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密《陈情表》的博弈分析

2016-03-18 09:09李德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司马炎晋武帝陈情表

李德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对李密《陈情表》的博弈分析

李德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从博弈的视角看,李密写《陈情表》是对晋武帝的妥协,而晋武帝恩准李密“暂不赴命”,也是对李密的一种妥协。经过博弈,他们都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一场双赢的博弈。这场博弈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的语境中,用特别的形式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陈情表》;语言博弈;广义论证

李密的《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文章至真至诚的亲情孝心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而李密也因文而传名后世。《陈情表》历来受学人重视,对文章思想情感、结构布局、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已非常深入。本文拟从语言博弈的角度,用广义论证理论对其背后的博弈进行分析和解读。

博弈是指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语言博弈”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人们使用语言的活动,也是一种游戏,其突出的特点是规则性。美国哲学家辛提卡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明确规定了他所使用的语言博弈概念的涵义。

从语言博弈的视角出发,任何语境中的人际会话都可看作是一个语言博弈的过程。逻辑是为会话提供工具的,因此这个语言博弈的过程,又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会话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主体身份,涉及到会话本身的规则性、结构性等。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论证或非形式论证,而是一个复杂的广义论证(GeneralArgumentation)。所谓广义论证是指:在给定的文化中,主体依据语境采用规则进行的语言博弈,旨在从前提出发促使参与主体拒绝或接受某个结论。其中,主体隶属于文化群体和相应的社会,语言包括自然语言、肢体语言、图像语言和其他符号。广义论证强调论证主体的文化隶属关系和论证的语境依赖性。[1]37对话和写作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广义论证既适用于对话,同样也适用于写作活动,“说理是一种对话,但它不要求所有的对话者在场。例如,一个人可以根据假想的读者及其反应进行写作。”[1]36写作作为一种会话形式,一种语言博弈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对话者不在场。

广义论证具有社会文化性、主体性、规则性、目的性、语境依赖性等特征。下面,我们结合这几个特点,从语言博弈的视角对《陈情表》进行分析。

一、主体身份分析

博弈活动是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的。这场语言博弈的主体是晋武帝司马炎和著名孝子李密。

曹操统一北方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子曹丕继立为魏王,随后曹丕玩弄了“禅让”的把戏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魏国建立不久,魏文帝曹丕去世,政权开始出现失控的局面,形成了以皇族曹爽和大臣司马懿为首的两大政治势力集团。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家族手中。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接掌曹魏军政大权,并先后废掉了曹芳、曹髦两位皇帝。264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废掉曹魏最后一个傀儡皇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博弈的另一主体是著名孝子、蜀汉旧臣李密。李密小时命运多舛,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死了,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成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2]后来,李密以孝敬祖母而名扬于乡里,“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2]李密从小聪明好学,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特别精通《春秋左传》,口才和文笔都很好,年轻时就在蜀国担任郎官。蜀灭亡后,泰始初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委任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名),但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没有人侍奉赡养为由,不接受官职。

司马炎和李密,一个是凭借阴谋诡计取得了政权,雄心勃勃的新皇帝,一个是丧失家国的前朝旧臣。他们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了一场以诏书和表文为对话形式的语言博弈。

二、博弈目的

博弈是以“赢”为目的的活动。司马炎当上皇帝后,面对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四伏的政权和尚未完全实现的统一大业,他要做的就是巩固政权,吞并东吴、完成统一大业。为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他颁布了《泰始历》和新法律条文,在全国建平仓储粮积谷,实行占田制,鼓励开发耕地,发展生产;实行课田制,增加政府收入;为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实施“无为而治”、“孝治天下”的治国策略。

为推行自己的治国策略,司马炎需要树立一个典型。这样一来,李密这个蜀汉旧臣、著名孝子,就成了他的理想人选。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能做,抑或无人愿做太子洗马。他是要通过征召李密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表明其英明形象,推行其治国策略,让与李密相同或相似的人认可新皇帝,效忠新政权。在这场博弈中,对于晋武帝来说,李密是一个标志,一个符号,所以才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3]1167,催李密即刻赴命。

