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美学教材编写的新路径

2016-03-18 11:18方英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美学人类大学

论大学美学教材编写的新路径

方英敏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在我国高校各类美学教材中,薛富兴教授撰写的《画桥流虹——大学美学多媒体教材》展示了美学概论教材写作的一种可行路径,从中可以总结出大学美学教材知识分层、体贴人类审美活动本来面目、美学作为知识学与智慧学相统一的三条基本写作经验,值得美学界予以重视。

美学概论;知识分层;审美个性;智慧学

在我国高校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中,美学概论向来都是课程设置的重心和教改的重点。或许由于美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位置,教育界和美学界对美学教学也都分外看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美学概论教材可谓林林总总,难以准确计数。在这些著作中,已有一系列优秀的教材,许多教材还出自美学名家之手。借助这些教材,我国高校的美学教学已经有了基本的教材依托,建立起了相对完善、成熟的知识体系。然而,在中国大多数高校中,本科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或者说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正是如此,如何更好地改进美学概论的教学效果,至今仍然是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讨论的话题,时常可以读到关于美学课程的教改论文。

改进大学本科美学教学的效果,除了授课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良外,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恐怕是教材的编写。什么是好的美学原理著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但就大学美学教材来说,笔者认为,美学教材对人类审美活动的解说,既要合乎美学学科的专业要求,又要贴近大学本科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趣味,这个标准应该是大致正确的。笔者在高校担任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多年,在选择美学概论教材时也颇费踌躇,最后选择了薛富兴教授撰写的《画桥流虹——大学美学多媒体教材》(以下简称《美学》)。从多年的教学反馈看,它的使用效果是上乘的。这是一本很有个性、特色的教材,展示了大学美学概论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种可行路径,它的写法值得总结。

一、大学美学教材的知识分层

从风格上看,《美学》中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描述,内容通俗,表达晓畅。为什么会有这幅令人亲切的面孔?乃作者有意为之。对大学美学教学所面临的困惑,作者作为一位同样长期在高校从事美学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长期以来,大学美育工作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依理,审美当是最大众化的精神生活方式,因而美学也当是最有人缘的课程;但另一方面的事实却是,美学在大学生们的眼里却仍是一门令人高深莫测的冷僻学问,兴冲冲而来的学生们大多最终不知底里,茫然而归。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大学美学教材的理论化程度过高,所讲授内容太抽象。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学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哲学美学,大部分美学教材满足于演绎、阐释某一种美学观念体系,与当代社会大众审美实际相距甚远,教材所讲与学生们所期望者相距甚远。深入反思之后,我们意识到:大学美学教材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教学任务、知识内容上当有严格分层。大学本科美学教材的任务是说明人类审美活动是什么样的。研究生美学教材的任务则是说明美学是如何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我们想努力改变目前大学美学教材面临的状况:美学家们一旦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编出一本教材,对本科生这样讲,对研究生仍然这样讲,结果本科生听起来太深奥,研究生听起来又嫌重复、浅俗。”[1]172-173美学在高校作为冷僻学问的小众学科与审美活动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须臾不可分离所形成的反差,恐怕也是很多美学教学工作者的感受。薛富兴教授把它归因为“大学美学教材的理论化程度过高,所讲授内容太抽象”,并进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对大学美学教材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进行知识分层,把大学美学本科教学任务定位为“说明人类审美活动是什么样的”,而研究生教学的任务是“说明美学是如何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

