论方,征引摘采,贯穿通篇无不体现出仲景思想在新安医学中的传继发扬。

汪氏选方推崇经方,虽不以六经表里类方,但对于提纲挈领性质的方剂,总是重加论述。以《证因方论集要·吐蛔·乌梅丸》为例,虽是“以病统方”而将其划归于“吐蛔”之下,却能追本溯源、切中要点地指出“而得厥阴之治法矣”,引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厥阴方总论》“乌梅丸”条引文,更是强调乌梅丸在《伤寒论》“厥阴证”中纲领性的意义。乌梅丸之于“伤寒厥阴证”的重要性,正如柯韵伯所指出:“厥阴以乌梅丸为上”,“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入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4]柯韵伯又在《伤寒论翼》中提到“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平治厥阴之主方”。新安医家郑重光在《伤寒论条辨续注》中亦执此说,详推二人之语,又均承袭新安医家方有执所首倡的“提纲”之说。“乌梅丸”在当前《方剂学》教材中,亦仅列为驱虫剂,关于“厥阴证”则较少提及,而未能引起广大方剂初学者的重视,殊为可惜。

汪氏在推崇张仲景经方的同时,犹能参考诸贤对张仲景经方的阐释,兼容并蓄。尊古而不泥古,传承而多创见,是汪氏难能可贵之处。同样在此“乌梅丸”中,许多后世医家认为“脏厥”与“蛔厥”当相辨别论,不堪混淆视之。汪氏则引王子接言:“至于脏厥,亦由中土不得阳和之气,一任厥阴肆逆也。以酸泻肝,以辛散肝。以人参补土缓肝,以连、柏监制五者之辛热,过于中焦而后分行于足三阴。”可见,“乌梅丸”治疗“脏厥”亦是合乎医理。此等活用,必然基于汪氏对张仲景、王子接学术思想的深刻领会,并经其行医用药的验证。现今临床也有实例佐证,魏宇澜等[5]使用“乌梅丸”治疗战汗解脏厥,疗效显著。后世每谈“厥阴病”篇,多认为其错综复杂,汪氏不载伤寒,而能道明伤寒,实属难得。

3 针砭讹误,以正医理,学术态度严谨

明清时代,医业鼎盛,学说众多,难辨是非。汪氏目睹种种弊端,著书立说,端本正源。

《证因方论集要》开篇即言“类中”,力纠时弊。汪氏虽论“类中”,实则主张“岂真有外风之可搜逐哉?”其认为无论肝肾阴亏或肝肾阳虚,还是真中、类中,不宜搜风[6]。书中所选九方,均从虚论治,“补肾生肝饮”方下则援引《杂症会心录》所言“风痰之药不可用,断断如也。”外风之说,历代争论不休,然后世论治中风,因虚中风,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汪氏为了避免医者盲目搜风而延误病情,故均从虚论治中风。此外,中风从肝肾论治,医家多执“阴虚”而言,汪氏却言“非肝肾阴亏,则肝肾阳亏”,九方之中,半数为阴阳同补,肝肾同治。而从“肝肾阳虚”论治中风,近年来已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董斐[7]从肝阳虚论治中风病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显著。王玲玲[8]亦认为肝风内动当有阴阳之别,而不能仅仅拘泥于阴虚阳亢生风。唐农等[9]在对中风病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扶阳学派的桂枝法和四逆法,亦取得满意效果。可见汪氏之说,于现今亦有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汪汝麟于“温六丸”下言“白痢非寒,因热伤气分耳”。“四物汤”下援引张璐玉相关理论并详加论述,纠正“方书咸谓四物补阴,遂以治阴虚发热,火亢失血等证”之说。汪氏认为“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非调补真阴之的方”。故用以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证。“不寐”证下援引汪蕴谷论述:“此非心虚胆怯,盖营弱卫强,契合浅而脱离快。”治“女劳黑瘅”则引王晋三“血能流通则无发黄变黑之证矣”,以纠正“后医不解病情,惟知清热去湿,隔靴搔痒,日渐困笃”。而援引柯韵伯关于“敦阜、卑监”之正论,即“《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端正前人“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此等对《黄帝内经》的谬解。

