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几个着眼点

2016-03-18 07:08黄一璜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庖丁中华书局终身教育

黄一璜,刘 梦

(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武汉430079)

庄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几个着眼点

黄一璜,刘 梦

(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武汉430079)

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自20世纪中叶于西方问世以来,渐成新的思潮,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一股推动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任何新思潮(想)、新理念的形成都有其复杂深远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因此,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探究并梳理庄子的终身学习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的全民终身学习,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庄子;教育;终身学习;思想

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在半个世纪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均使用其英文名称的缩写“UNESCO”)提交的《有关终身教育》的报告及其之后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的传播。1972年,UNESCO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则使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由教育理念开始转变为政治话语,更被许多国家积极付诸实践,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共识与行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无论教育或是学习都突破了传统、正规学校的围墙,成为贯穿于人一生的需要[1][2]。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先贤的思想和论著中多有论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庄子便是其中一位。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出生于约公元前369年,去世于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他不仅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文学家。其所创立的庄学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他的学说涉及从人的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人的教育和学习问题,散布于《庄子》中星星点点有关终身学习的思想迄今依然熠熠生辉,俯拾即是。那么,庄子2000多年前终身学习思想的着眼点又有哪些呢?

一、学习过程:终身化、生活化与时代性相一致

(一)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

《庄子》系庄周及其后学所著,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又名《南华经》。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今存33篇,为郭象注本。

历史上,人们比较多地从修身养性、生命哲学或直接从养生的角度谈论《庄子》是有原因的。比如对《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3]这一段,如果单从字面上的意思看,往往解读为:人的一生极有限,而知识浩瀚无边,以有限的一生去寻求无尽的知识,死不得当。因此,不少人认为这段话所讨论的是人如果能做到“保身”、“全生”,才有可能“养亲”和“尽年”,这并非没有一定道理(郑振坤[4],1982;熊晓正[5],1982;旷文楠[6],1982)。但却是从各自专业相对偏窄的视角切入解读的。如若从更为广阔的终身学习视角来理解的话,其谈论的却可以更为宽泛:人的生命的确有限,而知识浩瀚无垠,以有限的一生去追寻无尽的知识,会劳碌而亡;然而,为了求知,终其一生辛劳又何妨?这当中折射出庄子对学习、修身伴随一生的态度和见解,可以读出一些“终身学习”思想的意味来,其何尝不是其思想中终身学习观的萌芽?

(二)与时俱进,全面学习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对《庄子·大宗师》的解读上。它开篇所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7],历代论者亦有解读过窄的问题。无疑,开篇这段话论及天人关系,的确具有天人之辨的极高视角。但仅仅拘泥于此,又似乎不尽然,因为如下几层意思在这段话里应该是明白无争的:一是了解天——自然所能、人之所能,首要的是要有对自然——天的力量和人的能力之间的差别的认知;二是了解人和世间事物均出于自然,需以智慧之知去了解还不曾了解的未知;三是人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求对自己和自然的认知,当是求知、觉悟的最高境界了。如若不然,何以用“是知之盛也”终句呢?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庄子所表达的对于求知——终身不辍——这样一种学习的态度,亦即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

(三)积累不殆,超越自我

对于《庄子·则阳》中“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8]这段话,从智慧的增长需要积累的角度去理解并无不妥,世间的事物本就如此,尘土堆积丘陵矗山,滴水集流汇聚成河。同理,人若是融汇众人的智慧也能成为更为聪敏的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如果说这是庄子从一个方面点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那么,“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9](《庄子·逍遥游》)则从另一个方面阐释了水汇集得不够深是不足以浮舟这个必要条件,因此,庄子所说的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数量的累积了,虽说“积累”是由少积多、由小增大……水“厚”才有可能承载大舟;知识的积累亦然,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融会贯通才能转变为智慧——这里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可见,庄子2000多年前所言竟暗合了终身学习理念有关学会学习,通过持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部分核心意涵。

现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人从出生直到生命的终点,其中充满了变化和机遇,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定不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面临各种挑战的全球化环境当中,人们再也不可能经由一次性的学校学习,就一劳永逸地应付人生全过程[2];既需要学会学习[1],“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7],更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一个常学常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不至于落伍,才有可能成就自己学习化的人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来发展和丰富自我,但要想不断超越自我则需要终身学习。

二、学习方式:多样性、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一)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

人生而即有模仿的本能。《庄子·外物》中即有“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10]。说的是婴儿出生后之所以能咿呀学语,皆因与会说话的人长期相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庄子对人类获得最初学习经验的细致入微观察,但这种“有言之教”还只是人生最初的经验学习,任何人只要与社会有联系(即便在今日移动互联网时代,足不出户的独居者接触的电视电影、网络传播…)无论主观是否自愿,这样的“有言之教”将伴随我们一生。

