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综合征与身心健康及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6-03-17 12:21陈雪红冯小玮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综合征大学生

陈雪红 冯小玮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手机依赖综合征与身心健康及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雪红冯小玮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本文主要研究手机依赖综合对人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业、人际交往造成的负面影响。截至2015年2月底,由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移动电话用户共有12.9亿户,居世界第一,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手机科技的发展和4G时代的来临,手机成为集通话、信息、网络、娱乐、购物、影视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手机过度的使用容易产生依赖倾向,导致手机来综合征的发生。手机依赖综合征[1]是指个体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这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业、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给身心健康带来了损害,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手机依赖综合征身心健康人格特质

1 手机依赖综合征对身心的影响

1.1手机依赖综合征对身体的危害

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2-5],手机的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不利,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食欲减退、失眠、胸闷、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抑郁、烦躁等神经衰弱症候群,甚至会引起脱发、眼晶状体混浊等改变。使用手机时,屏幕里丰富多彩的资讯、生动有趣的各种APP将长时间吸引眼球不停地追,随注视,时间长了导致眼睛出现疲倦、干涩、刺痒、流泪等症状,造成“肌性视疲劳”。屏幕上不断变换的色彩光影使眼球跟随迅速调整,引起“调节性视疲劳”。同时,手机精彩的画面、丰富的资讯、刺激惊险的内容使手机使用者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从而导致“精神性视疲劳”。如果没有及时缓解视疲劳,就会造成假性近视,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真性近视。特别在夜晚关灯使用手机对视力的影响就更为严重,甚至会诱发青光眼。当频繁、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协助拇指完成对掌运动的主要相关肌肉、关节发生持续劳损,造成手腕麻痛、腕关节肿胀、手部活动不灵活[6]。“低头族”在使用手机时,颈部前屈过度,脊椎不自然弯曲,脖子逐渐向前倾。时间长了,脖子出现僵硬、酸痛的症状,使得人体颈部的胸锁乳突肌不断向前拉伸,导致慢性充血状态而压迫椎动脉和椎神经而患上颈椎病,造成慢性劳损。

1.2手机依赖综合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手机在使用中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通过各种途径会被人体吸收。手机辐射可能会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有害长期影响。手机辐射可能会刺激大脑的应激系统,容易出现紧张、兴奋情绪,从而导致入睡困难。而且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使用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降低了睡眠质量。Loughran等[7]报道的手机上发出的电磁领域对睡眠脑电图造成不利影响也表明,夜间长时间暴露于手机中,会对褪黑激素的起效时间造成影响。此外,Van den Bulck[8]在比利时一项对1 656青少年一年的随访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报道,1年后疲倦水平增加的受访者是由于在熄灯后更频繁地使用手机。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显示使用手机和睡眠障碍之间的关联,但探讨了一个结果:熄灯后通过使用手机引起的睡眠障碍的疲劳水平增加的可能性。Wood[9]等做报道,暴露于手机辐射者总的夜间褪黑激素的输出与未暴露者相比,睡前褪黑素产量却明显降低,说明移动电话发射的电波延迟了褪黑激素分泌的时间。这些报告表明,熄灯后使用手机影响生理因素如睡眠脑电图和褪黑激素的分泌节律。Takeshi[10]对日本95 680名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发现17.6%的青少年在熄灯后使用手机打电话和发短信,出现了失眠、睡眠不足。Sevil Sahin等[11]通过对巴基斯坦576名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和睡眠质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越高的学生,睡眠质量越差。Jenaro等人[12]在沙乌地阿拉伯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广泛使用手机导致头部频繁疼痛、睡眠障碍、紧张、疲劳和眩晕。Massimini和Peterson表示,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手机多度的使用,至少一个星期有一天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

国内邹云飞等[13]通过对800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调查发现,手机依赖者的睡眠质量问题比非手机依赖者要高。曹兆进等[14]对165名公司职员进行调查,发现睡前使用手机会造成夜间多梦和失眠,明显地影响睡眠质量。戴伏英等[2]对在校医学生的调查中表明,手机长时间的使用可能导致神经衰弱的出现。王锐锋[15]对542名中职护理学生调查发现,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崔丹丹[16]抽取河南1 500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手机依赖者睡眠质量比非依赖者差,依赖综合征与睡眠质量、日间嗜睡存在显著相关,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日间嗜睡越显著。沈愁等人[17]对江苏9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使用年限越长,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在熄灯后使用手机超过1小时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1.3手机依赖综合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手机的便利性使它成为人们最亲密的物品,取代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手机的虚拟世界成了人们排遣空虚和无聊的归宿,使人们离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封闭与孤独、退缩与逃避等不健康心态就会逐渐生长起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18-20],手机依赖的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显著相关。除此之外,还可能会表现出诸如躯体疾病、敌对意识、强迫行为、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倾向等心理问题。

2 手机依赖综合征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国内外多个研究结果发现,人格特质与成瘾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成为成瘾行为潜在的预测因子。国外研究人员Peele[21]认为,成瘾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减轻疼痛、焦虑和其他消极情绪状态(即为T逃避)。人格是手机依赖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当人们的理想生活与现实人生难以达成一致时,痛苦和迷茫使他们开始寻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统一的方式和途径,而手机的功能从根本上可以消除人们迷茫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