那么,“说明人类审美活动是什么样的”与“说明美学是如何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这两者的区别在哪?简单说,前者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事实描述,更多地依赖学者的审美经验、体验的支持;后者侧重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学术反思,更多地需要美学研究的“学”与“史”的支撑。我们以“自然美”为题说明。对于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就是需要向学生说明自然美或自然审美是什么?或者说,大自然对象、现象的魅力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做如下情景式的设问方式:旅游在当下为什么已成时潮?每逢节假日,现代都市人相约急匆匆地逃离城市的水泥森林,不顾旅途劳累,奔赴湿地、公园、名山、胜水而乐在其中,流连忘返。那么,大自然的魅力在哪?薛富兴教授的《美学》把自然美的魅力总结为“自然:声色的诱惑”、“自然:人生之情”、“自然:人生之道”和“自然:生命的乐园”等4个方面,并运用大量学生能够有所感受或既有知识范围的实例予以阐释。就大学美学本科教学任务而言,把自然美的魅力讲清楚了,它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而对于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自然美的发生(发现)、特性、自然美的审美价值层次等等,乃至进入当代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的专题研究。笔者检阅了几本美学概论教材,如叶朗的《美学原理》、陈望衡的《当代美学原理》、彭锋的《美学的意蕴》等,几乎都把重心放在了自然美的发生(发现)、特性、自然美的审美价值层次等问题的讨论上,而这些问题都是理论难度较大的话题。从美学史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美学家们曾就自然美的发生、特质、审美价值层次等问题进行过往复讨论。因此,虽然上述教材关于自然美的介绍不乏来自美学史的“学”的支撑与“史”的基础,但是,将这些美学家们往复讨论且至今也尚未完全有共识的自然审美议题,放置在大学研究生美学专业的教研课堂中,似乎更合适,而对于大学美学的本科教学来说,它的理论化程度则是高了。对于这些复杂的美学问题,美学家们尚且都费神,而对于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限,尤其是尚未接触过美学、尚不知“美学为何物”的大学本科生来说,不免有些勉为其难了。从这个角度说,目前通行的大学美学教材未能进行知识分层,既是大学美学本科教材人为地造成理论抽象程度过高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

当然,即便学界已经意识到大学美学教材知识分层的必要性,就本科教学任务而言,要专业地“说明人类审美活动是什么样的”,也是知易行难之事。事实上,美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人类鲜活的审美活动本身并非是一个新鲜的提法。20世纪80年代末,以蒋培坤先生的《审美活动论纲》出版为标志,美学界就已经就此问题有了某种共识。但是,美学研究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理解、阐释要保持活泼泼的面孔极大地依赖美学研究者的素养。这个素养就是对人类审美对象、现象的感性经验。这实际上也就回到了美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朱光潜先生所谓“莫通一艺,莫谈艺”的美学治学经验之谈。依朱光潜先生之见,没有对任何一门艺术的精深了解,美学研究就没有入处。这一见解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即美学研究不仅仅是美学“知识”的演绎,还是审美“体验”的升华。朱光潜先生,包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对艺术、审美现象有非常丰富、隽永的体验,能够把美学理论融入审美对象、现象的感性经验中。对于笔者在内的很多美学教研人员来说,我们也许不缺美学“知识”、“理论”,但对人类审美对象、现象的审美能力、感性经验却相当匮乏、捉襟见肘。正是如此,美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概念、范畴、命题之间推论的智力游戏,已然违离人类审美活动作为“感性”精神活动之旨。

按朱光潜先生的要求,“通一艺”尚且困难,对于美学研究者来说,对丰富多样的人类审美对象、现象都要有亲身的、独特的经验,这显然比把握、演绎既成的美学知识、理论要难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在大学美学教材知识分层的指导思想下,专业地“说明人类审美活动是什么样的”,无疑地是美学界的一项浩瀚工程,也是非一人能够完成的集体事业。薛富兴教授的《美学》明确了这项工程的基本思路,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二、体贴人类审美活动的本来面目

在大学美学本科教材的编写中,如何保持美学教学的鲜活面孔,让学生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理解感同身受,而不是板着面孔向学生传授、累积一些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抽象、玄乎的概念?薛富兴教授的《美学》对通行美学教材的内容作了大刀阔斧的削删,只保留了介绍人类审美活动最基本环节的内容,而且重点放在对人类审美活动4大基本形态的介绍上。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谈审美的定义;第二章谈审美经验,包括审美条件、审美能力、审美心理、审美快感、审美情趣;第三章至第六章共用4章的篇幅分别设专章介绍自然美、工艺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第七章谈审美价值;第八章谈审美功能。在美学知识的系统性、细微度、深度上,此教材是有欠缺的,但作者刻意如此,旨在体贴人类审美活动的本来面目,减轻美学教学中概念思辨的重压,让学生对美学的接受变得轻松些。

如何体贴人类审美活动的本来面目?《美学》的如下观点和做法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在对审美的定义上,提出审美是超越物质需求、感性的、即时性的精神活动。

在这个定义中,关于审美是“超越物质需求”、“感性”的精神活动,这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在比照人类物质实践和科学认知活动基础上界定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精神个性,也是美学界的基本常识。薛富兴教授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宗教为参照,以即时精神感性,亦即世俗性界定人类审美个性。《美学》提出:“在人类所有精神生活形态中,审美也许是最浅俗的一种,它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渡性环节,人类精神生活的起始性环节。在人类精神现象学范围内,世俗性,而非超越性才是人类审美活动之真精神。”[1]173以“世俗性”而非“超越性”来界定审美个性,这是一个与美学界的习见虽有出入,但又是值得审慎对待的观点。

