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研究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17 06:06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商科无锡校园文化

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高职教育研究】

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研究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效融合是打造特色职场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以课题组所在的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分析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提出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一步融合的路径。

锡商文化;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途径

商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培养工商企业所需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商科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手段有很多,理论知识可以育人,实践锻炼可以育人,一种优秀的文化也可以育人。锡商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地方工商文化,它滋润着众多无锡工商界的精英,撑起无锡近现代百年工商业文明。无论是民族经济先驱荣宗敬先生,还是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还是开办纱厂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等,都有太多的“锡商精神”值得后人传承。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优秀的锡商文化融合必将使文化育人落到实处,提高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需求的契合度。

一、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锡商文化的内涵

无锡100多年的繁荣,与传统的锡商文化是分不开的。所谓锡商是指活跃在无锡地区的工商实业家,而锡商文化是吴文化与无锡地区工商实践结合的产物。在中华发展史上,吴文化的崛起相对中原较晚,却后来居上,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中华文化版图上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吴文化的诞生,始于3200年前“泰伯奔吴”的历史事件,而锡商文化则源起于我国明代。苏州、无锡、常州虽然都是吴地重要的城市,但是在经济活跃度上,无锡的工商文化特色更为鲜明突出,其主要特征集中体现为尚德、灵动、务实、开放等,人们把无锡独具特色的工商文化称作“锡商文化”[1]198。

(二)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职员工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是依附在学校这一载体上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体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有形的文化,是文化的外壳,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是文化的内核[2]。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商科高职学生为主体,以商科高职院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商科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里所述商科高职院校是指专业设置主要由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运营及物流、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财经类专业构成的高等职业院校。

2.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所在院校的师生进行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美化、免疫,同时优秀的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在商科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为地方工商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

3.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必须依存于工商企业相关的职业文化,其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都应含有相应的职业文化,为培养合格的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其校园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也应符合相应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和规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商科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悟将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点,从而增强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便毕业后更快融入企业[4]。

二、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1.两者融合是商科高职院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把提高质量始终贯穿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工作之中,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提出来,这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丰富和发展。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作为商科高等职业院校,同样也要强调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实现。锡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工商文化,地方性商科高职院校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是责无旁贷的。

2.两者融合是商科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高职院校要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无论是从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还是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角度来看,都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化”。就商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来说,需要依存于工商企业的职业文化,因为这种职业文化极有可能是商科高职学生毕业之后的职场文化。统计资料表明,高职毕业生大多数会选择在高职院校所在城市就近就业。锡商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地方工商企业文化,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其相融合恰好可以满足文化建设职业化的需要。

3.两者融合还是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有效地发挥对师生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美化、免疫功能,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有效融合能够推进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效地将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行融合,还可以促进商科高职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锡商文化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地域企业家整体的文化,滋润着当地工商企业家的茁壮成长,两者进一步融合必将使锡商文化对商科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既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商科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又间接地提升商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1.两者都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

锡商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一种区域文化,它的产生、形成在吴文化地区,集中在无锡地区。虽然锡商文化在国内,特别是苏南地区已经较有影响力,但改变不了锡商文化的区域性文化的属性。锡商文化是无锡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无锡儿女在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培育的,是新老无锡人的骄傲。课题组所在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江苏省省内,虽然部分并非无锡本地生源,但根据课题组所在院校就业办的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最大比例是在无锡地区,即毕业生大多为无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锡商文化是一种根植地方经济的工商文化,而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两者具有一致性。将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接受锡商文化,对锡商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既有利于锡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有利于为本地区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商企业所需人才。

2.已有的实践经验为两者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锡商文化的腹地,广大师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锡商文化。学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地接受了锡商文化的积极影响。如深受师生喜爱的校训——崇德、勤学、敬业、强能,里面就包含锡商文化的痕迹。此外,在校史陈列馆里还安放着锡商文化著名代表人物——荣德生的雕塑,这也向世人展示着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锡商文化的渊源。如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锡商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必将能建设更加卓越的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商科商职人才,满足无锡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人才需要。

三、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锡商文化在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锡商文化对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但商科高职院校的师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在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新的社会使命与功能。目前,高校不仅要满足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高等院校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功能。在这种新认知的影响下,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文化活动,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传承。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文化传承活动,呈现出大一统的整齐面孔,缺少属于地区的特色文化,更不用说这些学校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了。将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可以逐渐建立起属于商科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对于这一点,课题组发现学院对锡商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商科高职院校对锡商文化的精髓挖掘不够