面对新皇帝的征召,李密却不愿赴命。他不愿赴命有充分的理由:一方面年迈祖母需要俸养;另一方面曾经身为蜀汉官员,对前朝旧情难舍。但笔者认为,李密不愿赴命,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对司马炎政权的不信任。

李密不信任新政权,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是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混乱的时期。随着儒学的衰微,黄老思想受到吹捧,玄学成为红极一时的显学。曹魏信奉法家,曹魏政权建立后,以法家治国,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依法治国,“以刑去刑”,反对儒家的“礼”,不重视道德的作用,彻底摧毁了汉代以来形成的儒家重“名节”的价值观,造成了社会理想空前失却。同时法家薄恩寡信,阴谋权术的作法,制造了普遍的社会不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空前复杂;广受后人褒奖的“唯才是举”,也成了重才疏德的借口,异化为投机取巧之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沦落为一种利益交换的把戏。这一时期,士人的心态、行为方式和前朝相比,已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文化为人际会话提供了最为深远的舞台背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上对司马氏政权来龙去脉的了解,李密对新政权不信任是情有可原的。

三、策略选择

面对新皇帝一次次下达的诏书,李密的处境可想而知:如果坚决辞不赴命,违抗皇命,那极有可能人头落地;如果选择赴命,心理上又难以接受,“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博弈的核心是策略的选择。在这场博弈中,李密不愿“立刻赴命”,但也不能“辞不赴命”,那能不能退一步,先“暂不赴命”呢?这样他既能对司马氏政权再作观望,又不让司马炎找到杀头的借口。但选择这一策略,他必须用充足的理由说服晋武帝。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交际双方都希望通过话语这一媒介手段要求对方采取联合行动,以建立或保持某种关系或抒发某种情感[4]761。李密仰仗自己孝子的盛名,以侍奉祖母为由,向晋武帝呈上了《陈情表》。

李密选择了一种比较恰当的形式——表。表是一种古代公文,是大臣向君王的上书文,属于“奏疏”。《文心雕龙·章表》:“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5]205作为臣下上奏皇帝的书信,上表的目的是要陈情,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而陈情一方面要把真实情况写出来,另一方面要把写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因此与奏、议相比,表具有较强的个人抒情色彩,“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5]208-209,文辞清朗美丽是对章表的基本要求。

《陈情表》抓住“孝”、“情”二字作文章,以个人经历、遭遇,表达了“愿乞终老,肆不赴命”的主旨。文章分为四层,一个自然段为一层。第一层以“臣以险畔,夙遭闵凶”起笔,痛陈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门衰祚薄。表达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1167祖孙相依为命的深深情谊。第二层追述了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1167,让晋武帝不致对自己“辞不赴命”产生误解。第三层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明自己不能即刻赴命的原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3]1167。第四层表达了对晋朝及晋武帝“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1167的忠心。文章不事雕琢,简练畅达;虽然淡语浅言,但朴质生动;写得情深意重,感人至深。

《陈情表》带有强烈的抗旨色彩,如果迁怒了晋武帝,李密还是会面临着被杀头的危险。但李密成功了,晋武帝不仅同意其暂不赴命,还嘉奖他孝敬祖母的孝心,赏赐了奴婢二人,并令其所在郡县发给赡养费。

李密以“尽孝”为由,九十六高龄的祖母需要侍奉固然是实情,但紧扣晋王朝“孝治天下”的幌子才是关键。司马炎为什么倡导“孝治天下”?一方面,司马氏家族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的大士族,同时也是一个经学世家。陈寅恪先生指出,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与曹操时期不一样,司马氏信仰儒教,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必须符合儒家道德标准与规范,即所谓孝友、礼法等等。孝是道德标准,礼是行为规范,晋朝皇室自司马懿(宣帝)始,都重孝,重礼。[6]因此,倡导“孝治天下”,在道德上司马炎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另一方面,司马氏政权是通过巧取豪夺方式获得的。司马氏从司马懿始,都是曹魏政权的臣子。司马氏一家三代凭借旧世家大族和功臣新贵的支持,对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屠杀;司马炎玩弄阴谋诡计最终废除了曹魏皇帝,夺取了政权。为掩盖其阴谋夺权的本质,他以“孝治天下”标榜名教大义,有意避开“不忠”的恶名。所以,李密以“孝”为由,既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又抓住了对方的要害,还给晋武帝设计了一个逻辑陷井:你以“孝”治国,我尽孝,我就是尽忠。