Igarashi等[22]认为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是理解病理性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Phillips和Bianchi[23]表明影响手机问题使用的主要人格因素是:内外向、神经质、自尊水平。外向人格特征的人具有强烈的与他人建立友谊和交流关系的渴望,不断使用手机导致依赖。高神经质特质者遇到问题比一般人更容易传销焦虑、多疑、愤怒、抑郁等消极情绪,并可能难以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动情绪后难以平复,选择逃避来消极应对。而手机正可以满足他们寻找安全感的需求,因此高神经质者容易沉溺于手机的使用。黄海等人[24]研究表明,严谨性对手机依赖也有显著预测作用,低严谨性的个体其手机依赖程度更高。Butt和Phillips[25]研究发现低严谨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于发更多的短信,会过度使用手机。严谨性低的个体缺乏有效控制与疏导焦虑情绪的能力,社交焦虑程度会更严重,最终因焦虑得不到缓解而借助手机得以发泄。Ha,Chin和Park等人[18]研究表明,手机过度使用的个体人际交往焦虑或社交孤立感更高。王欢等人[26]对493名大学生集体测试,发现社交焦虑在人格特征(神经质、严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社交焦虑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表现出显著的对社交情境或活动的焦虑,并且担心自己的言行会使自己丢脸[27],过分社交焦虑的个体害怕交往且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面对面情境的一种替代品,通过电话、短信及网络与他人联系来减轻焦虑。如果焦虑症状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形成依赖。Woong Ki Park[28]通过调查发现了手机成瘾与孤独呈正相关。Kamibeppu K和Sugiura H[29]研究发现,手机的过度使用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活,特别是女生,更容易通过手机短信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造成其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与障碍,从而引发或者加重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洪艳萍等人[30]对268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孤独、不近人情”等特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的可能,而秦曙等人[31]调查显示,孤独、缺乏自信、自卑、自我评价低的人手机使用的动机就越强。刘红等人[32]认为,孤独感强烈的人手机依赖就越强。孤独感强的人表现为不关心他人,喜欢独处,常有麻烦,常抱有敌意,进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爱心。这种人格的个体做事常常我行我素,结果在人际交往中失去了他人的吸引力,较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往往感到孤独,从而导致了失落、苦闷、孤独。而手机功能的强大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使孤独感强的个体沉迷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消除孤独所引起的焦虑烦躁情绪。当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玩手机上,又会严重地影响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形成了沉迷于手机带来的孤独感和孤独感产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恶性循环。

3 总结

由于手机依赖的领域研究历史较短,对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概念,尚未统一。研究也较多地集中在一些综述性的理论探讨上,而关于实证研究方面内容涉及得较少。后继研究者应当从手机依赖的心理属性对手机依赖综合征这一概念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义。并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基本特征,编制出严格、科学的心理量表。研究者还应全面深入地研究手机依赖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总之,对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研究还需要一段长期漫长的探索。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2]戴伏英,贾慧丽,曹旭峰.手机辐射对大学生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06,20(3):232-233.

[3]Sandstrom M,Wilen J,Offedal G,et al.Mobile phone use and subjective symptoms.Comparison o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users of analogue and digital mobile phones[J].Occupational Medicine,2001,51(1):25-35.

[4]郑小小,胡津津,许健.手机辐射与健康的相关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7):735-736.

[5]孙丽霞,姚克,姜槐,等.手机微波辐照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2):1084-1088.

[6]丘青中,吴栓,林伟锋,等.青少年手机病致手腕疼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J].中国骨伤,2006,19(8):489-490.

[7]Loughran S P,Wood A W,Barton J M,et al.The effect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itted by mobile phones on human sleep[J].Neuroreport,2005,16(17):1973-1976.

[8]Van den Bulck J.Adolescent use of mobile phones for calling and for sending text messages after lights out: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a one-year follow-up[J].Sleep,2007,30(9):1220-1223.

[9]Wood A W,Loughran S P,Stough C.Does evening exposure to mobile phone radiation affect subsequent melatonin pro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2006,82(2):69-76.

[10]Munezawa T,Kaneita Y,Osaki Y,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se of mobile phones after lights out and sleep disturbances among japanese adolescents: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urvey[J].Sleep,2011,34(8):1013-1020.

[11]Sahin S,Ozdemir K,Unsal A,et al.Evaluation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level 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3,29(4):913-918.

[12]Jenaro C,Flores N,Gómez-Vela M,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J].Addiction Research& Theory,2007,15(3):309-320.

[13]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14]曹兆进,陶勇,张洪桥,等.移动电话手机对睡眠质量及抑郁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5):264-267.

[15]王锐烽,孟秀红,罗欢.合肥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675-678.

[16]崔丹丹.高中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7]沈愁,戴静,周逸,等.江苏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708-710.

[18]Ha J H,Chin B,Park D H,et al.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J]. Cyberpsychol Behav,2008,11(6):783-784.

[19]Yen C F,Tang T C,Yen J Y,et al.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4):863-873.

[20]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21]Peele S.The meaning of addiction:compulsive experience and its interpretation[M].Lexingto:Lexington press,1985.

[22]Igarashi T,Motoyoshi T,Takai J,et al.No mobile,no life:Self-perception and text-message dependency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2311-2324.

[23]Bianchi A,Phillips J 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psychol Behav,2005,8(1):39-51.

[24]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14-416,419.

[25]Butt S,Phillips J G.Personality and self reported mobile phone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2):346-360.

[26]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47-450.

[27]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09-112.

[28]Park W K.Mobile Phone Addiction[M].London:Springer,2005.

[29]Kamibeppu K,Suqiura H.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Cyberpsychol Behav,2005,8(2):121-130.

[30]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26-628.

[31]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31-34.

[32]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第三批)(项目编号:2015k69)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综合征大学生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大学生之歌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