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川滇黔相邻地区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比较研究

2016-03-18 14:56陶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罗隐流传秀才

陶波

(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川滇黔相邻地区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比较研究

陶波

(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川滇黔相邻地区的昆明、楚雄、曲靖、六盘水、毕节、昭通、凉山、宜宾等地的民族中广泛流传有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其中有数十个故事内容完全相同。将区域内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进行全面梳理,从故事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和文本释读,阐释区域内流传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之间的关系以及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川滇黔相邻地区;彝族;支格阿鲁;罗隐故事;比较研究

支格阿鲁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广大彝族地区,是彝人最崇敬的英雄人物,因方言或翻译的不同支格阿鲁名字还有“支嘎阿鲁”、“阿鲁举热”、“支格阿龙”等多种异写。①据大量的彝族历史文献、天文历算书和谱牒文献记载,支格阿鲁是一位集君王、毕摩、天文历算家为一身的创世英雄。支格阿鲁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被神化而塑造成一位测天量地、扶弱抑强、射日射月、治服雷神、打造江山、降妖灭怪、战胜强敌等神力无比的英雄,并创造了以文学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支格阿鲁文化。

受英雄史诗支格阿鲁的影响,在川滇黔相邻地区的昆明、楚雄、曲靖、六盘水、毕节、昭通、凉山、宜宾等彝族地区广泛流传有支格阿鲁的民间故事,这些散文体故事有别于韵文体史诗内容,更多地表现出支格阿鲁的“人性”。彝学研究一直以来以韵文体英雄史诗支格阿鲁研究为主,目前还没有人对区域流传的散文体支格阿鲁故事进行梳理研究。民间故事中支格阿鲁的形象与英雄史诗中支格阿鲁的形象差别很大,民间故事中支格阿鲁有“神”的形象,他“封赠”稻谷、马桑树、棕树、松树、包谷、高粱等;但更多是“人”的形象,他与农妇斗智输了,嫉贤妒能,嫉妒女性的聪明才智。在全面收集区域内彝族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的基础上,将其与区域内彝族、汉族、仡佬族、壮族等民族流传的罗隐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数十个故事文本完全相同,这些故事既有区域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也有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区域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一、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情况

川滇黔相邻地区彝族广泛流传有支格阿鲁的故事,因为各地方言不一,对其称呼有支呷阿鲁(四川)、支格阿洛(四川)、赤戛洛(云南)、兹卡诺(云南)、耻格阿鲁(云南)、禄子嘎鲁(贵州)。其故事内容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属于人性故事,支格阿鲁与农妇斗智(斗输了);第二类属于神性故事,支格阿鲁“封赠”万物(事物、物种起源)。

四川流传:四川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主要流传于美姑、昭觉、西昌、宜宾、攀枝花等彝族地区。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着关于支格阿鲁的神话故事,其中关于“支呷阿鲁赌输了”讲述支呷阿鲁遇见一个犁地的小伙子,他问小伙子:“辛苦的犁地人,你今天一共犁了多少转?能说出一个准数来吗?”犁地的小伙子无法回答,回家后得到媳妇的帮助,第二天小伙子反问支呷阿鲁:“你骑马跑了一天,那马尾一共摇了多少下?”巧妙的还击了支呷阿鲁的问题。接着支呷阿鲁又问:“挖地人,你今天挖了多少锄?”小伙子还是无法回答,晚上回家后又得到媳妇帮助,第二天小伙子反问支呷阿鲁:“你的马蹄一天要在路上踩多少蹄印?”结果支呷阿鲁哑口无言。后来得知,这一切是小伙子的妻子在后面帮助解决的,支呷阿鲁还想试一试这位妇女到底有多聪明。于是牵了一只公羊交给小伙子,要和他家合伙养羊,然后等下崽以后分小羊。结果第二年支呷阿鲁来访,准备分小羊。支呷阿鲁见到小伙子的妻子,一脚踏马镫,问其:“我是要上马呢还是不上马?”妇女反身,两脚跨在门槛上反问:“我是要出门来迎接你呢还是进门躲避呢?”支呷阿鲁败下阵来。进门后立马问:“你家男人哪里去了,我是约定好了来分小羊的。”妇人以丈夫在生孩子坐月子为由,说丈夫不宜见客。支呷阿鲁说她开玩笑呢,男人怎么能生孩子坐月子呢?妇人立马回答:“既然是这样,你寄养的公羊怎么能下崽呢?”支呷阿鲁无言以对,最后认输告辞。临走将身边携带的一顶俄尔喀苏(妇女戴的一种帽子)送给她,作为胜利者的奖品。从此妇女都喜欢戴这种标志着聪明智慧的俄尔喀苏。[1]101-103另外,凉山流传的“英雄支格阿龙的传说”讲述支格阿龙在“寻找天界”得到水牛的帮助,但是水牛声音太大,把鸟兽都惊动了,为了让水牛声音变小,支格阿龙用绳子在牛脖子上勒了一下,水牛声音变小了,脖子上也留下了一道白印[2]7;四川美姑流传着“护心帕的来历”[2]78-79和“荷叶帽的来源”[3]578其故事内容与“支呷阿鲁赌输了”相同,不同的是“护心帕的来历”故事讲述的骑马者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女神,并非支格阿鲁。女神骑着神马,神勇无比,配着神箭,她褒扬彝家妇女聪明智慧,赠给彝族妇女护心帕和银牌。