审美是超越性的精神活动,这是美学界的某种习见。杨春时先生就非常认同此论,并建立其超越美学体系。西语“超越”(trancendence)一词,哲学上译为“超验”、“先验”,与“经验”相对,在西语内部来理解“超越”的含义也都是复杂的,但大致说,该词着意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区隔与间离,有“超出……范围”之义。审美的超越性,意指审美是一种与现实物质功利活动有别的精神活动。这个界定是大致不差的。但问题就在于,超越性的精神现象不止是审美,宗教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宗教要求个性超越现实物质功利需求的苛严程度还更高。如果一定要讲审美的超越性,它仅仅指审美是一种人类满足了现实的吃喝拉撒睡之后或者说超出人的基本物质生存需求范围的精神需求。而在人类精神诸现象内部,宗教比审美的超越性更高。宗教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超越”,亦即“超验”的精神现象,它建基于对人的“彼岸世界”的终极关怀。宗教的教义、仪式等所营造的“宗教世界”与“经验世界”有着相对严格的划分。与宗教的超越性相比,审美只能算是“世俗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对人的“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怀,关心的是人今生今世的喜怒哀乐。“审美世界”与人日常生活的“经验世界”并未有太严格的界限,甚至就是沉醉在“经验世界”之中。审美的“世俗性”成就了它的广泛人缘。正是如此,在人类精神现象中,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说,但尚未有“求真之心人皆有之”、“求善之心人皆有之”、“爱宗教之心人皆有之”等说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表明,审美就如同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一样平常,与人的日常生活未为分离,此之谓“世俗”。

第二,在美学知识的结构安排上,突出了介绍4大审美对象形态的分量。

这与上述以“世俗性”界定审美个性的思路是一致的,或者说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理解到审美的“世俗性”?

一是借助大量介绍日常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现象,最易直观感受之。自然美是现实存在于自然界的现成、未人为加工过的审美对象,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宏观自然到飞禽走兽、树木花草的微观自然都是人类欣赏的对象;工艺美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工艺技术水平发展的现实成果,更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从家具装饰品、生活技艺到广告,它直接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美包括身体美、人情美和环境美,即以人的身体形象塑造、欣赏和展现为中心的身体审美,通过亲情、爱情、友情营造的温暖人情状态及其感受,以及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艺术美是专门满足人类审美追求的对象,包括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电影、书法、文学等。无论是自然美、工艺美还是生活美、艺术美,都是人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甚至就是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它不是“超验”的。人的日常生活若剥离了这些审美内容,不说变得百无聊赖,至少也会逊色很多。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现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直观认知,可以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突破艺术中心论的情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美学原理对审美对象形态的研究基本上以艺术为中心,如王朝闻先生主编的《美学概论》、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谈审美对象形态时,都只讲了艺术。在一段时期内,艺术被视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美学差不多就等同于艺术美学、文艺美学。美学的艺术中心论恰恰是以“超越性”论审美个性以及精神中心主义、精英主义的表现,因为艺术美较之于自然美、工艺美、生活美等,在超越现实物质功利的精神纯粹性上确实要高得多,所以才有黑格尔所谓“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高论。但如前所论,以“超越性”论审美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学界对审美认知的镜像:其一,它高估了审美的精神位格。与宗教的精神纯粹性相比,人类审美活动恐怕多是声色情欲之境;其二,它囿于精英主义的自恋情结。艺术也许是作为社会小众的各类精英陶情冶性、自我陶醉的生活部分,它对个体的审美条件、审美能力、审美素养都有相当的要求,而对于社会芸芸众生而言,审美门槛准入条件相对不那么高的自然审美、生活审美、身体审美等更符合他们的趣味。正是如此,我们在旅游景区、化妆服饰品商场看到的人山人海、流连忘返现象很难在高端美术馆、艺术馆予以复制,这便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实情。

从上分析看,薛富兴教授的《美学》提出以“世俗性”界定审美个性是对人类审美活动本来面目认知的不凡之见。这一见解,或引起美学界的商榷,但它可以引发美学界对“人类审美活动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深入思考。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不同,落实于美学概论教材编写的面目也就有所不同。