同时,生活中时时刻刻环绕着各种各样的“无言之教”,所谓“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11](《庄子·德充符》)。庄子此处的“不言之教”,其实并不是不要“言传”,而是提醒人们重视“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人、影响人,继而教育人。这些都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学习无需拘泥于形式、地点、时间,学习是灵活的。

(二)善于探索与追求卓越

庄子喜用典故,不止是成就了《庄子》行文的一种风格,还传达出他善于向古人、典籍、历史学习,不拘泥于学习对象的特点。像是“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12](《庄子·达生》)庄子在这里转述这个故事,除了有孔子对弟子所说的学习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层意思之外,亦道出任何技艺——哪怕是“承蜩”都需专心致志,如此,即便一位“佝偻者”也能达至形神化一的境界——业精于勤,需要不断学习、善于探索,从而累积经验和教训,此乃提升技能的“诀窍”。还有《庄子·知北游》中的“大马之捶钩者”[13],从20岁开始就好锻制腰带钩,到了80岁,锻制腰带钩的技艺炉火纯青,不失分毫。问其有何诀窍,匠人答说,我坚守自己几十年得出的经验和规则。这类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完善,意在教导人们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的例子在《庄子》中随处可见。

(三)重视规范与不断改进

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庄子·秋水》篇有“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14],表明万物无以穷尽,时间推移不可停止,事物的起因和终结也非一成不变;“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14]庄子比喻万物的生长,有如快马奔驰,一举一动时刻有变,且时刻迁移。既然世间万物包括人自身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何因应这些变化呢?

如果说“大马之捶钩者”锻钩技艺超群是他几十年坚守自己的经验和工艺规则,那么《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者不用目视即可解牛[3],刀行无阻之隙从不碰到骨头,宰牛时动作优美,技艺高超;《庄子·徐无鬼》中石姓匠人者抡斧掠去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未碰伤郢人的鼻子[15]……这些人物的精湛技艺则更是得到庄子的竭力推崇。他们或是根据生活所需,潜心摸索,反复锤炼,终成一套技术操作规范,常年依规而行;或是因为自身生存需要,坚持学习,不断实践,精益求精,但都殊途同归,精进了自己的技艺,实现了追求卓越的目标。

在现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中,学习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1]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透过“自我教育”——善于从不同经验中获益——既有别人的经验,更有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既要持续学习,还要善于学习,适时地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应世间变化。若此就有必要“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2],保持学习的意愿,否则“佝偻者承蜩”何以“犹掇之也”?

三、学习目标:技能、精神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一)精神通达

虽说道家常以清静无为著称于世,但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先贤在自己论述中也包涵着积极进取的思想内涵,他们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相反对名利和物质则轻看甚至无视。《庄子·天道》中对于思想修炼到通达的境地就有十分精辟的阐述:“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様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16]这里的“至人”既无异于常人存在于一个分化的现实世界之中,也需要和外界(“物”)交往,却能“与物无际”(《庄子·知北游》),达成物我相融、两境互通。于是,“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17](《庄子·应帝王》)说明“至人”可以直面对象物,亦即以事物内在的特性去看待本然世界,或者说从事物的内在本质去把握外部世界,又能坚守自我的应然世界。可见,“至人”必须摈弃物我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从物我相隔,走向物我相通。如此,“佝偻者承蜩”才能“犹掇之也”[12](《庄子·达生》),庖丁也才能“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3](《庄子·养生主》)。也因此,“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16](《庄子天道》)

(二)学习自主

《庄子·达生》中列举的粘蝉典故,详尽描绘了佝偻者粘蝉技艺精进的全过程。初时佝偻者粘蝉的技艺究竟如何只能推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一直在练习,而且是从竿顶放一个粘丸开始的。五、六个月后,竿顶已可放两个粘丸而不掉,且粘蝉很少失手;然后是放三个粘丸不掉,粘十次蝉顶多跑掉一个;到放五个粘丸而不掉时,粘蝉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简单了[12]……他有什么样的“道”呢?他身定、臂直、竿稳、心专、神凝,不为万物纷扰,脑、眼、心只专注于蝉翼,怎么可能抓不到蝉呢?此处的粘蝉高手还是一位佝偻者。而《庄子·知北游》中锻打腰带钩分毫不差的八十翁、《庄子·养生主》中刀功高超的庖丁无需目视即可解牛……他们虽身体、年龄、职业状况各异,但却有一些相像甚至共同之处:他们无不专注并专精于自己的事情;无不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寻找规律;似乎也无不是“自学成才”而身怀绝技,行之有如神助……这恰恰反映出他们经历了一个自主学习过程而逐步精湛自己技艺的过程。在人类早期,自主性学习正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自然、了解万物,掌握生活技能、生产方式、生存技艺的最主要的学习途径。

