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关于异化劳动问题的研究

2016-03-18 17:29田春燕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劳动者

田春燕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马克思早期关于异化劳动问题的研究

田春燕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的推动主题。异化概念的提出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也为现在研究社会多方面的异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从劳动异化到全面异化是社会的一个发展历程。

马克思;劳动异化;全面异化

“异化”概念虽然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异化”一词并不是由马克思而来,马克思将对“异化”的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含义。“异化”含义的演变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演变,从文化到哲学史,关于“异化”的阐述不断地发展。

一、劳动异化问题的提出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作为人类发展的产物在不断地调整着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在社会中的追求归根结底可以说是自身满足的一种追求,而在经济社会中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达到最大化。为了物质财富的满足,人类出卖自身的劳动。在劳动力出卖的过程中,人的劳动逐渐变成一种商品。因此,人们不得不在享受物质财富带来的身心满足过程中,受物质财富的支配。而在现今社会中,这种现象已成为常态,可以说是人自身的一种“异化”,“异化”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异化”一词,首先出现在德语当中。它是由希腊文翻译而来,最初是有疏离、分离和陌生化的意思。英国的霍布斯使用“异化”一词,是在社会政治领域中。17世纪的欧洲,工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使人们由封建的淳朴自然关系转变为赤裸裸的对立的金钱利益的关系。英国的霍布斯就用“利维坦”一词,来形容当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性本恶,在“自然状态”下,由于人的自我保护而进行相互的争斗,这种相互伤害不利于人类生命的延续。因此,用社会契约的形式来组建国家是有必要的。社会契约的缔结,是人们希望通过个人权利的自愿转让,形成一个由一个人或少数人组成的国家的方式,来保证大多数人的和平和安全。国家的产生就是人们自然权利的一种转让,可以说是异化的一种结果。因此,在霍布斯看来,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的含义主要就是指“转让”。

从个人与国家层面来说,卢梭与霍布斯对“异化”的阐述,具有相同之处。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比较广泛地运用了异化概念,人们期望通过自然权利的转让来保证个人的自由和安全。但实际上,国家的权利与人民的关系更多的是反对和压迫,人由自由民变为臣民,甚至沦为国家的奴隶和工具。这就与社会契约思想建立的初衷相悖,违背了契约的基本原则。因此,是一种社会契约的的异化或者政治的异化。与霍布斯相比,卢梭更进一步地论述了在权利的转让和让渡过程中,国家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个人希望通过国家来寻求保护,但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又反过来压迫人民。而造成这一切灾难的根源,则在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类作为私有财产的创造者,为自己创造了不幸。异化概念也就从政治领域深入到社会层面的经济领域。

无论是涉及到政治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只是社会政治学的一个范畴。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概念被赋予了哲学含义。开始用异化的概念来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这也是从哲学的语言,论述了卢梭的人类的劳动成果,反而给自己造成不幸的论断。首先将“异化”引进德国古典哲学的是费希特,他通过“外化”来揭示“异化”。

到了黑格尔这里,“异化”的内涵就与“绝对精神”密切相关。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开始正式使用“异化”概念。他将“绝对精神”作为主体,随之产生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则成了与主体相对的客体。黑格尔的“异化”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他所主张的异化,是一种精神异化,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在费尔巴哈这里遭到了强烈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主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而是感性存在的人的本身。他对异化的阐述,主要是从现实出发,强调人对生活苦难和欢乐的异化反应产生了宗教信仰,是一种现实生活内容的表现。在基督教中,上帝的产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创造的,人将自己理性、意志和情感的本质集中起来,转移到全能的上帝身上。这样上帝就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圣本性,而人就相应变得空虚、无知和卑下。人自己创造了上帝,然后又被自己创造的上帝所支配和统治。

马克思对“异化”的解读,具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异化概念更为深刻的含义。对“异化”概念的分析,马克思从宗教哲学开始,又深入分析了国家、政治等上层建筑的异化状态。最终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现象的揭露,最后在与私有制的本质联系上追溯到劳动的异化。“异化”这一术语,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中,仅被马克思用过三次。在这里,对“异化”的使用主要是用于解决哲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主要是异化的扬弃,批判主题是人的异化特别是政治异化的扬弃。马克思异化观的真正形成,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异化”概念到马克思这里已经完成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解读上升为哲学概念,然后又推广运用到政治、经济领域。马克思对“异化”的解读,主要是同政治经济学研究相结合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使马克思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都是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1]进而,马克思将异化同劳动结合起来,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劳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将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象化,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创造一个自己所需要的对象。异化劳动是对象化的一种结果,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连的,是资本主义劳动的一种生产方式。劳动创造美,人们在劳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但是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劳动,就违背了劳动产生的本质意义,即劳动的异化。