云南流传:云南的支格阿鲁(阿鲁举热)史诗主要流传于楚雄元谋一带。支格阿鲁的民间故事流传于滇中昆明、滇东北的宣威、东川和滇西北的宁蒗等彝族村寨。《彝族文献长诗研究》:有关支格阿龙的事迹(与韵文长诗相对应的散文故事文本),在云南彝区,除操彝族北部方言之外的其他方言土语区,笔者还没有收集到相关材料。[4]217无独有偶,昆明滇池东岸子君人流传有“鹰与龙王公主”[5]227-230,讲述支格阿龙的出生和英雄事迹。东部方言区(黔西北次方言)的宣威有“赤戛洛”故事。宣威当地的彝族称“支格阿鲁”为“赤戛洛”,意思是“撵山王”,见于《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相关故事有:“赤戛洛到威宁(谷子不长穗)、赤戛洛的封赠(棕树挨刀割、松树向内扭、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赤戛洛与农妇(挖地、办酒席、公羊生儿、围腰布)”、“牛脖子为什么有白印”[6]232-236。“赤戛洛到威宁”讲述赤戛洛到威宁去巡游,当地老百姓拿瘪谷子喂他的马,赤戛洛心里不高兴,第二天他指着城外许了口封:“好个威宁州,水往西边流;栽谷不出穗,出穗不低头。”其他故事内容与四川彝族地区流传的几乎一样。东川彝族流传的“罗音秀才”讲述天神苔根姿之子兹卡诺因为贪玩,不务正业,被天神打到人间变成狗。其母心疼儿子,让其在脱胎换骨的时候咬紧牙关,不要张口,这样兹卡诺就得以保留下神仙的金口玉牙,能说会道,说什么应什么。因为从天上直接掉到东川罗音山,人们便称其为“罗音秀才”。这和东部浙江省杭州、临安、江干、桐庐以及福建省龙岩、漳州、南平、福州等地区流传的“罗隐换骨”故事相同。②另外东川彝族还有“铁匠铜匠和烧炭人”、“营盘造田”、“鸡陆涌泉”、“糊田埂和修沟”、“滑石板上的蹄印”、“罗音秀才之死”等故事。滇西北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地区流传着“锣锅帽的来历”,讲述耻格阿鲁与农妇的故事(公羊生儿、挖地、锣锅帽)。云南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关于彝族妇女佩戴的“围腰布”和“罗锅帽”的来源,是支格阿鲁与农妇斗智中发现女人太过聪明,因此支格阿鲁送给妇女“围腰布”和“罗锅帽”,以遮住女人的心智,让其不那么聪明。