三、美学不仅是知识学,也是智慧学

就美学学科理想状态而言,它不仅仅是关于审美理论的纯粹知识学,也应是有益于现实人生的智慧学。在这一点上,薛富兴教授的《美学》有着较为自觉的认知:“美学不应当只是一门与现实人生无甚关系的外在知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应当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对人性、对人生幸福追求发自内心的自觉反思。每个已经接触过美学这门课的人,对这个问题都应当在自己的心中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真诚地感受到审美对自己的价值,这样才算是学有所得。”[1]155作者有这样的自觉认识,而教材的编写也落实了这一理念。

在《美学》的章节安排上,作者特意设置第七章谈“审美价值”和第八章谈“审美功能”。所谓“审美价值”就是传统美学中的“美本质”问题。作者之所以采用“审美价值”论而非“美本质”论,并非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在“美本质”问题上从认识论向价值论的内在思路转换,是作者总结西方美学传统和20世纪中国美学特别是生命美学的思想成果。作者指出,美是一种价值,属于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具体地,美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即时精神感性形式;人为什么求美?因为美满足了人的生命需求。审美到底与人何干?以价值论讨论美本质,它使人对美、审美的认知找到了与人的生命需求的根本联系。传统美学多从认识论角度讨论美本质,无论是“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关系”还是“取消美本质问题”的“取消论”都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学思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派观点争论不休,谁也没能说服谁。从认识论角度讨论美本质,它增加了人们对审美现象认知的知识,但并未击中美本质的要害,更未明了审美与人的现实人生在根本上有何干系。

在第七章讨论了“美是一种价值”后,作者在第八章中进一步把“审美能干什么?有什么用?”归结为“审美是人生之境”、“审美是人生之趣”、“审美是人生之艺”、“审美是人生之情”和“审美是人生之福”等5个方面,把审美与人生的细微曲折关系发掘了出来。

除了第七、八章的内容显明美学是人生智慧学的总旨外,在一些具体论断上作者也处处不忘美与人生的连结。例如,以“自然:人生之情”、“自然:人生之道”来总结自然美的魅力;又如,把个体美的真谛归结为人生幸福感,是个人自以为美和自我欣赏;个体美作为人生幸福感,它需要人生智慧的启蒙,需要明了人生的基本事实,即人生的偶然性、脆弱性和唯一性;再如,以亲情、爱情、友情为中心论人情美,指出人情美的营造需要个体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以充分的道德自律意识建立成功的人际关系;还如,关于生活审美,作者总结指出:“生活审美是现实的人生艺术,是人们在洞达人生真相的基础上,通过调节自我心态而惜生、恋生、乐生,生活美感正是自我人生的幸福感。美学以精神性手段,通过调节人之心态,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它使人们于人生重负下不失惜生恋生之情,物质欲望挫折下因珍惜已有而稍减失意之苦,以审美之精神手段补物质之不足,于物质追求之外开精神生活之境。”[1]141凡此等等,均把美学导向现实人生。

在当代中国,实现美学作为知识学与人生智慧学的统一,对国人的美育尤为重要。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无虞的情况下,如何收拾人心、建构精神家园是社会的又一工程。李泽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情本体”论堪称这项工程的预流。如上所言,薛富兴教授的《美学》也为此做了一些发凡、发微工作,但美学作为知识学与人生智慧学更为系统、幽微的统一关联仍需美学界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了薛富兴教授的《美学》写作的三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已然支撑了一本非常有特色、个性的美学教材,但它们能否成为大学美学教材写作的普遍经验,这当然有待美学界的商榷和教学实践效果的检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我们需要对各类各种、尤其是一些出于知名美学家之手的美学教材的写作经验进行真诚的总结,进而相互勘比,梳理出一些共识性的经验,以建成更加成熟的大学美学教材。

[1]薛富兴.画桥流虹——大学美学多媒体教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A Feasible Path to Aesthetics Textbook Compiling

FANG Ying-min
(College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In all kinds of aesthetics textbook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the aesthetics textbook written by Professor Xue Fu-xing had shown a feasible path to write aesthetics textbooks.There were three writing experi⁃ences,for example,knowledge stratification of aesthetics textbook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returning true colors of human aesthetic,aesthetics a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wisdom,and so o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Knowledge Stratification;True Colors of Aesthetic;Wisdom

G642.3

A

2096-0239(2016)02-0111-05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2016-03-11

方英敏(1979- ),男,湖南岳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美学人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盘中的意式美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类第一杀手
外婆的美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