二、劳动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研究,是在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基础之上进行的。以对人的本性理解为尺度,揭示劳动异化主要表现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劳动是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人究其根本来说所追求的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实现,劳动的异化使人的劳动活动及行为与人的本质相左。

首先,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的劳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异化。劳动者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人”所存在,在这一活动中劳动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并不是自由地发挥个人的主观创造性,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作为主体的劳动者个人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相反要受到劳动活动的压迫,因此可以说,劳动者同个人的劳动活动之间是一种异化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人性。

其次,从生产的结果上来讲,劳动活动的异化又必然导致劳动者同个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占有生产资料,因此作为主体的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并不归个人所有。一般来说,作为主体的劳动者本该占有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并不占有个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反为了维持个人的生活需要往往受到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压迫。在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自己作为劳动者的人的本性,自身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越丰富,个人所占有的劳动产品就越贫瘠。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统治工人的力量。

再次,劳动异化也表现在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从人的类本质角度来说的,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类或类本质是马克思沿用费尔巴哈的概念,同时又赋予新的含义。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与动物相比“动物它们只能以自己的尺度来生产,而人们可以按照任意一个尺度来生产”,[4]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在进行生产活动过程中,并不是自由的自我活动。因此,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活动的类本质也就消失了,变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可以说这是人的类本质的一种异化。

最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直接产物,这也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方面来进来讨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是建立在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劳动产品以及类本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5]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也就导致两个对立阶级得以产生,以出卖自身劳动的工人阶级和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之间出现对立。劳动产品的异化,就导致工人阶级愈加贫穷,资产阶级愈加富有。因此,资产阶级的享受和快乐,是在统治和压迫工人阶级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三、全面异化:劳动异化的结果

劳动异化的表现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之相伴随的是异化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当然,随着对“异化”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更多方面可能会被提及研究,“异化”本就存在,在一些领域异化也在不断地渗透及深入。

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于19世纪的欧洲,但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异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异化的研究也逐渐地脱离最初对人与人的研究而逐渐延展到人与人、人与物的研究上。首值一提的是需求的异化,所谓需求,通俗来讲是指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需求并使自身的需求实现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产生愿望;二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刺激消费,会采取各种外在手段去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这种高强度大范围的刺激下会衍生一种“伪需求”。需求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能力,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所对应的是物质能力的更高要求。在这时,需求就逐渐成了一种可以影响和控制个体自身的力量。当一定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相应地会衍生出失落、不幸福等负面情绪,这样需求就失去了原本更好地满足个体自身的这种功能,进而转化成为一种支配个体情绪的物质。这时的个体不再是根据自身需要而产生需求,而是由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身的需求,同时又被这种需求所主宰。

需求在异化的同时,必然会带动消费的异化。而消费异化,更多的是人对心理自由的一种追崇。消费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手段,消费异化简单来说就是手段的变异,也就是说原本为了满足人们自身需求的一种手段逐渐异化为心理补偿。人们为了弥补在劳动异化过程中失去的“自主性”,而期望通过能够自由地选择消费产品的方式来实现个体的自由性,消费也就演变成一种控制主体的工具。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被迫地接受破碎化、机械化的劳动,人们不能随意地享受劳动过程相反却要受到重复劳动的桎梏,因此人的追求自由的本性就驱使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消费领域,希望通过自由的购买和消费商品的行为来实现主体的能动性,重拾人的自主性。而“消费”作为一个能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手段,就使消费者在劳动中丢失的创造性得以转移、缓解,人们也更加地依附于消费。至此,人们更加地失去自由,在劳动、需求、消费领域的异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不得不走上由于劳动异化而产生的对自由的渴望,进而迷失在需求异化和消费异化之中。

可以说劳动异化的提出,一方面开启了异化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异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同领域关于异化的研究也不断开展,异化也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1]赵汇,张帆.从方法论视角学习资本主义本质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2(1):121.

[2]周树智.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19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On Marx's Early Study of Labor Alienation

Tian Chunyan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Marx scientifical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abor alien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research,which revealed the origination,root and original driv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The alienation concept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rx's economics,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The discussion of labor alien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provides a rich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ny-sided alienation research in society nowadays.It is a development course from labor alienation to complete alienation.

Marx;labor alienation;complete alienation

A119

A

1001-7070(2016)05-0027-04

(责任编辑:盘桂生)

2016-09-04

田春燕(1991-),女,河南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劳动者
劳动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