晋武帝恩准李密暂不赴命,固然有被《陈情表》字字真情所感动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更是一种高明的策略选择。“在会话博弈中,说话人之间的对抗或协作,促使他们选择恰当的策略,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4]761,对晋武帝来说,李密辞不赴命,同样使他陷入了一种二难境地:如果不杀李密,其行为已经违抗了圣旨;但如果杀了李密,又可能会因此而失信于前朝旧臣,“孝治天下”也会因此而不为天下人所信,李密的符号意义也就不存在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李密还是不杀为好。但他需要一个下台的台阶,需要李密给他一个理由,《陈情表》无疑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既符合李密的身份特点,又符合皇帝的心理预期:不但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还作出了先“孝”后“忠”的承诺。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非常满意,赞叹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再来看看李密暂不赴命的理由,“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当且仅当有“我”在祖母身边,才有人给她养老送终。从逻辑上说,只有在李密家中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这个理由才能成立(为真)。但实际上此时的李密已非彼时的李密,他的几个儿子都已成人(后来他还与儿子们同朝为官),家中人丁兴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过是其不愿赴命的一个借口。再者,忠、孝分属不同系统,对封建统治者来说,两者不在同一层面,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总是要先“忠”后“孝”,因此,对晋武帝来说,李密的理由并不充分。但事实上,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语境中,它成了李密暂不赴命的充分理由。“任何论证本身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受当事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论证的规则就是这种制约的集中体现,只有合乎规则的论证结果才是毫无疑问的和可接受的”[1]42,李密与晋武帝的这场语言博弈,符合广义论证强调社会文化性、主体性、规则性、目的性、语境依赖性的特征。

四、博弈结果

博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决策者(局中人)都希望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但在博弈过程中,决策者的利益又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的策略和行动,同时还取决于其他人的策略和行动。因此,每个决策者在进行策略选择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其他决策者的策略选择。而当决策者对其他决策者的利益及策略选择进行考虑时,其实就是选择一种妥协,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

从博弈的结果看,晋武帝与李密这场博弈,是一场双赢博弈。他们都作出了妥协,尽管两人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的目标,但都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晋武帝,他不但没有失去李密,而且得到其忠心拥戴,还被贴上了贤明皇帝的标签,达到了他树李密为典型的目的。根据史料记载,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就走马上任,先后出任过太子洗马、温县县令、汉中太守。

综上所述,晋武帝与李密围绕《陈情表》所进行的这场较量,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语境中,用特殊形式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博弈,充分体现了广义论证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1]鞠实儿.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0(1).

[2]房玄龄,等.晋书李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晋)李密.陈情表[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李明菲,许之所.语言博弈及会话策略的调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5]刘勰著.文心雕龙今译[M].周振甫,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

Game Theory Analysison M emorial Expressing M y Feelings

LIDe-hu
(SchoolofHumanity,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ame theory,LiMi'sMemorial Expressing My Feelings Shows the sign of his compromisewith EmperorWudiof Jin Dynasty,and approved byWudi’sMajesty with temporarily not for duty,LiMialso shows some kind of compromisewith himself.Thegame resultssuggest that they have realized themaximization of their own benefits,and so between them the practice is a win-win game.Under the particular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text,the game revealsstriking colorsand featuresof the timeswith a special form.

MemorialExpressingMy Feelings;LanguageGame;General Argumentation

B81

A

2096-0239(2016)06-0043-04

(责编:彭麟淋 责校:明茂修)

2016-10-15

李德虎(1975-),男,贵州毕节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逻辑学。

猜你喜欢
司马炎晋武帝陈情表
满奋畏寒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司马炎“比美”
晋武帝:都躺赢了,被怼怕啥
晋帝寡断:宽容,不是纵容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捧杀政敌,防不胜防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陈情表》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