在民族传统文化共同熏陶下的高等院校,其文化有共性无可厚非,但不同学校缺乏属于地域的或学校的特色文化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商科高职院校与同样根植于地方经济的地方工商文化融合可以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一点被商科高职院校的认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课题组所在的商科高职院校来说,虽然说理论育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三者同时都在发挥作用,但文化育人的作用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对吴地文明的传承不够。

(三)融合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对根植于地方经济的锡商文化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的认知,商科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目前来说,以课题组所在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的融合尚处于一个自发自觉的阶段,缺乏一种长效的融合机制。首先,就国家法律层面或教育管理层面上来看,关于地方文化包括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尚无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5];其次,两者融合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介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导向,促使行业企业主动与商科高职院校进行积极合作;此外,商科高职院校目前尚无专门的部门、人员对两者融合的动力、路径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把锡商文化融入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可行的选择,两者的融合必将促使高等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实现,又为无锡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转型输送优秀的商科人才。然而就现实来看,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锡商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的渠道较少、领域较窄,深度不够,即使有所谓的体现,也往往呈现出文化建设的形式化与简单化。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尚未明确提及与锡商文化的关联。这不能不说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路径探讨

(一)商科高职院校管理层需要提高对两者整合重要性的认识

把优秀的锡商文化引入商科高等职业院校,课题组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商科高职院校的核心层、管理层自主地进行精心设计,然后中层和基层管理层将其积极推进,接着由全体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践行和遵守,最终体现为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自觉自愿行为。可见,要将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锡商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需要最高管理层领导的高瞻远瞩,需要商科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学校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进行战略思考,形成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师生员工从校园文化方面进行观念更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然后组织实施,并相应进行体制、制度和管理创新,多方位推进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锡商文化的融合[4]。

(二)商科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锡商文化精髓的挖掘

要实现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高职院校需要对锡商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准确把握,深谙锡商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发展源头和历史进程,分析锡商文化与吴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客观评价其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锡商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兴盛的时期就在最近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可以搜集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创业过程中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中挖掘其文化精髓;另外,还应该细细研究正活跃于无锡地区的工商企业家,研究他们的精神面貌、行事做法以及他们值得世人学习的气质特征;此外,需要搜集一切关于锡商文化的研究资料。鉴于专门论述锡商文化的资料并不多,应该把这些资料全部收集过来加以研究借鉴。

(三)需要建立健全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

商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 “职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的道路,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既能满足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化的需要。课题组所在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动力将当地优秀的锡商文化引入校园文化职业化的建设中,也有动力与当地优秀的锡商进行合作办学。当然,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确存在着学校积极主动,企业则不完全认同这一做法的现状。要想避免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中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需要建立两者融合的长效机制。这些长效机制包括政府在法律层面上设定一些有利于地方企业与商科高职院校合作的优惠政策,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文化建设部门对两者融合开展一些有益的引导活动。另外商科高职院校还可设立或委托专门机构 (如文化宣传部门或科研机构)对锡商文化进行研究,对锡商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安排,以便各二级学院或系科的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实践,最终有序地将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效地融合。

(四)需要提高文化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将优秀的锡商文化引入商科高职院校,是建设商科高职院校职业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且可行的选择。就课题组所在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来看,两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提高。提高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可以从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几个方面着手。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包括校内各种建筑物和自然景物等,大到整个校园内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的制作,包装宣传袋的印制等,都可以嵌入锡商文化元素。行为文化是由校园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在现有的专业建设框架内,引入关于锡商文化的专题讲座、选修课甚至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介绍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锡商榜样,影响感召师生们的行为。学校还可以成立与锡商相关的社团来弘扬锡商精神。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逐渐建立与锡商价值观念、管理理念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有序推进与锡商精神相一致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6]。

[1]庄若江,蔡爱国,高侠.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14.

[2]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6-77.

[3]杜学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科学内涵解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3):21-25.

[4]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9-71.

[5]朱有明,张薛梅.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6(4):33-37.

[6]雷久相.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29-30.

(编辑:张雪梅)

Integration of Wuxi Merchants’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of Commer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Study

ZHANG Xue-m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214153,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Wuxi merchants’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of commer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ing a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s of these two cultures,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se cultures’integration.It als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probably happen in the integration,and ways to effective integration.

culture of Wuxi merchants;commer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ampus culture;way of integration

【文史哲研究】

G 646

A

1671-4806(2016)04-0088-04

2016-05-26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SYKJ15B19);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SYKJ15B10)

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问题。

猜你喜欢
商科无锡校园文化
无锡一棉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新商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