贵州流传:贵州的彝文文献中关于支格阿鲁(支嘎阿鲁王、直格阿鲁)的文本最多,主要以彝文文献长诗的形式保存,鲜有散文体的民间故事。我们目前仅发现六盘水市的水城县玉舍镇甘塘、海坪一带有流传。当地人称“支格阿鲁”为“禄子嘎鲁”,其故事内容包括:禄子嘎鲁的降生、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为什么要割漆、为什么要割棕皮,禄子嘎鲁与农妇(挖地、公羊生儿、办酒席、反问难题、破镜重圆)。[7]16-19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禄子嘎鲁的出生”,“禄子嘎鲁”是日月的精华凝聚,一离娘胎就见风长,而且聪明无比。他人又善良,又爱做好事,彝家人又称他为禄音秀才。“禄子嘎鲁”是日月精华凝聚,聪明无比,这和贵州流传的英雄史诗《支嘎阿鲁王》记载一样:太阳和月亮,组成他的眼睛,智慧和知识,组成他的头脑。[8]17-18另外当地人认为“禄子嘎鲁”就是“禄音秀才”。“禄子嘎鲁”和“禄音秀才”发音相近,“禄音秀才”更是“罗隐秀才”的音变。最有意思的是故事最后部分“破镜重圆”。因为妇人太聪明,丈夫太蠢笨,禄子嘎鲁叹气:“好朵鲜花可惜落在牛屎粑上!”气得妇人跑回娘家去了。禄子嘎鲁看到男的没有媳妇,又老实又可怜,觉得自己说错了话,干了缺德事。因此,使了一个小伎俩,让妇人重新回到丈夫身边,两口子笑笑合合的过日子。

二、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情况

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因为方言不一样,对其称呼有罗英秀(四川)、罗隐(四川)、龙英秀才(云南)、螺云秀才(云南)、龙瑛秀才(云南)、罗音秀才(云南)、龙言秀才(云南)、绿衣绣彩(云南)、罗英秀才(贵州)、罗衣秀才(贵州)等。罗隐唐末五代时吴越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人,本名罗横,字诏谏,自号江东生。赵福莲《杂论罗隐的故事》认为:罗隐故事最早流传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从明人朱清源撰的《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来看,罗隐故事早在宋元之间已在民间流传。另外据《由罗隐的故事想到的》、《民俗学视野中的罗隐及其传说、故事》、《罗隐传说在福建的传布及其特点》、《略论“罗荫秀才”传说》等研究成果来看,罗隐秀才故事应该源起浙江一带,主要流传于浙江、福建等地,后来随着人口迁徙,至少明清时期传入西南地区,与西南地区彝族、仡佬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故事相交融,产生了新的罗隐秀才故事。这些故事中,罗隐秀才既有“封增万物,说话灵验”的神灵形象,也有“与妇女斗智慧,斗输了”的凡人形象,更有“欺负妇女、兴风作浪、祸害乡民”的妖怪形象。如云南禄丰彝族流传的“石甑子的传说”,讲述禄依江(星宿江)中有一个叫绿衣秀才的妖怪,颇有一些法术,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说话很应验。他欺辱良家妇女,赶石牛堵江水淹没禄丰、将彝家小伙子拉进河里淹死、将田里洒满牙齿草等,人们骂他为“缺德神仙”,最后石崖倒下将其压死。[9]28-29

四川流传:四川有关罗隐秀才的故事流传于盐边、德阳、米易、美姑、雷波等地彝族、汉族地区,故事内容和支格阿鲁故事相同,只是主人公由支格阿鲁变成了罗隐秀才。盐边流传有“罗英秀与农妇”故事[10]92-94,讲述罗英秀与农妇斗智系列故事,即“挖地、办酒席、巧解两难、围腰布”等故事。米易流传有“罗英秀才的故事”[11]9,讲述内容也是罗英秀才与农妇斗智的系列故事,即“挖地、办酒席、巧解两难、围腰布”等故事。雷波彝族流传着“罗英秀才”[4]269,故事有“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高粱为何有叶”、“玉米为何只结一包”。除此之外,四川(含重庆)48个市(县、区),包括汉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流传有“罗隐送围腰”的故事,讲述“罗隐秀才考问庄稼汉的问题,均是由庄稼汉的女人解决。而且女人的反问还使罗隐难堪。于是罗隐送围腰给她,从此女人就不如男人聪明了”。[12]1513-1514