(三)个性发展

说到《庄子·养生主》中“神刀”解牛的庖丁,很多时候,人们津津乐道于庖丁为梁惠王解牛的过程。在旁人眼里,庖丁动刀前的手触、肩倚、足履、膝踦——有一套完整的“架势”,但绝非普通的“架势”,能听到牛的皮骨发出剥离撕裂的声音——“砉然响然,奏刀騞然”[3]——入刀后声音更响,声响伴着运刀,契合了音之律、“桑林”舞之拍、“经首”曲之节奏,整个运刀过程动感十足,如行云流水,全套动作一气呵成。然后,庖丁说了自己对牛的“看”法,初时解牛,面对的就是一头牛;三年后再看;就不只是一头牛了;现在无需目视,牛已经刻在他心里,所谓“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3]随之,庖丁很自豪地介绍了自己“刀”法已经到了随“神”念而动,“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3]不仅避开经络、股骨,巧选关节缝隙行刀,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不使蛮力,反而愈发审慎、聚精会神、放缓进刀,“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3]此等刀法娴熟,莫不为历代人叹为观止。但其中有一段表述其实更值得回味,“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说是厨子好的每年换一把刀,差的每个月换一把刀,而他本人这把刀用了19年,解牛数千头,刀口锋利如刚刚磨过一样。这段对“刀”的表述不但呼应了他对牛的“看”法,也为他在旁人眼里的“架势”、出神入化的刀功埋下了注脚,是他从初学解牛、苦练实践3年到现在技艺卓绝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他个人发展达到人-刀-牛合而为一境界的最好写照,并成为《庄子》所有篇目中最为完整且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案例之一。

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特别关注人的发展,尤其强调“应从特定个人的个性发展来着眼”[1],每个人的学习道路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不一样。既可以修身养性,求得精神通达;也可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但一个人如欲学有所成,需要终身修炼——精神贵在执著,智慧善于变通,个人成功的选择需要精神的执著与智慧的变通相结合。要执著但不要固执,要变通但不要变化无常,把坚持与变通结合得恰到好处,适应变化的世界,求得各人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四、小结

庄子生活在2000多年前,其著述中有关终身学习思想的言论是零星的、碎片化的,既不可能像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的现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理论那般系统化,同时还明显带有彼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特点的烙印,至多称得上是原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的组成部分,但梳理这些原始却是本土的有关终身教育或是终身学习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力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全书四册,页码连排。文中所引《庄子》,均出自此版本。

②郑振坤刊于1982年第1期《体育科学》的《从我国历史发展上对体育科学属性的研究》一文中将“养亲”误为“养视”了,疑为繁体字“親”在排版录入时所谬.

[1]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85:16、24、44、45.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16.

[3]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二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 郑振坤.从我国历史发展上对体育科学属性的研究[J].体育科学,1982(1).

[5] 熊晓正.庄子养生思想浅析[J].成都体院学报,1982(1).

[6] 旷文楠.庄子养生思想辨[J].成都体院学报,1982(2).

[7]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册,第二二四页.

[8]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八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四册,第九〇九页.

[9]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册,第七页.

[10]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四册,第九三四页.

[11]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二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册,第一八七页.

[12]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三册,第六三九页.

[13]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三册,第七六〇页.

[14]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六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三册,第五六八页.

[15]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八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四册,第八四三页.

[16]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五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二册,第四八六页.

[17]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三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一册,第三〇七页.

Some Points about Lifelong Learning in Thoughts of Zhuangzi

Huang Yihuang,Liu Meng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Since the middle 20th century, the modern sense of lifelong education became a new trend of thought and wide spread to be emphasized by many countri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ower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ransform. Whereas, the formation of every new thoughts has its complex source in social, history as well as culture. Thus, this paper collects and collates some thoughts about lifelong learning in Zhuangzi from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wide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ociety in China.

Zhuangzi;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thought

2016-09-01

本文系2016年度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终身教育思想史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黄一璜,男,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执行主编; 刘 梦,女,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G40-057

A

2095-5987(2016)06-0053-05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庖丁中华书局终身教育
当庖丁遇到犟牛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灶王爷秀逗记(八)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