对于当时谬论,汪氏直言驳斥而能据理慎言,征引真论又详加审辨,反映其睿智明辨的思维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4 宏纤毕贯,旨在实用,宜于临床指导

汪氏著书,原为实用,如其所言:“彼未能操刀而使割者,置诸案头,或不无小补云尔。”“果记诵不辍,则临证自无贻误。”此即为汪氏之初衷。《证因方论集要》的指导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内容全面,种类丰富。全面是该方论的优点,全书共计51个病证,以内科杂症为重,又涉及瘟疫、外科、耳、眼、鼻、喉诸多门类,凡临证者,皆可执此卷按病索方。罕见者,如“玳瑁瘟”,“此症书所不载,惟庞安常有玳瑁瘟之名,而治法未备,人罕能识。”[10]汪氏乃引张石顽相关论述,细述其证型转归,治则治法,下列“初方、二方、三方”,一目了然。

其二,选方精简,便于施用。汪氏选方,多以药简力专为尚。纵览全书所列,鲜有庞杂繁众之方。且药味平和,少见峻猛之剂,药品易得,不费昂贵之资,若“截疟七宝饮”下又言“如贫无参,用白术代之”。“噎膈秘方”,纯用日常食材,如牛乳、羊乳、甘蔗汁、韭菜汁。

其三,详解方义,兼论制备。汪氏对每方方义,“君臣佐使”,条理分辨,辨证要点,加以强调。“竹叶黄芪汤”下强调“四方互复,独以竹叶黄芪标而出之者,明其力专治肺经热消,非概治二阳结之消渴者也。”“大黄龙丸”下引喻嘉言论述,再次强调“倘其人阴血素亏,暑毒深入血分,进以此丸,岂不立至危殆乎!”汪氏对于许多方剂更详解其制备之法,“大半夏汤”所用诸药当从《金匮要略》原法“水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因“扬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缓之,俾半夏、人参之性下行不速,自可幹旋胃气。”“八味地黄丸”中地黄当“砂仁酒拌,九蒸九晒”,为其“禀质沉实,必须制度如法,得太阳之火,方能熟之”。此外,汪氏说理深入浅出,纯为实用而设。又贵在文句平实,不涉虚诞之说,便于读者理解。

5 结语

《证因方论集要》论理透彻,又有创见。该书选方严谨,病证齐全,选方具有代表性、实用性,清晰地体现了仲景学术思想及新安医学的思想传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M].歙县:歙县卫生局,歙县中医院,1990:111.

[2]来雅庭.新安医家史料遗误指归[J].中医文献杂志,2007, 25(1):18-20.

[3]李振爽.从六经辨治咽喉病[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205-206.

[4]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14.

[5]魏宇澜,王强.脉证合参应用乌梅丸战汗解脏厥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70.

[6]杨金生.中风病防治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13.

[7]董斐.从肝阳虚论治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1-52.

[8]张建斌,王玲玲.王玲玲教授“阳虚生风”论及启示[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04-1606.

[9]唐农,胡跃强,吴林.从“阳虚为本”论中风病的次第治疗[J].中医杂志,2015,56(12):1076-1078.

[10]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8.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5070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管理专项课题(2015GLZX01);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开放基金项目(2015bbxk004)

孟庆威(1988-),男,硕士研究生

许霞,907367552@qq.com

R289.1[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5.003

2016-03-15;编辑:张倩)

猜你喜欢
汪氏厥阴新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新安滩
厥阴病篇再论
张新安教授简介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新安滩
元代珍稀家谱《汪氏渊源录》简论
汪氏蜂蜜产品包装设计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