云南流传:云南滇东、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等汉族、彝族地区广泛流传有罗隐故事。我们主要收集梳理了滇中、滇东、滇东北的东川、会泽、禄劝、昆明、曲靖、宣威、昭通等地流传的罗隐故事。较早对云南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进行收集整理的是马学良先生,马学良先生搜集翻译流传于滇东彝族(白彝)的“围腰布”故事,内容是记载神仙(龙英秀才)的故事(耕地、办酒席、解两难、围腰布)[13]17。曲靖流传有很多关于罗隐秀才的故事,最为奇特的是“螺云的出生”,螺云母亲在野外秧草上感应到异样,未婚先孕,后来得知是金螺丝感应而生,因此孩子出生后取名“螺云”,因为文采出众,大家又叫他“螺云秀才”。螺云的出生属于感生神话。除此之外,还流传有漏水的坝、赴宴(办酒席)、盖新房、谷穗的来历、寥廓山的由来等[14]。昆明五华区流传的关于罗隐秀才的故事有“惩罚刁婆”(牙齿草的来源)、“蒙心布的传说”、“蒙心帕和智慧果”、“聪慧”等故事[15]62-78。昭通鲁甸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最多也最具代表,汇集了云南大多数地区的故事,和宣威的“赤戛洛”与雷波“支格阿鲁”故事内容一样。故事包括:智对罗英秀才、罗英秀才和牙齿草、罗英秀才到威宁、罗英秀才与包谷、高粱的故事、马桑树为啥子长不高、罗英秀才之死[16]54-58。富民流传有“罗隐秀才与围腰布”[17]123-126。东川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有:稗子的由来、罗英秀才与农妇、罗英秀才与马(松树为什么扭曲、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等故事[18]33-37。牟定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有:“围腰布的传说”(包括:挖地、办酒席、围腰布等故事)[19]3。故事并没有说骑马者叫何名字,只是简单的说是骑马者。嵩明流传的罗隐秀才故事包括:“蒙心布”(挖地、办酒席、蒙心布)、“扭松树”、“谷子”、“牙齿草的来历”、“秀才遇难”[20]328-335。另一则故事是“聪明的村妇”,讲述龙瑛秀才与村妇的故事(挖地、办酒席、解两难、围腰布)[20]374-376。《东川市志》记载“罗音秀才的传说”(挖地、办酒席、解两难、蒙心布)[21]864。华坪流传着“包谷”的故事,农民的掰包谷的时候,因为包谷结穗太多,劳作太辛苦,罗音秀才把包谷满杆的穗变成最多只有两个[22]311。禄劝流传有关于“龙言秀才”的故事,包括:制服水牛、龙言田的来历、(松树)断头绝根、一窑干柴半窑炭、龙言秀才与转龙水、蒙心围腰、牙齿草等故事。[23]

贵州流传:贵州省内黔北、黔西北、黔中等汉族、彝族、仡佬族等地区均有罗隐秀才故事流传。六盘水市水城县流传有罗隐秀才赐给妇女花围腰的故事“绣花围腰蒙心布”[7]181-182。盘县流传有“围腰布的来历”,讲述罗衣秀才与农妇斗智,数次失败,羞愧难当。为了报复女人,想了个黑心的办法,送给女人一块围腰布,蒙在胸前,让女人变得不如男人聪明。[24]48-50黔北遵义道真县仡佬族同胞中流传有“罗英秀才赐围腰”。黔西县仡佬族同胞中也流传有关于罗隐秀才的民间故事“仡佬族妇女穿筒裙的来历”,讲述罗隐秀才与仡佬族筒裙的来源问题。黔中息烽流传有关于罗隐秀才的故事“智慧的农妇”[25]200。贵阳花溪和云岩的汉族、布依族地区流传有关于“围腰”③的故事,和省内流传的“绣花围腰蒙心布”内容相似,只是主人公并非罗隐。

另外赫章妈姑彝族民间故事讲述的“彝族妇女围腰是怎么来的”,故事讲述:威宁、赫章一带的彝族妇女佩戴有两尺多长的围腰,有青色的、蓝色的、白色的,下宽上窄,系在腰部还打一定的褶皱。这个围腰的来源是纪念忠于爱情的舍妮。④

关于罗隐秀才故事,相对集中的故事有“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围腰布的来历”、“谷穗的来源”、“服饰的来源”等。这类故事即在汉族地区有流传,也在彝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中有流传,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三、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比较研究

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相似的故事有:聪明的妇女、围腰布的来源、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牙齿草的来源等。我们下面从故事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秀才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1.故事学角度

川滇黔相邻区域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最核心的是“聪明的女人”(挖地、公羊生儿、办酒席、围腰布)。丁乃通把这类故事归纳为875“聪明的农家姑娘”,有875B1“公牛的奶”、875B5“聪明的姑娘给对方出别的难题”、875D“在旅途终点遇到的聪明姑娘”、875D1“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媳妇”、875D2“巧妇解释重要的来信”、875F“避讳”6种亚型,这些亚型几乎涵盖了区域流传的所有故事。另外江帆在其“女性生活智慧的闪光——巧媳妇故事解析”将这类故事分为五种,即:智解隐喻型、巧解两难型、巧妙避讳型、反问难题型、妙语巧对型。[26]631-641

关于此故事类型的起源,祁连休先生在其“农妇巧答型故事”论述到:大致写农妇得知丈夫被人提问难住,便为其指点,甚至亲自出面应对,使故意刁难者语塞而退。这一故事类型,流传于清代,见于近人拾遗室主人编《闲中话》。

有方生者,好滑稽。一日,游于乡间,见农夫种苗,问之日:“几行矣?”日:“三行矣。”日:“几株矣?”农夫莫对。生日:“少顷,我即来,须告我。”遂行而去。农夫归家,命其妻代种,己将株数数之。妻问何故,农夫告之。妻日:“易耳,可勿数也。待彼来时,可问其行径几街几步,彼必不能答。”如其教,果不能答。

方生问何人所教,日:“妻也。”方请见其妻,许之。至其家,跨一足于槛内,一足留于槛外,问其妻日:“汝知余此足进乎,抑此足出乎?”农人之妻即至内取马子出,坐其上而问曰:“汝知余为溺乎,为粪乎?”生语塞,不能答,遂惧而遁。[27]1395-1396

《支格阿鲁》史诗文本和民间口头流传故事的出现,将丰富“农妇巧答型故事”的资料和分布情况,推进故事的深入研究。该故事类型(母题)的最早起源应该是元代流传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故事。这是我国流传的最早的男性和女性斗智(斗法)故事。支格阿鲁、罗隐多次和农妇斗智,最后皆输给农妇,四川彝族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是奖励和赞扬女性聪明智慧,赐给荷叶帽或围腰布,其他地区和民族流传的是为了避免女性过于聪明,赐给女性围腰布(蒙心布、荷叶帽等),蒙住女人心智。周公多次斗法不及桃花女,因此设计“迎娶”桃花女,想借机杀死桃花女,结果桃花女避开各种困难,战胜周公。因此该类型故事应该是从汉族地区传入西南地区,并与西南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新的故事。又因为四川、云南、贵州各地不同的区域文化,产生不同的故事异文。

另外该故事中一个重要故事“公羊生儿”,祁连休先生在“男人生子型故事”中论述到:该故事类型见于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但是《佛本生故事》里面也有一则“男人生孩子”的故事。

据说,国王的吉祥公牛喂养了几个月之后。腹部长得十分肥大。一天,他们替这头公牛洗净牛角,涂上油,用郁金根粉沐浴。然后,派人送到东卧麦村,说道:“你们以聪明著称,国王的这头吉祥公牛怀孕了,请你们替它接生。你们要带着生下的小牛送回去,否则罚款一千。”村民们不知道怎么办,便去问智者。智者心想:“这个问题要使用反问法。”于是,他问道:“你们能找到一个胆大的、敢与国王对话的人吗?”“这不难,智者!”“那你们把他找来吧!”村民们找来一个人。大士对那个人说道:“来吧,伙计!你披头散发,以各种方式哀号哭泣,走到王宫门口。无论谁问你,你都不要答话,只顾自己哭泣。一旦国王召你去,问你为何哭泣,你就说:‘大王啊!我的父亲正在生孩子,今天是第七天了,还没生下来。救救我吧,告诉我接生的办法!’国王就会说:‘你胡说什么!那是不可能的,男人不会生孩子!’然后你就说:‘大王啊!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为何吩咐东卧麦村村民为吉祥公牛接生呢?’”那个人答应道:“好吧。”他照智者的话去做了。国王问道:“是谁想出这个对策的?”“大药草智者。”国王听了,十分高兴。[28]413-414

据彝学专家阿洛兴德通过彝族谱系和彝族历史古籍研究后认为:支格阿鲁是真人真事,历史地位与后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出自彝族武僰氏第三支,父子连名为七代,根据《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的记载推算,支格阿鲁生活的年代迄今至少有4000年。另外结合西南地区彝族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遗留来看,历史上彝族有“寄母生儿”生产方式,现在西南地区还有文化遗留。因此“公羊生儿”故事的最早起源是印度还是西南地区(彝族地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可以肯定,该故事的产生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故事产生后,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接收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后在不同民族中呈现出不同的故事异文。

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松树为什么扭曲、包谷为什么只有一个穗、牙齿草的来源、棕树被刀割、漆树被刀割等“封赠”故事,在川滇黔流传的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中均有讲述,这类故事为西南少数民族特有故事,具有鲜明的区域民族文化色彩。彝族英雄支格阿鲁和民间故事中的罗隐均具有金口玉牙,说话应验的能力;他出游过程中“封增”马桑树、松树、包谷、牙齿草、棕树、漆树等。如云南元谋一带流传的《阿鲁举热》讲述阿鲁射日月,分别站在蕨树、青松、羊耳朵树、虫树和马缨花树上,并对其进行不同的封赠:

踩上蕨树枝,厥树枝压倒在地。阿鲁很失望,他对厥树说,

厥树枝,厥树枝,软弱无力不成器,

你的厥头长出来,把你掐来当菜吃,

等你以后老了,把你割来垫厩做肥料,

自从那以后,蕨菜发芽当菜吃。

爬上青松树,刚要举起弩,青松树断了。

阿鲁很生气,他对青松树说,

青松树,青松树,你骨头是硬的,树叶常年青,可是这样脆。

青松树,青松树,肚里藏着明油,世人砍你当灯点,

砍了以后不会发,从此以后就,松树砍后不会发。[29]47-50

关于牙齿草的来源,彝族《梅葛》讲述“人类起源”时,直眼人因为田里不长牙齿草,不耕田,不种地,不薅草,不拔草,一天到晚吃饭睡觉,睡觉吃饭,为了惩罚懒惰的直眼人,天神将甘香树叶变成牙齿草,让他们终日劳作:

天神问他们,为何不耕不种?为何不薅不拔?

田里不长牙齿草,没有活计做。

格滋天神手一撒,甘香树叶落地上,田里长了牙齿草,

直眼睛的人,从此要栽种,从此要薅草。[30]27-28

2.民俗学角度

支格阿鲁、罗隐与农妇在斗智过程中都输了,这是否说明该故事起源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更替时期,亦或者是传统社会对妇女的一种压迫?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自古以来,女性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为了展示其聪明才智,他们挑花、刺绣,制作漂亮的服饰和配件,用漂亮的服饰装饰自己,因此佩戴漂亮的服饰(帽子、围腰等)是心灵手巧和智慧的标志。但这些漂亮的服饰,在民间故事中被说成“蒙心布”是蒙住女人心智的布帕,如何从民俗学角度解释故事中的文化事项?

“围腰布的故事”对于女性服饰中围腰布的来源进行解释,通过这一民俗事项可以分析民族文化心态和故事起源问题。首先故事中“男人生子”这一重要的民俗事项是古代社会“产翁制”的遗留。所谓产翁制,就是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代替妻子“坐月”,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产翁制”这种夫妻颠倒的生育风俗具有极强的父权制特征,体现了男子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全面占有,包括对人口资源及世系关系的独占。它是人类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特殊产物。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中呈现的是壮族、傣族、仡佬族等民族早期有产翁制的存在,还未发现彝族有相关文章记载,这类故事则可能是受周边民族的影响吧。其次,女性漂亮的围腰变成“蒙心布”,是传统社会中男权的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男性对于聪明漂亮的女性尤其是智慧高于自己的女性既有忌惮也有妒忌,因此编制出此类故事诋毁女性。

另外“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与川滇黔相邻区域流传的“树神崇拜”相关。⑤云南楚雄、昭通,四川大凉山等地民间传说记载,古时候一切生灵被晒死,惟有马桑树活下来,天神派巫师下凡,以马桑树扫除宇宙的孽障,生灵得以恢复。⑥因此人们有奉马桑树为神树的习俗。四川流传的史诗支格阿鲁站在马桑树上射日月,结果没有射中,封赠马桑树长不高:

支格阿鲁啊,后又射一天,土尔山脚下,

马桑树丛林,站在树上射,射日中日吗?

射日不中日,射月中月吗?射月不中月。

支格阿鲁啊,气得怒冲冠,伸手扳树梢,

张口咒桑树:桑树遍地长,桑树长不高,

古时长不高,现时长不高。[31]62-63

贵州流传的支格阿鲁史诗记载支格阿鲁出生在马桑树下,马桑树哺育成长的:

恒扎祝用尽最后一丝力,化作矫健的雄鹰,

啻阿媚吸进最后一口气,化作茂盛的马桑。

孤儿没有名字,人们叫他巴若⑦。

早莲叶死又萌发,活省笃万古长生,

巴若大难不死,白日有马桑哺乳,夜里有雄鹰覆身。[8]7

另外彝族禳灾仪式中“打醋炭”、“撒净水”等都要用马桑树枝;丧葬仪式中也要用马桑树枝。

3.民族学角度

川滇黔相邻地区即乌蒙山片区,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东段,是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交流的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西迁东进、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在西南地区发展(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民间故事的发展、传播、流传、变异等,是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支格阿鲁是西南地区彝族的英雄人物,罗隐秀才故事起源于东南浙江一带,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一路向西传播,直到西南,与当地彝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苗族、壮族等民族地区流传的故事交融,产生了新的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⑧

四川彝族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与云南、贵州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四川彝族流传“支格阿鲁赌输了”,但支格阿鲁并没有嫉妒和怀恨于心,为了表扬女性的聪明赐给其荷叶帽、围腰布、银牌牌等,而女性佩戴这些装饰,是聪明才智的标志。

他(支呷阿鲁)细细地瞧了瞧阿丝阿妞,心中一阵惭愧涌了上来:人间有这样聪明的人,绝不是只有我一人。看来,我没有这个妇人那样智谋过人而又沉着稳重。他忙起身向阿丝阿妞认输告辞,并将自己身边带的一顶俄尔喀苏(妇女戴的一种帽子),送给阿丝阿妞,作为胜利者的奖品。阿丝阿妞忙接过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不大不小刚刚合适。从此,妇女都喜欢戴这种标志着聪明智慧的俄尔喀苏(帽子)了。[1]104

云南、贵州两地彝族、汉族流传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在与农妇斗智中赌输了,发现女性心太灵,太聪明,于是赐给其围腰布,蒙住心智。

原来赤戛洛想,这个妇女的心太灵了,要用一块布把心遮起,他拿出那块布送给那媳妇做围腰。从此以后,所有的妇女才系围腰。[6]232-236

这样的故事除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四川凉山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支格阿鲁故事家喻户晓,大家一致认为自己(凉山彝族)是支格阿鲁的后代,即鹰的后代。因此,支格阿鲁即使赌输了,也不会那么心胸狭窄的赐给女性“蒙心布”。云南、贵州彝族和汉族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人物塑造比较幽默、诙谐,更多体现出人物人性的一面,因此故事中支格阿鲁、罗隐秀才赌输了,妒忌女性的聪明才智,赐给他们“蒙心布”,蒙住女性的心智。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传播学角度、叙事学角度、少数民族哲学角度对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相似的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支格阿鲁是彝族英雄史诗人物,但一些地方认为支格阿鲁就是罗隐秀才,或者认为罗隐秀才就是支格阿鲁。这是汉族地区流传的罗隐故事与彝族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相融合。罗隐秀才故事中围腰布的来源、荷叶帽的来源、牙齿草的来源、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等故事,是东部地区罗隐秀才故事流传到西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特殊的风俗、物产、服饰相融合的产物。另外川滇黔相邻区域汉族、彝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均有类似故事内容流传,只是主人公姓名不一样,这是四川、云南、贵州各省之间民族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注释:

①为了统一称谓,除了照录原文名称,论文中“支格阿鲁”的称谓全部写作“支格阿鲁”;“罗隐”的称谓全部写作“罗隐”或“罗隐秀才”。史诗支格阿鲁文本内容均采用最新版本,即洛边木果、曲木伍各主编:《支格阿鲁(四川)》,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杨甫旺、洛边木果主编:《阿鲁举热(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阿洛兴德、洛边木果主编:《支嘎阿鲁王(贵州)》,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②参看《西湖二集》第十五卷《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罗隐故事;参看民间故事集成《杭州市故事卷》、《临安县卷》流传有“罗隐换骨”故事;《江干区故事歌谣谚语卷》流传有“一遭和一刀”,《桐庐县卷》流传有“讨饭骨头圣旨口”。另可参看赵福莲《杂论罗隐的故事》,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第93-100页。

③关于“围腰”的故事分别为花溪区“围腰的传说”和云岩区“围腰的来历”。参看贵阳市十大文艺集成志书领导小组办公室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省贵阳市卷》,1998年版,第342-343页。

④赫章“彝族妇女围腰是怎么来的”,参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508-509页。

⑤参看黄权生、罗美洁《西南马桑树神树考》,载《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第66-72页。

⑥参看吕大吉主编、何耀华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4页。

⑦巴若:意为弃儿,也指一生下来就很神奇的人。这里专指支嘎阿鲁。

⑧关于罗隐秀才故事在江浙地区流传的相关研究可参看刘金《由罗隐的故事想到的》,刊载于刘金著:《吹沙居杂文》,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5页;赵福莲《杂论罗隐的故事》,刊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第93-100页;吕洪年《民俗学视野中的罗隐及其传说、故事》,刊载于《杭州研究》,2008年第3期,第167-171页;关于罗隐秀才故事在云南流传的研究可参看郑祖荣《略论“罗荫秀才”传说》,刊载于郑祖荣著:《滇南杂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27页;郑祖荣《罗荫秀才》,刊载于《宜良史志》,1986年第2期。

[1]支呷阿鲁大小凉山彝族神话故事[M].额尔格培,讲述,新克,搜集整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101-103,104.

[2]李德君,陶学良.彝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78-79.

[3]四川省美姑县志编纂委员会.美姑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78.

[4]罗曲,曾明,杨甫旺.彝族文献长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7,269.

[5]白兴发.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27-230.

[6]宣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232-236.

[7]水城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卷.[M].六盘水:六盘水日报印刷厂,1990:16-19;181-182.

[8]阿洛兴德,洛边木果.支嘎阿鲁王(贵州)[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7-18,7.

[9]陈思清.石甑子的传说[J].华夏地理,1981(3):28-29.

[10]管树华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攀枝花市故事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92-94.

[11]张勇.米易民间文学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9.

[1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1513-1514.

[13]马学良.云南倮族(白夷)之神话[J].西南边疆,1942(15).

[14]孙育鼎.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15]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五华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62-78.

[16]雷文武.红土地上的杜鹃花:鲁甸县民族民间文学集[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54-58.

[17]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富民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23-126.

[18]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东川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3-37.

[19]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牟定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

[20]汪俊贤.嵩明民族民间文学集[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328-335;374-376.

[21]东川市志编纂委员会.东川市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864.

[22]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华坪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11.

[23]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禄劝民间故事[M].1991.

[24]盘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盘县民间文学辑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48-50.

[25]李以智,等.息烽民间故事选[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200.

[26]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6-641.

[27]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395-1396.

[28]郭良鋆,黄宝生.佛本生故事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13-414.

[29]杨甫旺,洛边木果.阿鲁举热(云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47-50.

[30]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梅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7-28.

[31]洛边木果,曲木伍各.支格阿鲁(四川)[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62-63.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Zhigealu Story and Luo Yin Story of Adjacent Areas of Sichuan,Yunnan and Guizhou

TAO Bo
(Liupans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Liupanshui,Guizhou553001,China)

The Zhigealu story and Luo Yin story are widely spread among the nation living in Kunming, Chuxiong,Qujing,Liupanshui,Bijie,Zhaotong,Liangshan and Yibin,which are all the adjacent areas of Sichuan,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And several parts of the stories are identical.By doing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text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angles of story study,folklore and ethnology,the Zhigealu story and Luo Yin story within the region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torie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wo stori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illuminated.

Adjacent Areas of Sichuan,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Yi Nationality;Zhigealu Story;Luo Yin Story;Comparative Study

C95

A

2096-0239(2016)06-0030-09

2016-06-12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YZWH1522。

陶波(1987-),男,云南曲靖人,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2016级学员。研究方向:滇黔边区民族文化与民俗。

猜你喜欢
罗隐流传秀才
我很丑,但我很有才
罗隐:唐诗界的“吐槽狂魔”
经典“咏”流传
趣读篇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罗隐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广先生《罗隐集系年校笺》评介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